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親密關係

(全面性教育相關的名詞)

鎖定
親密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指一種主體體驗到的情感或身體上的親近 [1]  。在個人化的現代社會里,注重情感的坦白和溝通,相互間的深知和了解是現代親密關係的核心,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對自由和安全的矛盾需求 [2-3]  。寬泛地説,家庭、婚姻、戀愛、性愛等關係都屬於親密關係的範疇 [4] 
親密關係不只是私人領域裏的自主選擇,而且藴含着廣泛的社會因素,這也帶來了親密關係中的不平等、針對同性關係的歧視以及親密伴侶暴力等問題。
平等健康的親密關係是通往幸福的途徑,關係到人類一生的福祉 [5]  。全面性教育着眼於安全的性,幫助年輕人認真對待有關親密關係的決策,併為可能發生性交行為或其他性活動的親密關係做好準備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7] 
中文名
親密關係
外文名
Intimate Relationship

親密關係定義

親密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指主體體驗到的,同時可能被社會所認可的一種親近(Close/Closeness)。這種親近的主觀體驗可以是情感和認知上的親密,包含相愛的感覺、心意相通以及感到彼此對對方而言是特別的;親密也可以是物理和身體上的親近,但是性與親密關係沒有直接聯繫,性接觸可以在沒有親密性的情況下發生 [1]  。寬泛地説,家庭、婚姻、戀愛、性愛和友誼等關係都屬於親密關係的範疇 [8] 

親密關係歷史沿革

前現代社會中的婚姻普遍是出於家庭和經濟條件的考慮,而不是以注重情感溝通和親密性的浪漫愛或性吸引力為基礎 [9]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西方社會,婚姻是組織農業勞動的手段,夫妻(父母)和子女一起在家裏或附近進行勞動以滿足生存需求。隨着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庭,進行僱傭勞動,以勞動換取工資,勞動的時間和地點皆由僱主決定。由此,自給自足式的家庭生產勞動單位逐漸被動搖 [10] 
同時,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化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個人主義逐漸興起,人們從血緣親屬和家族制度中脱離出來 [11]  。將自由和愛聯繫在一起的“浪漫愛”(Romantic Love)也在這一時期興起,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認為浪漫愛所建立的親密關係是現代親密關係的原型,重視個人選擇,以情感的溝通交流和親密性為基礎 [2] 
法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認為,在個人化的現代社會里,人們的親密關係充滿着相互衝突的慾望,而親密關係裏難以解決的正是人們對自由和安全的矛盾需求。在親密關係中,人們擔心的不只是失去對方,還更害怕失去自我,失去自由。“既想束緊紐帶,又想讓它鬆脱”正是現代人面對親密關係時的矛盾心理。這也使得社會中充斥着“若即若離的伴侶”處於“即取即用的關係”(Top Pocket Relationships)中,有需要的時候就拿出來用,不需要的時候就放在口袋裏 [2]  [3]  。在鮑曼看來,一段穩定的關係需要人們不計代價地去經營和維繫,而這個代價就包括了放下自我。這對於擁有太多自我的現代人來説無疑是困難的決定,也正因如此現代愛情是一種流動的液態;不斷地開始,結束和再開始,難以穩定成固態 [3] 

親密關係特點

親密關係與其他人際關係至少有了解程度、關心程度、相互依賴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和忠誠度六個方面的不同 [12] 

親密關係瞭解程度

瞭解程度(Knowledge):親密的伴侶之間往往存在着廣泛的、私人的(或秘密性的)瞭解。TA們對彼此的經歷、情感、喜好和心願等都十分熟悉,且這些信息通常不會分享給其他人 [12] 

親密關係關心程度

關心程度(Care):人們能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更多的關心關愛、理解和欣賞,並且這樣的感受程度越高,親密的程度也會增加 [12] 

親密關係相互依賴性

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親密伴侶間的生活是相互交織的。一方的行為會對另一方的目標、態度和行為等產生影響。這種相互依賴以不同方式持久且頻繁地發生,對彼此都會產生強烈顯著的影響 [12] 

親密關係相互一致性

相互一致性(Mutuality):雙方在生活上互相融合,表現出很高程度的一致性。親密伴侶會自稱為“我們”而不是“我和TA” [12] 

親密關係信任度

信任度(Trust):處於親密關係中的人們會期望對方尊重和善待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並相信自己能從親密關係中獲得幸福。如果彼此失去了信任,則會導致猜忌和懷疑,從而損害親密關係中的開明坦誠和相互依賴 [12] 

親密關係忠誠度

忠誠度(Commitment):擁有親密關係的雙方期望彼此的親密性能夠長久維持,甚至是永遠。期待自己對對方而言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會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去維持親密關係。一旦忠誠度喪失,曾經親密的伴侶也會逐漸疏遠 [12] 
儘管一段親密關係中並不一定會完全出現上述六個方面,但是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應當包含這六個特點。如果親密關係中只存在某一些特點,比如一對伴侶在生活中的相互依賴性很高,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交織,但是缺乏愛的表達和情感溝通,那麼這段關係的親密程度就會大打折扣 [12] 

