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遊記

(明代小説家吳承恩創作的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説)

鎖定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説 [39]  [41]  今見最早的《西遊記》版本是明代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未署作者姓名。 [63]  魯迅董作賓等人根據《淮安府志》“吳承恩《西遊記》”的記載予以最終論定“吳承恩原著”。 [63] 
該小説主要講述了孫悟空出世,跟隨菩提祖師學藝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除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該小説以“玄奘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經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出明代百姓的社會生活狀況。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説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説的巔峯,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語言。 [1] 
作品名稱
西遊記
外文名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Pilgrimage to the West
作品別名
西遊釋厄傳
作    者
吳承恩
創作年代
明代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篇    幅
870000字、100回

西遊記內容簡介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邊有一花果山,山頂一石,受日月精華,產下一個石猴。石猴勇探瀑布飛泉,發現水簾洞,被眾猴奉為“美猴王”。猴王領羣猴在山中自由自在數百載,偶聞仙、佛、神聖三者可躲過輪迴,與天地山川齊壽,遂獨自乘筏泛海,歷南贍部洲,至西牛賀洲,終在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為菩提祖師收留,賜其法名孫悟空。悟空在三星洞悟徹菩提妙理,學到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雲之術後返回花果山,一舉滅妖魔混世魔王,花果山狼、蟲、虎、豹等七十二洞妖王都來奉其為尊。
孫悟空佔山為王,號為美猴王。苦於無兵刃,遂去東海龍宮求取,東海龍王敖廣及其兄弟送給他一支如意金箍棒及一身披掛。又與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禺狨王等結為兄弟,日逐講文論武,絃歌歡舞。一日被陰司按勾去,遂大鬧幽冥,於生死簿上勾去所有猴屬之名。龍王、地藏王上天庭告狀,太白金星建議招安孫悟空,玉帝准奏。
玉帝封孫悟空做“弼馬温”,着他看管馬匹。孫悟空後得知此官職卑微,大怒,打出南天門,回花果山,自封為“齊天大聖”,其他幾個兄弟也分別自稱了平天大聖覆海大聖混天大聖移山大聖通風大聖驅神大聖
托塔天王李靖及哪吒三太子奉旨興師捉拿孫悟空,被孫悟空打敗,迴天庭復旨。太白金星奏請玉帝降旨封孫悟空為齊天大聖,但不給他事務與俸祿。玉帝准奏。孫悟空應太白金星之邀,再入天宮。玉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賜予他齊天大聖府。孫悟空在天上無事,每日交朋結義,不論尊卑。玉帝怕他閒中生事,讓其看管蟠桃園。王母舉辦蟠桃盛會,孫悟空怪王母未請其趕會,竟闖至會上,飽吃仙酒佳餚,又至兜率宮,吃盡金丹;攪亂蟠桃會後,逃回花果山後,玉帝派十萬天兵擒拿,未勝。
觀音菩薩推薦二郎神助戰。悟空和二郎各顯神通:多般變化,難分勝負;老君擲金鋼琢打倒悟空,哮天犬咬住悟空方被擒。玉帝令天神將其處死,刀砍槍刺,雷擊火燃,孫悟空卻毫髮無損。太上老君將其關入八卦爐,孫悟空不但不死,還煉就一雙火眼金睛。四十九天後,悟空推翻八卦爐,舞金箍棒,亂天宮。諸天將不能敵,玉帝只得請來西天佛祖。如來法力無邊,悟空無法跳出其手心,被壓於五行山下,飲餐鐵丸、渴飲銅汁度日。
五百年後,如來因南贍部洲之人貪淫樂禍,多殺多爭,令觀音菩薩去東土覓一人,來西天取經,以普渡眾生,並賜箍兒三個作降妖用。觀世音菩薩攜木叉行者往東土尋取經人,路上收服兩個妖魔:一個原為靈霄殿下侍鑾輿的捲簾大將,因失手打破玻璃盞,被玉帝貶在流沙河受苦;一個本是天河裏的天蓬元帥,因帶酒戲嫦娥,被打下凡塵投胎為豬形,在福陵山雲棧洞為妖。觀音替他們取法名沙悟淨和豬悟能,叫他們等取經人來,保護取經人西去。觀音又請玉帝饒恕犯法的西海龍王之子,將其送於深澗中,只等取經人來,為取經人作個腳力。
行至五行山,被壓在山下的孫悟空表示願意悔過,觀音也令其等唐國取經人來,“你可跟他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
唐太宗開科取士,青年陳光蕊高中狀元,又娶相府殷小姐為妻。之後,官拜江州州主。陳光蕊攜妻赴任,路上,被賊人劉洪謀害,妻子被佔。陳之妻殷氏產下一子,拋入江中,被金山寺寺僧搭救。此子十八年後受戒,法名玄奘。玄奘終與母親相見,又求見外祖父,報了血仇。
取經路線圖 取經路線圖
長安涇河邊有一漁二樵敍説城中有神卦,按卦打魚,百下百着,恰被巡水夜叉聽見,轉報龍王。龍王即變秀士詢問雨情。卜者所答恰與玉旨相合,龍王為賭勝,錯行雨,當斬,龍王求卜者搭救卜者囑龍王進宮求助唐王。唐太宗夢中允龍王之請,第二日退朝後留魏徵對弈,以拖過午時三刻。不料魏徵午時睡着,夢斬涇河龍。龍王在冥間告唐王,冥王拘唐王三曹對案。判官受魏徵所託,私改生死簿,唐太宗還陽,派劉全地府進瓜果,又因在地府見冤魂無數,遂決定建水陸大道場,選一名有德行的高僧主持法會。眾臣舉洪福寺和尚陳玄奘。玄奘前身是如來弟子金蟬,因無心聽講,被貶凡塵,從小經歷種種磨難。觀音到長安,與木叉變成癲頭和尚,獻袈裟、錫杖於唐王,使唐王賜與玄奘。又於法會上現身,指示西天有“大乘佛法三藏”,可度亡脱苦,消無妄之災。玄奘因向唐王請命去西天取經。唐王與玄奘拜為兄弟,又命其指經取號,號作“三藏”,與文武百官送其西行。
三藏騎御賜白馬,與兩名侍者,一路出大唐西界,在雙叉嶺被老虎精變成的“寅將軍”將其兩名侍者食盡,三藏獨得逃生,此為三藏取經初出長安第一難。前行遇猛虎、長蛇,為獵户劉伯欽所救。伯欽送三藏至兩界山,猛聽得山下有人大叫“我師傅來也!”原來此山就是五行山改名,山下壓着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三藏揭去山頂如來金字壓帖,悟空裂山跳出,拜三藏為師,被賜名孫行者。
