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更(拼音:gēng,gè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更”的本義一般認為是更改。又引申指輪換、交替。又引申指重新。引申指再、又。古代宮中值夜,分為五個班次,按時更換,故又引申指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以上讀gēng。“更”又讀gèng。由更替、更換虛化作副詞,指再、又。又表示程度的加深,相當於“愈加”。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gēng,gèng
部    首
一(傳統歸曰部)
五    筆
GJQI(86);GJRI(98)
倉    頡
MLWK
鄭    碼
AKOS
筆    順
橫、豎、橫折、橫、橫、撇、捺
字    級
一級(0693) [1] 
平水韻
下平八庚,去聲二十四敬 [5] 
注音字母
ㄍㄥ,ㄍㄥˋ
筆畫數
1+6
統一碼
基本區-66F4
四角號碼
1050₆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㪅、𠭍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更”通常被認為是形聲字。甲骨文(圖1、2)上部為“”(像魚尾、器物底座、幾形等,無定説),於此作聲符,丙與更並陽部;下部為“”,其字形像手持器械治事狀,表示更字本義與治事有關。至西周金文(圖3-5)“丙”上又重出一“丙”為聲,聲符重疊,多用為“更續”之義;有的“丙”上加一橫為飾筆,形旁攴亦或加飾筆,或易攴為辵(如圖5,換為辵不影響所表更改意)。戰國時從攴丙聲為主流結構,從又丙聲的也不少。郭店楚簡“更”字異體則改作左右結構,有的在“丙”字增加了構件“口”(圖9)。小篆也繼承了下攴上丙的結構。隸書(圖11-16)為了書寫方便,將部分筆畫合併,使其形聲結構被破壞,變成一個記號字“更”。 [2]  [17] 
於省吾先生《甲骨文字釋林·釋更》認為更即古文鞭字,其語云:“甲骨文㪅字屢見……按㪅即古文鞭字。《説文》鞭字作𩌻,並謂:‘𩌻,驅也,從革𠊳(便)聲。𠓥,古文𩌻’就古音言之,鞭從𠊳聲,𠊳從更聲,更從丙聲,丙鞭雙聲。㪅字隸變作更,丙更疊韻。《周禮·考工記·輪人》的‘眂其綆’,鄭司農謂‘綆讀為關東言餅之餅’。按綆從更聲,更本作㪅,從丙聲。是丙更古通之證。西周金文馭字作𩣓,其從𠓥,乃甲骨文㪅字的省變。《説文》謂‘馭從又馬’,又乃㪅形的訛省。西周金文馭字均作𩣓,右從𠓥,用鞭以驅馬。石鼓文馭字作𩤳,右從鞭作㪅,猶存初形。”
然而,張世超等編撰的《全文形義通解》的意見稍有不同,認為金文的“更”字構形從二丙相續,是古代一種前後相續之車制,“更”字的本義為連續、相繼,其語云:“金文從二丙相續,為古代一種前後相續之車制:二馬居前,二馬在後。與並列之‘兩’制相對。從‘攴’示其鞭撲,《盠方彝》字作〔圖A〕,省‘攴’而從‘辵’者,示車馬之行也。‘更’之本義為續,金文中多用本義,典籍亦有其例。《國語·晉語》四:‘姓利相更。’韋注:‘更,續也。’《左傳》文公元年:‘更伐之。’《史記·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
無論是釋為“鞭”之古文,還是釋為“車制”,“更”都與“驅馬”相關,所以,不管是甲骨文、金文,還是小篆,文字構形都從攴,以示其鞭撲。或改“攴”為“辵”,亦示車馬之行,依然相涉。
古文獻中,“更”字亦用作“連續”“相繼”之義,與金文中的“更”字用法相同,應當承襲了金文的用法。如,《國語·晉語四》“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乃能攝固,保其土房”韋昭注:“更,續也。”《史記·孝景本紀》:“孝文在代時,前後有三男,及竇太后得幸,前後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更死”即相繼死去之意。
東漢許慎《説文》以“改也”釋“更”,應當是“更”字的引申義。在傳世文獻中,“更”字的這一意義更為常見。如,《論語·子張》“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晏注:“更,改也。”又引申有“更換”“變易”之義。如,宋人王安石《送董伯懿歸吉州》:“茫然冬更秋,一笑非願始後來,“更”與“改”、“更”與“易”還聯合構詞作“更改”、“更易”,意思相同,均為改變、改換、改動。
“更”字作量詞,用作夜間計時的單位,這一意義或許應當是由其本義“連續”“相繼”直接引申而來。繼白日之後就是夜晚,所以有“夜以繼日”之説。也許如顏之推所説:“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因為,“更”由連續、相繼之義又引申出了經歷、經過之義。如,《韓非子·外儲説左上》:“更日久則幹而椽燥。”《史記·大宛列傳》:“道必更匈奴中。”“更”字的經歷、經過之義,由動詞到名詞再虛化到量詞,就成夜間計時的單位。《正字通·支部》就説:“又因時變易,漏刻日更。”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ēng
動詞
改正;改變。
change
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更正;更迭
調換;替代。
replace
左傳·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更換;更生;更替;更新;改弦更張
〈文言〉連續,接續。
continue
國語·晉語四》:“姓利相更,成而不遷。”
更相
〈文言〉經過;經歷。
experience
屈原《九章·悲回風》:“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統世以自貺。”
史記·大宛列傳》:“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文言〉交替;輪流。