親密關係重要性

人類是一種具有社會性和羣體性的動物,或許存在着一種普遍的內驅力想要去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12]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賽琳娜·陳(Serena Chen)指出,當人感到與另一個人關係親密時,無論是其身體、思想還是心靈都會體驗到積極的反應 [13] 
德裔美籍心理學家艾裏希·弗洛姆(Erich Fromm)認為,人類最重要的任務是克服孤獨。由於人具有理性,能夠了解自我,能夠認識到自己在自然和社會面前的無能為力,能夠明白“人類既不由他的願望出生,又違揹他的意願死去”這一事實,這些認知都令人類陷入到深深的孤獨中。孤獨造成了人類強烈的焦慮感,而克服孤獨的答案就在於愛與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14] 
親密關係的建立令人愉悦,而親密關係的喪失則會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對人類產生極大的影響。當人們長期被孤獨圍繞,會容易出現強烈的緊張應激反應 [12]  。同時,親密關係的瓦解還會造成人的免疫系統變弱,影響身體健康。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一項“格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用76年時間證明了親密關係對於人生的重要性,“良好的親密關係不僅能讓我們更幸福,還能讓我們更健康” [15] 

親密關係影響因素

親密關係社會文化的影響

二十世紀以來,世界範圍內都發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變化,個人主義的興起,女性權益和性少數運動的發展,避孕手段的普及以及新的生殖技術的革新,都對人們的婚姻家庭觀念和親密關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0] 
德國社會學家穆勒·裏兒(Muller-I.y.r)認為,在社會經濟發展低下的時期,個人情感在家庭利益面前是無關緊要的。而在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自由獨立的個體選擇則變得越來越重要,社會文化對單身、晚婚、離婚和不婚等現象越來越包容,感情則成了建立現代親密關係的主導契機 [16]  。在美國,多數人都同意“愛自己的丈夫/妻子是結婚的重要原因”;67%的大學生不會選擇與自己不愛的人在一起;74%的大學生會在發現情侶的欺騙行為之後選擇分手 [12]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親密關係在情感、物質、穩定程度和公開/慾望程度四個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情感在親密關係中的重要度不斷增強;到了二十一世紀,在重視感情的同時,親密關係中的物質需求也在不斷上升,與此同時,人們對於親密關係的公開化以及展現慾望也在不斷加強,但親密關係的穩定程度卻不斷地減弱,呈現出流動的狀態 [17] 
在同性伴侶婚姻方面,隨着性少數運動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人都能夠認同同性戀者應當享有平等建立親密關係的權利,而不應受到基於性傾向的歧視。截至2019年,世界上已有26個國家和地區在法律上承認同性伴侶關係 [18] 

親密關係社會性別的影響

傳統的社會性別觀念通常認為男性具有獨立、主動和陽剛等“男性氣質”,而女性具有依賴、順從和温柔等“女性氣質” [12]  ,期待男性在親密關係中是積極主動的一方,在婚姻家庭中承擔外出工作,賺錢養家的責任;期待女性是被動接受的一方,在婚姻家庭中承擔家務勞動,照料子女的責任。通常擁有事業追求的女性,總會遇到家庭和事業如何權衡的問題,而男性則不會有此煩惱,“妻子幫助丈夫的事業比追求自己的事業更重要”是社會性別角色的規範,同時也造就了性別的不平等。事實上,職場女性上完班後回到家中還需做家務勞動或是照料兒童的“第二輪班”(the second shift) [19]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克里斯汀·德爾菲(Christine Delphy)認為,女性為家庭的勞作是一項無休止的工作,這份工作沒有協議、沒有勞動時間限制、沒有具體的工作內容、更沒有薪水,而這種情況在任何其他的工作中都會被視為一種剝削 [19] 
在現階段社會,女性性別平等意識的覺醒以及男女雙方性別平等觀念的差距直接影響到人們對親密關係的滿意度 [20]  。越是持有性別平等觀的女性在婚姻和親密關係中的滿意度越低,已有研究表明,伴侶之間的支持性溝通(Supportive Communication)是維持和提高親密關係質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妻子經濟較為獨立,且對婚姻內的性別平等有所追求,她們可能會挑戰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期望丈夫能夠承擔起同樣的責任,同時她們也不害怕或迴避和丈夫發生衝突,這樣丈夫可能就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理想的狀態是,親密伴侶間都有性別平等的認識,同時願意在生活中付諸實踐,而這就需要男性有更為進步的社會性別觀念 [20] 

