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嚴

(三國時期蜀漢大臣)

鎖定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
公元231年,蜀軍北伐時,李嚴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為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亮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以後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懷激憤而病死。
全    名
李嚴
別    名
李平
正方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陽
逝世日期
234年
主要成就
參與制定《蜀科
官    職
尚書令,中都護,驃騎將軍
爵    位
都鄉侯

李嚴人物生平

李嚴早期經歷

李嚴 李嚴
李嚴年輕時為南陽郡職吏,以才幹知名。荊州牧劉表讓他到郡中各縣任職。曹操進入荊州時,李嚴正為秭歸縣令,於是西往奔蜀,劉璋用他為成都縣令,又獲得能幹的名聲。 [11]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璋任李嚴為護軍,費觀為參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李嚴與費觀率領部眾投降劉備,劉備任命李嚴為裨將軍。平定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1]  [12] 
益州在劉璋治理下,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劉備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後來成為了蜀漢的法律體系的基礎。 [13] 
犍為郡的江橋名叫漢安橋,寬一里半,每到秋、夏時水盛,橋就會被沖斷,因此年年需要修理,百姓十分不便。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李嚴鑿通天社山,連通車道,省橋樑三津,犍為郡的吏民大為高興。李嚴又建築府寺,城觀壯麗,為一州勝宇。 [15]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招集隊伍數萬人,到達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不待另外發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都四散逃命,回家為民。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敵軍被擊敗後逃走。 [2]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興業將軍李嚴成為漢中王勸進表的11位領銜人物之一。 [14] 
後來,劉備加李嚴為輔漢將軍,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2]  (《華陽國志》記載此事在劉備即帝位後。 [19] 
李嚴 李嚴
李嚴性情孤傲,難以與人相處,在任期間大蓋房舍滿足一己之私,曾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持反對態度的郡功曹楊洪爭執,楊洪一氣之下主動辭職引退。 [16]  都督江州後,又與屬下牙門將王衝發生摩擦,王衝自知為李嚴所疾恨,懼怕因此被誣陷罪名而叛逃降魏。 [17]  李嚴自視甚高,護軍輔匡等年齡與地位與李嚴差不多,李嚴卻不願主動與他們來往。而費觀為人善於交接,雖然比李嚴小二十多歲,但二人交往親近,就像同輩人一樣。 [18] 

李嚴受命託孤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伐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 [3]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3] 
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3]  [20] 
劉備去世後,益州大姓雍闓反叛。李嚴給雍闓寫了一封六張紙的信,向雍闓説明利害,常頎行部南下時以此信曉喻雍闓。但雍闓傲慢無禮,只回了一張紙的信,説:“聽説天無二日,土無二主,如今天下鼎立,卻有三種不同曆法在施用,所以處在僻遠地方的人深為惶惑,不知歸附何方。” [21-22] 

李嚴宦海沉浮

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發兵伐魏,於是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脱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之後李嚴移屯江州,在巴郡修築大城,護軍陳到留駐永安,統屬李嚴。此前,李嚴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漸貌合神離。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裏對諸葛亮説“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諸葛亮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認為自己與李嚴還是可以相忍為國、並肩合作的。 [3]  [5]  [23-24]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進逼漢中,諸葛亮為加強漢中防務,遂上表李嚴為驃騎將軍,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李嚴寫信給諸葛亮,説曹魏的大臣司馬懿陳羣都有開府的權力,諸葛亮知其意,於是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願意北上漢中。諸葛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務。李嚴改名為李平。 [3]  [5]  [24] 
李嚴 李嚴
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督運糧草。諸葛亮擔心糧運不繼,先設下三條計策,告訴李嚴:“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 [5]  [25] 
李嚴聽説軍隊已撤退,於是又故作驚訝,説:“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用意在於解脱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又想殺督運岑述來推脱責任。他還上奏劉禪,説“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後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 [5]  [25] 
於是諸葛亮上奏彈劾李嚴説:“自從先帝駕崩,李平的心思全想着家庭,尚且搞些小恩小惠,只想平穩處世求名,全不顧國家大事。為臣北往出兵,希望讓他帶兵前往鎮守漢中,李嚴再三藉口推辭,並無前來漢中之意,反而想把五郡連並起來,自己做巴州刺史。去年為臣打算西征,想讓李嚴主管鎮守漢中,李嚴卻説司馬懿等在那邊開府招聘人士做大官。為臣心裏明白李平鄙陋心理,是想借我臨行之機逼我給他一些利益,於是為臣上表奏任他的兒子李豐主管江州事宜,給他如此的破格待遇,本想解決一時的急務。李嚴上任後,為臣將大小事權全部委付於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為什麼這樣的厚待李嚴。正是因為國家大事未定,漢室傾危,與其揭批李嚴之短處,不如對他褒揚鼓勵。只是認為李嚴本性不過是為了得到一些榮譽、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顛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這種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將導致國家的禍敗。這是為臣愚闇,説多了徒增愧咎之情。”又寫公文交給尚書(詳見《公文上尚書》),商議解除李嚴任職,免其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於是廢李嚴為民,流放梓潼郡。又收走李豐的兵權,改任李豐為從事中郎。 [4-5]  [25] 

