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暉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功臣)

鎖定
晉暉(845年-923年),字光遠,許州許昌(今河南許昌)人,唐末五代時期前蜀將領。
晉暉早年是唐朝忠武軍將領,作為忠武八都之一的都將,隨楊復光鎮壓黃巢之亂,後與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入蜀保護唐僖宗,號為隨駕五都,率神策軍宿衞,又保護唐僖宗播遷鳳翔、興元,後被楊復恭排斥出朝廷。他此後參與了王建奪取東、西兩川的戰爭,最終輔佐王建建立前蜀,歷仕王建、王衍兩代,被拜為武泰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累封至弘農郡王
乾德五年(923年)六月,晉暉病逝,終年七十九歲,諡號獻武。
本    名
晉暉
光遠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出生地
許州許昌
出生日期
845年
逝世日期
923年7月20日 [40] 
主要成就
輔佐王建建立前蜀
所屬政權
唐朝→前蜀
官    職
武泰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爵    位
弘農郡公→弘農郡王
諡    號
獻武

晉暉人物生平

晉暉早年經歷

晉暉是許州人,年輕時不事生產,常和好友王建以偷盜為業。 [16]  他素有膽勇,後來到許州所在的忠武軍從軍,被節度使杜審權任為頭營十將 [6]  王建很可能和晉暉同時投軍,亦被提拔為列校。他們曾隨杜審權征討王仙芝,立有戰功。 [51] 

晉暉從徵隨駕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唐僖宗逃往蜀地,於次年(881年)正月抵達成都。忠武軍監軍楊復光説服忠武節度使周岌和蔡州防禦使秦宗權 [7]  ,領兵八千攻打黃巢。他將兵馬分為八都,每都統轄千人,以牙將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八人為都頭,史稱忠武八都。八都在楊復光的率領下,擊敗了義軍大將朱温,收復鄧州 [8] 
中和三年(883年),楊復光統領八都,與各路唐軍一同收復長安,但不久便在黃巢軍的繼續作戰時病逝於河中,鹿晏弘、晉暉、王建等各率所部散去。 [9]  他們以迎駕為名西行入蜀,一路剽掠,於當年末攻陷興元山南西道治所,在今陝西漢中),驅逐山南西道節度使牛勗,控制了山南西道。鹿宴弘自稱留後,並將晉暉、王建等人任命為治下各州的刺史 [10]  晉暉領諸軍馬步使,刺興州(治今陝西略陽)。 [33]  當時,鹿晏弘對他們多有猜忌,不讓他們到州中赴任。晉暉、王建等皆與之離心。 [32] 
中和四年(884年),黃巢敗亡,唐僖宗準備返回長安。 [12]  當時,晉暉對王建道:“鹿宴弘一直猜忌我等,我們如不自圖去就,早晚必被其所害。如今皇帝將要回京,我們不如率部西去,作勤王之舉。不然將來必被視為賊黨,到時何顏以見天下?”王建亦深以為然。當年十一月,晉暉與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五人叛離鹿宴弘 [15]  ,率部入蜀,最終在三泉縣(治今陝西寧強)迎上了唐僖宗。 [13]  唐僖宗大喜,將五人所部置於權宦田令孜麾下。田令孜將五人收為養子,賞賜鉅萬,拜為諸衞將軍,號隨駕五都。 [14]  晉暉所部還被賜名忠義都 [49]  ,他擔任都知兵馬使、諸都都指畫使、檢校兵部尚書,領金州防禦使。 [34] 
唐僖宗播遷鳳翔、興元路線圖 唐僖宗播遷鳳翔、興元路線圖
光啓元年(885年),唐僖宗回到長安,並任命晉暉、王建為神策軍使 [18]  ,率領神策軍宿衞宮中。但田令孜因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爭鹽池,導致河中、河東兩鎮兵犯長安。唐僖宗在田令孜的挾持下,棄京逃往鳳翔 [19]  晉暉、王建等五都又隨行護駕。唐僖宗以晉暉為寶雞、河南諸軍都塞使,加檢校尚書右僕射 [46] 
光啓二年(886年),唐僖宗又以王建、晉暉為清道斬斫使,逃亡興元。 [21]  他隨後命王建所部駐軍三泉,又命晉暉等四都屯兵黑水(在今陝西城固),負責修葺棧道 [20]  不久,田令孜因為眾所不容,自請出任西川監軍,到成都依附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宦官楊復恭得勢,他大力排斥田令孜黨羽,將王建、晉暉等全都外放為刺史 [23]  晉暉出鎮集州(治今四川南江 [22]  ,並加授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封弘農縣男,賜號懷忠耀武衞國功臣。 [47] 