路上,孫悟空打死六個強盜,不堪唐僧數落,一怒之下去了龍宮。唐僧接受觀音贈送的用來鉗制孫悟空的兩件東西——嵌金花帽與緊箍咒。悟空聽從龍王勸告,回到唐僧身邊。在此間隙,觀音贈三藏一領直裰、一頂花帽,又教他一篇“緊箍咒”。三藏哄悟空戴上花帽,一念緊箍咒,悟空痛得打滾,原來那花帽是如來所賜緊箍。悟空只得侍奉唐僧奔西而進。
二人至鷹愁澗,唐僧的白馬被澗裏玉龍吞下肚去。觀音將玉龍變成白馬,供三藏乘騎。
在觀音院,悟空賣弄唐僧的錦襴袈裟,觀音院長老金池長老心生貪念,慾火燒唐僧師徒,卻被悟空弄法反燒了禪院。但袈裟反被金池長老之友黑風怪竊走。孫悟空求助觀音,他設計讓觀音化作黑風怪的妖友,自己化作仙丹,誘黑風怪吞下,黑風怪降伏。
唐僧師徒繼續西行,至高老莊,得知莊主女兒被一妖怪強佔,悟空擒拿此妖,追至雲棧洞。知妖怪原是天庭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貶下界,錯投豬胎,故形貌像豬。經觀音收伏,賜名豬悟能,在此等候取經人。孫悟空引他拜見唐僧,唐僧收其為徒,唐僧因其自稱斷了“五葷三厭”,又替他起別號叫“八戒”。
過浮屠山,烏巢禪師傳授唐僧《多心經》。
途經八百里黃風嶺,唐僧被黃風怪攝入黃風洞。悟空到小須彌山請來靈吉菩薩收服黃風怪,原來此怪乃靈山下得道的黃毛貂鼠。
在流沙河,唐僧收被觀音點化的沙悟淨為三弟子,賜號沙和尚。師徒四人跋山涉水,往西天取經。
師徒四眾渡河西行,遇觀音、普賢、文殊菩薩和黎山老母變成一母三女試禪心。八戒凡心未退,被綁吊在樹上。
經萬壽山五莊觀,悟空偷鎮元子大仙“人蔘果”,又推倒人蔘果樹,為大仙所困。悟空三島求方,最後到南海請來觀音,用手執淨瓶中的甘露救活人蔘果樹。
至白虎嶺,屍魔欲害三藏,初變少女,次變老婦,三變公公,均被行者識破除之。由於八戒攛掇,三藏怪行者行兇,念緊箍咒,逐走行者。行者復回花果山為妖。三藏遇黃袍怪被捉。黃袍怪之妻為寶象國公主,搭救之。三藏至寶象國傳信,國王遣八戒、沙僧降妖,反被黃袍怪所敗。黃袍怪進宮誣陷三藏為白虎精。白龍馬救師未果,囑八戒去請行者。行者戰敗黃袍怪,後者原來是奎宿下凡。悟空救出師父,師徒言歸於好。
過平頂山,三藏命八戒巡路。八戒初則偷懶睡覺,繼則編謊騙師,均被行者識破。山中有金角、銀角二妖,經行者惡鬥收伏之,妖魔卻是老君的二個看爐童子,由觀音借來託化妖魔以試三藏師徒。
夜宿寶林寺,三藏夜遇烏雞國王鬼魂訴冤。行者救活烏雞國王,戰敗殺害國王並佔據王位的妖魔,後者原來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奉佛旨來報前仇。
抵號山,遇聖嬰大王紅孩兒,三藏遇難,行者、八戒等救師屢為妖敗。紅孩兒為行者早年的結拜兄弟牛魔王之子,行者變化為牛魔王進洞搭救三藏亦未果,為紅孩兒三昧真火所敗。最後得觀音助解救之。觀音收伏紅孩兒,為善財童子。
過黑河,遇小鼉龍。三藏被困水底。行者請來龍王收伏之。
抵車遲國,遇虎力、鹿力、羊力三妖。行者、八戒、沙僧夜鬧三清觀;戲謔三妖。後在宮中與三妖鬥法,賭求雨、猜枚,又賭砍頭、剖腹、滾油鍋,行者皆勝之,除卻三妖。
經通天河,遇觀音座前蓮花池內成精為妖的金魚,金魚作法把唐僧攝入水府。觀音趕來,收走金魚。三藏得老黿助渡過河。老黿求三藏代問佛祖何時他可得人身。
過金兜山,遇獨角兕大王,三藏被擒,行者幾經惡鬥,又請來各方神兵相助,均失利。後得如來指明,請來老君收伏之。原來妖精為老君坐騎青牛。
至西梁女國,三藏和八戒飲子母河水而懷孕,行者取落胎泉水解救之。女王欲招贅三藏,行者設計走脱之。但三藏又為毒敵山琵琶洞蠍子精所攝,行者請來昴宿滅之。又在途遇盜,行者除滅之。三藏怪行者殺人,逐之。行者無奈去求訴觀音。時三藏遇假行者行兇,並搶走包袱。師徒們以為是行者所為,遣沙僧趕至花果山討取未果,又趕到南海觀音處,忽見行者又在彼,沙僧怒極,經觀音説明才罷。行者尋至花果山與假行者惡鬥。二行者直鬥至如來處。如來説明假行者為六耳獼猴,併除滅之。
師徒路阻火焰山前。行者打聽得有芭蕉扇可克服之,但扇在紅孩兒之母、牛魔王之妻羅剎女處。行者趕至羅剎處,先是禮借,後是強索。羅剎因怪行者害紅孩兒,只借給假扇。行者又至牛魔王小妾處找牛借,牛不允;行者盜得牛之坐騎,變作牛之模樣,至羅剎處騙得芭蕉扇。但半路又被牛魔王趕上變做八戒模樣而騙去。後來又藉助神兵,與牛魔王惡鬥,敗之,索得扇子,滅火焰山火。
至祭賽國,行者為國王除滅盜寶之萬聖龍王和九頭駙馬。
過荊棘嶺,八戒揮鈀開路。夜逢竹精樹妖。三藏被攝,與妖精談詩。後被八戒一頓釘鈀築翻妖樹。
到小西天,遇黃眉大王。妖精善使搭包裝人。行者請來各路神兵,均不敵。後得彌勒佛相助才降伏,原來妖精乃佛前司磐童兒。
經駝羅莊,行者和八戒殺蛇精,拯救了一莊老幼。
經稀柿衕,八戒變大豬拱開滿山污路。
到朱紫國,行者為國王醫病,又救回三年前為妖精賽太歲所劫的皇后金聖宮。賽太歲卻是觀音坐騎金毛獅,特來為國王消災。
過盤絲嶺,三藏遇蜘蛛精遭難,後者又唆使多目怪蜈蚣精來與三藏師徒作對。行者打死蜘蛛精,又請來毗藍婆收伏多目怪。
至獅駝嶺,遇青獅、白象、大鵬三魔,三藏遭災;行者苦鬥難勝,去西方求告佛祖。如來宣文殊、普賢降妖,原來獅、象乃二菩薩之坐騎,如來又迫使大鵬皈依。
比丘國王被壽星坐騎白鹿所化的國丈迷惑,欲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心肝做藥引,悟空解救嬰兒,打退妖怪,壽星趕來收走白鹿怪。
三藏在松林救一女,卻是妖精。師徒夜宿鎮海寺,行者降妖,妖精攝走三藏至陷空山無底洞。行者請來哪吒相助,原來此妖乃李天王之義女老鼠精。
過滅法國,國王要殺一萬和尚,正少四名。行者夜間剃盡皇宮內院、五省六部官員之發。迫使國王皈依秉善,並改國名為欽法。
隱霧山連環洞豹子精南山大王欲吃唐僧肉,被悟空用瞌睡蟲睡倒,八戒將其打死。
經鳳仙郡,孫行者見該郡三年未雨,災情嚴重,蓋因郡主當年推倒齋天素供所致,才勸歸善,全郡唸佛,感動天降甘霖。
抵玉華州,行者師兄弟三人收三個王子為徒傳藝;仿造金箍棒等兵器。結果兵器為豹頭山黃獅精所盜,黃獅精又求助其祖九靈元聖。行者知後者乃太乙救苦天尊坐騎,乃請太乙天尊降伏之。 [65] 
過金平府,恰逢元宵節,三藏觀燈被青龍曲妖精闢寒大王、闢暑大王、闢塵大王攝去,行者請來四木禽星降滅之,把妖怪斬首示眾。
月宮玉兔化為天竺國公主拋繡球給唐僧,欲招之為婿。悟空會合太陰星君 [66]  擒伏玉兔,救回真公主。
過銅台府地靈縣,宿寇員外家,受優厚款待。後寇家被盜,寇員外被害。三藏師徒被誣。行者施法辨明之,又救寇員外還陽。
三藏師徒終於到達靈山,乘無底船過凌雲仙渡,見如來求經。如來命阿儺、伽葉檢經傳與;阿儺、伽葉向三藏索人事不得,便將無字經本傳給三藏。燃燈古佛便命白雄尊者去半路奪經,四眾才知真相,返回告於如來。如來卻説:經不可輕傳。三藏把紫金缽盂送給阿儺,才發出真經五千零四十八卷。如來命八大金剛護送師徒回東土。觀音查看三藏所經難簿,共八十難,便命揭諦趕上金剛,再生一難。時三藏等正墜落在通天河邊,有老黿來馱過河。老黿因怪三藏未曾為他求問佛祖歸着之事,便淬下水去,經卷遭水,殘缺不全。終於完成了九九八十一難之數。金剛便將師徒們送至長安。
佛經送回長安,經一十四遍寒暑,太宗喜接得唐僧師徒,因作《聖教序》以彰唐僧之功。唐僧正在雁塔寺登台誦經,被金剛導引,師徒四人並白馬復轉靈山。四人真身重返靈山聽封:三藏被封旃檀功德佛;悟空為鬥戰勝佛;八戒為淨壇使者;沙僧為金身羅漢;白龍馬為八部天龍,各歸本位。孫悟空頭上緊箍也自行消失。 [2]  [42]  [46]  [67] 

