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易裝癖

鎖定
易裝癖,又稱易裝障礙,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DSM-5)中,被定義為一個人因為穿異性服裝或打扮成異性而反覆經歷強烈的性衝動,且這種衝動會在他/她的日常生活中造成重大的痛苦或損害。易裝癖屬於性慾倒錯障礙的一種。不過,性慾倒錯本身並不是一種障礙,只是一種非典型的性偏好,只有當其引起個體明顯痛苦或損害或對他人造成傷害或風險時才會被診斷為性慾倒錯障礙 [1] 
易裝癖不等同於異裝,異裝指的是人們出於不同的原因採用在特定文化語境下通常與另一性別相關的打扮和行為模式 [2]  。將異裝等同於易裝癖是對異裝的污名化。易裝癖也與跨性別不同,後者涉及心理上的性別認同,而前者並不是。在進行診斷時,易裝癖需要與戀物癖進行鑑別診斷,因為部分戀物癖患者會表現出對異性衣物的性幻想 [1] 
中文名
易裝癖
外文名
Transvestic Disorder
Transvestism
別    名
異裝癖
易裝症
異裝症

易裝癖定義

易裝癖概念

易裝癖,又稱易裝障礙,指的是一個人因為穿異性服裝或打扮成異性而反覆經歷強烈的性衝動,且這種衝動會在他/她的日常生活中造成重大的痛苦或損害。屬於性慾倒錯障礙的一種 [1] 

易裝癖診斷標準

在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2019年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中,將此前版本中認定為精神疾病的“戀物性異裝癖”從條目中刪去,即不再將其視為精神疾病 [3] 
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和《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易裝癖仍然是一種精神障礙。以下為各診斷標準的具體定義 [1]  [4]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Version 5,DSM-5)
A. 至少6個月,通過變裝(即異裝)從而激起個體反覆的強烈的性喚起,表現為性幻想、性衝動或性行為。
B. 這種性幻想、性衝動或性行為引起有臨牀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1]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Version 3,CCMD-3)
1. 穿着異性服裝以體驗異性角色,滿足自己的性興奮。
2. 期望永久變為異性。
3. 至少持續6個月 [4] 

易裝癖種類

  • 伴戀物:性喚起需要通過特定材料或服裝而激起。
  • 伴性別幻想:需要通過將自己想象成女性來激發性喚起 [1] 

易裝癖歷史沿革

1910年,德國性學家馬格南·赫什菲爾德(Magnus Hershfeld)最先發明瞭“異裝癖”(transvestism)一詞,將其與性刺激性愉悦相聯繫。赫什菲爾德學派的後繼者認為性愉悦是跨性別產生的原因,並在20世紀40年代將異裝癖歸為性戀物癖的一類 [2]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異裝癖是為了滿足性喚起的,引起了具有臨牀意義痛苦的異裝行為 [1] 

易裝癖特徵與表現

幾乎所有的易裝癖者都為男性,且絕大多數為異性戀 [5]  。他們易裝的過程經常伴隨性別幻想(即男性通過想象自己是女性而獲得性喚起的性慾倒錯傾向)。這些性別幻想可能聚焦在展現女性生理功能(如哺乳、月經),或從事刻板印象中女性的典型行為(如編織),或擁有女性的生理結構(如乳房)。性喚起的表現方式為陰莖的勃起,所以對於患者而言,變裝通常伴隨着自慰;一些有女性性伴侶的男性患者有時會在性交過程中變裝,甚至有些患者如果沒有變裝就無法保持性交所需要的充分勃起 [1]  [4] 
部分易裝癖患者還會表現出一種“去除與獲取”的行為模式 [1]  。即他們花費大量金錢來購買女性衣物和其它服飾(如假髮)後,為了克服易裝的衝動會嘗試丟棄這些物品,而隨後又開始重新再次獲取女性的服裝。這種行為模式會給患者帶來強烈的痛苦。

易裝癖形成原因

醫學界目前還沒有確定易裝癖的具體原因 [6] 
據觀察,部分易裝癖者在兒童時期發現易裝會引起興奮;到了青春期後,這種興奮會演變為性興奮。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行為被重複和加強,易裝的慾望可能也隨之變得更強烈。不過,這並不意味着在兒童時期偏好易裝的孩子未來都會發展為易裝癖 [7] 

易裝癖應對方式

首先,易裝本身並不是一種障礙,所以一般不需要被治療。易裝癖屬於性慾倒錯障礙的一種,即性慾產生和發泄的對象是不常見的。但是性慾倒錯本身並不是一種障礙,而只是一種非典型的性偏好。只有引起個體明顯痛苦或損害,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或風險時才會被診斷為性慾倒錯障礙。通常而言,易裝癖患者會感到焦慮、抑鬱、內疚或者羞恥,因為他們有變裝的衝動,而這種感覺通常是由於他們伴侶的反應或者他們自己對社會負面影響的擔憂。易裝癖可能會對親密關係產生妨礙,它可能會成為那些希望與女性保持傳統婚姻或親密關係的男性的痛苦來源1。大部分患者是在他們對此表達不滿的伴侶的要求下尋求治療的 [1]  。患者主動尋求治療通常是出於其它原因,比如藥物濫用、抑鬱、性別焦慮或者被自己的慾望所折磨。如果一個有易裝癖病史的人,其易裝慾望在至少5年內都沒有給其帶來痛苦或者損害其日常生活,就被認為處於緩解狀態 [1]  [8] 
一般而言,具體的治療手段有社會支持小組和心理治療。社會支持小組對於男性患者而言非常有幫助。心理治療的目的通常在於自我接受和調節危險行為 [8]  。目前尚無藥物被證明是可靠和有效的。

