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曇無竭

鎖定
曇無竭,或稱釋曇無竭 [4]  法勇 [3]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僧人。 [1]  高僧傳》記載曇無竭:“雲法勇,姓李,幽州黃龍人。” [3]  黃龍又名龍城,今遼寧朝陽 [2]  [4] 
曇無竭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西行求法的高僧之一、東北取經第一人。曇無竭受法顯西行事蹟影響,決心去印度求取真經。公元420年,召集志同道合的25名僧人,從龍城出發,歷盡千難萬險到達印度。 [4] 
曇無竭橫穿天竺五部,在印度各地禮拜佛陀聖蹟,遍訪名師,學習梵文經典。數年後,從南天竺搭乘商船,漂洋抵達廣州。此時北燕國已經滅亡,曇無竭留居南朝,將其見聞撰寫為《歷國傳記》。 [1] 
中文名
曇無竭
別    名
釋曇無竭 [4] 
法勇 [3] 
籍    貫
北燕黃龍(今遼寧朝陽 [1-2]  [4] 
職    業
僧人
主要成就
東北西天取經第一人 [4] 

曇無竭生平事蹟

曇無竭,自幼崇敬佛事,出家為僧。經過多年的修煉苦行,日益受到眾僧的器重,到北燕時已經成為當地佛門領袖人物。
公元420年,曇無竭帶領由25人組成的取經隊伍,奉北燕馮跋之命,西行取經。曇無竭一行先是到達吐谷渾建立的河南國(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帶),再出海西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穿過新疆吐魯番東,又從高昌郡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向西行。途經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攀登葱嶺(今新疆帕米爾高原),來到雪山腳下。因翻越雪山,25人的隊伍中有12人墜崖而死。
翻越雪山繼續西行,到達罽賓國,即今阿富汗一帶。他們在此停留一年多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和文字,求得梵文《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一部。再往前行,來到北印度檀特山南石榴寺,停留三個月。期間,曇無竭拜天竺禪師佛馱多羅門下為和尚。
曇無竭一行13人離開石榴寺後,從北天竺入境,繼續向佛教聖地中天竺(中印度)挺進。曇無竭他們所帶的糧食都吃光了,只剩下一點兒石蜜。當他們到舍衞國時,路上已經餓死8人,只剩下5人。釋迦牟尼在世時,舍衞國本是富庶之地。但曇無竭等到達這裏時,舍衞國已日漸荒廢。
曇無竭橫穿天竺五部,在印度各地禮拜佛陀聖蹟,遍訪名師,學習梵文經典。數年後,從南天竺搭乘商船,漂印度洋,過南海,安全抵達廣州。
曇無竭西方取經,歷時二十餘載,遍嘗艱辛。這二十年間,曇無竭的故國北燕已經滅亡。曇無竭歸國後,留居南朝宋,將梵文本的《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譯成漢文,隨即又根據一路見聞,撰寫了《歷國傳記》。其後不知所終。 [1]  [3] 
曇無竭西天取經 曇無竭西天取經 [1]

曇無竭相關著述

關於曇無竭根據見聞所撰的書目,有多種説法。《歷國傳記》是梁啓超的説法,最早見於中華書局三十年代出版的《佛學研究十八篇》。梁啓超在文中説“(《歷國傳記》)今佚。隋、唐志皆未著錄”,不知梁氏此説有何出處。而唐代的道世法師稱:“《外國傳》五卷(竭自述遊西域事)”。竭,指曇無竭。道世法師認為,曇無竭取經歸來,“自述遊西域事”,創作了“《外國傳》五卷”。而敍其事最早和最詳的《高僧傳》則未載書名。《外國傳》,歷史上有多部僧人的撰著與它重名,其中釋曇景就曾撰有五卷本的《外國傳》。在大藏經裏,有一部叫《翻梵語》的書,該書收錄了一些出自《外國傳》的詞條。在這些詞條中都可以找到曇無竭的影子。因此,學者們認為,《外國傳》就應該是曇無竭當年的《歷國傳記》。
南朝梁代僧祐有《三藏記》、《釋伽譜》、《弘明集》等著作傳世。僧祐在書中以《法勇法師傳》為題,記述曇無竭事蹟。他説“釋法勇者,胡言曇無竭。”“胡言”就是指“梵語”而言。
僧祐的文章,留下了許多為後人所徵引的詞語或故事。例如“苦行”或“苦行僧”一詞,就出自曇無竭“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諷經”。
稍後於僧祐的南朝梁代僧人慧皎,在他的佛教名著《高僧傳》中,同樣載錄了曇無竭事蹟。儘管文章與僧祐大同小異,但此文流傳最為廣泛。今言曇無竭者必稱《高僧傳》。至於其後的唐釋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隋朝釋法經等人的《眾經目錄》等均有所著錄。 [1] 