親密關係個人經歷的影響

依戀類型對總體人際關係有着重要影響,個體人際關係的發展受其生命早期人際經驗的影響,孩童時期出現的依戀類型,成人在面對親密關係時同樣會出現相似的反應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巴薩洛繆(Bartholomew)將成人依戀類型分為四種 [12] 
安全型(Secure)
能夠愉快地與別人交往,容易與別人發展出輕鬆信任的人際關係,在親密關係中不會擔心獨處和不被人接納,依賴他人和被他人依賴都讓具有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人感到安心 [12] 
痴迷型(Preoccupied)
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尋求認同,過分地依賴他人的讚許,在親密關係中往往會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經常發現與他人的關係並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樣親密,對於有損親密關係的任何威脅都存在着不安和警惕的心理 [12] 
恐懼型(Fearful)
這是一種帶有迴避性質的依戀關係,恐懼型的人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存在親密關係,雖然希望有人喜歡自己,在感情上渴望親密關係,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害怕被遺棄受到傷害,具有不信任、猜忌、害羞的心理 [12] 
疏離型(Dismissing)
同樣是一種帶有迴避性質的依戀關係,認為與他人存在親密關係得不償失,覺得獨立和自給自足更加重要,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在乎別人是否喜歡和依賴自己 [12] 
需要注意的是,依戀類型是習得的,不斷地被人們成人後的經歷所影響,所以人們不會只是被動地受童年經驗的束縛,依戀類型會隨着時間的變化發生新的改變 [12] 

親密關係人格特質的影響

較為穩定的人格特質影響着人們的人際交往行為和親密關係。許多人格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普遍具有五個方面的核心特質,即“大五人格特質”。並且,人格對於人際關係的影響程度要遠遠大於人際關係對於人格的影響 [12] 
外傾性(Extraversion)
開朗熱情、外向合羣、喜愛社交,當TA們周圍有人陪伴時,能夠感受到激情,外傾性較低的人則會傾向於害羞內斂,行為表現謹慎 [12] 
宜人性(Agreeableness)
具有同情心和協作性,傾向於關心和信任他人,並能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滿足感,宜人性較低的人則傾向於易怒和暴躁,不關心別人的感受甚至充滿敵意 [12]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
勤勞可靠,具有較高的自覺性和組織性,對其他人而言是可依賴的,盡責性較低的人傾向於粗心大意,不太可靠 [12] 
神經質(Neuroticism)
神經質的人容易擔憂和焦慮、情緒不穩定,感受到很多的壓力。相反神經質特點低的人很少感到難過與沮喪且情緒穩定 [12] 
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具有藝術氣質,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喜歡變化和嘗試新事物,挑戰規範和常規。開放性特點較低的人則會傾向於墨守成規,偏好穩定 [12] 

親密關係自我評價的影響

人們對於自我的評價構成了自尊,而影響自我評價的重要因素往往來自人們在與他人交往時的主觀體驗。如果有人喜歡自己,那麼我們自己就喜歡自己,如果他人接納我們並看重我們之間的關係,那我們的自尊水平就高,而高自尊的人往往更能感受到幸福。相反,一個低自尊的人常常會自我懷疑,對於TA們而言,相信有人會愛自己是困難的,從而低估伴侶對於自己的愛與重視,損害親密關係。可以説,人際關係影響着我們的自我評價,而自我評價即自尊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着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12] 

親密關係人際互動的影響

無論是社會文化方面或是個體的經歷與人格特質,人們的人際關係都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兩個在許多方面都有差異的人開始互動時,互動的結果往往各式各樣,它可能令人高興滿意也可能使人傷心沮喪,人際關係不是一個穩定的存在,而這種變動的互動結果又是人際關係中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 [12] 

親密關係發展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坎貝爾(Susan Campbell)認為,親密關係的發展包含五個階段:浪漫期、權力爭奪期、穩定(整合)期、承諾期和共同創造期。親密關係的初期(浪漫期和權力爭奪期)通常充滿着能量,人們對親密關係充滿熱情、為它着迷,到了後期則漸漸趨於平靜和滿足。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感到越來越親近,越來越瞭解自我和他人。在自我袒露,展現脆弱,情感溝通和承諾中,關係會變得更加穩定和成熟 [21] 

親密關係浪漫期

浪漫期是關係中最刺激的時刻,充滿着不確定感和可能性。此時,伴侶雙方相互瞭解不深,對對方有着許多的期望和想象,對關係也有着極大的熱情和活力。但是這段關係是建立在人們相互投射的形象上,即人們將自己對於理想伴侶的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換言之,這樣的關係不是建立在擁有各種特質的、活生生的、真實具體的人身上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一種物化的關係,彼此的形象與形象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浪漫期,人們在關係中擁有的只是一個形象,雖然有很高的興奮感,但是並沒有親近。一旦個人的其它特質被表現出來,則很有可能對其失望 [21] 

