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秋戰國服飾

鎖定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屬於漢服,為漢族傳統服飾中的一種。包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深衣,其次是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胡服
受當時政治、文化整體影響,百家爭鳴,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文質彬彬”。道家提出“被(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節用”、“尚用”,不必過分豪華,“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屬於儒家學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響的苟況強調:“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淮南子·覽冥訓》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製法,各殊習俗”,都比較客觀地反映出當時各國服飾審美的真實特點。
中文名
春秋戰國服飾
時    期
春秋戰國
袍類裁法
正裁、斜裁
間接材料
人物雕刻

春秋戰國服飾基本簡介

考古發現的服裝實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裝是很難長期保存到今天的,因此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除出土服裝實物外,還要依靠出土的人物雕塑、繪畫等間接資料作為補充。

春秋戰國服飾相關文物

(1)袍類裁法有正裁、斜裁兩種。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兩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寬各32釐米,雙袖各3片,寬42釐米、43釐米、45釐米。以上8片拼合之後,再從下邊縫合。在雙袖與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塊長37釐米、寬24釐米的長方形,便於手臂上下活動。領緣用緯起花的絛帶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釐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兩片各寬45釐米,其他三片各寬41釐米。裾緣下襬緣直裁拼縫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雙袖均斜裁,共8片,寬度23釐米、26釐米、17釐米,袖緣、領緣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寬20釐米至37釐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種類型。
第一型後領下凹,前領為三角形交領。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較小,比較實用。
第二型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後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衣身較寬鬆,為罩於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袖下面的弧線稱為“胡”,據《後漢書·輿服志》説它是仿效牛的頸項下有垂胡之形而設計的)。衣身寬鬆,有華貴的風度。此種款式至西漢仍繼續流行。
以上三種類型,均為交領、右衽、直裾式,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另外觀察長沙戰國楚墓出土帛畫人物與木俑,尚有衣襟右側向後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實物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有所發現。
(2)禪衣交領、右衽、直裾,上衣與下裳相連,雙袖呈胡狀。
(3)夾衣衣長及膝,交領、右衽、直裾,上衣與下裳相連。
(4)〓(qiū音秋)衣是一種短袖式對襟衣,〓字可與裯字相通。用整塊衣料上部左右剪開,疊成雙袖,下部左右內折成兩襟,再用繡絹鑲領,兩襟、下襬、袖口等緣而成。兩襟對中(對襟式),腰與下襬等寬,凹後領。原件尺寸很小,是為殉葬所特製,置於小竹笥中,外系竹籤自名〓衣。
(5)單裙下襬稍大於裙腰,裙面用8片縫拼,寬分別為27釐米、27釐米、27.5釐米、26釐米、27釐米、24釐米、27釐米、26釐米,下襬緣寬12.5釐米。
(6)綿袴由袴腰和袴腳兩部分組成,袴腰4片,每隻袴腳連上2片,每片寬30.5釐米,長45釐米。袴腳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絹,寬50釐米,長61釐米。另1片用半幅絹,寬25釐米,長59釐米。袴腳上部一側拼入1塊長12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袴襠,1條寬邊與袴腰相接。1條邊縫在袴腳上,摺疊成三角形,展開呈漏斗狀。袴腳下部拼有1塊長32釐米,寬9釐米的條紋袴邊,做成小袴口,袴腳的各拼縫處均鑲嵌絲絛。繡絹作面料,深黃絹裏。袴腳上部與袴腰相連。但兩襠不相連。後腰敞開形成開襠。袴腰寬0.5釐米,袴長116釐米。
(7)帽展開呈不規則圓台形,摺疊時呈前高後低,頂部外凸,上有圓孔。帽后里側裝有組帶兩束,應是帽系。幅高18.5釐米,前邊長25釐米,後邊長40釐米。面料紅棕色絹,裏料深黃色絹;大菱形紋錦鑲邊。
(8)麻鞋前端尖頭半圓形,側視呈緩坡狀,裏層用草編,表層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錦面。鞋底用麻線編結,從中向外逐圈編繞27圈。底下編成許多乳釘狀線結。長23釐米,高5釐米。

