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梓潼縣

鎖定
梓潼縣,隸屬於四川省綿陽市,位於綿陽市東北方,介於東經104°57′16″—105°27′35″,北緯31°25′27″—31°51′43″之間,縣境東西寬約35千米,南北長約52.5千米,總面積1443.9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梓潼縣轄15個鎮,1個鄉 [41]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户籍總人口36.53萬人。 [40] 
梓潼,自古有“五穀皆宜之鄉,林蠶豐茂之裏”的美稱,因“東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自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昭襄王置縣,已有2300多年曆史,孕育了豐富多元的秦漢文化三國文化、漢唐文化、文昌文化、紅色文化和以國醫聖手蒲輔周為代表的中醫文化。境內有七曲山大廟長卿山李業闕卧龍山千佛岩石窟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22年,梓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7.0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5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9.0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0.54億元。 [40] 
中文名
梓潼縣
外文名
Zitong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510725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綿陽市
地理位置
綿陽市東北方
面    積
1443.92 km²
下轄地區
15鎮1鄉
政府駐地
文昌鎮
電話區號
0816
郵政編碼
622150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七曲山大廟
卧龍山千佛岩石窟
漢闕上亭驛劍泉
長卿石室
兩彈城
車牌代碼
川B
地區生產總值
164.8 億元(2021年)
人    口
27.70萬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梓潼縣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
梓潼屬蜀國領地。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秋,惠文王遣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伐蜀。蜀王開明十二世負力親率蜀軍至苴地(含四川廣元至陝西漢中一帶)抗拒秦軍。蜀王之弟葭萌背叛蜀國,倒戈附秦。蜀軍戰敗,退至梓潼,與秦軍再戰。蜀軍大將五丁(弟兄五人)戰死梓潼。蜀王負力率敗軍退至武陽(今四川省彭州市江口鎮),為秦軍殺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鄉(今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鄉),亦為秦軍所殺。蜀王子率殘部南逃,蜀國亡。梓潼即入於秦國版圖。
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王朝開始在蜀地實行郡縣制,置蜀郡,劃蜀地為三十一縣,梓潼縣始置,隸屬秦國蜀郡。
西漢
潼城風光
潼城風光(8張)
高祖五年(前202年),派遣將軍林摯平定巴蜀,漢承秦制,仍實行郡縣制。
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巴郡之地,再割蜀郡之地,於“扼控三巴,益州矜領”的梓潼神鄉(又作乘鄉、繩鄉)置廣漢郡。史稱“分巴割蜀以置廣漢”。《神鄉考》雲:“郡名廣漢,意謂能廣大漢業也。”
元封五年(前106年),設置益州剌史部,廣漢郡隸屬之。
初始元年(9年),安國公王莽取代孺子帝劉嬰,接皇帝位,即改“漢”為“新”,為避“漢”字之諱,將置於梓潼的廣漢郡改名為子同郡。
東漢
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據蜀,建“大成”國,又改子同郡為就都郡。
建武十二年(36年),光武帝劉秀大司馬吳漢徵南大將軍岑彭伐蜀,大成國敗亡,就都郡即歸屬東漢版圖,仍還名廣漢郡,隸屬益州,下轄梓潼、新都、什邡、雒縣、綿竹、白水、葭萌、郪縣、廣漢(縣治今射洪縣柳樹鎮)等9縣。
永平元年(58年),分梓潼西北置德陽縣(縣治今江油市雁門壩鎮),隸屬廣漢郡。
永初五年(111年),涼州漢陽郡(郡治今甘肅省甘谷縣境)羌人杜琦王信等首領,聯合境內氐、羌兩族人起義,破漢中、巴西(郡治今閬中),進逼廣漢。漢中、巴西、廣漢三郡之郡守,皆率軍政從吏徙移涪縣(今綿陽),益州刺史部亦徙治涪縣,並急調益州各郡之兵共同反擊。
元初四年(117年)羌退,巴西、漢中二郡治仍徙還原治地。廣漢郡治之梓潼城,經此戰亂,殘破不堪,始將廣漢郡治徙移雒縣(今廣漢市)。梓潼仍置縣,隸屬廣漢郡。
西漢分梓潼西北轄地所置之德陽縣,亦徙至涪江下游之龍鳳場建縣(今遂寧市龍鳳場),仍名德陽,隸屬廣漢郡。原在梓潼境內之轄地,仍還屬梓潼縣。
建安十八年(213年),豫州牧劉備赤壁之戰後,由荊州(今湖北荊州)溯江而上,進入益州,至涪縣(今綿陽),受前來迎見的益州牧劉璋之託,率軍從金牛道北攻漢中張魯。劉備率軍至葭萌(今廣元昭化鎮),又依從軍師龐統及隨軍蜀將之計,回軍南向攻劉璋。《華陽國志》記載雲,劉備率軍南向攻劉璋時,分兵八百,留中郎將霍峻鎮守葭萌。漢中張魯聞劉備率軍南向,僅留孤軍鎮守葭萌,即遣將軍楊帛率軍攻葭萌。楊帛攻城失利,率敗軍退回漢中。益州牧劉璋見劉備背信棄義,率軍南攻,跡遣鎮守巴西(今閬中)的向存扶禁二將軍率軍萬人,溯閬水(今嘉陵江)往攻葭萌,亦為霍峻擊潰。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戰敗投降,劉備入成都。為了嘉獎霍峻之功,即於建安二十二安(217年),分廣漢郡設梓潼郡,以霍峻為梓潼郡太守。
三國
蜀漢炎興元年(263年),曹魏遣大將軍鍾會鄧艾伐蜀,後主劉禪獻城投降。魏滅蜀後,將蜀國劃分為梁、益二州,梓潼郡仍置,隸屬魏國樑州(州治今陝西漢中),仍分領蜀漢時所屬七縣。
西晉
梓潼郡仍置,隸屬西晉梁州。
元康八年(298年),雍(今陝西)、涼(今甘肅)二州之饑民入蜀就食。梓潼郡奉旨劃出梓潼縣西北地區,設置武連縣(縣治今劍閣縣武連鎮)。再割梓潼縣西北之地,設置萬安縣(縣治今梓潼縣仙峯鄉)。新設兩縣,用以招撫安置流民。自此,梓潼郡領有梓潼、涪城(改涪縣之名為涪城縣)、武連、萬安、漢德、晉壽(改漢壽為晉壽,縣治今廣元市昭化鎮)、劍閣、白水等八縣。
成漢
永康元年(300年),益州刺史羅尚用武力驅趕入蜀流民。流民推舉李特為鎮北將軍,抗拒晉軍。流民攻佔梓潼後,李特以其侄子李離(李特妹夫李含之子)為梓潼郡太守。
太安二年(303年),李特長子李雄攻破成都,稱成都王,建國大成,定都成都。
永嘉三年(309年),梓潼郡太守李離的部將訇琦、張金狗叛變,殺太守李離,舉郡歸降西晉。李離的叔父李雲、李黃率大軍攻梓潼,被訇琦、張金狗殺於梓潼城郊。成都王李雄親率大軍攻梓潼郡,佔領梓潼郡之涪城縣後,即於涪城縣設梓潼郡,隸屬大成國。西晉之梓潼郡仍設於梓潼縣。
長卿山
長卿山(19張)
永嘉五年(311年),李雄率軍攻破梓潼縣,西晉之梓潼郡亦隨之消失,梓潼縣仍置,隸於大成國梓潼郡(郡治涪城縣)。
漢興元年(338年)李壽接皇帝位後,改國號為“漢”,梓潼縣仍置,仍隸屬大漢梓潼郡(郡治涪城縣)。置於梓潼水尾的萬安縣(縣治今梓潼縣仙峯鄉),亦徙移至潺亭(今羅江區)。
東晉
永和三年(347年),晉穆帝司馬聃徵西大將軍桓温代蜀,成漢戰敗,成漢王李勢獻城歸順,成漢所轄梁、益二州又入東晉版圖。
永和四年(348年),梓潼縣奉諭割西北地區(今許州、仙峯、雙板及江油市重華、文勝、厚壩、馬閣、二郎廟、青林口、雁門壩諸地)置北陰平郡和陰平縣(郡、縣治同治今江油市河口壩鎮之陰平壩)。梓潼縣仍置,隸屬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城縣)。
劉宋
梓潼縣仍置,隸屬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即今綿陽市)。
元嘉十六年(439年)二月癸亥,朝廷將梓潼郡從梁州(州治漢中)劃出,入隸益州(州治成都)。又割梓潼縣東部地區(今仁和、大新、寶石、二洞及今劍閣之元山、開封、王河等)置華陽縣(縣治今劍閣縣王河鎮)。
大明元年(457年),再割梓潼縣東北地區(今馬鳴、馬迎、建興、演武及劍閣馬燈、碗泉、公店等鄉)置茂陵縣(縣治今演武鄉上亭鋪)隸屬益州武都郡(郡治今劍閣縣武連鎮)。
南齊
劉宋昇明三年(479年),梁、益二州盡為南齊版圖。梓潼縣仍置,隸屬益州梓潼郡(郡治涪)。茂陵縣(縣治今演武鄉上亭鋪)亦置,改隸益州扶鳳郡(郡治今劍閣縣開封鎮)。
南梁
南梁天監元年(502年),設於涪縣(今綿陽)的梓潼郡改為巴西梓潼郡。梓潼縣仍置,隸屬南梁益州巴西梓潼郡。茂陵縣(縣治上亭鋪)仍置,隸南屬益州扶鳳郡(郡治今劍閣開封鎮)。
北魏
南梁天監四年(505年),漢中太守夏侯道遷,舉漢中郡歸降北魏梁武帝蕭衍遣益州刺史鄧元起、益州將軍孔陵、魯方達、任僧褒(南安郡治今劍閣普安鎮)率軍平息漢中之變。北魏宣武帝元恪即遣尚書邢巒率軍入蜀接應夏侯道遷,並賜邢巒為鎮西將軍,統管梁益諸軍事。邢巒入蜀後,北魏將軍李義珍擊破南梁晉壽郡(郡治今廣元昭化鎮)後,驅走南梁晉壽太守王景胤。邢巒又遣將軍王足擊南安(今劍閣),南梁蜀將孔陵戰敗,退保梓潼。王足追擊,又於梓潼再敗孔陵,乘勝進圍涪城。至此,北魏奪得南梁之梁益二州十四郡之地,東西七百里,南北千里。即於所得之地設置東益州(州治最初設於今陝西略陽,後又移治今四川廣元昭化鎮),並於梓潼設置梓潼郡(郡治今四川梓潼縣),隸屬北魏東益州。茂陵縣仍置,隸屬北魏東益州扶鳳郡。
永安二年(529年),北魏內亂,所設之東益州各郡縣多背叛北魏而歸附南梁,梓潼縣附梁後,乃降郡為縣,隸屬益州巴西梓潼郡(郡治涪),茂陵縣(縣治今演武鄉上亭鋪)仍置,隸屬輔劍郡(改扶鳳名輔劍,郡治今劍閣開封鎮)。
南梁天正元年(552年),鎮守益州的武陵王蕭紀率蜀軍順江東下建康(南梁京城建康,即今之江蘇南京)與其弟爭奪王位。蜀中無主,北陰平郡太守李文智趁機自立為王,於陰平郡之百頃(今梓潼縣許州鎮)置許州,其子李廣為許州刺史。
西魏
廢帝二年(553年),西魏乘南梁弟兄之間爭奪王位的戰亂,派遣大將軍尉遲迴伐蜀。蜀中無主,魏軍所向披靡,蜀境皆入西魏版圖。北陰平郡太守李文智降魏,所置之許州旋廢。並將北陰平郡改為陰平郡,陰平縣亦改名龍安縣,陰平郡治和龍安縣治,皆設於陰平壩(今江油市厚壩鎮與河口鎮之間)。同時,又分巴西梓潼郡於涪縣(今綿陽)設巴西郡,於梓潼(今梓潼縣文昌鎮)設潼川郡(又名東川郡、潼州郡),且將縣治遷於稷連(今石牛鎮),易縣名為安壽縣,隸屬益州大都督始州(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茂陵縣仍置,改隸益州大都督始州黃原郡(郡治今劍閣縣王河鎮)。
北周
潼川郡仍置,領有屬縣安壽。改隸利州總管府(府治廣元)始州(州治今劍閣普安鎮)。陰平郡改名靜龍郡,龍安縣改名陰平縣,皆隸於利州總管府龍州(州治今平武縣南壩鎮)。
開皇三年(583年),對東晉以來濫設郡縣所形成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弊政大加革修,效法秦制,推行郡縣制,並小為大,減少郡縣設置,乃撤銷設於梓潼的潼川郡,將設於稷連(今梓潼石牛鎮)的安壽縣移治梓潼。又撤銷劉宋大明元年(457年)設於上亭驛的茂陵縣,其轄地併入安壽縣。再撤靜龍郡,陰平縣仍置。陰平、安壽二縣皆隸屬西南行台普安郡(郡治今劍閣普安鎮)。
大業三年(607年),安壽縣還名梓潼縣,仍隸屬西南行台普安郡。
