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嘆

(南宋楊萬里詩作)

鎖定
《有嘆》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自嘲之作,在這首詩中楊萬里是以鳳凰自況。第一、二句寫猴子被愚弄的可笑,告誡鳳凰別自以為了不起;第三、四句寫鳳凰儘管能夠不受“朝四暮三”那套手法的愚弄,但它仍然要靠“桐花竹實”而生存。此詩用習見的典故,卻從中翻出新意,寫得巧妙、風趣,又寄寓着自己“出籠之鶴,尚絆一足”(《答朱試講元晦》)的感慨,雖是自嘲,卻表露出詩人正直的人格。 [1]  此詩用詞婉轉含蓄、風趣幽默。
作品名稱
有嘆
作    者
楊萬里
創作年代
南宋
出    處
誠齋集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有嘆作品原文

有嘆
飽喜飢嗔笑殺儂,鳳凰未可笑狙公
盡逃暮四朝三外,猶在桐花竹實中 [1] 

有嘆註釋譯文

有嘆詞句註釋

①嗔(chēn):發怒;生氣。儂:即人,泛指一般人。
②鳳凰:古代傳説中的百鳥之王。古代常常用以比喻德才高尚的人。狙(jū)公:古代喜養猿猴者。狙,指獼猴。
③暮四朝三:狙公養猴,用“朝三暮四”的方法讓眾猴老實聽話。《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悦。”
④桐花竹實:傳説鳳凰以桐花、竹實為食。《莊子・秋水》:“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竹實,是竹子所結的子實,也稱竹米。此詩用桐花竹實比喻虛銜的俸祿。 [1] 

有嘆白話譯文

獼猴只知道眼前吃飽,於是被狙公輕而易舉地戲弄了,看到這兒真是讓人笑死了,但是自命清高的鳳凰卻也不能笑那用食物擺佈獼猴的狙公。
鳳凰雖然能逃脱養猴人“朝三暮四”的手腕,但是卻也還吃着帝王家的“桐花竹實”,稱不上是完全清高絕塵。 [1] 

有嘆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詩人在紹熙三年(1192年)秋辭官返鄉,紹熙四年(1193年)三月,楊萬里被授予秘閣修撰之職,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這是光領俸祿但是不用到任的虛銜,時稱“祠官”,詩人覺得與自己在《千慮策》裏裁減冗員,取消祠官、嚴懲贓吏、改革選法的主張不相符合,因而寫了首《有嘆》,譏諷自己自鳴清高,還要靠祠祿過活。寫《有嘆》不久,便謝絕了祠祿,真正掛冠為民了。 [1]  [2] 