晉暉助建前蜀

光啓三年(887年),王建與田令孜、陳敬瑄反目,聯合東川節度使顧彥朗攻打成都,並於次年(888年)請朝廷以重臣出鎮西川。唐廷趁機以宰相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但陳敬瑄拒不受命,唐廷遂命韋昭度統領王建、顧彥朗等攻打成都,討伐陳敬瑄。 [17]  當時,晉暉亦率部到成都參戰,被韋昭度任命為羅城外西北面都指揮使 [35] 
前蜀疆域圖 前蜀疆域圖
大順二年(891年),王建用計逼走韋昭度,不久便攻入成都,控制了西川鎮。唐廷只得任命他為西川節度使 [24]  而晉暉則於次年(892年)被調到東川鎮的遂州(治今四川遂寧)擔任防禦使,並加授特進、檢校司徒。後來,晉暉又先後牧守山南西道的蓬州(治今四川營山東北)、巴州(治今四川巴中)、閬州(治今西川閬中)等地。 [36] 
乾寧四年(897年),王建親自領兵攻梓州(東川鎮治,在今四川三台)。晉暉又率部助戰,並充任壕寨使,最終協助王建吞併了東川鎮。他在此後數年間,又先後牧守遂州、簡州(治今四川簡陽)、巴州、彭州等地,進拜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賜號開國護聖佐命功臣。 [37] 
開平元年(907年),唐朝滅亡。王建乃於成都稱帝,建立前蜀,與取代唐朝的後梁相抗衡,是為前蜀高祖。 [50]  晉暉被授為武泰軍節度使,兼黔州刺史 [52]  ,加同平章事,進封弘農郡公 [38]  當時,武泰軍剛將治所已由黔州(治今重慶彭水)遷至涪州(治今重慶涪陵)。涪州刺史陳凝以晉暉官銜中“不帶涪州刺史”為由,拒不聽從節制。晉暉上疏劾奏,陳凝因此被貶為瀘州司户 [25] 

晉暉晚年及病逝

光天元年(918年),王建病逝,後主王衍即位。當時,晉暉早已致仕,每日只是和親友宴飲談笑,常道:“我生逢亂世,年輕時投身行伍,沙場搏命,不過為了求個温飽罷了。如今位至將相,女為王妃,復有何求。” [26]  他在次年(919年)又被王衍進封為弘農郡王,食邑五千户。 [39] 
乾德五年(923年)六月,晉暉在成都病逝,終年七十九歲。王衍輟朝三日,追贈太師 [52]  ,賜諡獻武。 [40] 

晉暉主要影響

  • 鎮壓叛亂:晉暉早年隨杜審權鎮壓王仙芝起義,後作為忠武八都的都將,隨監軍楊復光鎮壓黃巢之亂,參與了收復鄧州、長安等地的戰爭。 [51]  [8]  [9] 
  • 保護唐帝:晉暉在楊復光病逝後,與鹿晏弘、王建等八都西行入蜀,後叛離中途割據興元的鹿晏弘,和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五人迎接唐僖宗返回長安,率神策軍宿衞。他後來又隨唐僖宗播遷鳳翔、興元,一路隨行護駕,在唐僖宗駐蹕興元后,又屯兵黑水,負責修葺棧道。 [10]  [14]  [15]  [18]  [21]  [20] 
  • 輔助王建:晉暉在唐末推戴王建,參與了王建爭奪西川、東川的戰爭,輔佐王建最終建立前蜀政權。 [35]  [37]  [38] 
  • 治理民政:晉暉在擔任武泰軍節度使期間,招納流亡,發展生產,革除弊政,深得治下百姓愛戴。 [25] 