建國初期,沿襲隋朝舊制。後漸次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基本統一國家後,即於武德元年(618年)罷郡為州,推行州縣二級制。梓潼、陰平二縣仍置,隸屬於利州(州治廣元)總管府始州(州治今劍閣普安鎮)。
梓潼風貌
梓潼風貌(6張)
貞觀元年(627年),開始整理地方行政建制。依據地方事務繁簡和集權中央的原則,劃全國為十道,分道監管各地行政諸務。四川被劃分為劍南、山南、江南三道。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於劍南道(道治今成都市)劍州(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
天寶元年(742年),又改州為郡,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於劍南道劍州普安郡(郡治今劍閣普安鎮)。
至德二年(757年),分劍南道為東川節度使(治今三台)、西川節度使(治今成都)。
乾元元年(758年)改郡為州,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劍南道東川節度使(東川節度使治今三台)劍州。
前蜀
西川節度使王建不受梁命,兼併兩川之地,於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改元天覆,旋又改為武成
武成元年(908年),設昭武軍節度使(節度使治今廣元市),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於昭武軍節度使劍州。
鹹康元年(925年),後唐遣樞密使郭崇韜、魏王李繼岌率軍伐蜀,蜀國後主王衍降唐。陰平、梓潼二縣又隸屬後唐東川節度使劍州。
後蜀
後唐應順元年(934年),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坐大一方,不受唐命。後唐閔帝李從厚即遣天雄節度使石敬瑭率軍入蜀討伐,孟知祥率蜀軍抗拒,大敗石敬瑭軍於劍門關。孟知祥乘勝兼併東川,旋即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改元明德。後蜀對州郡設置的變化較少。陰平、梓潼二縣仍置,隸屬於後蜀東川節度使劍州。
北宋
乾德二年(964年),太祖遣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都指揮使劉光義崔彥進等率軍六萬,分道入蜀,乾德三年(965年)生擒蜀王孟昶,後蜀亡。北宋於四川建置方面,一改隋唐以來州縣二級制,而為路、州、縣三級制。將劍南東西兩川合併,設西川路,為四川設路之始。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於西川路劍州普安軍(軍治今劍閣普安鎮)。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又將西川、峽西二路合併,稱川峽路,梓潼、陰平二縣隸屬川峽路劍州普安軍。
鹹平四年(1001年),乃分全川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總稱四川路,為四川得名之始。梓潼、陰平二縣隸屬利州路劍州普安軍。
南宋
紹興十四年(1144年),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路和利州西路,梓潼、陰平二縣隸屬於利州東路普安軍。
隆興二年(1164年),普安軍升為隆慶府,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之。
乾道四年(1168年),又將利州之東西二路合為一路,稱利州路,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利州路隆慶府。
中統三年(1262年),設置陝西、四川行中書省,省治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
至元三年(1266年),移治利州(今廣元市嘉陵鎮)。
至元十六年(1279年),平蜀。
至元十七年(1280年),省治又還治京兆。
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始分省四川,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省治始移治成都。省以下之設置,廢除宋代軍監製,實行路府州縣制,以路府轄州,以州轄縣。形成路府州縣四級制。
元初,陰平縣經戰亂而荒蕪,旋即撤銷陰平縣,其轄地百頃(含許州)、長平(今江油文勝、重華馬閣壩、二郎廟、厚壩等地)、全門(今江油雁門壩)等地併入梓潼縣。梓潼縣仍置,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廣元路保寧府劍州(至元二十年降隆慶府為劍州)。
大夏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南路領袖明玉珍率軍從武昌出發,經長江入蜀,旋即佔領全川,建國大夏,定都重慶,改元天統。梓潼縣仍置,隸屬保寧府(府治今閬中)劍州。
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遣大將軍湯和傅友德平蜀。同年六月,大夏國幼主明升歸降。四川即入大明版圖。明王朝在政區建置方面,在省之下廢路改府,省州並縣,實行府、州、縣三級行政管理制。同年,撤銷普安縣(縣治今劍閣普安鎮),轄地併入梓潼縣。
洪武六年(1373元),又撤銷江油縣建制,其轄地亦劃入梓潼縣。同年恢復劍州建制,原劃入梓潼之普安縣轄地,隨即從梓潼縣劃出,入隸劍州。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江油縣,又從梓潼劃出原劃入梓潼的江油縣轄地,歸其管領。梓潼縣隸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寧府(治閬中)劍州。
大西
明末,崇禎十年(1637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軍入川,攻佔梓潼,置梓潼縣,當年退出。
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率軍入蜀,攻佔梓潼後,置梓潼縣,隸屬大西保寧府劍州。
順治三年(1646年),世祖福臨遣肅親王豪格率軍伐四川。大西王張獻忠親率大西軍與戰。至西充,張獻忠被豪格部將雅布蘭射殺,大西軍全線潰敗,大西亡。四川入於清版圖。梓潼縣仍置,隸屬大清保寧府劍州。
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叛清,在雲南建國曰“周”,改元昭武。吳三桂遣部將王屏藩攻四川,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譚洪吳之茂等,決計降吳附“周”。自此,四川入於大周版圖,梓潼縣隸屬大周保寧府劍州。之後,清軍即與吳三桂軍在川陝間連年爭戰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由大將軍圖海,率天津總兵趙良棟、甘肅總兵王進寶平定四川。四川又入清版圖。清王朝於地方政區設置方面,實行道府州廳縣三級制,以道轄府州,以府州轄廳縣。梓潼縣隸屬川北道保寧府劍州。
雍正五年(1727年),綿州從成都府劃出,升為直隸州。省督即將梓潼縣從保寧府劃出,入隸綿州。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直隸省政,梓潼縣仍隸屬綿州。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為推進恢復帝制,又按其“廢省改道”計劃,將全川劃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七道,廢除府州廳。梓潼縣隸屬川西道(道治成都)。
民國三年(1914年),川西道又改名西川道,梓潼縣仍隸屬之。
民國七年(1918年),重慶鎮守使熊克武發起征討北洋軍閥政府的靖國戰爭後,便以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兼四川督軍的名義,發表“四川靖國各軍駐防區域表”,遂“決定主客各軍就防劃餉”。至此,即形成四川防區制的雛形。盤據四川全境的軍閥,大肆擴張武力,以至相互爭奪管轄地盤,連年混戰,大小爭戰達460餘次。四川各道的設置,亦漸次為四川軍閥的防區制所代替。
民國七年(1918年)十月,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四川督軍熊克武任命顏德基為靖國軍第七師師長,駐防達縣。其時轄達縣達州)、宣漢、開江、萬源、城口、開縣、雲陽、奉節、巫溪、渠縣、營山、儀隴、蓬安、通江、南江、巴中、閬中、蒼溪、南部、鹽亭、昭化、廣元、劍閣、梓橦二十四縣 [3]  。梓潼縣初為川軍六旅(整編後升為十師)劉斌防區。
梓潼縣城全景
梓潼縣城全景(2張)
民國十三年(1924年)起,經過“一三邊,打三七二十一”和“倒楊(森)之戰”後,梓潼縣又為川軍二十一師(後升為二十九軍)田頌堯防區。軍閥在其防區內,總攬民、財、教、建、軍各項大權,徵糧徵税任其所為苦,人民苦不堪言。民初在全川所置各道,已形同虛設。
民國十七年(1928年),省政府即明令裁撤各道,各縣直接隸屬省府。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分批進入梓潼,並掌控全境。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月下旬,為維護革命秩序,在梓潼第七區重華場(1953年劃屬江油)建立重華縣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初,在梓潼第五區復興場(今許州鎮)建立百頃壩縣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旬,紅四軍十二師又在梓潼縣城建立梓潼縣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紅軍分批撤離梓潼。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國民黨勢力重返梓潼。經國民黨勢力分化四川軍閥後,取消地方軍閥各自為政的防區制,將全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每區設專員公署,作為省政府的派出單位分轄各縣,以控制地方力量。梓潼縣隸屬十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綿陽。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20日,梓潼縣解放。為組織和發動人民羣眾進行各項社會改革,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和發展經濟,分批開始變革行政區劃。解放初期,梓潼縣隸屬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綿陽專區。
1950年3月,根據中央決定,將四川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四個行署區,同屬西南軍政委員會直接領導,梓潼縣隸屬川西行署綿陽專區。1952年中央決定撤銷四個行署區的建制,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梓潼縣乃隸屬四川省綿陽專區。
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中,綿陽專區改製為綿陽地區。
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將綿陽地區改製為省轄市。綿陽建制幾經變動,梓潼縣均隸屬之。 [4] 