親密關係權力爭奪期

一旦對方的本性、習慣和行為更多地呈現在自己眼前,理想和現實則開始衝撞。此時,為了使伴侶能夠符合自己的期望,則會開始想要改變對方,譬如為對方買衣服,鼓勵對方的行為滿足自己的想象。如果對方堅持原樣,那麼自己的浪漫期待就會受挫。當人們看到伴侶的限制和特性時,浪漫期就消退了,便會想要控制對方以達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於是衝突便產生了。需要注意的是,權力爭奪本身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一方或雙方堅持停留在道德評價的立場,認為自己能夠理所當然地去控制別人的行為。如果雙方能夠放下這種理所當然的主宰權的態度,這時就可能出現真誠的分享和親密。如果沒有,伴侶雙方為了避免更多的爭吵分歧,以及內心的失望,則可能選擇放棄,結束這段關係 [21] 

親密關係穩定(整合)期

伴侶在經歷浪漫期的迷離和權力爭奪期的衝突之後,兩人的關係會更加具有彈性也更加穩定。進入穩定(整合)期的伴侶雙方會真正開始好奇,想要了解對方,詢問並傾聽對方,用接納取代抗拒。通過覺察(Awareness)、承認(Acknowledgement)、接納(Acceptance)、行動(Action)這四個A的溝通模式,伴侶們學習認識彼此,促進自我發展並強化彼此的關係 [21] 
舉個例子,四個A的溝通模式可能被運用的情形是:“你遲到了,我瞭解自己想責備你,我接受也承認自己會這麼做,但我很想知道你為什麼遲到,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嗎?我想坐下來和你聊這件事,而不是發脾氣,破壞溝通。”穩定(整合)期的伴侶通常對分享內心世界做好了心理準備,而坦誠地分享任何事都可以強化親密感,促使關係持續地成長和發展 [21] 
如果想要維持穩定(整合)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保持有信任的接觸,瞭解彼此的生活。伴侶們可以固定地一起做一些事,比如一起吃飯,分享彼此喜愛的電影都可以為雙方帶來不斷的瞭解;
• 每天的溝通和談心都可以相互瞭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
• 伴侶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制定一些雙方都有興趣的計劃,增加雙方自然的互動;
• 談論各自的興趣,比如一方熱衷健身,一方喜愛閲讀,就需要詢問對方的經驗,如果可以相互分享就不會因此產生距離;
• 在日常中增添一些新奇,可以為關係注入新鮮與活力。比如一起去陌生的地方旅遊或是嘗試新鮮的食物;
• 共同學習一些新事物,能將關係帶到新的層面;
• “浪漫”能為親密關係帶來特殊的感覺。伴侶間有自己才會懂的笑話或暗號,可以讓對方感到自己是特別的 [21] 

親密關係承諾期

承諾期的伴侶對彼此非常瞭解,願意相互溝通想法與感受,認真投入到各自共同的生活中去。正是因為全然的瞭解,承諾期的伴侶就已做好準備作出全然的承諾,承諾彼此都有自由的選擇。這不是對對方的承諾,而是對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堅定的承諾。在這過程中,伴侶雙方願意共享一個選擇並一起付諸行動。承諾是針對自己的,不是要求別人。“我的承諾影響我對關係的付出,當你同樣做出承諾時,我們可以在關係中一起擁有期望。”當伴侶雙方在關係中一起承諾時,關係中的人和關係本身都會成長 [21] 

親密關係共同創造期

在到達穩定(整合)期和承諾期時,伴侶們對自我和對方都有不斷深入的瞭解,知道自己的強項與弱點,期望與夢想。由於對雙方承諾的信任,就可以投入真誠的合作,而不論是何種選擇,都將是TA們創造的過程。由於伴侶們能夠承認、接納和分享各自生命中的方方面面,充分看到對方的“人性”,TA們就可以將關係中的一些“負面特質”轉化為對創造的挑戰。比如:吝嗇的人可以記賬,控制慾強的人可以制定計劃,安排行程。一些人格特質就可以通過這樣的積極創造,促成關係的和諧和共同計劃的完成 [21] 