晉暉歷史評價

嚴居貞:太師辰象垂休,山河鍾秀。燕頷有封侯之相,龍章真間代之儀。節挺松筠,才兼文武。加以藴深沉之器度,抱倜儻之襟懷,動合神明,靜符禮律。真將帥之匡□王業,乃自生知;大英雄之經濟籌謀,迥從天授。自伸壯志,克顯宏圖。佩鞬而鶚立軍戎,負羽而鷹揚宇宙。……太師出身入仕五六十年間,掌領兵權,踐履侯府,不可勝數,難以盡書。四塞無氛祲不平,百姓是瘡痍即愈。紫泥黃絹,無非實篋詔書;鈿軸花綾,盡是瑤函官告。將相之盛,勳賢罕儔。先皇帝重始末相隨,今上念勤勞盡瘁,尚期別加於委寄,為擇邇近藩宣,疊升韓信之壇,更佩酇侯之印。寧謂偶嬰美疹,無效良醫,俄逼風霜,遽成今古。莫問藏舟之壑,難追遊岱之魂。上帝悲涼,不忍讀其遺表;舊交嗚咽,難勝報處絕弦。……太師功推第一,德播累朝。直氣凌雲,高情冠古。(《晉暉墓誌》) [5] 
吳任臣:晉暉等諸人皆一時從龍,為國家腹心爪牙,其半不及見太平之盛者,命也。 [4] 

晉暉軼事典故

晉暉年輕時常和王建一同偷盜 [16]  ,有一次在事發後連夜逃遁,躲藏在武陽的一座古墓中。他們突然聽到有人邀請墓中鬼魂去潁州參加無遮大會,而鬼魂卻稱“蜀王在此,不得相從”。晉暉和王建都心下暗喜,認為自己就是這個“蜀王”。不久,有人向王建獻“御飯”。晉暉於是對王建道:“行哥(王建小名)相貌和常人不同,必有非常之舉!”他從此與王建傾心相交。 [30]  後來,王建建立前蜀,與晉暉談及舊事。晉暉道:“當年武陽墓中之事,果然不假。”王建笑道:“我也沒想到會有今日啊!” [31] 

晉暉人際關係

《晉暉墓誌》中所載的晉暉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晉弘祚
仕唐,官青州司馬、檢校左散騎常侍
祖母
張氏
出身清河張氏
父親
晉和
仕唐,《九國志》稱是忠武軍列校 [11]  ,官忠武軍節度副使、檢校工部尚書,累追贈司空。
母親
孫氏
出身樂安孫氏,追封楚國太夫人
兄長
晉思悰
官檢校兵部尚書。女婿張友珪,官左親從第三軍副都。
晉思武
官檢校尚書左僕射、忠義第一軍使。子晉匡文。
妻子
李氏
刑部尚書李嵩之女,封隴西郡夫人。弟李景仁。堂叔李坦,官檢校左散騎常侍、黔州司馬。堂弟李郃,官檢校工部尚書。
兒子
晉匡晏
長子,晉暉去世時擔任忠義第一軍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妻劉氏,鐵林指揮使劉知温之女,封彭城夫人。子晉寄哥。
晉匡議
次子,晉暉去世時任忠義第二軍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妻琅琊王氏,左威勝指揮使王某長女。
晉匡順
第三子,晉暉去世時任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
晉匡信
第四子,晉暉去世時未有官職。妻唐氏,前武定軍節度副使唐某之女。
晉匡遇
第五子,晉暉去世時未有官職。妻陳氏,前黔南節度使、侍中陳某之女。
晉匡成
第六子,晉暉去世時未有官職。
晉匡乂
第七子,晉暉去世時未有官職。
女兒
晉氏
長女,封趙國夫人。夫王宗範,王建養子,王建妾室周氏與前夫張某之子,官至太師,封夔王。 [48] 
晉氏
次女,嫁清河張氏,早亡。子張貴哥。
晉氏
第三女。夫解延朗,官左雄勝第四軍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子解承嗣、解什得、解搔奴;女解喜喜、解道道、解小喜。
晉氏
第四女,封弘農郡夫人。夫王承榖,官右龍捷第二軍使、光祿大夫、檢校太傅、上柱國,封琅琊郡開國子
晉氏
第五女。夫王承扆,官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守左領軍衞大將軍、封開國子。子王翁奴、王延壽
晉氏
第六女。夫王承胤,官左神武第三軍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
晉氏
第七女,嫁焦氏。
晉氏
第八女,嫁毛氏。
晉氏
第九女,嫁胡氏。
晉氏
第十女,早亡。夫韓彥能,官右雲騎軍使。
晉勝都
第十一女,晉暉去世時尚年幼,未婚配。
晉道遷
第十二女,晉暉去世時尚年幼,未婚配。
晉翁孫
第十三女,晉暉去世時尚年幼,未婚配。
晉果報
第十四女,晉暉去世時尚年幼,未婚配。
表格參考資料: [41-45] 