梓潼縣行政區劃

梓潼縣區劃沿革

1994年,縣以下的行政管理,實行縣轄鄉鎮和鄉鎮轄村的三級行政管理體制。全縣共劃分11個鎮,11個鄉。鄉鎮之下,又劃分村和組(社)。其中文昌鎮轄29村195組,長卿鎮轄20村157組,石牛鎮轄17村103組,觀義鎮轄18村118組,瑪瑙鎮轄20村114組,自強鎮轄19村133組,許州鎮轄27村165組,黎雅鎮轄22村171組,白雲鎮轄18村140組,卧龍鎮轄9村96組,仁和鎮轄12村77組。馬鳴鄉轄14村94組,建興鄉轄7村43組,仙峯鄉轄10村61組,雙板鄉轄12村99組,小埡鄉轄8村53組,演武鄉轄9村46組,金龍場鄉轄13村91組,寶石鄉轄11村64組,定遠鄉轄10村63組,大新鄉轄12村82組,文興鄉轄11村73組。
1996年,對鄉鎮建制作了部分調整,恢復了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時所撤銷的一些鄉,即從自強鎮劃出8個村,恢復馬迎鄉建制,從白雲鎮劃出11個村,恢復石台鄉建制,從黎雅鎮劃出10個村,恢復仙鵝鄉建制,從觀義鎮劃出7個村,恢復雙峯鄉建制,從瑪瑙鎮劃出9個村,恢復交泰鄉建制。經過此次調整,全縣共設置11個鎮16個鄉328個村2237個組(社)。
梓潼縣行政圖
梓潼縣行政圖(3張)
1998年,再次對鄉鎮建制進行了微調。又從自強鎮劃出6個村,恢復二洞鄉的建制。從長卿鎮劃出12個村,以6個村恢復東石鄉建制,以另6個村恢復三泉鄉建制。從許州鎮劃出7個村,恢復豢龍鄉的建制。從文昌鎮劃出7個村,恢復宏仁鄉的建制。至此,全縣共設11個鎮21個鄉328個村2240組。當年9月,在黎雅鎮場鎮,設文昌宮居民社區。10月,將長卿鎮南橋二組改製為南橋居民社區。
1999年10月,將卧龍鎮金谷村一分為二,改建成金谷和豐谷2個村。全縣村的設置累計已達329個。
2000年10月,將卧龍鎮金谷村11組改製為興龍居民社區。同年12月石牛鎮場鎮永樂村的5、6、7、8、9等5個村民小組改製為金牛街居民社區。
2001年4月,將觀義鎮場鎮的池塘村第4村民小組改製為紅旗居民社區。至此,全縣共設有居民社區16個,其中文昌鎮7個,長卿鎮1個,黎雅鎮1個,許州鎮3個,卧龍鎮1個,觀義鎮1個,石牛鎮1個,仙峯鄉1個。
2002年9月,縣人民政府為了進一步貫徹《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社區建設的意見》,對長卿鎮南橋村居民社區經過調整後,更名為經濟園區南橋社區委員會。
2003年6月,將縣城文昌鎮所轄的7個居民社區經調整後,改制成潼江、翠雲、崇文、紫陽等4個社區居民社區。又將各鄉鎮所轄的8個居民社區,經調整、擴大規模後,改製為卧龍鎮興龍社區、觀義鎮紅旗社區、黎雅鎮文昌宮社區、仙峯鄉大橋社區、石牛鎮金牛街社區、許州鎮紅軍橋社區和吉陽社區等鄉鎮社區居民社區。
至2005年,全縣行政區劃,共設11個鎮21個鄉329個村,2240個組,12個社區居民社區,69個社區居民小組。
2019年,按照省、市關於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工作部署和要求,梓潼縣鄉鎮建制需由原來的32個減少到16個,減幅需達到50%。通過調整改革後,梓潼縣涉及調整的鄉鎮總數為28個,不涉及調整的鎮4個,即:撤銷三泉鄉、東石鄉,將其劃歸長卿鎮;撤銷交泰鄉,將其劃歸瑪瑙鎮;撤銷馬迎鄉、二洞鄉,將其劃歸自強鎮;撤銷大新鎮,將其劃歸仁和鎮;撤銷定遠鄉,將其劃歸寶石鄉;撤銷馬鳴鎮、建興鄉和豢龍鄉,將原馬鳴鎮和原建興鄉新橋村、建立村、建新村、柏林村、油泉村及原豢龍鄉紅江村、排柏村、青槓村劃歸文昌鎮;將原建興鄉靈珠村、紅光村劃歸演武鎮;撤銷石台鄉、小埡鄉和仙峯鎮,將原小埡鄉、原仙峯鎮和原石台鄉羣力村、棗埡村、銅鈴村及原豢龍鄉新勝村、巖灣村、桂林村、金星村劃歸許州鎮;撤銷宏仁鄉和白雲鎮,設立宏仁鎮,以原宏仁鄉和原白雲鎮長春村、鑼包村、寶呈村及原石台鄉石香台社區、星金村、尖山村、寶塔村、新華村、元包村、文星村、雙星村、紅溪村為宏仁鎮的行政區域;撤銷仙鵝鄉,將原仙鵝鄉和原白雲鎮回水村、紅花村、玉龍村、九林村劃歸黎雅鎮;撤銷雙峯鄉,將原雙峯鄉河口村、銀針村、柑樹村、共和村劃歸觀義鎮;將原雙峯鄉立新村、高家村、村子村劃歸石牛鎮;不涉及調整的鎮為文興鎮、雙板鎮、金龍鎮、卧龍鎮。至2019年12月底,全縣鄉鎮建制調整結束,全縣共設16個鎮鄉,其中15個鎮(文昌鎮、長卿鎮、許州鎮、黎雅鎮、石牛鎮、觀義鎮、卧龍鎮、仁和鎮、瑪瑙鎮、自強鎮、宏仁鎮、演武鎮、雙板鎮、金龍鎮、文興鎮),1個鄉(寶石鄉)。 [5] 
2020年,全縣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全縣由原來的32個鄉鎮減少到16個,減幅達50%;鄉鎮平均面積由原來的45.12平方公里增加到90.24平方公里,鄉鎮平均户籍人口由原來的1.2萬人增加到2.4萬人。村 (社區) 由329個減少到181個,其中社區19個,減幅56%。 [42] 