李嚴激憤去世

建興十二年(234年),李嚴聽説諸葛亮去世,於是發病而死。李嚴生前常期望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考慮除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憤發病。李嚴之子李豐官至朱提太守。 [5] 

李嚴個人貢獻

據《水經注》記載,李嚴在健為任郡守期間(214年—222年), 還重新修築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門”樞紐工程,使其能連接江的兩岸。 東漢晚期,戰亂頗繁,都江堰、六水門等大型水利工程都嚴重失修。李嚴上任後,重新整治水利工程,對當時的生產建設是有功績的。李嚴的這次水利整治工程影響後世,以致於後來南宋時期的賜進士出身、工部侍郎、井研人李心傳認為 “眉州通濟堰,建安間創始”,把功勞記在了李嚴當時的盛舉上。

李嚴人物評價

諸葛亮:①“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②“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 [6] 
陳壽:①“都護李嚴性自矜高。”②“彭羕、廖立以才拔進,李嚴以幹局達,魏延以勇略任,楊儀以當官顯,劉琰舊仕,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6] 
降李嚴 降李嚴
陳震:“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常璩:“其太守,漢興以來,鮮後顯者。”
楊戲:“正方受遺,豫聞後綱,不陳不僉。造此異端,斥逐當時,任業以喪。” [7] 
江表傳》:“諸葛亮表都護李嚴: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鄉里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 [26] 
餘名俠:“完全是一個奸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該評論是根據《三國志·李嚴傳》中記載的李嚴主動要求分地建立巴州,並且自己當巴州刺史以及慫恿諸葛亮“宜受九錫,進階稱王”這兩件事做出的評論。

李嚴親屬成員

兒子:李豐,在蜀漢官至朱提太守。 [7] 

李嚴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10] 

李嚴藝術形象

李嚴文學形象

央視三國演義的李嚴 央視三國演義的李嚴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李嚴為劉璋部下,與孟達曾結生死之交。
劉備大軍進攻綿竹時,劉璋任命李嚴守綿竹抵抗劉備,和黃忠戰了四十多回合不分勝負,被孔明安排黃忠詐敗包圍後投降。
夷陵之戰後,在劉備死前,召諸葛亮和李嚴聽受遺命,劉備病死後,諸葛亮在回成都前任命李嚴守永安宮,不久,曹丕聽從司馬懿之言調集五路大軍前來伐蜀,在對付孟達大軍時,諸葛亮以李嚴的名義給孟達寫信,孟達看後託病不出,因而退兵。
諸葛亮五出祁山時,李嚴因運糧不繼,假稱東吳來侵犯,在城內勞軍的諸葛亮急忙退兵,但又向劉禪奏説糧食充足,不知諸葛亮為何退兵?諸葛亮知道原因後大怒,但念李嚴是劉備的託孤重臣,便讓費禕上表後主將李嚴貶為庶人,讓其子李豐子代父職,劉禪本不允,但費禕用諸葛亮之言勸説後主,劉禪從之。
到諸葛亮死時,李嚴亦因失去復官機會,大哭病死。 [8] 