曇無竭文獻記載

高僧傳》卷三:曇無竭(南朝宋·黃龍
釋曇無竭。此雲法勇。姓李。幽州黃龍人也。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經。為師僧所重。嘗聞法顯等躬踐佛國。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之具。發跡北土遠適西方。
初至河南國。仍出海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歷龜茲沙勒諸國。登葱嶺度雪山。障氣千重層冰萬里。下有大江流急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脅系索為橋。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煙為幟。後人見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行經三日復過大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杙孔處處相對。人各執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轉相攀。經日方過及到平地相待料檢。同侶失十二人。
進至罽賓國禮拜佛缽。停歲餘。學梵書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經梵文一部。復西行至辛頭那提河。漢言師子。曰緣河西入月氏國。禮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木舫。後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停此寺受大戒。
天竺禪師佛馱多羅。此雲覺救。彼土鹹雲。已證果。無竭請為和上。漢沙門志定為阿闍梨。停夏坐三月日。復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曠唯齎石蜜為糧。同侶尚有十三人。八人於路並化。餘五人同行。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所齎觀世音經未嘗暫廢。將至舍衞國。野中逢山象一羣。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出。象驚惶奔走。後渡恆河。復值野牛一羣鳴吼而來。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野牛驚散。遂得免之。其誠心所感在險克濟。皆此類也。
後於南天竺隨舶泛海達廣州。所歷事蹟別有記傳。其所譯出觀世音受記經。今傳於京師。後不知所終。 [3] 

曇無竭人物評價

曇無竭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西行求法的高僧之一,比唐玄奘西天取經還早207年,為中國古代佛教事業的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 
參考資料
  • 1.    北燕僧人曇無竭曾率25人赴印度取經 12人墜崖而死-中新網  .中國新聞網.2013-07-17[引用日期2021-10-21]
  • 2.    地名掌故  .朝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0-21]
  • 3.    《高僧傳·卷三》:釋曇無竭。此雲法勇。姓李。幽州黃龍人也。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經。為師僧所重。嘗聞法顯等躬踐佛國。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之具。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海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歷龜茲沙勒諸國。登葱嶺度雪山。障氣千重層冰萬里。下有大江流急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脅系索為橋。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煙為幟。後人見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行經三日復過大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杙孔處處相對。人各執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轉相攀。經日方過及到平地相待料檢。同侶失十二人。進至罽賓國禮拜佛缽。停歲餘。學梵書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經梵文一部。復西行至辛頭那提河。漢言師子。曰緣河西入月氏國。禮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木舫。後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停此寺受大戒。天竺禪師佛馱多羅。此雲覺救。彼土鹹雲。已證果。無竭請為和上。漢沙門志定為阿闍梨。停夏坐三月日。復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曠唯齎石蜜為糧。同侶尚有十三人。八人於路並化。餘五人同行。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所齎觀世音經未嘗暫廢。將至舍衞國。野中逢山象一羣。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出。象驚惶奔走。後渡恆河。復值野牛一羣鳴吼而來。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野牛驚散。遂得免之。其誠心所感在險克濟。皆此類也。後於南天竺隨舶泛海達廣州。所歷事蹟別有記傳。其所譯出觀世音受記經。今傳於京師。後不知所終。
  • 4.    朝陽佛教文化概述  .朝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