梓潼縣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梓潼縣轄15個鎮,1個鄉 [41]  :文昌鎮、長卿鎮、許州鎮、黎雅鎮、卧龍鎮、觀義鎮、瑪瑙鎮、石牛鎮、自強鎮、仁和鎮、雙板鎮、金龍鎮、文興鎮、演武鎮、宏仁鎮,寶石鄉。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510725100000
文昌鎮
510725101000
長卿鎮
510725102000
許州鎮
510725103000
黎雅鎮
510725105000
卧龍鎮
510725106000
觀義鎮
510725107000
瑪瑙鎮
510725108000
石牛鎮
510725109000
自強鎮
510725110000
仁和鎮
510725111000
雙板鎮
510725112000
金龍鎮
510725113000
文興鎮
510725114000
演武鎮
510725115000
宏仁鎮
510725217000
寶石鄉

梓潼縣地理環境

梓潼縣位置境域

梓潼縣位於綿陽市東北方,介於東經104°57′16″—105°27′35″,北緯31°25′27″—31°51′43″之間,縣境東西寬約35千米,南北長約52.5千米,總面積1443.92平方千米。 [1] 

梓潼縣地質構造

梓潼縣地質構造位於揚子準地台西北部川北古中坳陷低緩構造區,為新華夏第三沉積帶的川北台凹構造體系。東南臨近川中古隆平緩構造區,西南界臨川中新坳陷低陡構造區,西與龍門山台緣褶皺凹陷帶毗連。梓潼大向斜是境內主要構造。軸線自縣境東北的建興、演武、馬鳴入境,經縣境中部,成弧形沿龍門山走向,由東北向西南延展,進入江油、遊仙、涪城,再經安州花荄而南向華沒閉合於成都平原,全長150千米以上。因向斜軸線西北受到龍門山褶皺斷帶控制,東面受巴中蓮花狀旋扭構造影響,西南則受綿陽帚狀旋扭構造制約,致使梓潼大向斜軸線彎曲,且在向斜兩翼發育有了組次一級構造,並有局部微小錯動,裂隙不太發育。
梓潼境內地質結構單一,出露地層為一套泥質岩類與砂質巖類交替韻律層的白堊系沉積岩。砂岩為厚層狀,貌似城牆。泥岩的鈣質含量較多。出露地層的白堊系分為三段,自下而上為:蒼溪組(K1C)、白龍組(K1B)、七曲寺組(CK1)。此外,河谷地域尚沉積有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統和全新統地層。 [6] 

梓潼縣地形地貌

一、地貌輪廓
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於1982年制定的《四川地貌區劃》,界定梓潼縣境域屬四川東部盆地山地區盆中丘陵區與盆北低山區的結合部,系“紅色盆地”範疇。縣境西南屬盆中丘陵區,縣境東北屬盆北低山區。因此,梓潼地貌以丘陵和低山為主,具有向川北山區過渡的特點。
梓潼縣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中部夾一低凹的潼江河谷,東西橫剖面呈不對稱的馬鞍形。縣境地勢由海拔700米以上的東北高丘、低山區,向西南傾至600米以下的中、淺丘陵區。最高點為東北部馬迎鄉境內的旺瓢山(海拔911.6米)。最低點為縣境之南的交泰鄉後山村潼江流出縣境處的三江口(海拔413米),絕對落差498.6米。全境地形切割深度為100—300米左右。縣境地質構造因受梓潼大向斜寬緩的兩翼制約,境內地層平緩,出露地層幾乎近於水平產狀。岩層分佈一般為紫紅色和灰綠色砂岩與紫紅色頁岩、泥岩、互層的沉積韻律,加之接近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侵蝕風化剝蝕作用強烈,泥岩和頁岩疏鬆,被剝蝕為平台,堅硬的砂岩往往被侵蝕為懸巖狀,形成“梓潼台地”地貌。
二、侵蝕堆積地貌
梓潼縣境內堆積地貌不太發育,沿潼江河谷呈帶狀分佈,赤溪河、石牛河、鵝溪(馬鳴河)等河流兩岸僅有零星分佈,共約68.28平方千米,佔全縣幅員面積的4.7%。
三、構造侵蝕剝蝕地貌
梓潼縣境屬丘陵向低山過渡地域。地質構造屬平緩褶皺區。所以,除在接近龍門山脈的金龍場、仙峯、小埡等北面地域因受龍門山褶皺構造影響,有零星緩傾、單斜低山地形外,其餘皆為桌狀、台狀、枝狀等低山、丘陵地形,河谷發育以北南向為主。
四、地貌區劃
依據地貌相似性原則劃分地貌,梓潼縣境可劃分為3個地貌區;潼江東北高丘低山區,潼江以西丘陵區,潼江河谷平壩區。
五、山丘
梓潼縣境無構造山脈,所有山丘均系地殼抬升和流水等外力侵蝕切割。使得河谷下降,兩岸相對升高而形成的河流間的分水嶺,因而山丘的延伸規律與河流流向大體一致。 [6] 

梓潼縣氣候特徵

梓潼縣地處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向川北低山過渡地帶,氣候屬中國東部季風氣候區,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主要特徵是:降水較足,氣候温和,日照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大雨遲、結束早,多秋綿雨,汛期集中。氣温在22℃以上的夏天較長,年均113天,氣温在10—22℃之間的春秋兩季各約80天,氣温在15℃以下的冬季,年均約92天。
春季升温快,但不穩定,且多幹旱。日平均氣温穩定通過10℃的日期出現於3月14日,回升早的年份、出現於2月23日,回升晚的年份、出現於4月4日,振幅在40天左右,平均氣温回升比同緯度的武漢和南京早16—21天。10年中8年有春旱,氣候概率為81%。
初夏5—6月多夏旱。夏旱氣候概率達90%。雨量多集中在6月下旬—9月,佔全年總雨量的70%,最多的年份,佔全年總雨量的82%。暴雨亦集中在此一時段,因而常有洪澇發生。盛夏之7—8月因雨量多,雖有炎熱但無酷暑,極端最高氣温為39℃,且多數年份在35—37℃之間。
秋季降温快,秋綿雨顯著。9月,日平均氣温降至20℃,比同緯度的南京和武漢提早約10天。入秋後,10年中有7年其秋綿雨達5天以上。10月,平均雨日較同緯度的武漢、南京多5—6天。
冬季較温暖,雨雪少,冬幹顯著,陰天較多。1月平均氣温在4.5—5.5℃之間,比同緯度的南京高1.5—2.0℃。極端最低氣温也比同緯度的武漢和南京高7—8℃。冬季雨量僅18.8毫米,佔年總雨量的2%。11月和2月,日照時數在80小時以下,為全年各月降雨量最少的月份。 [7] 