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相關研究

親密關係愛情的相關研究

愛情的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認為,愛情是由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和承諾(Commitment)三個因素構成,進而發展出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激情是一種情緒上的着迷,外表吸引和性吸引是最重要的元素;親密是指一種喜歡的感覺,彼此依賴、感到親近,自我揭露以及內心情感的溝通,雙方在感情上是相互的;承諾是指對愛的預期,短期承諾是愛一個人的決定,長期承諾則是維持這種愛的承諾,是關係中最為理性的一部分。斯滕伯格根據這三種元素組合成七種不同的類型的愛情:
• 喜歡式愛情(Liking/Friendship):主要有親密,沒有激情和承諾,如友情或熟人間的關係;
• 迷戀式愛情(Infatuated Love):主要有激情,沒有親密和承諾,如初戀;
• 空洞式愛情(Empty Love):主要有承諾,沒有親密和激情;
• 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有激情,有親密,沒有承諾;
• 伴侶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有親密,有承諾,沒有激情;
• 愚蠢式愛情(Fatuous Love):有激情,有承諾,沒有親密;
• 完美式愛情(Consummate Love):激情、承諾和親密三者兼具 [22] 
羅伯特·斯滕伯格:愛情三因論 羅伯特·斯滕伯格:愛情三因論 [23]
愛情的實踐
德裔美籍心理學家艾裏希·弗洛姆(Erich Fromm)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在保持人們尊嚴和個性的前提下將人與人結合起來,達到人際間的和諧。這種愛是一種成熟之愛,包含着給予、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弗洛姆指出,建立和維持愛與親密關係必須滿足四個條件:克服自戀、信仰、積極性和公平 [22]  [24] 
(一)克服自戀意味着人們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要用客觀和善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愛人;
(二)信仰意味着對自己,對愛人以及對未來的信心。對自己去愛人的能力和可靠性有信心,對對方的愛的可靠性和不變性有信心,對愛的未來有堅定的信念,相信愛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成長;
(三)積極性是指人們主動去愛的能力,一種我在愛,我能愛的感受;
(四)公平是指親密關係中的平等。愛的活動不是經濟活動,公平不是等價交換,不是付出多少就要得到多少,而是保持情感上的誠實,不欺騙別人 [22]  [24] 
愛情的相關調查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潘綏銘教授與黃盈盈教授在2010年展開了一項針對14~17歲的少男少女的愛情研究。結果表明,50.4%的少男和34.9%的少女愛上超過一個異性;33%的少男和29.1%的少女有過單戀的經歷;29%的少男和23.7%的少女有過失戀的經歷過,同時有1.3%的少男和1%的少女承認有相同性別的戀人 [25]  。同年兩位教授針對我國14~17歲少男少女的多元性傾向的調查顯示,10.8%的少男少女有同性戀的傾向 [26] 
需要注意的是,異性戀和同性戀不是截然不同和涇渭分明的存在。性傾向其實是一種光譜式的分佈,二者之間只有一個“漸進的、累積的、連續的程度”,因此,在面對青少年的性教育議題時,強調和尊重多元性別和性傾向,用積極正面的態度去看待青少年的愛慾,才是真正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和發展的性教育 [26] 

親密關係友誼的相關研究

友誼是人們在生活中獲得快樂和支持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種自發的人際關係,朋友之間互相欣賞和幫助,同時渴望對方的陪伴。《親密關係》一書中指出,高於36%的年輕人認為友誼是他們“最親近、最深刻、投入最多和最親密的”人際關係。人們和朋友在一起時往往比獨自一人和同家庭成員在一起時有着更多的樂趣。典型的友誼常常包括“接納、支持、愉悦、關愛、瞭解、信任、平等和尊敬”等特徵 [12] 
儘管友誼與愛情在情感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相對而言愛情有着更高的排他性 [12] 

親密關係性行為的相關研究

我國傳統的儒家觀念認為,性行為是為了繁衍後代的嚴肅形式,而排斥性的技巧和性的愉悦 [27]  。到了二十一世紀,“性的快樂主義”被我國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性技巧的豐富對於性關係和性生活有着積極的影響。著名學者潘綏銘通過2000~2015年全國四次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將人們的性技巧劃分為五級:接吻、手的動作、全身的動作和姿勢、口交和肛交。84.5%的中國人有過接吻的經歷,77.1%的人在性生活中有手的愛撫動作,包括互相撫摸乳頭或外陰;對於第3級全身的動作和姿勢,三分之二的人對於女上位和後入位沒有禁忌;口交和肛交對中國人而言都較難接受,平均37%的人能夠接受口交,僅八分之一的人接受肛交 [27] 
對於14~17歲的青少年而言,12.6%~15.4%的男孩和8.3%~11.9%的女孩自報有過性行為,26.3%的男孩和17.1%的女孩有過性愛撫。超過一半的青少年都認同婚前性行為不是道德問題並且認同“性很寶貴”。相對男孩而言,女孩更容易在與對方有親密關係的基礎上發生性行為,或在發生親密關係後對對方產生愛意 [25] 
在性別平等觀念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8年針對我國中學生的研究顯示,約20%的男孩和10%的女孩同意“一個女人不能拒絕和她的丈夫發生性行為”,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明確反對該觀點。同時,在同性性行為的態度方面,42.69%的學生認為“與同性別的人發生性行為是錯誤的”,其中男孩更容易對同性性行為產生負面態度 [28]  。這也表明了在我國開展尊重多元性傾向,幫助青少年提高性別平等意識和女性權利意識的全面性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8]  。成年人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正視和理解青少年的性,在對話溝通中提出建議,而不是簡單地去擔憂或譴責,強行灌輸説教,談性色變 [25] 