春秋戰國服飾間接材料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服飾的間接資料很多,現在選擇一些服裝結構比較清晰的人物雕刻、繪畫形象,供讀者參考。
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漆奩裝飾人物紋,所繪人物雖極簡練,但作風非常寫實。其在中間坐者在室內,為觀舞的主人。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大袖、寬下襬、V字形交領長袍,腰間緊束腰帶,體態秀美。《屍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此漆奩人物畫所表現的,也正是細腰的裝束。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領口、袖口、下襬及腰帶均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內襯穿白色襯衣。頭冠雖不清楚,但都有纓帶下垂,繫於頜下。
河南洛陽金村韓墓出土的兩件戰國長袖曲裾袍舞女玉雕,式樣均為交領、右衽,袍長曳地,腰束大帶
湖南長沙仰天湖戰國楚墓出土女木俑,穿繪繡交領右衽曲裾袍,領及衽邊均飾以較寬的錦緣。
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多數穿直裾袍,只有一個穿曲裾袍。袍式長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邊均鑲錦緣。袍身紋飾為雷紋和重菱紋,重菱紋又稱為“杯紋”,因它形似雙耳漆杯,或稱為“長命紋”,取長壽吉利的含義。
河南洛陽金村韓墓出土戰國青銅玩雀女孩,上衣為立領式,立領是在領窩加領座才能製成的。裙裳長僅及膝,為中短裙。腰間束有璫的革帶,革帶上掛着懸有組玉佩的組帶。足穿革靴,發分左右梳兩條長辮。用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來看,也是頗為時髦的。圖中柱上的小雀是後人加上去的。
河北燕下都戰國遺址出土銅人,穿右衽矩形交領長袍,腰束革帶,用帶鈎扣接。
湖南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出土馭龍昇天圖帛畫,畫着一個男子駕一條龍,龍前是魚,龍後是鷺鷀鳥,表示能入海或昇天。男子頭戴切雲冠,長纓結於頜下,腰束大帶,袍式寬鬆、廣袖、曲裾,長可掩足。即當時的深衣
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出土少女龍鳳帛畫。畫一女子合手祈禱,身穿廣袖寬鬆曳地曲裾長袍,袖身肥大,袖口縮斂,下側弧線成垂胡狀,腰束大帶,與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墓所出土帛畫中駕龍男子的袍式基本相同。
《爾雅·釋衣》謂袖身擴大部分為“祛”,袖口縮斂部分為“袂”,這種袖式後來稱為“琵琶袖”。袍與衫的區別,在於有沒有袖口,有袖口的為袍,無袖口的為衫。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編鐘虡(jù音據)中層的銅人,上衣是矩形交領、緊身、窄袖、衣襟下襬左長右短呈曲波形彎曲,領緣有幾何花邊為飾。下穿折襉裙裳,裙裳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幾何紋直條圖案為飾。裙的長度短者及膝,長者及地。均穿於上衣之內。腰間束革帶,掛有垂纓及心形囊。腰右側佩短劍。頭戴上寬下緊的平頂帽,為儀仗樂隊的裝束。
幾組戰國楚墓出土的組佩俑,當時諸侯禮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禮服都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河北平山三汲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均穿左衽、矩形交領、窄袖上衣,大方格紋面料中長裙,裙長及踝。髮式或總髮於頂,在頂上梳髻。或作披髮式,頭髮後垂於背。有的在頭上插戴高高的牛角形梳冠為飾,頗與今苗族姑娘的角形銀冠相似。為古代鮮虞族人服飾。
商代以馬駕車,古代以馬狩獵或驅逐侵犯牛羊的狼羣,戰國七國中原戰爭中才有大規模騎兵,故以為起始於戰國趙武靈王,騎兵代替戰車,象徵運動速度增強,《簡子》議兵説楚軍“輕利僄遬(速),率(驟)如飄風”。“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戰國策·齊策一》齊軍“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如風雨。”《孫子兵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始(靜)如處女……後(動)如脱兔”。《史記·白起列傳》:“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楚亦有騎兵一萬,《古禽經》“鶡冠,武士服之,像其勇也”。應劭漢官儀》:“虎賁,冠插鶡尾,鶡,鷙鳥中之果勁者也,每所攫撮應爪摧碎。尾上當所貢”。《續漢書》:“羽林左右監皆冠武冠,加雙鶡尾”。穿虎紋錦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