晉暉人物爭議

  • 卒年爭議
蜀檮杌》稱晉暉病逝於前蜀通正二年(917年)三月。 [27] 十國春秋》則稱是在通正元年(916年)三月。 [28-29] 
但晉暉的墓誌於1974年在成都出土 [1]  ,志文稱晉暉病逝於前蜀乾德五年(923年)六月。 [40] 

晉暉後世紀念

墓葬
晉暉墓,1974年5月在四川成都東北郊八里莊附近被發現,原為一座南北向的較大磚室墓,由前、中、後三室(主室)和四個耳室組成。墓中出土有墓誌一方,志石為正方形,邊長106釐米。志蓋為盝頂式,高9釐米,頂面邊長52釐米,刻有篆文“大蜀前故武泰軍節度使贈太師弘農王賜諡獻武晉公墓誌銘”,共5行25字;志身高9.5釐米,正面鐫楷書銘文,共60行,每行60字。 [1] 
此墓歷史上被多次盜掘,被發現時墓頂及大部分墓壁已無存,僅存墓室中間部分和個別耳室。墓誌已被移動,志蓋翻落在前室中部,殘存數塊,志身立於中室棺台西壁下,基本保存完好。其餘遺物僅存少量陶、瓷殘片和一枚銅錢。 [1] 