西遊記作品目錄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第九回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繮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脱難 高老莊大聖除魔
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莊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蔘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羣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那騙寶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傍門見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第三十八回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丹砂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第四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聖滅諸邪
第四十七回 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
第五十回 情亂性從因愛慾 神昏心動遇魔頭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脱煙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主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蕩怪鬧龍宮 羣聖除邪獲寶貝
第六十四回 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
第六十六回 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脱離穢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觀音現像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鑽透陰陽體 魔王還歸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
第七十七回 羣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第七十九回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
第八十回 奼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第八十一回 鎮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眾尋師
第八十二回 奼女求陽 元神護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識得丹頭 奼女還歸本性
第八十四回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徵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七回 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
第八十九回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第九十回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樂御花園 一怪空懷情慾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
第九十六回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護遭魔蟄 聖顯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脱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第一百回 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
參考資料 [3] 

西遊記創作背景

西遊記故事來源

玄奘西遊 玄奘西遊
《西遊記》的成書與《三國演義》《水滸傳》類似,都經歷了一個長期積累與演化的過程。但與前兩者演化的特徵並不一致:《三國演義》《水滸傳》是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加以擴展與虛構,是“實”與“虛”的結合而最後以“真”的假像呈現於讀者面前;而《西遊記》的演化過程則是將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不斷地神化、幻化,最終以“虛幻”的形態呈現在讀者面前。
玄奘(602—664年)取經原是唐代的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貞觀三年(629年),他為追求佛家真義,從長安出發後,途經百餘國,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這一非凡的壯舉,本身就為人們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後來玄奘口述了西行見聞,由他的弟子辯機編輯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玄奘在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後來他的弟子慧立、彥琮又撰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讚頌師父,弘揚佛法的過程中,也不時地用誇張神化的筆調去穿插一些離奇的故事,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於是,取經的故事在社會上越傳越神,唐代末年的一些筆記如《獨異志》《大唐新語》等,就記錄了玄奘取經的神奇故事,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流傳。
南宋的説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起來,書中出現了猴行者。他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來護送三藏。他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一路殺白虎精、伏九馗龍、降深沙神,使取經事業得以“功德圓滿”。這是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漸變為猴王的開端。猴行者的形象源於中國古代的志怪小説。《吳越春秋》《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等書中都有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李公佐的《古嶽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的“神變奮迅”和叛逆性格同取經傳説中的猴王尤為接近。書中的深沙神則是《西遊記》中沙僧的前身,但還沒有出現豬八戒。到元代,又出現了更加完整生動的《西遊記平話》,其主要情節與《西遊記》已非常接近。最遲在元末明初,已經有一部故事比較完整的《西遊記》問世。 [44]  [48] 

西遊記時代背景

在吳承恩時代,道教成為一個惡勢力,與朝廷統治者勾結,失去民間道教的進步意義。道士們在明代中葉已到了腐朽不堪的地步,為人民所鄙視。如嘉靖年間,道士陶仲文被封為少保、禮部尚書,以治病、除妖、煉丹、祈禱取得皇帝寵幸,和宦官崔文、奸臣嚴嵩勾結弄權。嘉靖年間,曾明令興道滅佛,下詔沒收能仁寺資財,攆出宮殿中的釋迦像,後又取消官內佛殿。嘉靖年間,還大興土木,建造三清宮,大搞齋醮活動。人民受勞役之苦,國庫空虛。吳承恩借《西遊記》特為諷刺。 [51] 

西遊記創作動機

在吳承恩創作《西遊記》之前,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就早已流傳民間,但吳承恩的《西遊記》並非民間流傳故事的簡單拼湊。吳承恩在創作中對民間流傳的故事進行了大量的改造。《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較為完備和最早記錄《西遊記》中故事的作品,吳承恩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的白衣秀才形象進行了重新改造,塑造了滿腔熱血和充滿熱情的孫悟空形象。猴行者是為了修成正果而主動幫助和尚西天取經的虔誠的佛教形象,而孫悟空則是崇尚自由、傲骨嶙峋的形象。
有學者曾經説過:“未能滿足的願望,是幻想產生的動力,每一個幻想包含着一個願望的實現,並且使不滿意的現實好轉。”吳承恩在《西遊記》中也存在兩個未達成的願望,一是未能實現長生不老的願望,二是未能實現個體生命價值的願望。
首先是善生。《西遊記》中,作者創作的石猴出世是對新生命的誕生的讚美。第四回,從孫悟空不滿於被封為小官弼馬温,到被稱為齊天大聖的滿足,體現了孫悟空自身的價值。但這只是玉帝為了天庭的安全而對其的安撫,實際上並不重視它。以至於蟠桃勝會對孫悟空招待不周,使得孫悟空意識到齊天大聖的稱號只是一個騙局,從而反抗玉帝對自己的不平等待遇。孫悟空的遭遇也反映了吳承恩早年懷才而不被重用的現實。
其次是惡死。吳承恩意識到死亡是一種悲哀,嚮往着能成為神仙,與天地、山川同壽。他在創作《西遊記》時已經六七十歲,可謂是老之將至,與其筆下的孫悟空年齡階段十分相似,因此,他將一生的憤怒記錄在猴王身上,讓孫悟空跨越千山萬水,歷經磨難,尋求長生不老的秘方。 [45] 

西遊記人物介紹

西遊記主要角色

人物名稱
人物介紹

孫悟空(心猿)
孫悟空又名孫行者、悟空,被花果山眾猴尊為美猴王,玉帝封其為“齊天大聖”,有七十二般變化。
原是東勝神洲花果山一塊仙石,受日精月華而迸裂成的天產石猴,被眾猴推舉為水簾洞主,稱美猴王。求仙訪道,遇須菩提祖師,取姓名為孫悟空。他從須菩提祖師處學到七十二變、分身法、筋斗雲等神通。回花果山後,他又從龍宮索取得如意金箍棒,鬧陰司又註銷了自己和猴屬的生死簿籍。太白金星奏準玉帝,對他兩次招安,分授弼馬温、齊天大聖之銜,但招安只為羈縻,他發現受騙後,兩次大鬧天宮,並聲言“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要玉皇讓位,把前去圍剿的天兵天將打得大敗,後被西天如來佛祖用騙術和法力壓他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多年。後受觀世音菩薩的規勸,皈依佛門,給唐僧做了大徒弟,又取名孫行者。他受過老君爐和五行山的鍛鍊,日趨成熟,西行途中不僅有武勇,還有更多智慧以制服妖怪。孫悟空帶着緊箍,冒着不辨真偽的師父念緊箍咒的痛苦,保護着肉體凡胎的老和尚,與窮山惡水、妖魔鬼怪相鬥,又不免要與取經集體內部師父的軟善及豬八戒的挑唆鬥爭。一般的看,孫悟空的智鬥妖魔,如鑽肚皮戰術,挖老根戰術……等等雖難而易,不管怎樣兇惡的敵手,最後總能戰而勝之。他也有缺點,頗顯清高,不善處理內部矛盾,有時不照顧師父的自尊心,又總是嘲弄豬八戒,就使得在豬八戒挑唆下,師父多念幾遍緊箍咒,以至兩次被驅逐。然而,孫悟空一往無前的精神,什麼困難也嚇不倒,常常主動找尋妖怪,講拿幾個妖怪玩玩的樂觀氣勢,是取經大業終於成功的堅實保證。如來佛最後封他為“鬥戰勝佛”是最準確的論功而證得的大功果;他在小説結尾猶恨恨於什麼菩薩捉弄人給自己頭上戴緊箍,要取下砸碎。這一形象是在長期流傳和幾代作家創作中豐富發展,後由吳承恩完成的。宋代詩文和説話中已有猴行者的形象,其原型,或認為是淮渦水神無支祁,或認為受印度史詩《羅曼衍那》中神猴哈奴曼影響。 [47] 
鬥戰勝佛孫悟空 鬥戰勝佛孫悟空
唐僧
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
取經集體的領袖,歷史上實有其人,而小説則主要據傳説和想象虛構。前生是如來佛第二個徒弟金蟬子,轉世為唐狀元陳光蕊與殷小姐之子,因父母受難,自幼在金山寺出家,小字江流兒,法名玄奘,取經開初由唐太宗賜號三藏法師,通稱唐僧。唐僧因自幼出家,只知誦經唸佛,不懂人情世務,是個一心慈悲為懷的虔誠佛教徒。歷盡千辛萬苦十四年,餐風露宿十萬八千里,過窮山惡水,遇魔障毒害,他對取經事業的信心毫無動搖,這使他能鞏固地保持西行四眾(或包括白馬為五眾)精神領袖的地位,終於完成大業而成為旃檀功德佛。另一方面,唐僧的弱點、缺點很突出,使西行途中本可避免的一些災難未能躲開。只知唸經拜佛,軟弱無能,聽説有妖渾身發麻,雙腿篩糠;念念不忘善心,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裹燈。卻真假不辨,耳根子軟,還不會總結經驗教訓。明明是妖精,他説是好人,孫悟空的話不聽,偏聽豬八戒讒言,雖不斷吃虧,被孫悟空拼力救出後,仍去重蹈覆轍,尤其是念緊箍咒折磨孫悟空,以至驅逐孫悟空,經常袒護豬八戒,為八戒被揭穿了的謊言説情,為大恨事。 [47] 
旃檀功德佛唐僧 旃檀功德佛唐僧
豬八戒(木母)
又名豬剛鬣、豬悟能。唐僧的二徒弟。原是管領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帥,因蟠桃會上帶酒戲弄嫦娥,被貶下凡塵,誤投豬胎,成豬形,遂以豬為姓,名叫豬剛鬣,霸佔福陵山雲棧洞為妖,經觀世音菩薩勸善,取法名悟能,等待取經人,中間跑去高老莊給高員外當倒踏門女婿,妻子高翠蘭。後為觀世音勸化、孫悟空收降,成了唐僧的二徒弟,唐僧為他取一別名,喚為八戒。豬八戒挑擔子,因食腸大,總吃不飽,有怨氣,好懶睡。自己呆頭呆腦,又自以為聰明伶俐;長嘴大耳朵,醜陋不堪,還自以為俊俏無比;好撒謊,偏聲稱自己最老實;好女色,想渾家,人妖不辨,遇着機會就嚷嚷散夥,要回高老莊。觀世音菩薩試禪心,他便掉入圈套,當了被繃扒吊拷的女婿。孫悟空捉捏他,常常揭穿他的謊言,要打他幾棒。他不敢與悟空公開對抗,便挑唆師父念緊箍咒,刁難孫悟空。這一切的背後也透露着豬八戒樸實的一面,一自誇就露餡,撒謊即被揭穿,聰明天真總上當,矛盾中的不協調,構成了豬八戒的喜劇人物特色。當然,豬八戒西行中也有功勞,挑擔子是其一,拱開稀柿衕,挑開荊棘嶺,亦注頭功,而水下功夫,非悟空能及,遇擒水中妖怪,孫悟空亦不免當他的助手。取經後重返西天,如來封他為淨壇使者。 [47] 
豬八戒的兵器是九齒釘耙,全名為上寶沁金鈀。豬八戒只會天罡數的三十六種變化。 [4] 
淨壇使者豬八戒 淨壇使者豬八戒
沙和尚(沙僧)
又名沙悟淨、沙僧。原是天宮中捲簾大將,被貶到流沙河為妖,通過觀世音菩薩點化,取法名沙悟淨,成為取經集體中的一員。沙僧除妖斬怪,是孫悟空的誠實助手,水下功夫了得,不矜能,不爭功,念念不忘贖罪,取經信念較為堅定。他在取經集體中最大的貢獻,是在唐僧、孫悟空、豬八戒三人有意見紛爭時起調和作用。雖然孫悟空兩次被逐,他沒有言語一聲,被孫悟空埋怨過,但經常性的衝突中,他起到平衡的功能,功不可謂小。孫悟空也稱他是個好人。取經後重返西天,如來封他為金身羅漢。 [47] 
沙僧的兵器是降妖寶杖,全名降妖真寶杖,也稱“梭羅寶杖”,重五千零四十八斤。出自月宮梭羅仙木,由魯班打造琢磨而成。沙僧官拜捲簾大將軍時由玉帝賜給,隨身攜帶,大小如意,善能降妖。
金身羅漢沙悟淨 金身羅漢沙悟淨
白龍馬(玉龍)
又名玉龍(小龍王)。原是西海龍王敖閏的三太子,因縱火燒了殿上的明珠,被其父以忤逆罪告到天庭玉帝,被玉帝派人打了三百下,懸吊半空中,等候處理。觀音菩薩赴東土尋找取經人半路遇到後,向玉帝求情救下玉龍給西天取經人當腳力。因此,白龍馬也是以戴罪之身來贖前世的罪孽。與沙僧相比,他應該是罪孽深重,“縱火”是故意行為,與“失手”有主觀意願的不同;“明珠”是珍奇異寶,“琉璃盞”只不過是普通的器皿,因此,損失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正是玉龍不知珍惜珍貴的珍寶,所以才需要他從前世令人景仰的飛騰“玉龍”變成今世任人騎乘的普通“白馬”。與其他三個師兄從神到妖再到人的轉變相比,玉龍是直接從神到獸,在西行取經之路上通過四腳走路,還經常遭到別人抽打,體會什麼叫“珍惜”。 [5] 