親密關係親密關係中的不平等

親密關係同性親密關係的歧視

異性戀通常被看作是社會“自然”的基礎,是唯一正常的性傾向 [19]  。然而美國女同性戀女性主義者阿德里安·裏奇(Adrienne Rich)認為異性戀不僅僅是一種性傾向,它更是一種服務於男性統治的強制性制度,迫使女性必須期待和進入異性戀關係,而不進入異性戀關係的女性則會被視為社會問題和威脅,受到懲罰 [29] 
異性戀提供了一種“腳本”,規範了我們應該如何定位人際關係以及如何“扮演”我們的角色 [19]  [29]  。美國哲學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進一步發展了異性戀矩陣(Heterosexual Matrix)的概念 [30]  。異性戀矩陣包含三個層面,在生理層面,身體的性(通常是外顯的生殖器官)決定了一個人的性別是男性/女性;在社會層面,區分出二元對立的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男性是陽剛的,女性是陰柔的;在慾望的層面,區分出異性戀/同性戀。這三組二元對立的區分塑造了社會的性別規範,教導不同性別應該有的行為,排斥任何非異性戀的性傾向 [31]  。“陽剛的男孩喜歡陰柔的女孩”便成為了社會標準,任何不符合這些標準的人,社會都不會認可 [31]  [32] 
異性戀作為一種社會規範,導致了社會的恐同現象,排斥和否定同性親密關係。目前,世界上仍有70個國家把同性關係定為刑事犯罪 [33]  。在異性戀正統主義的影響下,許多同性戀者在面對長期親密關係的時候,會將異性戀婚姻想象成理想狀態,認為同性關係終將失敗,極度懷疑長期穩定情感關係的建立 [34] 

親密關係親密伴侶暴力

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又稱“家庭虐待”(Domestic Abuse)或“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是指任何關係中用於獲得或維持對親密伴侶強力壓制和控制的一種行為模式。親密伴侶暴力(家庭暴力)包括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心理虐待以及經濟虐待,通過任何恫嚇、脅迫、恐嚇、操縱、製造痛苦、羞辱、責罵、傷害他人或致人受傷的行為去影響他人 [35] 
• 親密伴侶暴力(家庭暴力)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不論其種族、年齡、性傾向、宗教或性別;
• 親密伴侶暴力(家庭暴力)可能發生在婚姻關係、同居伴侶或是約會對象之間;
• 親密伴侶暴力(家庭暴力)會影響所有人而無論其社會經濟背景的好壞或教育水平的高低 [35] 
儘管“親密伴侶暴力”和“家庭暴力”的含義相互覆蓋,但是中文語境中較普遍使用的“家庭暴力”一詞可能會引發一些誤解,因此需要特別注意。譬如:
• 認為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只會發生在法定婚姻配偶之間;
• 認為虐待或暴力的行為會因為法定婚姻關係的結束而終止;
• 認為暴力只發生在家居環境;
• 認為家庭暴力是家事或瑣事,而不重視;
• 認為家庭僅指代異性戀家庭,忽視同性伴侶間的暴力,也令“同志”受害者難以獲得法律和社會援助;
• 將暴力侵害變成一個“去性別”的議題,認為暴力行為是溝通不足導致的問題,雙方均有責任,從而忽視了性別之間結構性的不平等 [36]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13年發佈的《暴力對待婦女行為的全球及區域概況:伴侶暴力和非伴侶性暴力的現狀及其健康影響》的報告指出,全球約30%的女性曾在生命中的某個時期遭受過來自她們的伴侶、男朋友或是共同生活的人所實施的暴力。年齡範圍包括15~65歲的女性,都是暴力侵害的對象 [37]  。42%的女性因為親密伴侶暴力而受傷,在謀殺女性的案件中,有38%是親密伴侶作案。遭遇過親密伴侶暴力的女性出現抑鬱和酗酒問題的幾率比未遭受過的親密伴侶暴力的女性高出兩倍多,親密伴侶暴力是侵犯女性人權的行為,嚴重影響着全球女性的健康和生存狀況 [38] 
同性親密伴侶暴力的形式與異性戀關係類似,同樣有身體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等 [39]  。但由於整個社會異性戀正統主義的態度,導致同志羣體被邊緣化,也令同性親密伴侶間的暴力不被看見,使得受害者難以獲得社會和法律的援助 [40]  。根據我國民間公益機構——同語——2009年發佈的《中國女同(雙)性戀者家庭暴力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約48%的受訪者遭受過來自原生家庭成員的暴力,約42%的受訪者遭遇過來自親密伴侶的暴力 [40] 

親密關係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親密關係是公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涉及親密關係的內容。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規定了我國公民在婚姻和家庭中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對家庭暴力法》(2016)保障我國公民在家庭中的人權,不受暴力侵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親密關係《民法典》(2020)

第一千零四十一條
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第一千零四十二條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一千零四十三條
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係。
第一千零四十六條
結婚應當男女雙方完全自願,禁止任何一方對另一方加以強迫,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加以干涉。
第一千零四十七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週歲,女不得早於二十週歲。
第一千零五十五條
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 [41] 

親密關係《反家庭暴力法》(2016)

第二條
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第三條
家庭成員之間應當互相幫助,互相關愛,和睦相處,履行家庭義務 [42] 

親密關係《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兒園應當及時採取相關的保護措施 [43] 

