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昭度

鎖定
韋昭度(?~895年),字正紀,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人。唐朝宰相。
韋昭度出身京兆韋氏,鹹通八年(867年),中進士,累遷尚書郎中書舍人。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後,隨唐僖宗逃入蜀地,拜户部侍郎。中和元年(881年),正式拜相,擔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黃巢起義平定後進拜司空。又以討滅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作亂之功,拜太保兼侍中,封扶陽郡公。唐昭宗即位,拜中書令,封岐國公。
文德元年(888年),韋昭度接替陳敬瑄西川節度使,但陳敬瑄拒絕交出兵權。遂聯合王建和顧彥朗圍攻成都,久攻不下。大順二年(891年),韋昭度把兵權交於王建,返回京師,罷為東都留守。景福二年(893年),起復為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加封太傅。
乾寧二年(895年),王行瑜李茂貞迫近京師,勒令韋昭度罷官致仕,後慘遭王行瑜殺害,王行瑜敗亡後,唐昭宗下詔追贈韋昭度為太尉。
正紀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京兆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895年
主要成就
率軍圍攻成都
主要作品
《續皇王寶運錄》
本    名
韋昭度
官    職
太傅、同平章事等
爵    位
岐國公
追    贈
太尉

韋昭度人物生

韋昭度早期經歷

韋昭度鹹通八年(867年),中進士,之後累遷至尚書郎、知制誥、中書舍人。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後,隨從唐僖宗逃入蜀地,授為户部侍郎。 [1] 

韋昭度拜相封爵

中和元年(881年),升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2]  光啓元年(885年),黃巢起義平定後,唐僖宗返回長安,拜韋昭度為司空 [3] 
光啓三年(887年),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作亂,襲擊唐僖宗的行宮。韋昭度召集禁軍,誓討叛賊,並將家眷留作人質,以表決心,終於平定叛亂,因功改任太保,併兼任侍中。 [4]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病逝,宦官楊復恭擁立皇弟壽王李傑為帝,是為唐昭宗,以韋昭度為攝冢宰,主持後事。 [5]  不久,擔任中書令,封岐國公 [6] 

韋昭度受命徵蜀

當時,閬州刺史王建攻打西川節度使陳敬瑄,並上表朝廷,請求派重臣為主帥,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則要求調離陳敬瑄。六月,唐昭宗徵召陳敬瑄為龍武統軍,任命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兼兩川招撫制置等使。 [7] 
韋昭度到成都後,陳敬瑄拒絕接受詔命。唐昭宗大怒,命王建顧彥朗合兵討伐陳敬瑄,並任命韋昭度為行營招討使 [8]  但是,韋昭度率軍征討三年,始終不能攻破成都,朝廷無奈退兵。大順二年(891年),唐昭宗詔命顧彥朗、王建罷兵歸鎮。 [9] 
王建接到詔命後,不願罷兵,在謀士周庠的建言下,打算勸走韋昭度,獨自攻打成都。於是,上表朝廷,請求繼續攻城,然後對韋昭度道:“關東諸鎮,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您還是回朝做宰相吧,這裏交給我就可以了。”韋昭度猶豫不決。 [10] 
王建暗中指使將領唐友通等人在行府門口擒獲韋昭度的親信官吏駱保,切成肉塊吃掉,稱其私盜軍糧。韋昭度非常恐懼,將節杖留給王建,當日便東回京師。 [11]  不久,王建攻破成都,殺死陳敬瑄,自稱西川留後,而韋昭度則罷東都留守。 [12] 

韋昭度遇害封贈

景福二年(893年),宰相杜讓能遇害,以韋昭度為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並進封太傅。不久,邠寧節度使王行瑜求取尚書令之職。韋昭度奏道:“太宗皇帝曾任尚書令,此後臣子無人得授此職。汾陽王郭子儀建有大功,尚且不肯接受,何況王行瑜。”唐昭宗遂加封王行瑜為尚父 [13] 
乾寧二年(895年),李磎拜相。崔昭緯暗中挑撥,對王行瑜道:“韋昭度前番不讓您擔任尚書令,如今又引薦李磎為相,這是要蠱惑聖聽,恐怕對您不利。”王行瑜便聯合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多次上表皇帝,要求罷免李磎、韋昭度。唐昭宗只得將李磎罷為太子少師,令韋昭度以太保之職致仕。 [14] 
同年五月,王行瑜、李茂貞聯合華商節度使韓建,進犯京師,稱韋昭度伐蜀失謀,請求將其貶黜。唐昭宗尚未批覆,王行瑜便將韋昭度殺死在都亭驛。唐昭宗無奈,只得下詔承認韋昭度的罪行。十一月,王行瑜兵敗被殺。唐昭宗遂恢復韋昭度的官爵,讓他的家屬將其收殮安葬,又追贈他為太尉。 [15] 

韋昭度軼事典故

韋昭度年輕時家中貧困,常到左右街僧錄司向左街僧錄淨光大師求助,與和尚一同吃齋粥。而淨光大師因善於識別人才,對他一直非常器重。 [16] 

韋昭度人物評價

樂朋龜:吏部尚書平章事韋昭度,宗廟重器,社稷令臣。當昴位以星懸,鎮台階而山立。 [17] 
蔡東藩:三帥犯闕,恃眾橫行,杜讓能之貶死,冤過晁錯,韋昭度李谿之被殺,慘過武元衡 [18] 