有嘆作品鑑賞

有嘆整體鑑賞

這是一首自嘲之作。這首詩採用了明暗結合的手法,使描寫對象既可實指,又有象徵性。從實指方面看,作者所要説明的問題是表層性的;從象徵性方面看,其情感則是深層性的。這種明暗對應,虛實結合,相形相成的寫法,使詩中的情感得到交融,情感的容量得以增大,情感的表現呈現出立體狀。
全詩表面上看是譏諷鳳凰,實際上是自嘲;表面上説未可小看狙公的手段,骨子裏卻暗指朝廷設“祠官”也是一種手段。既然領取祠祿,説明自己仍與朝廷保持着一定的關係,還得受朝廷的約束。
喜飢嗔笑殺儂,鳳凰未可笑狙公。”第一句寫猴子被愚弄的可笑。這裏化用了《莊子·齊物論》中的故事,説明狙公對付猴子的手段是相當高明的。這樣寫,就為下句作好鋪墊。第二何是告誡鳳凰別自以為了不起,其中也深含風凰自身也是無能的意思。實際上作者在第一句裏是通過嘲笑猴子來反襯狙公的狡猾手段;在第二句是通過對風凰的告誡來暗示其無能。從實指來看,狙公、猴子、鳳凰之間發生的事,不過是寓言故事而已;但詩人在這裏還有象徵的用意,即狙公或可象徵頭目,猴子或可象徵小卒,鳳凰象徵作者。
“盡逃暮四朝三外,猶在桐花竹實中。”這兩句是承第二句:鳳凰儘管能夠不受狙公“朝三暮四”、“朝四暮三”那套手法的愚弄,但它仍然要靠“桐花竹實”而生存。“未可笑狙公”的道理就在這裏。鳳凰雖然能“盡逃暮四朝三外”,但它“猶在桐花竹實中”。前一句是退一步説,後一句指出鳳凰同猴子要依附狙公生活一樣,還得靠別人的竹實桐花而生活。這裏是以“花”、“實”比喻祠祿。詩人以含蓄婉轉的筆法表明自已要把祠祿去掉。不久,他果然這樣做了。正如南宋詩人劉克莊所理解的那樣。
這首詩寫得頗有“奇趣”。由於詩人取材巧,寫得活,使得全詩在幽默、風趣之中寄寓着詩人宦海深沉的慨嘆,無功受祿的自省,掛空銜而無益於百姓的內疚。這種自我解剖,是借風凰狙公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體現出來的,對自鳴清高不凡而又不察自身未脱塵色的糊塗觀念作了無情地嘲笑。通過自我剖檢,達到了透徹之悟。
詩中所表現的“奇趣”,是通過“活”中生“巧”表現出來的。短短的四句詩,寫得波紋環生,一筆一轉,一轉一深,一深一境。陳衍認為陸游、楊萬里、劉克莊等人最善於用下面的手法寫詩:“大抵淺意深一層説,直意曲一層説,正意反一層、側層説。”(《石遺室詩話》)
這首詩還體現了詩人“學詩須透脱,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二首》)的主張。這和張浚讀《閒居初夏午睡起》詩後所説的“廷秀(楊萬里的字)胸襟透脱矣”是一個意思。只有胸襟透脱,才能使詩句出新。詩人追求的是詩中的意趣神色,流轉活潑,以少總多,以活求生。本來,象狙公弄猴、鳳凰清高之類的故事題材是眾人皆知的,要將它化熟為生,出人意外,那就得靠詩人的“活法”來完成了。“所謂活法者,規矩備具而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呂本中《夏均父集序》)用今人的話來説,就是能夠帶着枷鎖隨心所欲地跳舞。劉克莊疏解道:“所謂流轉圓美如彈丸者。”(《江西詩派小序》)劉祁也疏解道:“活潑刺底人難及也。”《歸潛志》)楊萬里作詩的“活法”,雖然也包括形式方面的東西,但最重要的還在內容方面的“活”。他的詩,不僅重句式之“活”,而且重在構思的“活”,流動變幻,妙趣橫生。這首詩所體現的“活”,是詩人大徹大悟、胸襟透脱的結果,正如他説的:“不是胸中別,何緣句子新。”(《蜀士甘彥和寓張魏公門館用予見張欽夫詩韻作二詩見贈和以謝之》)
要做到胸襟透脱,這對封建社會的大多數官吏來説是不大容易的事。宋朝的官吏,如果自願去職,或與朝廷政見不合,或者有了過錯,就給個空銜,當個“祠官”,回家養老,償祿照領。一般的人都覺得理所應當,心安理得,並無內疚之嘆。可是象楊萬里這樣的進步詩人就不是這樣想了。他並不以為棄職就像鳳凰那樣清高了,不再象猴子那樣受狙公“朝三春四”、 “朝四暮三”的擺佈了。他還領養祠祿,就象鳳凰終究要吃別人的桐花竹實那樣受制於人,不見得比猴子清高多少。有此醒悟,他才辭去祠祿,徹底掛冠為民。這首詩的產生,就是胸襟透脱的結果。有了這樣的徹悟,才使得他“死蛇解弄活潑潑”,心胸透脱,別出機杼,自成體貌。詩人的這種“胸襟”,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逐漸形成的,和他的進步思想息息相關。他有着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寫出了《初入淮河四絕句》、《江天暮景有嘆二首》、《登楚州城》等悲慨感愴、寄託遙深的詩篇。他對人民的苦難,有着深深的同情心,時時自愧自責,不能多為百姓解除某些痛苦而嘆息。“老子愁來只苦吟,一吟一嘆為秋霖”(《秋雨嘆十解》)。“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錐便得傲蓑衣?”(《晚春行田南原》)。正因為他具有這樣的思想基礎,使他想到掛着祠官的空銜、享受不勞而獲的俸祿實在不應該,詩人的“透脱”,正反映了宋代學詩如參禪的風氣,“參時且柏樹,悟罷豈桃花”(《和李天麟二首》),正是禪宗談悟語氣。他早年“學詩須透脱,信手自孤高”的追求,到他作《有嘆》詩時,可以説是已經成為現實,用嚴羽的話來説,已經進入了“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滄浪詩話·詩法》)的自由境界了。
劉克莊起初讀這首詩時“不解所謂”,原因就在於這首詩的抒情方式是婉轉含蓄的,言此意彼,聲東擊西,遊移其詞。“晚始悟其微意”,關鍵就在於他能夠憑藉詩的情感旋律,從詩的字面意義外去尋覓詩人真正要傳達的感情。 [3] 

有嘆名家點評

南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卷二:“舊讀楊誠齋絕句雲:“飽喜飢嗔笑殺儂,鳳凰未必勝狙公。幸逃暮四朝三外,猶在桐花竹實中。”不曉所謂,晚始悟其微意。此自江東漕奉祠歸之作也。鳳雖不聽命於狙公,然猶待桐花竹實而飽,以花實況祠廩也,欲並祠廩掃空之爾。未幾,遂請掛冠。” [4] 

有嘆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5] 
參考資料
  • 1.    (宋)楊萬里著,張勇,姜劍雲,杜玉榮解評.楊萬里集:三晉出版社,2008.10:第120-121頁
  • 2.    唐富水主編;謝家義副主編.楊萬里:吉水縣政協古代名人叢書:江西出版社,2007年:第198頁
  • 3.    章楚藩主編 .楊萬里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1994.02:第219頁-223頁
  • 4.    郭預衡主編;熊憲光,萬光治編 .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 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2:第374頁
  • 5.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