易裝癖概念辨析

易裝癖易裝癖與異裝

並不是所有裝扮為異性的個體都是易裝癖。
異裝指的是人們出於不同的原因,採用在特定文化語境下通常與另一性別相關的打扮和行為模式。異裝可能出於不同的原因,包括自身性別表達、職業需求等,其本身與精神疾病並沒有關聯 [2] 
易裝癖指的是那些變裝或變裝的想法總是或經常伴隨性興奮的個體,以及由此導致情感痛苦,或者因此損害了社會或人際關係功能的個體。如果僅僅是喜愛裝扮為異性,但並不伴隨性喚起,則不屬於易裝癖 [9] 

易裝癖易裝癖與戀物癖

戀物癖指的是對無生命的特定物體或非生殖器官的身體部位(如腳部)產生強烈的性喚起,且這種性喚起引起了具有臨牀意義的心理痛苦 [1]  。部分戀物癖男性患者會穿上女性內衣自慰,這屬於針對女性衣物的戀物癖,並不屬於易裝癖。
區別二者的關鍵是基於個體的想法,即是否會有成為女性/像一個女性的想法,如果有這種想法,則屬於易裝癖。不過部分易裝癖也會伴隨着戀物癖,如對柔軟、絲綢的面料的偏好等,這時患者則屬於易裝癖和戀物癖共病,或者伴戀物的易裝癖 [1] 

易裝癖易裝癖與跨性別

易裝癖也不等同於跨性別,跨性別指的是個體的性別認同和/或性別表達不同於其出生時被指派的生理性別,是一種心理上的認同 [8]  。當跨性別個體穿着與生理性別不一致的服裝時,可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性別認同,並不像易裝癖是為了達到性快感。
易裝癖也並不涉及到心理上的性別認同,他們不會報告自我體驗的性別和實際性別之間的不一致 [1]  [8] 

易裝癖與易裝癖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我有易裝癖,該如何應對?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作為一個醫學概念,易裝癖的診斷需要專業的醫師來完成。如果你閲讀了關於易裝癖的介紹,覺得自己的一些表現很像,也並不能説明你就有易裝癖。如果你僅僅是喜歡穿異性的服裝,這隻説明你喜歡異裝,並不是易裝癖。如果你有通過異裝達到性幻想的習慣,也不能説明你一定有易裝癖,只有這種習慣給你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甚至影響到了你的日常生活時,你才可能有易裝癖。如果你深受其擾,可以去正規的醫院掛號診斷,也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1] 
其次,如果你已經在正規的醫院確診了易裝癖,那麼也不必為此感到難過和羞恥。你可以遵循醫師或治療師的指導,幫助自己不再因此痛苦。此外,如果你在一段諮詢或治療關係中感到不舒服,也請知道你隨時有權利終止諮詢或治療,也可以選擇更換你的諮詢師。
常見疑問2:我的伴侶有易裝癖,該如何應對?
:同樣的,作為一個醫學概念,易裝癖的診斷需要專業的醫師來完成。如果你僅僅是覺得自己的伴侶的一些表現很像易裝癖的形容,也並不代表你的伴侶一定有易裝癖。
如果你的伴侶只是喜歡在一些場合穿着異性的服裝,這意味着ta只是有異裝的愛好,並不是患有什麼心理疾病。如果你的伴侶習慣通過穿着異性的服裝來獲得性快感,但ta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這意味着你的伴侶在性上有一些少見的偏好,也並不意味着ta患有心理疾病。而如果你對此無法接受,可以嘗試與伴侶對此進行開誠佈公的交流。但是請一定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你不應該把ta當作精神病患者或“變態”來對待。如果你們的溝通並不順利,你實在無法接受ta的愛好,ta也不願意為此做出改變,你們可以尋求親密關係諮詢師的意見 [1] 
如果伴侶已經被正規的醫院正式診斷為易裝癖,那麼可以積極支持和配合ta的治療。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大部分易裝癖患者的痛苦來源其實是他們的伴侶,大部分前往醫院治療的易裝癖者也是因為他們的伴侶無法接受這樣的行為。正如前文所説,如果他們僅僅是有某種性偏好,並不意味着他們患有心理疾病,只有這種偏好造成了具有臨牀意義的痛苦時,才需要專業的幫助。有一個不容易被社會接受的性偏好對於一個人而言已經有些不容易,伴侶的不接受會成為更大的壓力來源。對伴侶的寬容和接納對於關係的處理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
  •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685.
  • 2.    BEVAN T E. The Psychobiology of Transsexualism and Transgenderism: A New View Based on Scientific Evidence[M]. Santa Barbara: Praeger, 2015: 42.
  • 3.    ICD-11  .WHO[引用日期2022-04-06]
  • 4.    XUE Y.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 = CCMD-3[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 5.    Docter R F , Prince V . Transvestism: A Survey of 1032 Cross-Dresser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97, 26(6):589-605.
  • 6.    McGlone, Alexandria E . Thomas E. Bevan: The Psychobiology of Transsexualism and Transgenderism: A New View Based on Scientific Evidence[J].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017, 46(12):1-5.
  • 7.    Balon R . Transvestic Disorder[M] Practical Guide to Paraphilia and Paraphilic Disorder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 8.    Usmani M A , Gaur R K , Azmi S A , et al. Treatment of Transvestic Fetishism With Fluoxetine: A Case Report[J]. Iran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 9.    Ray Blanchar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ing of nonhomosexual gender dysphoria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