韋昭度個人作品

韋昭度撰有《續皇王寶運錄》十卷。 [19] 全唐文》則收錄其表文三篇:《元中觀瑞石賀表》、《又賀瑞石表》、《請復李克用官爵表》。 [20] 

韋昭度親屬成員

韋昭度出身於京兆韋氏,但具體房支不詳,祖父韋縃、父親韋逢均未出仕為官。 [21]  而據《十國春秋》記載,韋昭度之子韋巽,後效力前蜀,官至卿監 [22] 

韋昭度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23]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一十》 [24]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唐紀七十》 [25]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唐紀七十二》 [26]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七·唐紀七十三》 [27]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唐紀七十四》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唐紀七十五》 [29]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唐紀七十六》 [30]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韋昭度傳》:昭度,鹹通八年進士擢第。乾符中,累遷尚書郎、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從僖宗幸蜀,拜户部侍郎。
  • 2.    《舊唐書·韋昭度傳》:明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兼吏部尚書。
  • 3.    《新唐書·韋昭度傳》:還京,授司空。
  • 4.    《新唐書·韋昭度傳》:再狩山南,還次鳳翔。李昌符亂興倉卒,昭度質家族于禁軍,誓共討賊,士感動,乃平昌符。遷太保,兼侍中。
  • 5.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十軍觀軍容使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是日,下詔,立傑為皇太弟,監軍國事。右軍中尉劉季述遣兵迎傑於六王宅,入居少陽院,宰相以下就見之。癸卯,上崩於靈符殿。遺制,太弟傑更名敏,以韋昭度攝冢宰。
  • 6.    《新唐書·韋昭度傳》:昭宗即位,守中書令,封岐國公。
  • 7.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陳敬瑄方與王建相攻,貢賦中絕。……建曰:“吾在軍中久,觀用兵者不倚天子之重,則眾心易離。不若疏敬瑄之罪,表請朝廷,命大臣為帥而佐之,則功庶可成。”乃使庠草表,請討敬瑄以贖罪,因求邛州。顧彥朗亦表請赦建罪,移敬瑄它鎮以靖兩川。……六月,以韋昭度兼中書令,充西川節度使,兼西川招撫制置等使,徵敬瑄為龍武統軍。
  • 8.    《舊唐書·韋昭度傳》:昭度赴鎮,敬瑄不受代。詔東川顧彥朗與王建合勢討之。昭度為行營招討。
  • 9.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四》:韋昭度將諸道兵十餘萬討陳敬瑄,三年不能克,饋運不繼,朝議欲息兵。三月,乙亥,制復敬瑄官爵,令顧彥朗、王建各帥眾歸鎮。
  • 10.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四》:王建見罷兵制書,曰:“大功垂成,奈何棄之!”謀於周庠,庠勸建請韋公還朝,獨攻成都,克而有之。建表稱:“陳敬瑄、田令孜罪不可赦,願畢命以圖成功。”昭度無如之何,由是未能東還。建説昭度曰:“今關東藩鎮迭相吞噬,此腹心之疾也,相公宜早歸廟堂,與天子謀之。敬瑄,疥癬耳,當以日月制之,責建,可辦也!”昭度猶豫未決。
  • 11.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四》:庚子,建陰令東川將唐友通等擒昭度親吏駱保於行府門,臠食之,雲其盜軍糧。昭度大懼,遽稱疾,以印節授建,牒建知三使留後兼行營招討使,即日東還。
  • 12.    《舊唐書·韋昭度傳》:昭度未及京師,建以重兵守劍門,急攻成都下之。殺敬瑄,自稱留後。昭度還,以檢校司空充東都留守。
  • 13.    《新唐書·韋昭度傳》:杜讓能既被害,以司徒、門下侍郎復為平章事,進太傅。王行瑜求為尚書令,昭度建言:“太宗由是即位,後人臣無復拜者。郭子儀有大功,嘗授之,固辭免,況行瑜乎?”乃更號尚父。
  • 14.    《資治通鑑· 唐紀七十六》:李溪再入相,昭緯使鋋告行瑜曰:“曏者尚書令之命已行矣,而韋昭度沮之,今又引李溪為同列,相與熒惑聖聽,恐復有杜太慰之事。”行瑜乃與茂貞表稱溪奸邪,昭度無相業,宜罷居散秩。上報曰:“軍旅之事,聯則與藩鎮圖之;至於命相,當出朕懷。”行瑜等論列不已,三月,溪復罷為太子少師。……太傅、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韋昭度以太保致仕。
  • 15.    《新唐書·韋昭度傳》:行瑜、茂貞、韓建聯兵至闕下,言昭度伐蜀失謀,請貶之。未及報,而行瑜收昭度于都亭驛殺之。天子不得已,下詔暴其罪。行瑜誅,乃追復官爵,許其家收葬,贈太尉。
  • 16.    《太平廣記·知人二》:唐令公韋昭度少貧窶,常依左街僧錄淨光太師,隨僧齋粥。淨光有人倫之鑑,恆器重之。
  • 17.    全唐文:卷八百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7-31]
  • 18.    唐史演義:第九十七回 三鎮犯闕輦轂震驚 一戰成功邠寧戡定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19.    新唐書:藝文志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0.    全唐文:卷八百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0-08]
  • 21.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韋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2.    《十國春秋·前蜀八》:韋巽,唐太尉昭度之子。賦性不慧,高祖以昭度故多優容之。歷仕至卿監。
  • 23.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4.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5.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6.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7.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8.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9.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30.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