西遊記其他角色

角色分類
角色名稱
佛與菩薩
神仙
玉皇大帝元始天尊靈寶天尊(玉宸道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木公老祖(東華帝君)、王母娘娘(瑤池金母)、驪山老母、真武大帝、王靈官、千里眼、順風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公、電母、風婆婆、雲神、五炁真君、太白金星、赤腳大仙、遊奕靈官、太陽星君、太陰星君、眾嫦娥(素娥仙子、霓裳仙子等)、四大天王、日遊神、夜遊神、托塔天王、金吒、木吒、哪吒、巨靈神、福祿壽三星、二郎神、四值功曹、二十八宿、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菩提祖師、鎮元大仙、太乙救苦天尊、涇河龍王
妖魔鬼怪
混世魔王、寅將軍、熊山君、特處士、黑風怪、凌虛子、白衣秀士、虎先鋒、黃風怪、白骨精、黃袍怪、金角大王銀角大王、壓龍大仙、狐阿七大王、獅魔王、紅孩兒、鼉龍怪、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靈感大王、獨角兕大王、如意真仙、蠍子精、六耳獼猴、鐵扇公主、牛魔王、玉面公主、奔波兒灞、灞波兒奔、萬聖龍王、九頭駙馬、赤身鬼、勁節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雲叟、杏仙、黃眉大王、赤鱗大蟒(蟒蛇精)、有來有去、賽太歲、蜘蛛精、百眼魔君、小鑽風、青毛獅王、黃牙象王、雲程萬里鵬、狐狸精(國後)、白鹿精(國丈)、金鼻白毛老鼠精、南山大王、黃獅精、猱獅、雪獅、狻猊、白澤、伏狸、摶象、九靈元聖、闢寒大王闢暑大王闢塵大王、玉兔精。