梓潼縣水系水文

梓潼縣境之大小河流除東部大新鄉境內有一條峽谷小溪流入嘉陵江水系之西河(小潼水)外,其餘均屬嘉陵江支流涪江水系。主要河流——潼江,發源於龍門山北段東坡,其餘溪河大多源於境內北部和東北部的丘嶺間。同時,除源於境外藏王寨的永平河、倒淌河、養草灘、小溪河等幾條小河為由南向北的逆向河外,其餘皆為由西北流向東南的順向河。總的特點是,源近坡陡,徑流隨降水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陡漲陡落,無水運之利,水能開發亦較困難。 [8] 

梓潼縣土壤類型

梓潼縣第二次土壤普查後,全縣共有4個土類,6個亞類,6個土屬26個土種。 [9] 

梓潼縣植被條件

梓潼縣境植被屬於四川省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常綠闊葉林亞帶、盆地底部丘陵低山植被地區、盆北高丘植被小區。自然植被的主要林相為柏樹林,柏科柏屬中的川柏佔有林地的絕對優勢,其次是榿柏混交林,另有小片馬尾松純林分佈;林中灌木多以黃荊、馬桑、水楂子、噼啦子等混交而成,在森林遭到破壞的地方,則為禾本科的黃茅、白茅、巴茅、蓑草、鐵線草、狗尾巴草所覆蓋,植被良好。

梓潼縣自然資源

梓潼縣水資源

水資源總量
梓潼縣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層降水產生的地表徑流。多年平均徑流3.5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產水24.4立方米,偏豐年徑流總量可達5.27億立方米,枯水年則只有0.63億立方米,年限相差8.4倍。全縣已有攔蓄水工程不足境內徑流水量40%,餘皆注入江河流走。
根據《水資源調查評價》記載,梓潼縣由境外進入潼江的客水,以梓潼水文站和中心(河口)水文站的資料,並用等值線圖計算,外來客水平均每年為6.18億立方米。這些客水集中於汛期,由於受地形、時令及經濟條件制約,開發利用極低,工業和生活用水每年從潼江提水量為0.044立方米,農業灌溉引水量(宏仁、開化二引水埝和沿岸電灌站)年均為0.15億立方米,利用客水總量平均約0.3億立方米,利用係數僅為0.05。
梓潼縣境內地下水有孔隙水1778萬立方米,可開採量61萬立方米,有裂隙水4432萬立方米,可開採量3545萬立方米。地下水藴藏總量6210萬立方米,可開採量3606萬立方米。
水能資源
梓潼縣境內有大小河流9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潼江、金天河、赤溪河、馬鳴河、寶石河5條。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為2.76萬千瓦。1978年縣水電局開展水力資源普查,按河流規劃計算可開發量為11站5488瓦。 [10] 

梓潼縣植物資源

梓潼縣境內有裸子植物7種15屬,被子植物63科110屬,共有150餘種。
喬木有:柏木、榿木、榆樹、白楊、馬尾松、香樟、冬青等七大樹種為主,兼以它類。柏樹品種亦多,有川柏、匾柏、側柏、觀音柏、塔柏等,其它樹種有紅豆、銀杏、黃連、檀木、梓樹、泡桐、懸鈴木、冬青、桉樹、柳、千樟、皂角、菩提、八角楓、蒙刺樹、夜好樹、棕樹、烏桕、油桐、青槓(櫟樹)、冬青、香椿、臭椿、油橄欖等。
灌木:境內丘陵和低山的林地四周,均有馬桑、黃荊、刺梨、水楂、七里香、枸杞、羊奶刺、噼拉子等灌木叢,城鄉亦有住户種植千年矮、萬年青、梔子、藥梔子等灌木於庭內路徑或花園內。
疏林草坡:分佈有禾本科、豆科、菊科、薔薇科、馬桑科、傘形科、唇科等。其品種有白茅、斯茅、蓑草、狗尾巴、巴茅、金錢草、半邊蓮、地瓜藤、地丁草、鎖眉草、狗兒綰、巴地草、鐵線草、竹節草、馬鞭稍、進駐葡、陳艾、敗漿草、青蒿、斷腸草(五朵雲)、白頭翁、灰綠菜、蛇泡草(野草莓)、面搭子、車前草,水生草類尚有鮺草、青苔、水芹菜、水皂角等。水浸之裸岩又有牛毛氈、苔蘚之類濕地草類生長。
竹主要有:叢生慈竹,多分佈在農舍四周。另有少量叢生斑竹、荊竹、楠竹、蘆竹,分佈在農舍四周或槽溝地帶。
藥用植物有:桔梗、紅花、枸杞、白芨、梔子、小牛藤、黃連、川芎、白芷、白芍、丹皮、白匾豆、杜仲、牙皂、陳皮、杏仁、防風、枳殼等。野生藥用植物有茵陳、青蒿、柴胡、前胡、威靈仙、續斷、丹蔘、沙蔘、半夏、香附、蒼耳、細辛、草烏、薑黃、小木通、白頭翁、石菖蒲、薄荷等200餘種。

梓潼縣動物資源

梓潼縣的動物區系,屬東洋界、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羣範圍,區系代表動物的哺乳綱,成了以鼬科和鼠類為主,且鼠類最多,諸如田鼠、水鼠、黃鼠狼、松鼠、家鼠等等,其次還有草兔、狐狸、獾、黃麂等。鳥綱以白鷺、斑鳩、家燕、杜鵑、麻鵲、白頭翁鳥、八哥等居多。爬行綱主要是蛇、鱉、龜、壁虎。兩棲綱有田蛙、蟾蜍(癩蛤蟆)。魚綱有鯽魚、鯉魚、鰱魚等系種類屬。
獸類有:草兔、狗獾(俗稱狗猥子)、豬獾、貓狸、狐狸、黃麂、蝙蝠、水獺、野貓、田鼠、松鼠、家鼠、水老鼠等。
禽類野生禽類有野雞、斑鳩、竹雞、咚雞、秧雞、彌雞、水鴨、路鷥(俗呼青莊)、白鶴、八哥、鷂子、貓頭鷹、啄木鳥、山鵲、黃豆鵲、朝天衝、地麻雀、麻雀、白頭翁鳥等100餘種。
爬行兩棲類有:烏龜、鱉、壁虎、草晰蜴、烏梢蛇、火秋蛇、菜花蛇、水蛇、土腹蛇、青竹標蛇、稱杆蛇、蟾蜍(癩蛤蟆)、青蛙(田雞、疙瑪子)等。
魚類有:鯽魚、鯉魚、繁子、巴石子、鰱魚、黃角子(俗呼狗半頭)、鱖魚、刺疙巴、水豹子、青絨子、黃片、白條子、潼棒、青鱔、黃鱔、泥鰍、鋼鰍、烏棒(烏魚)、桃花斑魚等。
昆蟲有:暝蟲、稻苞蟲、薊馬、土蠶;小麥蚜蟲、麥蜘蛛、玉米粘蟲、豌豆象、米象;棉花地老虎、棉鈴蟲、紅鈴蟲、金剛鑽、蔬菜粉蝶、採暝蟲、守瓜蟲;柑桔介殼蟲、天牛;桑樹金龜子、白飛蝨、尺蠖;林木柏毛蟲、蛀蟲、白蟻等。尚有危害人畜的害蟲,主要有蚊類、蠅類、蝨、蚤、蟑螂等。益蟲有螳螂(俗呼草猴)、蜻蜓、食蚜蠅、食蟲蟻、赤眼蜂、金小蜂等。
軟體類有:蚯蚓、水蛭(螞蝗)、旱螞蝗、肥蟲。此外尚有節肢類動物蜈蚣、千腳蟲、蜘蛛類,以及蝌蚪、蝸牛、田螺、螃蠏、蝦子、打屁蟲(九香蟲)等,還有各種寄生蟲。
珍稀特產動物:有烏龜屬“中華草龜類”,有銅色(雄性,略代黃色)和鐵色(雌性,略代黑色)。繁殖力弱,生長緩慢,龜齡很長,肉、甲(龜板)皆為補品,因人為濫捕,已瀕臨絕跡。近年從緬甸及江南引進同種不同屬的草龜,人工飼養,其營養和藥用價值皆遜色於土產烏龜。鯢魚又名娃娃魚。中國大鯢,兩棲綱蠑螈隱鰓鯢科。背棕黑色,淺灰斑,四腳,以魚蝦、水巴蟲為食,主產潼江上游岐江,縣城以北的潼江河灘有零星分佈。 [11] 