晉暉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四十·前蜀六》 [2] 
《九國志·卷六》 [3] 
參考資料
  • 1.    趙殿增.前蜀晉暉墓清理簡報[J]:考古,1983(10):915-916
  • 2.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中華書局,1983:595
  • 3.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M]:齊魯書社,2000:68-69
  • 4.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中華書局,1983:600
  • 5.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7輯:三秦出版社,2000:173-176
  • 6.    《九國志·卷六》:暉少有膽氣,杜審權鎮許昌,以暉為頭營十將。
  • 7.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四》:京師陷賊,節度使周岌受偽命,賊使往來旁午。岌嘗夜宴,急召復光。……復光因泣下。良久曰:“……公自匹夫享公侯之貴,豈舍十八葉天子而北面臣賊,何恩義利害之可言乎!”聲淚俱發,岌亦為之流涕。岌曰:“吾不能獨力拒賊,貌奉而心圖之,故召公。”瀝酒為盟。時秦宗權叛岌,據蔡州。復光得忠武之師三千入蔡州,説宗權,俾同義舉。宗權遣將王淑率眾萬人從復光收荊襄。
  • 8.    《十國春秋·卷三十五》:黃巢陷長安,唐僖宗走成都。忠武軍將鹿宴宏以兵八千屬監軍楊復光討賊,巢敗走,復光以其兵為八都,都將將千人。,建與宴宏皆為一都頭。(通鑑雲:楊復光瀝酒為盟,分忠武軍八千人為八都,遣牙將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八人將之。復光帥之以擊朱温,敗之,遂克鄧州。)
  • 9.    《舊唐書·本紀第十九下》:中和三年四月丁酉朔。庚子,沙陀、忠武、義成、義武等軍趨長安,……庚辰,收復京城。天下行營兵馬都監楊復光上章告捷行在。六月乙未朔。甲子,楊復光卒於河中,其部下忠武八都都頭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等各以其眾散去。
  • 10.    《十國春秋·卷三十五》:復光死,宴宏率八都兵西迎僖宗於蜀,所過剽掠。行至興元,逐節度使牛勖,自稱留後,以建等領屬州刺史,時中和三年十二月也。
  • 11.    《九國志·卷六》:父和,為忠武軍列校。
  • 12.    《舊唐書·卷十九下》:中和四年秋七月己未朔。癸酉,賊將林言斬黃巢、黃揆、黃秉三人首級降時溥。壬午,捷書至行在,從官稱賀。十月,關東諸鎮上章請車駕還京。
  • 13.    《九國志·卷六》:從鹿宴宏迎駕。至山南,宴宏遲留不行,暉素與建相善,謂建曰:“鑾駕將回,宴宏觀望不進,而姑息吾輩,甘言見誘,苟不自圖去就,禍且及矣。不如以所部兵為勤王之舉,不爾為宴宏所累,且宮車反正,以吾等為賊黨,何面目行於天下?”建然之,遂俱行,迎至三泉。
  • 14.    《十國春秋·卷三十五》:明年,建與晉暉、韓建、張造、李師泰等各率一都赴行在,僖宗得之大喜,以屬十軍觀軍容使田令孜。令孜養建等為假子,賜與鉅萬,拜諸衞將軍,號隨駕五都。
  • 15.    《十國春秋·卷四十》:唐僖宗幸蜀,暉與高祖及韓建、張造、李師泰等各率一都奔行在。
  • 16.    《十國春秋·卷四十》:晉暉,許州人。少有膽勇,不務家人生業。初與高祖為盜。
  • 17.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敬瑄患之,以問令孜,令孜曰:“王八吾兒也,以一介召之,可置麾下。”乃使人招建。東川顧彥朗與建有舊,……(建)即以其家屬託彥朗,選精兵二千,馳之成都。行至鹿頭關,敬瑄悔召建,使人止之。建大怒,擊破鹿頭關,取漢州。彥朗聞之,出兵助建。……昭宗遣左諫議大夫李洵為兩川宣諭和協使,詔彥朗等罷兵。彥朗請以大臣鎮蜀,因為建求旌節。文德元年六月,以宰相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敬瑄不受代,昭宗即命昭度將彥朗等兵討之。昭宗以建為招討牙內都指揮使。
  • 18.    《十國春秋·卷四十》:已而還長安,使暉與高祖為神策軍使,將神策軍宿衞。
  • 19.    《十國春秋·卷三十五》:光啓元年,僖宗還長安,使建與晉暉等將神策軍宿衞。會河中王重榮與令孜爭鹽池,重榮召晉兵犯長安,僖宗復出奔鳳翔。
  • 20.    《十國春秋·卷四十》:僖宗幸興元時,遣高祖帥兵屯三泉,覆命造與晉暉領四都兵屯黑水,修棧道以通往來。
  • 21.    《十國春秋·卷四十》:光啓二年,僖宗復幸興元,高祖既以長劍五百前驅奮擊,負玉璽以行。而暉亦與俱西,同為清道斬斫使。
  • 22.    《十國春秋·卷四十》:未幾,觀軍容使楊復恭斥田令孜之黨,出暉為集州刺史。