西遊記作品鑑賞

西遊記思想內容

一、借神魔世界反映現實社會,揭露明代社會的黑暗和腐敗
小説所描繪的以玉帝為代表的天宮,包括地府、西天等神權機構不但在行政設置上與人間仿似,而且在行為處事上也了無二致,其昏庸腐朽如出一轍。天宮統治集團經孫悟空一鬧,不但暴露了其力量上的虛弱,同時也暴露出玉帝的賢愚莫辨、天將的儒弱無能、天仙的欺騙伎倆和整個天庭的嫉賢害能。西天號稱極樂世界卻公然索受賄賂,兩個尊者阿儺和迦葉因索賄未得便用假經騙人,氣得連一向仁慈寬大的唐僧也説:“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兇魔欺害喱!”至於地府,更是藏奸納垢、營私舞弊的地方。唐僧師徒所經歷的九個人間王國,國王也大都是昏君,弄得妖邪橫生。總之,作品裏所描寫的這些天宮、地府、西方極樂世界和人間王國,無一處不充滿着骯髒和醜惡,從而象徵性地反映了人間皇帝的昏聵、朝廷的腐敗和世道的黑暗。
小説中所描寫的妖魔鬼怪大都影射當時不法的權豪勢要,它們是為害百姓的社會惡勢力的象徵。如聖嬰大王紅孩兒的搜刮無度、駝羅莊鱗蛇怪的嗜殺成性、如意真仙的投機斂財、金魚妖的強取豪奪等等,明顯都與現實緊密相連,活畫出一幅明代中期的百醜圖,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會官府剝削、豪強橫行的社會現實和花樣繁多的賦税役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小説中的妖魔許多與神、佛有着密切的關係。諸如獅駝嶺的大鵬鳥、無底洞的老鼠精等,這些形象寓意着統治者縱容鷹犬作亂,甚至上下勾結,互相包庇,影射了明代貪官污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的社會現實。
《西遊記》針對明代“崇道滅佛”的政策反其道而行之,小説中採取了“崇佛抑道”的態度,對道教極盡諷刺挖苦、揶揄嘲弄之能事,這種嘲諷有着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小説中寫了很多作惡多端的道士,如車遲國虎力、鹿力、羊力三個大仙和比丘國的國丈等。他們或妖言亂政、或圖謀不軌,但卻得到了君王的信任,任意妄為,這便有影射明世宗好道的跡象。據載,明世宗極好道教,還把道士邵元節、陶仲文等封為“真人”,官至禮部尚書。這些道人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書中還極力描寫車遲國國君信任妖道,大肆捕拿和尚。這種描寫裏又有廠衞特務統治的影子。小説所揭露、諷刺的對象,在明代的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和依據。
二、歌頌了敢於向封建權威挑戰的叛逆精神和英雄行為
首先,孫悟空是一個敢鬧天庭敢闖地府的無畏之人;其次,孫悟空是一個有智有勇、掃蕩羣魔的正義之劍。無畏與智勇使這個人物大放異彩,這也是這部書的價值和精華所在。因其無畏,所以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法所約束;敢於反上天庭,高喊“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打得天兵天將落花流水,嚇得玉帝羣仙驚慌失措;敢於硬闖地府,勾劃生死薄,使得閻王躬身作揖,不敢招惹;敢於攪鬧龍宮,老龍王只得恭迎恭送;敢對觀音不敬;敢罵如來不公;他更是從不把俗世國王放在眼裏。這種敢向一切權威挑戰,敢於蔑視一切神聖的大無畏精神,是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的基本特徵,也是作者極力歌頌的個性精神。孫悟空因為有智有勇,所以他能看破一切偽裝,洞察所有真相。作者極力描寫孫悟空種種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洞察一切的火眼金睛和睿智清醒的頭腦,這實際上是對智勇的頌揚。如果説諸葛亮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化身,那麼孫悟空則可被視作古代人民勇敢的化身。
《西遊記》由“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兩個思想意義不同的故事構成,因此出於情節發展的需要,小説寫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失敗和最終皈依佛門,孫悟空的英雄悲劇是作者封建正統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在形象塑造上,儘管孫悟空本領高強,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但卻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這是孫悟空作為一個反抗者的悲劇;五百年後,孫悟空得觀音點化,護送唐僧取經,先前雖不改昔日的英雄本色,但被套上了緊箍之後漸漸被驅服了心性,“改惡從善”,一心向佛,並最終皈依佛門,這是孫悟空作為一個屈服者的悲劇。孫悟空身上體現出來的兩個矛盾的方面,體現了作者思想觀念的複雜和矛盾,也體現了他認識的迷茫和侷限。但作為藝術形象本身,孫悟空敢於鬥爭、不畏強暴、堅韌頑強、活潑爽朗、恢諧樂觀的性格卻是前後一致的。全書以它貫通線索,把前後兩個故事聯結起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思想傾向:暴露社會黑暗,否定不合理的社會秩序;歌頌人民堅韌不拔的反抗鬥爭。 [49] 
三、通過孫悟空的形象來宣揚“三教合一”的心學思想
《西遊記》作為一部神魔小説,既不是直接地抒寫現實的生活,又不類於史前的原始神話,在它神幻奇異的故事之中,詼諧滑稽的筆墨之外,藴涵着某種深意和主旨。對此,歷來的評論家作過種種探討,大致從認為“幻中有理”,到強調“幻中有趣”“幻中有實”,有一個曲折的歷程。應該説,小説本身的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支撐某一傾向的依據。但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徵性的精神來看,應該説還是在於“遊戲中暗藏密諦”(李卓吾評本《西遊記總批》),在神幻、詼諧之中藴涵着哲理。這個哲理就是被明代個性思潮衝擊、改造過了的心學。因而作家主觀上想通過塑造孫悟空的藝術形象來宣揚“明心見性”,維護封建社會的正常秩序,但客觀上倒是張揚了人的自我價值和對於人性美的追求。
《西遊記》想通過孫悟空的形象來宣揚“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學是一清二楚的”、心學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切”,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縱不羈的心,迴歸到良知的自覺境界。小説特別選用了“心猿”這一典型的比喻躁動心靈的宗教用語來作為孫悟空的別稱。一些回目和詩讚也非常直接和明白地表現了這一寓意,回目如“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一回),“九九數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第九十九回)等不少就是用修心煉性的術語所構成的。在詩讚中,説美猴王道:“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第一回);“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第七回),這清楚地表明瞭作者早把孫悟空當作人心的幻相來刻畫的。再從全書內容的構架來看,大致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孫悟空大鬧天宮;二、被壓於五行山下;三,西行取經成正果。這實際上隱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過程。為了表現“心猿歸正”的總體設計,作品還讓孫悟空不時地向唐僧直接宣傳“明心見性”的主張。例如,第二十四回唐僧問悟空何時可到西天雷音,悟空答道:“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第八十五回,悟空還用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提醒唐僧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頓使唐僧明瞭:“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正因為《西遊記》在總體上是十分清楚地宣揚了與道家“修心煉性”、佛家“明心見性”相融合的心學,故難怪早期的批評家都認同《西遊記》隱喻着“魔以心生,亦以心攝”的思想主旨,乃至到魯迅在強調小説“出於遊戲”的同時,也説:“如果我們一定要問他的大旨,則我覺得明人謝肇淛説的‘《西遊記》……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這幾句話,已經很足以説盡了。”(《中國小説的歷史的變遷》第五講)
《西遊記》的作者在改造和加工傳統的大鬧天宮和取經的故事時,納入了時尚的心學的框架,但心學本身在發展中又有張揚個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傾向,這又和西遊故事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沉澱的廣大人民羣眾的意志相結合,就使《西遊記》在具體的描繪中,實際上所表現的精神明顯地突破、超越了這一預設的理性框架,並向着肯定自我價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傾斜。具體而言,假如説前七回主觀上想譴責“放心”之害,而在客觀上倒是讚頌了自由和個性的話,那麼以第七回“定心”為轉機,以後取經“修心”的過程,就是反覆説明了師徒四人在不斷掃除外部邪惡的同時完成了人性的昇華,孫悟空最終成了一個有個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徵。
孫悟空出世不久,在花果山就不想“受老天之氣”“獨自力王”“享樂天真”。從表面上看來,他“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但當他想到暗中還有個“閻王老子管着”,就覺得渾身不自在,“忽然憂惱,墮下淚來”。於是他想方設法,打到陰司,將生死簿上的猴屬名字一概勾掉,向十殿閻王宣告:“今番不伏你管了!”作者在具體描寫美猴王的這種不受任何管束、追求自由自在的所作所為時,並沒有直接説明這就是“放心”行徑的形象註腳,甚至也沒有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多少貶義,故留給讀者的印象只是他能為追求自由而敢作敢為,像明代葉晝評悟空在陰司的除名之舉時就讚道:“爽利,的是妙人!”後來他大鬧天宮,原由是:“玉帝輕賢”,“這般渺視老孫!”第一次請他上天,只安排他做一個未入流的“弼馬温”,他深感到自己這個“天生聖人”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個人的尊嚴受到了侮辱:“老孫有無窮的本事,為何教我替他養馬?”“活活的羞殺人!”於是打出南天門而去。第二次請他上天,雖然依着他給了個“齊大大聖”的空銜,卻是“有官無祿”,並未從根本上得到尊重,於是他“先偷桃,後偷酒,攪亂了蟠桃大會,又竊了老君仙丹”,反出天門。他説“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甚至説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列我家”,都是順着強調自我的思路而發出的比較鮮叫和極端的聲音;這種希望憑藉個人的能力去自由地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願望,正是明代個性思潮湧動,人生價值觀念轉向的生動反映。然而,作者並不贊成孫悟空“只為心高圖罔極,不分上下亂規箴”,不希望否定整個宗法等級制度,當孫悟空“欺天罔上”,叫嚷“將天宮讓與我”時,作者就讓如來佛易如反掌地將他壓在五行山下,這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的等級社會還是不可動搖,維護這個社會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不論你叫嚷“強者為尊”,還是追求“自由自在”,都只能在適度的範圍內進行。總之,從孫悟空出世到大鬧天宮,作品通過刻畫一個恣意“放心”的“大聖”,有限度而不自覺地讚頌了一種與明代文化思潮相合拍的追求個性和自由的精神。 [54] 
小説的主要篇幅是描寫孫悟空從唐僧師徒經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這八十一難有不少是模式相同的,前後很難找到某種內在的邏輯聯繫,因而給人以一種循環往復的感覺。這些週而復始、形形色色的險阻與妖魔,都是用來作為修心過程中障礙的象徵。小説第十七回曾予以點明:“菩薩、妖精,總是一念。”換言之,妖魔實即生於一念之差。所謂“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小説描寫了八十一難的磨鍊,無非是隱喻着明心見性必須經過一個長期艱苦的“漸悟”過程。但是,當作者在具體描繪孫悟空等人歷盡艱險,橫掃羣魔的所作所為時,往往使這“意在筆先”的框架“淡出”,而使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凸現。在這些形象中,孫悟空尤為鮮明地飽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時代的精神。
孫悟空在取經過程中,仍然保持着鮮明的桀驁不馴的個性特點,這正如在第二十三回中豬八戒對他的評價:“我曉得你的尊性高傲。”他不願處於“為奴”的地位(第七十一回),從不輕易地對人下拜,“就是見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個喏便罷了”(第十五回),至於一般的神靈更是不放在眼裏,稍不稱意,就要“伸過孤拐來,各打五棍見面,與老孫散散心”!(同上)作為一個皈依教門的和尚,卻還把闖地府、鬧天宮當作光榮的歷史屢加誇耀:對於那個專門用來“拘繫”“收管”他,不讓他“逍遙自由耍子”的緊箍兒,則一直念念不忘能“脱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第一百回)。這都表現了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還是那樣的反對束縛、尊重自我和嚮往自由,具有一種強烈的個性精神;但是,這時的孫悟空畢竟不同於先前的齊天大聖,他已肩負着協助唐僧去西天取得真經的崇高使命。取經,本是一種事業,實際上已成了他所堅韌不拔地追求的一種理想的象徵。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他翻山越嶺,擒魔捉怪,吃盡千辛萬苦,排除重重困難,從不考慮個人私利,一心以事業為重,即使在被人誤解,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被唐僧念着緊箍咒、趕回花果山時,還是“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第三十回)。這種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也就成了取經路上孫悟空的一個明顯的性格特徵。
當然,孫悟空等在經歷八十一難的具體過程中,是作為一個解除魔難的英雄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在他眼裏,沒有越不過的險阻,沒有鎮不住的妖魔,憑着他的頑強拼搏,都能化險為夷,逢兇變吉。在戰鬥中,他又能隨機應變,善於鬥智,一會兒變作小蟲出入內外,一會兒又化成妖精的母親或丈夫等去迷惑他們,常常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之中,弄得敵人暈頭轉向,防不勝防。孫悟空的這種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與其為實現理想而奮鬥到底的獻身精神和強烈的個性精神相結合,呈現出了獨特的光彩。隨着他歷經八十一難,掃除眾魔,自己也由魔變成了佛,這也就自然地使他的品格更顯出完美性和普遍性。而事實上,他的那種英雄風采,正是明代中後期人們所普遍追求的一種人性美。孫悟空就成了有個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徵。《西遊記》就在遊戲之中呼喚着孫悟空這樣的英雄。 [54] 