《史記·李斯列傳》:“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
更休
〈文言〉報,報答。

《國語·晉語三》:“不更厥貞,大命其傾。”

〈文言〉償還,抵償。
repay
《周禮·夏官·司弓矢》:“凡亡矢者,弗用則更。”
《史記·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

漢代按期更替的一種兵役。

漢書·蓋寬饒傳》:“衞卒數千人皆叩頭自請,願復留共更一年。”

〈文言〉接受。

王充《論衡·禍虛》:“白起知己前罪,服更後罰也。”

形容詞
〈文言〉善,美。

《周禮·考工記·函人》:“視其裏而易,則材更也。”

量詞
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注:舊時戲曲中多讀作jīng)

宋書·律曆志中》:“到十五日四更二唱醜初始蝕,到四唱蝕既。”
顏真卿《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更次更漏;三更半夜
〈文言〉計算水路路程的單位。

明史·外國傳四·雞籠》:“水道,順風,自雞籠淡水至福州港口,五更可達。”

名詞
漢代以納錢代更役的賦税。

後漢書·陳龜傳》:“往歲幷州水雨。災螟互生,稼穡荒耗,租更空闕。”
〈文言〉指年老致仕而經驗豐富的人。

魏書·尉元傳》:“尊老尚更,列聖同致。”
指報更用的鼓。

張衡《西京賦》:“嚴更之署,徼道外周。”
孫光憲《更漏子》詞:“聽寒更,聞遠雁,半夜蕭娘深院。”
打更;更夫
(Gēng) 姓氏用字。參看“更姓”。



gèng
副詞
〈文言〉表示在所説的範圍之外,相當於“另外”“也”。
besides;
also;
anew
楚辭·九辯》:“國有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

〈文言〉表示動作行為的重複,相當於再、又。
again
左傳·僖公五年》:“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表示程度的加深;愈加。
further;more
戰國策·韓策一》:“與之,即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後更受其禍。”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不,那他母親更要以為我是裝病了。”
更加
〈文言〉豈;難道。

劉長卿《登潤州萬歲樓》詩:“聞道王師猶轉戰,更能談笑解重圍!”

〈文言〉表示程度;尤其。

西遊記》第三回:“忽然見悟空跳出波外,身上更無一點水濕。”
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文言〉表示讓步假設;即使。

柳永《如魚水》詞:“更歸去,遍歷鑾坡鳳沼,此景也難忘。”

連詞
〈文言〉表示跟上一層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之外,相當於“反而”“卻”。

戰國策·趙策二》:“臣以失令過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

〈文言〉與,和。

楊萬里《春興》詩:“着盡工夫是化工,不關春雨更春風。”

gěng
名詞
〈文言〉通“”。草木的枝、莖。

後漢書·禮儀志中》:“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


以上參考資料: [6-7] 

近義辨析

更、更加
“更加”和“更”在意義和用法上基本相同,但“更加”多用在雙音節形容詞動詞前。一般不用在單音節形容詞前。如果用了單音節形容詞,後面得有個助詞“了”,如:這更加好了。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攴部】古孟切(gèng),又古行切(gēng)
改也。從攴丙聲。 [9] 

説文解字注

改也。
段注:更訓改,亦訓繼。不改為繼,改之亦為繼,故《小雅》毛傳曰:庚,續也。《用部》庸下曰:庚,更事也。列子云: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皆假庚為更。今人分別平、去二音。非古也。
從攴,丙聲。
段注:古孟切。又古行切。古音在十部。 [10] 

廣韻

古行切,平庚見 ‖丙聲陽部(gēng)
更,代也。償也。改也。又古孟切。
古孟切,去映見 ‖丙聲陽部(gèng)
更,易也。改也。《説文》作㪅。古孟切。又古衡切。一。 [11] 