梓潼縣礦產資源

石油天然氣
梓潼大向斜東南翼之老關廟和三合場鼻狀構造,皆為一短軸背斜,閉合良好。構造周圍廣泛存在含油砂岩層,又長期處在利於油氣運移儲集的川西北凹陷向川中地塊過渡的斜坡上。四川石油局川西北礦區已在老關廟構造鑽井9口。在地腹的中生界三迭繫上須家河組之須四、須三、須二(地層深4200—4500米)層段,均獲氣藏。川西北礦區在三合場背斜東翼二洞至文興場之間鑽井10口,在中生界三迭繫上統須家河組之須二、須三、須四測試,獲工業氣流,已投資4口,供城鄉生活生產用氣。
梓潼大向斜東南翼老關廟背斜之中生代侏羅紀下統大安寨組(地層深3100—3200米),屬半深水湖相沉積,介殼灰巖,總厚60.5米,介殼個體較大,多為瓣鰓類和腹足類化石。足見侏羅紀(距今約1.95億年)沉積前,古生物豐富。三迭繫上統須家河組二段(層深4500米左右),古地温可能在80℃—117℃之間,對油氣生成有利。在三迭繫上統須二層段(井深4500米),獲無煙煤儲藏,層厚4.5米,佔三迭繫上統須二段總厚度的27.6%,尚無可開採的技術。
滷水
川西北礦區在老關廟背斜鑽井至230米處,打出滷水,含鹽量較高,在三迭系下統嘉陵江組(地層深5700—5800米)亦獲滷水,湧出量大,含鹽量高。縣境西北宏仁鄉之太皇鋪,東北馬鳴鄉及縣城均有鹹水泉孔,湧水量微小,晝夜僅數百升,含鹽量低。清咸豐《重修梓潼縣誌》載,昔產鹽,今不產。
縣境內,水質含硝酸根較高。舊志載,清乾隆年間縣內有硝廠,民間亦多用屋基土滲水過濾後熬硝。解放後,縣城亦組建硝(硝酸鉀KNO2)廠,供做爆竹和打蠟之用。
彭潤土
境內白堊系下統蒼溪組出露地層的泥岩,經風化後成為膨潤土。在瑪瑙鎮境內有出露,現已開採作為工業原料。
頁岩、卵石、河砂
境內泥質頁岩藏量豐富,可供製作牆體燒結磚。另有一定儲量的卵石、河砂分佈於潼江流域,可供適量開採。 [10] 

梓潼縣人口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户籍總人口36.53萬人,比上年減少0.28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8.78萬人,女性人口17.75萬人;城鎮人口7.78萬人,鄉村人口28.75萬人。 [40] 

梓潼縣經濟

梓潼縣綜述

2022年,梓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7.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50億元,增長4.8%,貢獻率為22.6%;第二產業增加值59.02億元,增長5.5%,貢獻率為32.1%;第三產業增加值80.54億元,增長5.2%,貢獻率為45.3%。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04.48億元,增長3.2%,對GDP的貢獻率為35.8%。 [40]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梓潼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61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8%;工業投資增長18.5%;技術改造投資增長70.7%;2022年,梓潼縣農户投資1.10億元,下降47.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40.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7.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9%。 [40] 
財税收支
2022年,梓潼縣地方財政收入13.76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6億元,增長11.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5.55億元,下降11.9%。 [40] 
人民生活
2022年,梓潼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6元,比上年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555元,增長4.8%。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22元,比上年增長4.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703元,增長3.7%。 [40] 

梓潼縣第一產業

2022年,梓潼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9.04億元,比上年增長4.9%。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95億元,比上年增長5.0%。分行業看:農業產值38.40億元,增長4.9%;林業產值5.67億元,增長10.9%;牧業產值34.64億元,增長4.4%;漁業產值2.75億元,增長4.8%;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2.48億元,增長4.7%。 [40] 
農業
2022年,梓潼縣糧食播種面積77.51萬畝,比上年增長1.6%,糧食總產量29.32萬噸,比上年減少1.9%。其中,小春糧食播種面積25.34萬畝,增長1.4%,小春糧食產量7.66萬噸,增長2.9%;大春糧食播種面積52.17萬畝,增長1.7%,大春糧食產量21.66萬噸,減少3.5%。全縣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0.86萬畝,比上年增長3.3%。其中:油料播種面積34.11萬畝,增長3.7%,油料產量7.49萬噸,增長9.2%;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12.29萬畝,增長1.8%,蔬菜及食用菌產量25.24萬噸,增長3.6%;中草藥材播種面積0.83萬畝,增長9.1%,中草藥材產量0.39萬噸,增長12.5%;瓜果類播種面積2.17萬畝,增長3.9%,瓜果類產量5.02萬噸,增長10.7%。 [40] 
畜牧業
2022年,梓潼縣生豬出欄59.24萬頭,增長5.8%;牛出欄1.65萬頭,增長4.5%;羊出欄24.87萬頭,增長3.6%;禽出欄838.83萬隻,增長4.3%;禽蛋產量3.1萬噸,增長1.4%。 [40] 
生產條件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2.79千公頃。農機總動力達到43.29萬千瓦。 [40] 

梓潼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梓潼縣工業增加值42.07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全縣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3.8%,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為20.7%,工業拉動GDP增長1.08個百分點。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2.9%,製造業增長5.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4.0%。2022年,梓潼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6.15億元,比上年下降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5.71億元,同比增長14.5%。 [40] 
建築業
2022年,梓潼縣建築業總產值40.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年末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31個,有工作量的29個。 [40] 

梓潼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梓潼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02億元,比上年增長0.5%。其中,批發業19.17億元,增長1.7%;零售業19.25億元,增長2.0%;住宿業13.32億元,下降1.6%;餐飲業13.28億元,下降1.4%。 [40] 
郵電通信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電信業務總量2.88億元。本地固定電話用户57776户,增長21.8%;移動電話用户364996户,增長17.4%;互聯網寬帶接入户數119578户,下降1.0%。 [40]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88.44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各項貸款餘額156.46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6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4.3%。 [40] 
保險業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共有保險公司或營銷部14家,其中,財產險公司7家,壽險公司7家。2022年,梓潼縣各類保險保費收入4.47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人身險2.67億元,下降1.8%;財產險1.81億元,增長22.3%。 [40] 

梓潼縣交通運輸

108國道、347國道貫通梓潼縣全境。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公路通車裏程2700.053千米。其中,等級公路2227.367千米,增長3.8%;等級外公路472.686千米。 [40] 

梓潼縣社會事業

梓潼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共有小學23所,在校小學生14945人;特教1所,在校學生250人;普通中學9所,在校學生11479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988人。 [40] 

梓潼縣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藝術館、文化館(站)33個,博物館、展覽館1個。全縣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覆蓋率100%。 [40] 

梓潼縣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共有醫療衞生機構324個,其中:等級醫院10個,衞生機構人員2461人,衞生技術人員1879人,執業(助理)醫師730人,註冊護士769人,衞生機構牀位2303張。 [40] 

梓潼縣社會保障

2022年,梓潼縣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06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93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6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53萬人。
截至2022年末,梓潼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125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442人。 [40] 

梓潼縣歷史文化

梓潼縣綜述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昭襄王置縣,已有2300多年曆史,孕育了豐富多元的秦漢文化、三國文化、漢唐文化、文昌文化、紅色文化和以國醫聖手蒲輔周為代表的中醫文化。境內有七曲山大廟長卿山李業闕卧龍山千佛岩石窟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梓潼是一個置縣近2300年的古縣,境內有七曲山大廟、長卿山李業闕、卧龍山千佛巖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尚存的24座漢闕中梓潼漢闕就佔了六分之一。金牛古道自秦漢至明被演繹成為翠雲長廊。紅軍長征過梓潼建立了三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留下了許州紅軍橋、馬迎紅軍墓等革命遺蹟。新中國三線建設後,梓潼又成為中國“兩彈城”遺址所在地。 [12] 

梓潼縣地名由來

梓潼之名,源於夏商。《廣博物志·卷四十》引《蜀記》雲,梓潼原名尼陳山,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而陳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尼陳山。夏禹治水因與江河相處,欲造獨木舟,知尼陳山有梓木,徑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梓樹不伏,化為童子,禹責而伐之。先民以梓樹為童子所化,即改尼陳山為梓潼山,因蛇水繞山,以水為表,故名梓潼。蛇水亦因此而名梓潼水,秦於此置縣亦以此為縣名,其名實含梓樹與童子相互變換之意。
北宋王象之撰寫《太平寰宇記》表述梓潼之名的源起時,又云:“因縣域東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名梓潼焉。”將縣名之源起又另闢新意,説是源自梓林潼水。 [2] 