西遊記藝術特色

藝術想象
《西遊記》在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詭異的想象、極度的誇張,突破時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異奇幻的境界。在這裏,環境是天上地下、龍宮冥府、仙地佛境、險山惡水;書中的角色多是身奇貌異,似人似怪,神通廣大,變幻莫測;而故事則是上天入地,翻江倒海,斬妖除怪,祭寶鬥法;作者把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於一爐,構築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藝術整體,展現出一種奇幻的美。這種美,看來“極幻”,卻又令人感到“極真”。因為那些變幻莫測、驚心動魄的故事,有些就好像現實的影子,有些又包含着生活的真理,表現得非常入情入理。那富麗堂皇、至高無上的天宮,就像人間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等級森嚴、昏庸無能的仙卿,使人想起當朝的百官;掃蕩橫行霸道、兇殘暴虐的妖魔,隱寓着剷除社會惡勢力的願望;作者歌頌上天入地、無拘無束的生活,也同時借小説寄託着掙脱束縛、追求自由的理想。 [50] 
結構框架
在某種意義上,《西遊記》和西方的流浪小説有很大的相似處,師徒四人一起經歷了一切,而事件之間其實並沒有嚴格的順序關係,在這個意義上,《西遊記》豐富了中國長篇小説的結構。 [50] 
《西遊記》為全書設定的情節框架是神本佛本準則體系,在取經原由的構思中,書中設置了由帝王、將相、天帝、佛仙合力經營的實施方案,即“佛祖造真經、觀音尋善信、魏徵斬老龍、唐王入冥還陽、玄奘領旨求經”等一系列大周折,接着更以全書五分之四以上的篇幅,敍述了取經途中經歷的劫難,最後以取回真經功德行滿,傳經東土,五聖成真收尾。圍繞這一宗教故事主線的大大小小情節,作者在敍事語言和議論抒情的詩詞歌賦中,無不或顯或隱地藴涵着佛仙至上、仙佛合宗的精神立意,從而使之成為統馭全書人物定性與情節開合的整體情節框架。 [55] 
人物形象
小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將動物的形態、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很好地結合了起來。這三者的結合,就產生了很多外形各不相同,個性有着明顯差異的獨特的藝術形象。《西遊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很有特色,做到了物性、神性與人性的統一。所謂“物性”,就是作為某一動植物的精靈,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習性,如鳥精會飛,蠍子精有毒刺,蜘蛛精能吐絲等,就是他們的性格,也往往與之相稱,如猴子機靈,老鼠膽小,杏樹有輕佻之姿。這些動物、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的本領,則是具有了“神性”,使它們從“真”轉化為“幻”。然而,作者又同時將人的七情六慾賦予他們,將妖魔鬼怪人化,使他們具有“人性”,將“幻”與人間的、更深層次的“真”相融合,從而完成了獨特的藝術形象的創造。例如書中的孫悟空,長得一副毛臉雷公嘴的猴相,具有機敏、乖巧、好動等習性,同時他又神通廣大,有七十二般變化的本領,但雖然會千變萬化,卻往往還要露出“紅屁股”或“有尾巴”的真相。他是一隻神猴,卻又是人們理想中的人間英雄。他有勇有謀、無私無畏、堅韌不拔、積極樂觀,而又心高氣傲,爭強好勝,容易衝動,愛捉弄人,具有凡人的一些弱點,他就是一隻石猴在神化與人化的交叉點上創造出來的“幻中有真”的藝術典型。 [50] 
詼諧手法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悠久傳統,寓莊於諧的手法在《西遊記》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西遊路上的一切幾乎都不能逃脱被孫悟空調侃、玩笑,比如第七十七回,寫唐僧受困獅駝城,悟空去靈山向如來哭訴;當佛祖説起“那妖精我認得他時”,行者猛然提起:“如來!我聽見人説講,那妖精與你有親哩!”當如來説明妖精的來歷後,行者又馬上接口道:“如來,若這般比論,你還是妖精的外甥哩!”這一句俏皮話,就把佛祖從天堂拉到了人間。又如第二十九回寫豬八戒在寶象國,先是吹噓“第一會降(妖)的是我”,賣弄手段時,説能“把青天也拱個大窟窿”,牛皮吹得震天響。結果與妖怪戰不上八九個回合,就撇下沙僧先溜走,説:“沙僧,你且上前來與他鬥着,讓老豬出恭來。”“他就顧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蘿、荊棘葛藤裏,不分好歹,一頓鑽進;那管刮破頭皮,搠傷嘴臉,一轂轆睡倒,再也不敢出來。但留半邊耳朵,聽着梆聲。”這一段戲筆,無疑是對好説大話、只顧自己的豬八戒作了辛辣的嘲笑。這種戲言使全書充滿着喜劇色彩和詼諧氣氛。 [50] 
象徵意義
從現行通俗讀本來看,四大名著中只有《西遊記》以百回結構,其餘三本都為一百二十回。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小説自身內容敍述篇幅需要,另一方面更是由作者精心結撰,表達深層意藴所設定。石麟認為回目“主要功能是敍事,即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某回書的故事梗概”,同時便於讀者檢索章節。唐僧師徒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三藏真經,佛家講求功德圓滿,第九十九回菩薩算到唐僧師徒還差一難,即令揭諦,趕上金剛,還生一難者,最後一難通天河落水濕經書是為“湊足”佛教所言的圓滿。數字“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內藴,《周易》六十四卦中將“九”稱為陽爻。“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佔,古陽稱焉。”“九”是一個至陽的極數,劉師培在《古書疑義舉例補》一書中寫道:“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取經難數設定九九八十一難,為九個九之和,這種“九九”的累復一方面表現取經之難,另一方面表現取經果業之大。第九十八回,唐僧師徒已經抵達西天,如果正常敍述下去,應該結束於第九十九回,難數也只有八十,即達不到修行圓滿之意。最後一難的設定是相當巧妙的,一方面師徒四人完成了既定的九九八十一難,做九九歸一,功德圓滿;另一方面設定在第九十九回,“九十九”作為最大兩位數,再進一步即是以百回做結,象徵最為圓滿,即是一了百了,作為一個結束,同時又作為一個新的開始,即九九始歸“一”。
小説中通天河一難,關目設計十分奇特。唐僧一行人翻山越嶺走了五萬四千裏抵達通天河,通天河在里程上居於取經中段,又在回目上居於中間,唐僧師徒取經而回在這裏迎受了最後一難。通天河一難的完成實現了其人生的終極目的,結束了十世修行的定數,由始(第九回出世,江流兒)而中(第四十九回過通天河)到終(第九十九回落難通天河),終結九九八十一難,這樣唐僧(金蟬子)前九世的修行在第十世得到了圓滿,也是唐僧在這一世的圓滿,最終得正果。 [56] 
“五行”指代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物質,構成世間萬物基礎,世間萬物都遵循生克規律。從《西遊記》回目標題設定來看,包含五行思想,第二十二回“五行匹配合天真 認得從前舊主人”、第五十七回“五行生剋情無順 只待心猿復進關”、第五十八回“中道分離亂五行 降妖聚會合元明”等;從小説敍述內容來看,孫悟空屬性為金、豬八戒屬性為木無疑,第三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第四十二回“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徵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等都可看出作者之意。正如石麟所言:“‘心猿’‘金公’‘金’均指孫悟空,‘木母’‘木’、均指豬八戒,‘黃婆’和‘土’則指沙僧。白龍馬應當屬火性。從五行角度分析,王充《論衡·物勢篇》言:“巳火也,其禽蛇也”蛇性屬火,那麼由蛇演變而成的龍自然也就性屬“火”。
唐僧是欽定的取經人,出生即離開母親,被金山寺和尚所救,遇金(金山寺前)則活。在五行相生結構中,悟空性屬金,金生水。換言之,悟空在整個取經過程中充當唐僧的活命稻草,沒有悟空唐僧寸步難行。小説中幾次關於水難的記載:鷹愁澗、流沙河、黑水河、通天河,悟空卻對水中妖怪束手無策,對唐僧的緊箍咒同樣無能為力。第四十九回,當唐僧被抓到通天河下之時,感到取經無望嚶嚶的哭,悟空勸道:“師父莫恨水災,經雲,土乃五行之母,水乃五行之源。”唐僧作為一個肉眼凡胎是很難完成取經任務的,而悟空們正是由他解救,從這個意義上説唐僧不僅僅是悟空們的師傅更是其再生父母。唐僧作為取經之源,似乎與水存在某種聯繫,遭遇水難,但他有着水一樣的韌性,堅持取經事業從不懈怠;正是他身上這種水性,以水滴穿石的力量穿透了“頑石”悟空,最後取經成功。性屬水(五行之源)那麼就有其合理性了。
如此,唐僧師徒五人之間形成了一個與五行相關的圓形封閉對應關係。悟空作為取經的主要力量,卻受唐僧的緊箍咒控制;八戒總能取得唐僧信任,卻怕悟空;沙僧和白龍馬是虔誠的取經者,沙僧以“土”的“粘合性”團結着整個隊伍。師徒五人並非一個簡單的屬性劃歸,而是一種複雜立體的關係圖式,西天取經則作為五人間核心連接點。 [56] 