康熙字典

【辰集上】【曰部】 更
《玉篇》:㪅今作更。《集韻》隸作更。○按更字,諸韻書竝作㪅字重文。
《正字通》雲俗字,非。 [12] 
【卯集下】【攴部】 㪅
《廣韻》古行切。《集韻》居行切,竝音庚。《説文》:𢻰也。《九經字樣》:隸省作更。《禮·曲禮》:君子問更端。
又《禮·月令》:更皮幣。注:更,猶易也。
又《史記·曹相國世家》:舉事無所變更。
又《禮·儒行》:乃留,更僕未可終也。《釋文》:更,代也。
又《史記·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注:韋昭曰:更,續也。或曰更,償也。
又《玉篇》:更,歷也,復也。《類篇》:迭也。
又《禮·文王世子》:遂設三老五更。注: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後漢·禮儀志注》:五更老人,知五行更代之事者。
又《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注: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者正卒無常,人皆當迭為之。一月一更,是為卒更也。貧者欲得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是為踐更也。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亦名為更,律所謂繇戍也。諸不行者,出錢三百人官,官以給戍者,是為過更也。
又因時變易刻漏曰更。班固《西都賦》:衞以嚴更之署。注:督夜行鼓也。又《豹隱紀談》:楊萬裏詩:天上歸來有六更。注:內樓五更後,梆鼓徧作,名蝦蟇更。禁門初開,百官隨入,所謂六更也。
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太子率更家令。注:師古曰:掌知刻漏,故曰率更。
又《廣韻》《集韻》竝古孟切,音亙。《增韻》:再也。
又《韻補》葉居良切。司馬相如《長門賦》:望中庭之藹藹兮,若季秋其降霜。夜曼曼其若歲兮,懷鬱郁其不可再更。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❶首筆短橫居上居中。❷“曰”居田字格中心部位,寬於上橫,框內短橫在橫中線上側。❸豎撇起筆於首筆橫中間,沿豎中線下行。❹長捺起筆於“曰”下左側,在豎中線左側與豎撇相交,捺腳略低於撇尖並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ăŋ
王力系統
k
eaŋ
董同龢系統
k
ăŋ
周法高系統
k
raŋ
李方桂系統
k
rang


reng


r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r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r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r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ɐŋ
王力系統

k
ɐŋ
董同龢系統

k
ɐŋ
周法高系統

k
李方桂系統

k
ɐng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全清
古行切/古衡切
kɐŋ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全清
古孟切
kɐ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全清
居行切
kɪaŋ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全清
古青切
kiɛŋ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全清
居孟切
kɪaŋ
韻略


平聲






古衡切



去聲






居孟切

增韻


平聲






古衡切



去聲






居孟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kiəŋ

去聲
庚青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雞英切



去聲
庚青






葉經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古衡切
kəŋ

去聲
十八敬


全清
居孟切
kəŋ

(以上參考資料: [16]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əŋ
55
陰平
更改;“打更”文讀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ŋ
55
陰平
“打更”白讀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əŋ
51
去聲
更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əŋ
213
陰平
更改;“打更”文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ŋ
213
陰平
“打更”白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əŋ
21
去聲
更加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əŋ
21
陰平
更改;“打更”文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ŋ
21
陰平
“打更”白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əŋ
55
去聲
更加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ən
55
陰平
更改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ən
35
去聲
更加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ən
44
陰平
更改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ən
13
去聲
更加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ən
212
陰平
更改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ən
53
去聲
更加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ən
21
陰平
更改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ən
55
去聲
更加
晉語
太原
kəŋ
11
平聲
更改;“打更”文讀
晉語
太原
tɕiŋ
11
平聲
“打更”白讀
晉語
太原
kəŋ
45
去聲
更加
吳語
蘇州
kən
44
陰平
更改;“打更”文讀
吳語
蘇州
kaŋ
44
陰平
“打更”白讀
吳語
蘇州
kən
52
上聲
更加
吳語
温州
kiɛ
44
陰平
更改;“打更”文讀
吳語
温州
ka
44
陰平
“打更”白讀
吳語
温州
kiɛ
42
陰去
更加
湘語
長沙
kən
33
陰平
更改
湘語
長沙
kən
45
陰去
更加
湘語
雙峯
kæ̃
55
陰平
更改
湘語
雙峯
kæ̃
35
陰去
更加
贛語
南昌
kiɛn
42
陰平
更改
贛語
南昌
kiɛn
45
陰去
更加
客家話
梅縣
kɛn
52
去聲
更改;更加
客家話
梅縣
kaŋ
44
陰平
打更
粵語
廣州
kɐŋ
55/53
陰平
更改
粵語
廣州
kaŋ
55/53
陰平
打更
粵語
廣州
kɐŋ
33
陰去
更加
粵語
陽江
kaŋ
33
陰平
更改
粵語
陽江
kɐŋ
24
陰去
更加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ɪŋ
55
陰平
更改;“打更”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ĩ
55
陰平
“打更”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ɪŋ
11
陰去
更加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eŋ
33
陰平
更改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ẽ
33
陰平
打更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eŋ
213
陰去
更加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eiŋ
44
陰平
更改
閩語(閩南語)
福州
kaŋ
44
陰平
打更
閩語(閩南語)
福州
kaiŋ
213
陰去
更加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aiŋ
22
平聲
更改
閩語(閩南語)
建甌
kaŋ
54
陰去
打更
閩語(閩南語)
建甌
kaiŋ
22
陰去
更加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6]  、《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1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5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8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1]
  • 5.    平水韻 八庚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12]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52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44;446
  • 8.    郭良夫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應用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01:42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40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12]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84;429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50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16-417
  • 14.    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1-13]
  • 15.    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1-13]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2]
  • 17.    蔣德平著.漢字中的歷法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206-208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