梓潼縣民間藝術

洞經音樂
洞經音樂是談演道教《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的音樂。在文昌祭祀中,它以音樂藝術的形式宣揚文昌經誥的宗旨,是梓潼宗祀文昌帝君的一種特色活動。
梓潼陽戲
梓潼陽戲奉“四聖”(川主土主藥王、文昌)為戲神,並有一整套祭祀儀式和演出劇目,運用於善男信女求神許願,還願祈吉的民俗活動之中。梓潼陽戲的劇目相傳有三十二天戲、三十二地戲。根據手抄本“戲門斷願啓白”所記,三十二天戲是:出掃棚前、出小鬼、出土地、出走馬、出春牛、出結事郎、出和事老者、出陳牢、出猿猴、出屏鳳小姐、出僧道、出梅花、三聖起馬、出化主、出鳳冠柳青、出關韓二將、出二郎、出三伯公婆、出楊泗將軍、出大伯二伯等。 [13] 

梓潼縣民間文藝

梓潼民間文藝品種樣式較多,表演生動活潑,羣眾喜聞樂見。長期流行的,主要有獅燈、龍燈、花燈、彩蓮燈、蓮簫等幾種形式。
獅燈
俗稱“舞獅子”“耍獅子”,縣內城鄉均有。較為流行的是地浪獅燈,其次為高腳獅燈。獅頭均用竹片套在做好的模型上編扎而成。再用數層厚紙裱糊,幹後彩繪,用麻布彩畫作獅身,色白的稱白獅子,色青的稱青獅子,多用麻染成獅毛,也稱毛獅子,用麻或牛尾作獅尾。
地浪獅燈班一般有演職人員12人,獅頭、獅尾、笑和尚(亦稱笑頭)、孫悟空、豬八戒各1人,執牌燈2人,打擊樂4人,聯繫1人。道具有獅頭、獅皮各1,笑和尚、孫悟空、豬八戒各戴面具1個,金箍棒、釘耙各1個(把),拂塵1支,喜條1幅,另有綵衣褲、皮背心、猴衣、豬服等各1套(件)。有的獅燈班配人員兩套,輪流演出。1923年,梓潼籍高僧智光法師從印度、緬甸遊學還鄉後,對獅燈進行改造、豐富,使家鄉青嶺獅燈更具特色。地浪獅燈以文昌鎮青嶺村獅燈最有名。表演的破陣、降魔去妖及一些絕技,令人拍手叫絕。
高腳獅子,是由地浪獅子演變而來。20世紀50年代,地浪獅子表演遍佈梓潼城鄉,為增加新鮮感,在北方高蹺啓發下,保留地浪獅子表演程式,加上一些雜技技巧,漸次演變為表演者腿上綁有2.5尺長的木高腳,表演難度較大。高腳獅子表演時間一般為正月初一開燈,正月十五收燈。
“文化大革命”時期,梓潼獅燈表演一度中斷。1978年後城鄉陸續恢復獅燈表演。表演水平較高的有文昌鎮青嶺村的地浪獅燈,黎雅鎮蘭花村的高腳獅燈等。其中青嶺的地浪獅燈1994年春節獲綿陽市民間燈舞表演二等獎。
龍燈
俗稱“耍龍”“舞龍”。一般為5、7、9、11節。龍頭、身、尾皆用竹片扎制而成。用紙裱糊後再用彩繪鱗甲紋飾的布(龍皮)連在一起,下用竹(木)做杆撐持,以便舞龍的人手握舞動。傍晚、晚上耍的龍稱“火龍”,耍龍頭的人手握焰火從龍口向外噴焰火。看的羣眾向龍燈噴焰火(有專用焰火)。龍燈按龍衣的顏色,又分為“黃龍”和“青龍”。龍頭、龍身均要點燈。舞龍的陣法有“開四門”“關四門”“龍抱柱”“一條龍”等。此外,還有水龍、彩龍、板凳龍、桃子龍、金龍、草龍等名稱。舞龍有鑼鼓、鈸等打擊樂。縣內舞龍主要流行於大新、文興、二洞、許州、卧龍、石牛、小埡等鄉鎮。
花燈
主要流行於大新鄉,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從民國20年(1931年)開始在大新傳播流行,已歷70餘年,花燈藝人已傳承4代。大新花燈又叫太平龍。是由竹篾編制的,用黃綠各色紙裱糊點綴,中空可以點燭掛燈,下用竹竿連接撐持,用有色布匹連綴的各為5節,相互連接,分別有龍頭、龍身、龍尾的青黃兩條龍組成。最早是祭祀性舞蹈,俗稱耍龍,用來祭鬼神、求平安、盼福祉、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的娛神娛人活動。
大新花燈最主要的是舞龍,其內容和表演形式,最初是12場,後發展為8場。演出陣容強大,人數多達95人,全部演出時間需3個多小時。大新花燈組成除青、黃二龍外,還有大小不同的十多種燈具組成。包括元寶燈、牌燈、馬馬燈、獅燈、鯉魚燈、鳳凰燈、車車燈、蝦燈、蝙蝠燈、彩蓮船等。主要人物有春官、燈官、花子、土地,加上耍獅子的,當笑和尚的,打鑼鼓響器的。大新花燈正月初九龍過年時出燈,正月十五過完年收燈。耍燈是表演的高潮。表演中還有天燈、地燈之分。大新花燈表演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寓諧於樂。以燈祭的形式,向人們展現一幅濃墨重彩的民俗畫卷,具有十分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
彩蓮燈
彩蓮船又叫“綵船”“跑旱船”“劃旱船”“旱龍船”等,用竹竿竹片扎製成船形,用紙裱糊後彩畫,或直用彩紙裱糊。船腳用配須紅布或紅綢圍住,使之看不見演員腿腳。船頂有的紮成宮殿式歇山頂,四角上翹並配以吊須;有的紮成矩形,覆蓋配須紅布或紅綢,四角配吊須。船的中央置60釐米左右方形孔,用四根竹竿掛於孔的四周,下面伸出船底20釐米左右支腳,上伸出船面140釐米左右,以系船頂。表演時2人執牌燈,1人飾幺妹擔船,走四方步。1人飾艄公撐船(有的配2人),作各種划船動作,配以“荷花鬧海棠”的唱詞和鑼鼓等響器樂器,演出時詼諧有趣。
蓮簫
又稱“錢夾子”,是同秧歌、踩高蹺一樣,20世紀50年代初,隨南下幹部由北方傳入,屬於自娛自樂民間舞蹈,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均可表演。參加表演人數多少不限,男女均可參加,服裝力求統一,腰扎紅綢,每人一根彩繪了的約1.2至1.5米左右兩頭掛有銅錢和紅花的竹杆,合着行進步伐,有節奏地在身體前後上下敲打,時而在地上或互在男女之間碰擊,常變換形式,且伴有歌唱或秧歌鑼鼓,使舞蹈顯得歡快活躍。蓮簫不僅是民間文藝,也是練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 [43] 