親密關係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我國教育部門針對大中小學階段的親密關係的相關教育規定主要出現在公共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中,《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7)和《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從公共衞生事故預防、心理健康以及性與生殖健康、等方面予以指導。具體內容如下:

親密關係《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4­~6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初步瞭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44] 
高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44] 

親密關係《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水平三(小學5~6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的生長髮育特點;
• 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
• 女生月經初潮及意義(月經形成以及週期計算);
• 男生首次遺精及意義;
• 青春期的個人衞生知識 [45] 
水平四(初中階段)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45] 
水平五(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 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45] 

親密關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
• 瞭解性成熟的心理特徵;
• 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 [46] 

親密關係《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性與生殖健康
• 性與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識;
• 友誼、愛情、婚戀、家庭與倫理道德;
• 優生優育與適宜有效的避孕方法;
• 非意願懷孕和應對措施;
• 常見生殖健康問題與自我保健方法;
• 無保護性行為對生殖健康的影響;
• 常見性傳播疾病和預防;
• 艾滋病的傳播、流行與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和預防措施,艾滋病諮詢檢測和服務,不歧視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 預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47] 

親密關係《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

12~15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重視兒童青春期人格發展
• 指導家長認識青春期兒童發展特徵,不斷調整教養方式;
• 幫助兒童悦納自我;
• 尊重兒童自主意願,鼓勵兒童獨立思考與理性表達;
• 培養兒童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堅毅品格;
• 引導兒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緒,積極調控心理,自主自助,預防和克服各種可能產生的青春期心理障礙;
• 正確對待兒童“叛逆”行為 [48] 
對兒童進行性教育
• 開展科學的性心理輔導,對兒童進行與異性交往的指導 [48] 
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 指導家長與兒童平等相處,理解兒童自主願望,保護兒童隱私權;
• 學會傾聽兒童的意見和感受,學會尊重、欣賞、認同和分享兒童的想法;
• 學會運用民主、寬容的語言和態度對待兒童,促進良性親子溝通 [48] 
15~18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兒童交往合作能力
• 指導家長根據該年齡段兒童個性特點,引導兒童積極開展社交活動和正常的異性交往;以性道德、性責任、性健康、預防和拒絕不安全性行為為重點,開展性教育;
• 對有戀愛行為的兒童,給予正確引導;
• 鼓勵兒童在集體生活中鍛鍊自己,學會與人相處,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
• 幫助兒童學會寬容待人,正確對待友誼;
• 瞭解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特點及家校合作的基本處理方法 [48] 
培養兒童的責任意識
• 指導家長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等形式,與兒童平等、開放地討論家庭事務,共同分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培養兒童的家庭責任感;
• 引導兒童樹立社會責任感,正確處理個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勇於承擔責任 [48] 

親密關係相關國際文件

一些國際文件從人權的角度呼籲世界各國重視和維護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平等權利,促進性別平等,保障人權。《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1979)、《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The Declara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1994)、《北京宣言》(Beijing Declaration)(1995)和《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行動綱領》(Programme of Action for The Fourth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1995)均從男女平等的角度確保女性能夠在親密關係中能夠與男性擁有平等的權利。具體內容如下:

親密關係《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第十六條
1.締約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消除在有關婚姻和家庭關係的一切事項上對婦女的歧視,並特別應保證她們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
(a)有相同的締婚權利;
(b)有相同的自由選擇配偶和非經本人自由表示,完全同意不締婚約的權利;
(c)在婚姻存續期間以及解除婚姻關係時,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
(d)不論婚姻狀況如何,在有關子女的事務上,作為父母親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但在任何情形下,均應以子女的利益為重;
(e)夫妻有相同的個人權利,包括選擇姓氏、專業和職業的權利;
(g)配偶雙方在財產的所有、取得、經營、管理、享有、處置方面,不論是無償的或是收取價值酬報的,都具有相同的權利。
2.童年訂婚和童婚應不具法律效力,並應採取一切必要行動,包括制訂法律,規定結婚最低年齡,並規定婚姻必須向正式登記機構登記 [49] 

親密關係《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

第一條
“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一詞係指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傷害或痛苦的任何基於性別的暴力行為,包括威脅進行這類行為、強迫或任意剝奪自由,而不論其發生在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中。
第二條
對婦女的暴力行為應理解為包括但並不僅限於下列各項:
(a)在家庭內發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為,包括毆打、家庭中對女童的性凌虐、因嫁妝引起的暴力行為、配偶強姦、陰蒂割除和其他有害於婦女的傳統習俗、非配偶的暴力行為和與剝削有關的暴力行為;
第四條
各國應譴責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不應以任何習俗、傳統或宗教考慮為由逃避其對消除這種暴力行為的義務 [50] 

親密關係《北京宣言》

第十五條
平等權利、機會和取得資源的能力,男女平等分擔家庭責任和他們和諧的夥伴關係,對他們及其家庭的福祉以及對鞏固民主是至關重要的 [51] 