西遊記後世影響

西遊記國內影響

《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説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着諷刺小説的發展。所以説《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説的高峯,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者。 [6]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説的經典之作,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1] 
《西遊記》對後世神魔小説的創作有很大影響。明末就有人寫了《續西遊記》和《後西遊記》,內容大致模仿《西遊記》。另外,像楊志和的《西遊記傳》和朱鼎臣的《唐三藏西遊釋厄傳》也都和《西遊記》有直接的關係。明末董説寫的十六回《西遊補》,內容情節更自成局面,文筆也頗具特色。 [24] 

西遊記國際影響

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語, [1]  日文譯本最多約三十多種。海外對《西遊記》研究十分注重,多從主題思想、歷史背景、成書過程、語言特色、版本源流等方面進行探討,給作品以很高的評價。1988年5月在新加坡舉辦的“世界華文書展”上,《西遊記》讀物就有五十多種,連環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大鬧天宮》等使少年兒童愛不釋手。《西遊記》主人公孫悟空形象在日本的書籍、漫畫和電視廣告中頻繁出現。美猴王孫悟空的形象在韓國是家喻户曉的。美國樑挺博士編著的《超時空猴王》更是將科學技術與孫悟空聯繫起來,讓孫悟空在宇宙空間裏大顯神通。孫悟空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出現於中、法兩國電影工作者合拍的《風箏》中。豬八戒也不甘落後,以《豬八戒背媳婦》為名的木偶劇曾在匈牙利舉行的國際木偶節上獲得最高獎。大量事實説明,西遊文化已超出了作品本身和中國範疇,走向了世界。 [1] 
當地時間2021年12月1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推出的7集俄語動畫片《西遊記》精編版首次在俄羅斯新媒體平台播出。 [20] 

西遊記衍生作品

《西遊記》衍生作品列表
小説
雜劇
京劇
西遊補》——明末董説 [9] 
後西遊記》——清初佚名著 [9] 
西遊記前傳》——致寧著 [10] 
悟空傳》——今何在著 [11] 
西遊日記》——今何在 [12] 
大潑猴》——甲魚不是龜 [68] 
《通天河》一卷 [13] 
《盤絲洞》一卷 [13] 
《車遲國》一卷 [13] 
《無底洞》一卷 [13] 
《西天竺》一卷 [13] 
《無底洞傳奇》一卷 [13] 
《唐王遊地府》 [14] 
《李翠蓮》 [14] 
《劉全進瓜》 [14] 
《水簾洞》(又名“花果山”) [14] 
《拜崑崙》
《鬧地府》 [14] 
《鬧龍宮》
《美猴王》
《弼馬温》
安天會》(後改編為“鬧天宮”) [14] 
《五行山》 [14] 
《高老莊》 [14] 
《鷹愁澗》 [14] 
《流沙河》(又名“收悟淨”) [14] 
《三打白骨精》
《五莊觀》(又名“萬壽山”) [14] 
《黃袍怪》(又名“寶象國”) [14] 
《平頂山》(又名“蓮花洞”) [14] 
《火雲洞》(又名“紅孩兒”) [14] 
《車遲國》
《通天河》
《金兜洞》
《女兒國》(又名“女真國”)
《雙心鬥》(又名“真假美猴王”)
《琵琶洞》
《孫悟空大破玄虛洞》
《芭蕉扇》(又名“火焰山”“白雲洞”) [14] 
《盤絲洞》 [14] 
《金刀陣》
《無底洞》(又名“陷空山”) [14] 
《九獅洞》(又名“竹節山”) [14] 
《獅駝嶺》(又名“獅駝國”) [14] 
《紅梅山》(又名“金錢豹”)
《盜魂鈴》(又名“二本金錢豹”“八戒降妖”) [14] 
《禪悟》
《五百年後孫悟空》 [19] 
《真假美猴王》 [25] 
《戲八戒》 [26] 
《智激美猴王》 [27] 
《鬧天宮》
《十八羅漢鬥悟空》 [28] 
《十八羅漢鬥收大鵬》 [29] 
衍生影視動畫
電影
作品名
年份
備註
盤絲洞
1927 [15] 
-----------------------------------------
西遊記
1966
-----------------------------------------
1966
-----------------------------------------
1976
中國台灣製作,劇情到孫悟空被壓五指山結束
1978
中國台灣版,沈雪珍、楊羣、岳陽、秦夢主演
1982
中國台灣版
1991
中國香港版
1995
中國香港 [16] 
《猴王》(The Monkey King)
--------
美國,由Peter MacDonald導演,俗稱美版西遊記
2013
由周星馳總製片、監製、編劇、導演,文章、舒淇主演 [17] 
2014
中國香港,周潤發、甄子丹主演
2016
中國香港,郭富城、馮紹峯、鞏俐主演 [18] 
《西遊·伏妖篇》
2017
------------------------------------------
悟空傳
2017
------------------------------------------
2018
------------------------------------------
《西遊記真假美猴王》
2025
中國,六小齡童、馬德華主演 [70] 
電視劇(中國)
作品名
年份
備註
《西遊記》
1986
《西遊記》
1996
張衞健飾演孫悟空 [34] 
《西遊記》(貳)
1998
陳浩民飾孫悟空,1996版的續集 [35] 
2000
86版西遊記幾個未拍故事的補遺。原班人馬出演
2000
曹榮飾孫悟空
《齊天大聖孫悟空》
2002
由張衞健飾演孫悟空,共40集 [36] 
《西遊記》
2010
通稱浙版西遊記,程立棟導演,費振翔、陳司翰等主演 [38] 
《西遊記》
2011
通稱張版西遊記,張紀中製片,張建業導演,吳樾、聶遠、臧金生、徐錦江等主演 [37] 
《天真派西遊記》
2019
葛奕、段智文萬君逸董家忱等主演。 [7] 
電視劇(日本)
名稱
年份
備註
《西遊記》
1993
1993年日本電視台開播40週年紀念電視劇,本木雅弘宮澤理惠主演 [22] 
《新西遊記》
1994
日本電視台重拍並播出,孫悟空由唐澤壽明扮演,內容包括金銀角大王、真假悟空等,設定提婆達多為唐僧師徒的主要對手。劇中加入大量CG特效並以此為賣點。
《西遊記》
2006
由富士電視台重拍並播出,孫悟空由香取慎吾扮演 [21] 
電視動畫
片名
備註
西遊記
CCTV主導製作的動畫片,共52集。
天上掉下個豬八戒
CCTV主導製作的動畫片,共52集。
美猴王
CCTV主導製作的動畫片,共52集。
幼幼西遊記
東森幼幼台製作的動畫片,共10集。
廣州藍弧動畫製作的動畫片,共4季。
電影動畫
片名
備註
1941年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8年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8年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4年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0年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3年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5年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9年
聚合影聯,2015年7月10日
星皓影業,2021年4月3日
遊戲與漫畫
名稱
備註
網易遊戲
中國香港漫畫

西遊記作品評價

西遊記中國評價

明代戲筆主人《忠烈全傳序》:二書(《西遊記》《金瓶梅》)“專工虛妄,且妖豔靡曼之語,聒人耳目”,然“存賢者知探其用意用筆,不肖者只看其妖仙冶蕩,是醒世之書反為酣嬉之具矣”。 [59] 
明代詩人謝肇淛《五雜俎》:《西遊》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心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於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31] 
明代小説評點家李卓吾《李卓吾批評西遊記》:讀《西遊記》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戲論。餘為一一拈出,庶幾不理沒了作者之意。即如第一回,有無限妙處。若得其意,勝如馨翻一大藏了也。篇中雲:《釋厄傳》,見此書讀之,可釋厄也。若讀了《西遊》,厄仍不釋,卻不辜負了《西遊記》麼? [52] 
清朝張書紳《新説西遊記總批》: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足一部奇文,一部妙文。無一不奇,所以謂之奇書。 [58] 
清朝毛宗崗《讀三國志法》:讀《三國》勝讀《西遊記》。《西遊》捏造妖魔之事,誕而不經,不若《三國》實敍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也。且《西遊》好處,《三國》已皆有之。 [58] 
清代閒齋老人《〈儒林外史〉序》:《西遊》玄虛荒渺,論者謂為談道之書,所云“意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 [58] 
清代汪憺漪《西遊證道書》:唐僧為金蟬轉生,志浩行芳。取經一事,功德宏遠,故得稱“旃檀功德”。行者煉魔降怪,所向無前,故稱為“鬥戰勝”。此二聖之成佛,無智愚皆知其必然者也。至於八戒之“淨壇”,沙僧之“金身”,白馬之“天龍”,又無不名稱其實。世尊之程功授職,毫髮不爽如此。且唐僧、行者,向來固望觀音大士而稽首恐後者也。今乃一旦位乎上,而絕不以為嫌。然則選佛場中之與朝家選士,選官之格,豈不霄壤懸隔也哉?絕好收場,如此方是永脱輪迴,一了百了,不須下回分解,亦不許下回分解矣。 [62] 
清代道教內丹家劉一明《西遊原旨讀法》:《西遊》取真經,即取《西遊》之真經。非《西遊》之外,別有真經可取,是不過借如來傳經,以傳《西遊》耳,能明《西遊》,則如來三藏真經即在是矣。 [62] 
現代文學家鄭振鐸《中國文學史》:從《唐太宗入冥記》以後,敍述太宗、玄奘之事者,不知多少,而集其大成者則為吳氏此作。其後雖更有《後西遊記》、《續西遊記》以及《西遊補》之屬,然方之吳氏的所作,則似乎皆有“續貂”之感。 [57] 
現代文學家胡適《西遊記考證》:①《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説、神話小説;他並沒有什麼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這點玩世主義也是很明白的;他並不隱藏,我們也不用深求。②這部書的結構在中國舊小説中,要算最精密的了······《西遊記》還有一點特多長處,就是滑稽意味,拉長了臉孔整天説正經話,那是聖徒菩薩的行為,不是人的行為。《西遊記》所以能成為世界的一部絕大神話小説,就在於此。 [32]  [53] 
現代文學家魯迅《中國小説史略》: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實出於遊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原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 [33] 
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家浦江清《中國文學史稿》:《西遊記》有追求解放的思想和平等觀念。對於封建社會看得深刻,作者有生活經驗和識別、表達能力,將這些巧妙地表達在文藝作品中。內裏所包含的思想是豐富深刻的,所以兒童讀它有味,成年人讀它也有味。 [60] 