梓潼縣風景名勝

梓潼縣風景名勝
七曲山 七曲山
七曲山位於梓潼以北10千米處,為蜀道入川后的最後一道險峯。山間種有古柏4萬餘株,七曲山大廟建於山頂,藏於森森古柏之中。
景區沿山脊成帶狀分佈,帶寬約800—3500米,帶長約16000米,呈南北走向,景區所屬範圍為盆中深丘地貌,海拔500—892米,相對高差約400米,坡大、長而較緩,坡度一般在25—35°,山坡上分佈有很多級小台地,山脊秀峻,間有闊緩台地,分佈了景區三分之二的森林資源。
金牛古道 金牛古道
戰國時期(前385年),蜀王負力派遣五丁力士引領秦國所贈石牛而拓展的金牛道,古稱“棧道千里,通於蜀漢”。此道自陝西眉縣經斜谷、褒谷棧道入漢中,轉而進至勉縣又向西,出陽安關(陽平關)經山道抵白水關(今青川白水鎮),然後沿白龍江至葭萌(昭化),又溯清江河而西至沙溪壩,則轉向南,入劍門關,經梁山南入梓潼七曲山。至今七曲山仍有數段古金牛道遺蹟依稀可見。清代著名詩人李重華有“雙崖翠影侵天合,開闢何曾讓禹功”之句,極力讚美五丁開山劈路的功績,一點也不亞於夏禹王開通九江十八河的功績。 [14] 
千佛巖摩崖造像 千佛巖摩崖造像
千佛巖摩崖造像
位於卧龍鎮五一村卧龍山頂。造像鑿於東西長5.5米,南北寬5.2米,高3.2米的長方體石墩四周壁上,東西北三面鑿三大龕,南面為石造像,未鑿龕。總共造像1000餘尊,故名“千佛巖”。均為唐代開鑿。東龕圓拱形,有造像9尊。西龕圓拱形,有造像53尊。北龕有造像19尊。南面無龕,但在長3.7米,寬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個(20排,每排50個),由於風化嚴重,只能看出大體輪廓。 [15] 
長卿山 長卿山
最早有小神廟,先名“神山”,後重蠶桑,史書有記“梓潼有蠶婆山”,“蠶婆即蠶絲氏,他教民種桑養蠶。”就供“谷父蠶婆”,即稱“蠶婆山”,舊俗春節中以示鄉人卷蠶度年,又有“人日登高”,其又應八(發)日吉利享有登高賞春之樂,故訂正月初八為民俗之“登山節”。《四庫全書》載:“梓潼寰宇記雲明皇過梓潼遙望見山上有一窟,近臣奏雲,漢司馬相如讀書之窟,遂定名為長卿山。”因此山從安史之亂,明皇幸蜀,於唐天寶十五年(742年)起賜名,即稱“長卿山”,延用至今,現有山居舊跡。後來“長卿村”及“長卿鎮”,即隨之定名。
中國“兩彈”城 中國“兩彈”城
中國“兩彈”城
梓潼“中國兩彈城”是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舊址,是中國繼青海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鄧稼先于敏王淦昌等科學家都在此留下足跡。如今還保留着鄧稼先舊居、院士樓、將軍樓等保留下來的建築167棟。孕育出“愛國奉獻、艱苦奮鬥、協同攻關、求實創新、永攀高峯”的“兩彈精神”。 [16] 
翠雲廊 翠雲廊
翠雲廓蜿蜒三百餘里的古柏,多數是天然森林,少數是人工栽植。明清時定名的“翠雲廊”為三百餘里,自劍南至閬州,西至梓潼,古柏數萬株。實際古柏綿延不止明清的三百里,至低有七八百里,下自梓潼縣七曲山以南,劍閣以北至勉縣,都是林巒疊翠;蔭鬱蒼莽的自然柏樹森林。這三百里翠雲廊,在劍閣縣內,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呈由北向南的長橢圓斜面,是由龍門山至劍門關,北接秦嶺的劍門山脈尾峯,山嶺密佈,溝壑縱橫,境內五子山海拔1330米,深溝僅367.8米,高低相差962.2米,懸岸如屏,溝底無人煙無道路,真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的原始森林地貌,這是翠雲廊尚未開發的奇險之處。仙女峯、梁山寺、捨身崖、雷霆峽等蜿蜒曲折,北向陡峻、南向趨緩、順向秦嶺尾峯,經大龍山、小龍山、金頂山於演武分支的梓潼七曲山。
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古建築羣
七曲山大廟位於縣城之北9千米,古名善板祠,唐改名七曲寺,南宋又改名靈應祠,元改稱文昌帝君廟,明清則改稱太廟、大廟。自唐、宋兩代皇帝將梓潼神追封為“王”的爵位後,地方政府即從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開始,按王府格局續修七曲寺,建成後即敇廟名曰:“靈應祠”。又經歷代維修擴建,整個建築共佔地1.3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從而形成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王宮建築羣。今存元、明、清之殿宇亭台23處,以真慶宮之百尺樓、正殿、桂香殿為中軸線,其餘建築物,則依山造勢,順其自然,向左右延展。整個建築集南北風貌於一體,既有如正殿、桂香殿、天尊殿的雄偉莊重的北方風格,又有如風洞樓、瘟主殿等建築雅緻奇秀的南方風韻。這片古林深藏的洞天福地,因其建築羣錯落有致,風格殊異,突顯“林富其幽,山壯其勢,水秀其姿,洞觀其邃”的特點,不少古今人士均稱其是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廟宇構築方面的具體實踐。 [17] 

梓潼縣特產美食

梓潼特產
梓潼鑲碗 梓潼鑲碗
地方特色大菜。要是接待貴客,必有鑲碗。鑲碗用料有雞蛋、豆粉、豆腐、肉餡;底料有木耳、黃花、豆皮、酥肉、時令蔬菜等。製作時蛋清、蛋黃分別上籠分蒸,呈黃白二色,造型美觀,滋潤可口,深受食客喜歡。鑲碗又是“十大碗”中的第一道蓋面菜。鑲碗最早是宮廷御膳,明世宗時,總督營戍政的仇鸞,失勢後舉家遷居梓潼,並將此菜的製作方法一併帶回家鄉。此後,便在民間的“田席”上增加了這道必不可少的鑲碗大菜,流傳至今,成為梓潼的一道名菜,令人百吃不厭,享譽久遠。 [18-19] 
梓潼片粉 梓潼片粉
片粉被譽為梓潼鄉土風味小吃三絕之一。食之有麻、辣、衝之味。秉性尚熱,嚼之,柔韌涼爽,給人以寒。一道小食,寒熱均俱,陰陽相宜。不僅吃起來味香爽口,解飢除渴,且具有清熱解毒,益氣通脈的功效。梓潼片粉,色綠質嫩,柔滑而富彈性,整潔而層次分明,食時兑料講究,多配以麻辣酸調料,若澆以豆豉醬汁、窩油高醋,辣椒香油,大蒜芥末,視之綠盈水泛,食之麻辣衝,嚼之柔韌涼爽,寒熱俱佳佳,清嫩爽口,陰陽相宜,鮮味獨特。 [20] 
梓潼酥餅 梓潼酥餅
又名“薄脆子”“貢餅”,是梓潼名特小吃,和梓潼片粉、鑲碗一起被稱為“梓潼三絕”。梓潼酥餅歷史悠久,手工精製,風味獨特,享有盛名。由於其獨特的品質,傳統的製作技巧和原生態自然環境的制約,具有與其他同類產品不同的優異特性。其形如滿月、色澤淺黃、酥紋細膩、香而薄脆,具有餘味悠長、淡雅恬靜等特點,老幼皆宜、久食不厭。2009年9月,被綿陽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11月,被國家工商總局批准為地理標誌性保護產品,是梓潼縣首個地標性產品。 [21] 
蕨根粉絲 蕨根粉絲
蕨根又名蕨、鋸菜等,為鳳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山菜之王”之稱,被日本人譽為“雪果三珍”。蕨根粉絲富含21種元素和氨基酸、鐵、鋅、鈣、黃酮、硒、思、鎂、磷等,尤以鐵含量極高。 [22] 

梓潼縣著名人物

梓潼帝君
“梓潼帝君”源自於三國西晉時梓潼縣一帶的一個地方神信仰,傳説此神名張亞子,有記載謂其仕晉戰死,鄉人立廟以祀。張亞子信仰至唐代因入蜀二帝玄宗、僖宗分別予以敕封而影響漸大;至宋代,梓潼張亞子神和灌口二郎神成為四川地區影響最大的兩個俗神。
無準師範(1179—1249年)
南宋佛教界泰斗,名師範,號無準,俗姓雍氏,四川梓潼(綿州梓潼縣治)人。年九歲就陰平道欽出家,南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受具足戒。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於成都正法寺坐夏。年二十投育王山秀巖師瑞。時育王山佛照德光(宋代臨濟宗大慧派僧人)居東庵,空叟宗印分坐,法席人物之盛,為東南第一。無準師範禪師在茶文化傳播日本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門下弟子有弟子日本高僧圓爾辨圓等。

梓潼縣榮譽稱號

梓潼縣是國家級水稻制種基地縣。 [23] 
四川省現代畜牧業重點縣。 [23] 
全國食品工業強縣。 [23] 
全國生態食品縣。 [23] 
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 [24] 
全國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5] 
四川省衞生縣城。 [26] 
2017年12月14日,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27]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8] 
2020年6月29日,入選四川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 [29]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30] 
2020年12月28日,被授予“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市、區)”稱號。 [31] 
2021年6月21日,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32] 
2021年8月,入選四川省深化政務公開促進基層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先行縣名單。 [33] 
2021年8月,被命名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34] 
2021年11月12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認定為第五批“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 [35] 
2021年11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考評,決定命名梓潼縣為四川省生態園林縣城。 [36] 
2022年1月,選入2021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 [37] 
2022年4月,入選四川省第三批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區(市、縣)名單, [38]  名列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 [39] 
2023年10月,被命名為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 [4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