李嚴影視形象

鄧立民飾演的李嚴 鄧立民飾演的李嚴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賈錫魁飾演李嚴
2010年電視劇《三國》:鄧立民飾演李嚴
2017年電視劇《虎嘯龍吟》:劉沙飾演李嚴 [9]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建安十八年,署嚴為護軍,拒先主於綿竹。嚴率眾降先主,先主拜嚴裨將軍。成都既定,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 2.    《三國志》: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產。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囗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加輔漢將軍,領郡如故。
  • 3.    《三國志》: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四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亮亦與達書曰:“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其見貴重如此。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亮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為後事。亮以明年當出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嚴改名為平。
  • 4.    亮公文上尚書曰:“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情狹〕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鄉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徵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鹹、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徵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
  • 5.    《三國志》: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説“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説“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説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羣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豐官至朱提太守。
  • 6.    三國志 蜀書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19]
  • 7.    三國志 蜀書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19]
  • 8.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19]
  • 9.    電視劇《虎嘯龍吟》第1集(優酷版/2017)片尾字幕42分40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2-07-21]
  • 10.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13]
  • 11.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李嚴字正方,南陽人也。少為郡職吏,以才幹稱。荊州牧劉表使歷諸郡縣。曹公入荊州時,嚴宰秭歸,遂西詣蜀,劉璋以為成都令,復有能名。
  • 12.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賓伯名觀,江夏鄳人也。劉璋母,觀之族姑,璋又以女妻觀。觀建安十八年參李嚴軍,拒先主於綿竹,與嚴俱降。
  • 13.    《三國志·卷三十八·蜀書八·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後遷昭文將軍,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 14.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秋,羣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制而諸呂竊命,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兇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夙夜惴惴,戰慄累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歷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衞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絕。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羣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羣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先主。
  • 15.    《華陽國志·卷三》:郡去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昔人作大橋曰漢安橋,廣一里半,每秋夏水盛,斷絕,歲歲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陽李嚴乃鑿天社山,尋江通車道,省橋,梁三津,吏民悦之。嚴因更造起府寺,城觀壯麗,為一州勝宇。
  • 16.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楊洪字季休,犍為武陽人也。劉璋時歷部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嚴命為功曹。嚴欲徙郡治舍,洪固諫不聽,遂辭功曹,請退。嚴欲薦洪於州,為蜀部從事。
  • 17.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王衝者,廣漢人也。為牙門將,統屬江州督李嚴。為嚴所疾,懼罪降魏。魏以衝為樂陵太守。
  • 18.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觀為人善於交接。都護李嚴性自矜高,護軍輔匡等年位與嚴相次,而嚴不與親褻;觀年少嚴二十餘歲,而與嚴通狎如時輩雲。
  • 19.    《華陽國志·卷六》:夏四月丙午,先主即帝位,大赦,改元章武。以諸葛亮為丞相,假節,錄尚書事;許靖為右司徒;張飛車騎將車,領司隸校尉,叫摑西鄉侯;馬超驃騎將軍,領涼州刺史,封斄鄉侯,北督臨沮;偏將軍吳懿為關中都督;進魏延鎮北將軍;李嚴輔漢將軍,襄陽馬良為侍中,楊儀為尚書,蜀郡何宗為鴻臚。
  • 20.    《華陽國志·卷七》:建興元年夏五月,後主即位,尊皇后吳氏曰皇太后。大赦,改元,於魏黃初四年,吳黃武二年也。立皇后張氏,車騎將軍飛女也。封丞相亮武鄉侯;中都護李嚴假節,加光祿勳,封都鄉侯,督永安事;中軍師、衞尉魯國劉琰亦都鄉侯;中護軍趙雲,江州都督費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王連,中部督襄陽向寵,及魏延、吳懿,皆封都亭侯;楊洪、王謀等關內侯。
  • 21.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時雍闓等聞先主薨於永安,驕黠滋甚。都護李嚴與闓書六紙,解喻利害,闓但答一紙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其桀慢如此。
  • 22.    《華陽國志·卷四》:先主薨後,越巂叟帥高定元殺郡將軍焦璜,舉郡稱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闓亦殺太守正昂。更以蜀郡張裔為太守。闓假鬼教曰:“張裔府君如瓠壺,外雖澤內實粗,殺之不可縛與吳。”於是執送裔於吳。吳主孫權遙用闓為永昌太守,遣故劉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州際。牂柯郡丞朱提朱褒領太守,恣睢。丞相諸葛亮以初遭大喪,未便加兵,遣越巂太守巴西龔祿住安上縣,遙領郡。從事蜀郡常頎行部南入,以都護李嚴書曉喻闓。闓答曰:“愚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派敝,正朔有三,遠人惶惑,不知所歸。”其傲慢如此。
  • 23.    《華陽國志·卷七》:四年,永安都督李嚴還督江州,城巴郡大城。以徵西將軍汝南陳到督永安,封亭侯。
  • 24.    《華陽國志·卷七》:八年春,丞相亮以參軍楊儀為長史,加綏軍將軍。遷姜維護軍、徵西將軍。秋,魏大將軍司馬宣王由西城,徵西車騎將軍張郃由子午,大司馬曹真由斜谷,三道將攻漢中。丞相亮軍成固,表進江州都督李嚴驃騎將軍,將二萬人赴漢中。嚴初求以五郡為巴州,書告亮,言魏大臣陳羣、司馬懿並開府,亮乃加嚴中都護,以嚴子豐為江州都督。大雨道絕,真等還。丞相亮以當西征,因留嚴漢中,署留府事。嚴改名平。
  • 25.    《華陽國志·卷七》: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山,始以木牛運。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平恐漕運不給,書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張郃至青封交戰,為亮所殺。秋八月,亮還漢中。平懼亮以運不辨見責,欲殺督運岑述,驚問亮何故來還;又表後主,言亮“偽退”。亮怒,表廢平為民,徙梓潼;奪平子豐兵,以為從事中郎,與長史蔣琬共知居府事。時費禕為司馬也。
  • 26.    卷四百九十六 ◎人事部一百三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