西遊記外國評價

英國漢學家安東尼:“《西遊記》是中國傳統小説中的精品之一。” [61] 
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説理論,可謂大膽。” [61] 

西遊記版本系統

西遊記明代刊本

《西遊記平話》:明初的此部平話已有:如來欲傳經東土,觀音大唐尋取經人,唐僧身世,孫悟空孫行者,齊天大聖鬧天宮,和二郎神爭鬥,被壓山下,唐僧救出,沙和尚,豬八戒,車遲國,獅陀國,黑熊精,黃風怪,紅孩兒,白鼠精,蜘蛛精,蜈蚣精,獅子怪,火炎山,女兒國等故事。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此本是現存諸版本中最重要者。因其中有“金陵唐氏世德堂校梓”字樣,故學界簡稱其為“世本”。此本間題“金陵榮壽堂梓行”、“書林熊雲濱重鍥”,故此本實是由兩種或三種版本混合而成。 [8] 
《新鐫全像西遊記傳》:因其書題“清白堂楊閩齋梓行”,故學界簡稱其為“清白堂本”或“楊閩齋本”。 [8] 
唐僧西遊記》:學界簡稱為“唐僧本”。此本今存兩本:其一有“全像書林蔡敬吾刻”的木記,簡稱“蔡敬吾本”。其二有“書林朱繼源梓行”字樣,簡稱“朱繼源本”。 [8] 
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學界簡稱其為“李本”。 [8] 
唐三藏西遊釋厄傳》:因其中有“羊城沖懷朱鼎臣編輯 書林蓮台劉求茂繡梓”字樣,故學界簡稱為“朱本”或“劉蓮台本”。 [8] 
西遊記傳》:此本有明刊單行本和《四遊記》本。因其中有“齊雲楊致和(陽至和)編”等字樣,學界稱其為“楊本”或“陽本”。 [8] 

西遊記清代刊本

西遊證道書》:可簡稱為“證道本”。 [8]  《西遊證道書》初刊於康熙二年(1663),是《西遊記》流傳過程中的重要版本之一。其全稱為《新鐫全像古本西遊證道書》,編者是明末清初汪象旭、黃太鴻。 [64]  《西遊證道書》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第九回加上了唐僧出身故事,即"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其二,在書名上冠以"證道"二字,並增加了"天曆已巳翰林學士臨川邵庵虞集撰"的"原序"及《丘長春真君傳》等文。作《證道書》的人是殘夢道人澹漪子。 [64] 
西遊真詮》:可簡稱為“真詮本”。 [8] 
新説西遊記》:可簡稱為“新説本”。 [8] 
西遊原旨》:可簡稱為“原旨本”。 [8] 
《通易西遊正旨》:可簡稱為“正旨本”。 [8] 
《西遊記評註》:因其中有“含晶子評註”等字樣,故簡稱“含評本”。 [8] 
《西遊記記》:因其中有“懷明手訂”等字樣,故簡稱“懷明評本”。 [8] 

西遊記現存版本

現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刊本,藏國家圖書館;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書林楊閩齋刊本,藏日本內閣文庫;明崇禎李卓吾評本,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日本內閣文庫;清初原刊《西遊證道書》本,藏日本內閣文庫;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芥子園刊《西遊真詮》本,藏國家圖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清乾隆書業公記藏板《新説西遊記》本,藏國家圖書館;清乾隆十四年(1749)其有堂刊《新説西遊記》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文盛堂刊《西遊證道書》本,藏浙江省圖書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刊《西遊真詮》本,藏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嘉慶十三年(1808)棲雲山藏板《西遊原旨》本,藏甘肅省圖書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護國庵刊《西遊原旨》本,藏上海辭書出版社;清道光十九年(1839)德馨堂刊《通易西遊正旨》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光緒十年(1884)校經山房刊《西遊真詮》本,藏大連圖書館;清光緒上海味潛齋石印《新説西遊記》本。1985年台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説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説集成”影印金陵世德堂刊本,書林楊閩齋刊本、清初原刊本、其有堂刊本、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刊本及護國庵刊本等,1985年中國書店影印上海味潛齋石印本,1989年嶽麓書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庫”排印本,199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排印本,中華書局“古本小説叢刊”影印書林楊閩齋刊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91年齊魯書社“明代四大小説”,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李卓吾評本,1993年中華書局排印清初原刊本。 [46] 

西遊記作品爭議

自章回小説《西遊記》誕生以來,有關該書作者之爭就未曾停歇,代表性觀點有丘處機、陳元之、華陽洞天主人李春芳吳承恩等諸説 [40]  。《西遊記》明刊本不題撰人,至清初汪象旭《西遊證道書》始以為丘處機作,後吳玉搢據明代天啓《淮安府志》及小説中的淮安方言推斷作者為吳承恩。
20世紀20年代初魯迅據歷代《淮安府志》及錢大昕紀昀丁晏吳玉搢等的記載,確定吳承恩為《西遊記》的最後加工者。應該説,魯迅勾索古籍,排比眾説,所下的結論還是相當謹慎的,也因此得到了當時大多數學者的認同,自此國內學術界基本上接受了這一説法。在當時雖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1933年俞平伯在《駁〈跋銷釋真空寶卷〉》中即對此提出質疑,然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但在海外及中國台灣學者中,如田中嚴、太田辰夫、磯部彰、杜德橋、餘國藩、張靜二、鄭明娳等,則對吳承恩著《西遊記》一説持保留、懷疑甚至否定態度。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章培恆率先發表《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一文,提出現有材料並不能證明吳承恩確為《西遊記》的作者,打破了國內學術界多年以來在這一問題上的沉默,引發了一場關於作者問題的大討論。按諸學者爭論的出發點並結合其研究方法,可把有關討論概括為吳承恩説、丘處機説、陳元之説三大説。否定吳承恩著作權的有章培恆、楊秉祺、李安綱、黃霖諸人,維護者則有蘇興、劉懷玉、鍾揚、楊子堅、陳澉、劉振農、蔡鐵鷹等。重提丘處機説的主要是海外及中國台灣學者,如張易克、柳存仁、陳敦甫、陳志濱,國內倡此説者有金有景,吳聖昔則大力反駁。陳元之説的提出是伴隨着對“華陽洞天主人”的研究而出現的,九十年代以後,有些研究者在否吳、否丘的基礎上,把作者人選的範圍轉向陳元之,重新審視華陽洞天主人、陳元之、作者三者的關係,提出陳元之即華陽洞天主人即作者三位一體的觀點。首倡此説者為陳君謀,對之作了更深刻論述的是張錦池,但此説在提出新論的同時,也面臨着反駁,如廉旭、吳聖昔、宋克夫等都對此提出駁議。
在這三大説中,吳承恩説仍不易輕易否定,丘處機説與小説文本有鑿枘不合且難以自圓其説之處,陳元之説富有創見,但陳元之顯非真名,其人究竟為誰,仍是一個謎。可見,作者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於學者們更深入地思考與研究。 [23] 

西遊記作者簡介

吳承恩(約1500—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江蘇淮安)人,明代小説家。曾祖吳銘、祖父吳貞曾分別任過縣學訓導、教諭,其父吳鋭,以經商為生,六經諸子百家莫不觀覽,樂觀曠達。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長期寓居南京,靠賣文補貼家用。後出任過長興縣丞,但由於看不慣官場黑暗,不久就憤而辭官。後又擔任過與縣丞品級相近的閒職荊府紀善。晚年歸居鄉里,放浪詩酒,貧老以終。 [4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