  • 23.    《十國春秋·卷三十五》:是時令孜以天子播越,由己致之,懼且得罪。西川節度使陳敬瑄,令孜同母弟也,令孜因求為西川監軍,薦樞密使楊復恭代為觀軍容使。頃之,復恭斥令孜之黨,出建為利州刺史。
  • 24.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建謂昭度曰:“……公當歸相天子,靜中原以固根本,此蠻夷之國,不足以留公。”昭度遲疑未決,建遣軍士擒昭度親吏于軍門,臠而食之……昭度大恐,即留符節與建而東。……建攻成都甚急,……令孜夜入建軍,以節度觀察牌印授建。明日,敬瑄開門迎建。……大順二年十月,唐以建為檢校司徒、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
  • 25.    《九國志·卷六》:建開國,授武泰軍節度使,同平章事。黔中郡縣多屬涪陵,比部員外郎陳凝為涪州守,以暉制銜中不帶涪州刺史,遂不納牌印。暉上疏歸之,凝責授瀘州司户,暉招來逋竄,剗除蟊弊,州民愛之。
  • 26.    《九國志·卷六》:罷,上表請老,日夕與親友宴,談噱為娛。嘗自言曰:“吾生罹多難,學執干戈者,為求飽暖耳。今至此矣,復有何望!我嘗拔王宗魯於行陣,今致位將相,女復為王妃矣。”分封弘農郡王。卒年七十九。
  • 27.    《蜀檮杌·捲上》:(通正二年)三月,弘農郡王晉暉卒。暉,許州人,……卒,建親往臨吊。
  • 28.    《十國春秋·卷三十六》:(通正元年)三月,弘農郡王晉暉薨。
  • 29.    《十國春秋·卷四十》:通正元年卒。高祖親臨吊,恩禮有加。
  • 30.    《十國春秋·卷四十》:潛攻許昌民家,事發夜遁,伏武陽古墓中,聞人呼墓中鬼曰:“潁州設無遮會,盍同往乎?”墓中應曰:“蜀王在此,不得相從!”二人私心獨喜,曰:“是誰為蜀王者?”已而有人將飯獻高祖前,曰:“只此為御飯也。”高祖愈益喜,暉呼高祖小字曰:“行哥狀貌異人,必有非常之舉!”由是傾心事之。
  • 31.    《十國春秋·卷四十》:高祖即位,暉積功封弘農郡王。高祖常與飲極歡,把臂敍舊事。暉頓首曰:“武陽墓中言,果不誣也!”高祖笑曰:“始念不及此!”
  • 32.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晏宏因自為留後,建等為屬郡刺史,不令之任。俄而晏宏正授節旄,恐部下謀己,多行忍虐,由是部眾離心。
  • 33.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至起家許下,別國沛中,因同□皇帝參從祿公駐留南鄭。初領諸軍馬步使,旋授興州。官官貂蟬。
  • 34.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值□宗皇帝幸蜀,俄乃歸京,時擁五都鋭師,來至三泉迎駕。自此,主忠義都都知兵馬使,並諸都都指畫使,遷檢校兵部尚書割隸左神策軍,加五都營使,仍□金州防禦使。
  • 35.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先皇帝收蜀時,部領兵士赴大玄城下,太尉韋公補充羅城外西北面都指揮使。
  • 36.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壬子歲夏內,又除遂州防禦使,遷特進、檢校司徒,食邑五百户。未離方義,山南節度使楊太師以管內方求嶽牧,署請蓬州。翌日,除授巴州。又次遷閬苑。
  • 37.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先皇帝親收梓潼,請充壕寨使。有功翊佐,料敵無疑。率先諸軍,再領武信。復移近地,牧守陽安。初只權知,續乃正授。又遷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保、食邑七百户。爰移清化,又刺天彭,遷檢校太尉,加封爵户邑,仍賜開國護聖佐命功臣。
  • 38.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當仄席求賢之時,尚耀武書勳之日,又遷依前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武泰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封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 39.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至乾德元年,封弘農郡王,食邑四千户,以至五千户。
  • 40.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公竟以乾德五年歲次癸未六月四日,薨於□京成都縣碧雞坊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九。明廷三日為輟朝參。同曲四鄰,不違春相。禮寺徵於舊典,有司式舉於盛儀。聖朝遂命冊贈使、中大夫、守右諫議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曹邽、副使、將仕郎、守秘書省著作郎、賜緋魚袋王昱,賜諡曰獻武。
  • 41.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祖弘祚,唐青州司馬、檢校左散騎常侍。祖妣清河張氏夫人。考和,忠武軍節度副使、檢校工部尚書,累追贈司空。妣樂安孫氏,追封楚國太夫人。
  • 42.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令子七人:長曰匡晏,忠義第一軍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婚故鐵林劉知温太尉女彭城夫人,兒孫寄哥。次曰匡議,忠義第二軍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婚左威勝太尉長女琅琊王氏。次曰匡順,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次曰匡信,婚前武定副使女唐氏。次曰匡遇,婚前黔南陳侍中女。幼曰匡成,次曰匡乂。
  • 43.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太師親兄思悰,故檢校兵部尚書,婚耿氏,有侄女一人第十二,適左親從第三軍副都張友珪。尚書親弟思武,故檢校尚書左僕射、前忠義第一軍使,婚隴西李氏,有侄男一人匡文。
  • 44.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女一十四人。長適夔王太師,封趙國夫人。次女適清河張氏,早亡,有外孫貴哥。次女適左雄勝第四軍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解延朗,外孫長曰承嗣,次曰什得、搔奴;外女孫喜喜、道道、小喜。次女適右龍捷第二軍使、光祿大夫、檢校太傅、琅琊郡開國子、食邑五百户、上柱國王承榖,封弘農郡夫人。太傅則通王太師之長子也。次女適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守左領軍衞大將軍、開國子、食邑五百户王承扆,外孫翁奴,延壽。次女適左神武第三軍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王承胤。次女適焦氏。次女適毛氏。次女適胡氏。次女適右雲騎軍使韓彥能,早亡。小女四人:勝都、道遷、翁孫、果報,……尚在閨幃,年至幼小。
  • 45.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公婚隴西郡夫人李氏,即刑部尚書嵩之□也。夫人親弟景仁,在軍歷職,頗著勳勞。堂叔李坦,檢校左散騎常侍、前黔州司馬。堂弟李郃,檢校工部尚書。
  • 46.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直至再起鑾輿,不離扈從。充一百步外都使,悉委指蹤。千萬人中,獨司權握。後充寶雞、河南諸軍都塞使,遷檢校尚書右僕射。
  • 47.    《全唐文補遺·第七輯》錄嚴居貞《晉暉墓誌》:及大駕巡狩山南,與先皇同為先鋒使,部領四都、黑水、三泉等把截,並修斜谷閣道等使。遂授懷忠耀武衞國功臣,兼集州刺史,遷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弘農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
  • 48.    《九國志·卷六》:宗範,本姓張。幼喪父,隨母周氏再適建,為九夫人。宗範年十歲,冒姓王氏。……晉暉以女妻之。封夔王。
  • 49.    《九國志·卷六》:僖宗嘉之,名其軍曰忠義,以暉為指揮使,隸右神策軍。
  • 50.    《十國春秋·卷三十五》:天覆七年夏四月壬戌,梁王全忠更名晃。甲子,稱皇帝,改元開平。秋九月,王會將佐議稱帝,……己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
  • 51.    《十國春秋·卷三十五》:建少年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因隸軍於忠武。久之,節度使杜審權拔為列校,從討王仙芝,有功。
  • 52.    晉暉生前擔任黔州刺史,死後追贈太師,史料並無記載,嚴居貞撰寫的《晉暉墓誌》也未有明文。但《晉暉墓誌》全稱《大蜀故忠貞護國佐命功臣前武泰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守黔州刺史上柱國弘農王食邑五千户贈太師弘農王賜諡獻武晉公墓誌銘》,可見晉暉確曾“守黔州刺史”、“贈太師”。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