親密關係《第四次婦女大會行動綱要》

第九十六條
婦女的人權包括她們在不受強迫、歧視和暴力的條件下自由和負責任地控制與其性有關的事項包括性保健和生殖健康並作出決定的權利。
第一百一十七條
對婦女的暴力行為是迫使婦女對男子處於從屬地位的重要社會機制之一。對婦女和女孩的暴力行為多數在家庭或家裏發生,因為家庭或家裏的暴力往往被容忍。
第一百一十九條
必須制定一種整體和多學科的對策,以促成家庭、社區和國家不存在對婦女的暴力行為,這一艱鉅任務是可以做到的。在社會化進程的所有階段必須維持男女平等和夥伴關係以及尊重人的尊嚴的意識。教育系統必須促進自尊、相互尊重以及男女合作 [51] 

親密關係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親密關係學習目標

親密關係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兒童青少年對於親密關係的充分了解有助於培養平等尊重的價值觀,從而在家庭成員、同伴、朋友、戀人或性伴侶之間形成相互尊重且健康的人際關係。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1個主題“家庭”、第2個主題“友誼、愛及戀愛關係”、第4個主題“長期承諾及子女養育”和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下的第1個主題“暴力”。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和15~18歲及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內容如下 [6]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2:友誼、愛及戀愛關係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人際關係中包含着多種不同類型的愛(例如朋友之間的愛、父母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表達愛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學習者將能夠:
►識別愛的不同類型以及表達方式(知識);
►認識到愛可以通過多種的方式表達(態度);
►在友誼中表達友愛(技能) [6]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青少年與兒童表達友誼和愛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隨着成長,對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的變化(知識);
►認識到向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多種多樣(態度);
►反思隨着年齡的增長,向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是如何變化的(技能) [6]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識別不同類型的關係(知識);
►區分愛、友誼、迷戀和性吸引所產生的不同情感(知識);
►討論親近的人際關係有時是如何轉變為性關係的(技能);
►展示在不同類型的關係中的情感管理方法(技能) [6] 
學習目標(15~18歲及以上)
要點:人與人之間存在健康與不健康的性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比較健康與不健康的性關係所具有的特徵(知識);
►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健康與不健康的性關係(態度);
►展示避免不健康的性關係可採用的方法(技能);
►辨別可信賴的成年人,並展現當處於不健康的性關係中時如何向其求助(技能)。
要點: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喜歡和愛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在健康的性關係中表達喜愛的一系列方法(知識);
►認識到性行為並不是表達愛的必要方式(態度);
►運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喜歡和愛(技能) [6] 
主題4:長期承諾及子女養育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家庭結構和婚姻概念有許多種類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家庭”和“婚姻”的概念(知識);
►列舉不同的婚姻方式(例如,自由婚姻或包辦婚姻)(知識);
►回憶一些婚姻關係會因分居、離婚或者死亡而結束(知識);
►認同儘管人們在家庭結構和婚姻方式上可能存在差異,但這些都是有價值的(態度) [6]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婚姻和長期承諾伴隨着許多責任
學習者將能夠:
►總結婚姻和長期承諾需要承擔的關鍵責任(知識);
►回憶成功的婚姻和長期承諾的關鍵特徵(知識);
►認同愛、寬容、平等和尊重對於實現婚姻和長期承諾的重要性(態度) [6] 
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
主題1:暴力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錯誤的,在目睹這種暴力時,尋求幫助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親密伴侶暴力(知識);
►列舉親密伴侶暴力的例子(知識);
►認識到親密伴侶暴力是錯誤的,兒童在目睹這種暴力時主動尋求幫助將對他們有益(態度);
►示範如果在家庭中經歷這種暴力,將如何向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尋求支持(技能) [6]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比較和對比欺凌、情感暴力、身體暴力、性虐待、性侵害和親密伴侶暴力(知識);
►認同遭受由成年人、年輕人或權威者實施的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並非受害者的過錯,並認同這些行為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示範如何舉報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等現象(技能);
►示範如何向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機構尋求幫助,以防止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的發生,併為倖存者提供支持(技能) [6] 

親密關係與親密關係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為什麼遭遇了親密伴侶暴力的受害者不離開施暴者?
1. 性別規範的影響。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傳統性別規範的影響,例如女性就是要温柔、體貼、順從、不要有主動性和攻擊性,在遇到親密伴侶暴力時女性會被期待要顧全大局,要給對方面子,最好原諒對方。這使得處於婚姻和家庭中的女性受制於“好老婆”、“好媳婦”和“好母親”的角色,為了家庭責任或是在施暴者暴力後的保證下,而誤認為暴力會終止。在戀愛關係中,女性通常會反省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而導致了暴力傷害,認為忍讓可以使得事情有所改變,但結果只是讓暴力傷害更加嚴重 [39] 
2. 害怕離開後的後果。施暴者會以各種方式威脅和恐嚇受害者如果離開自己將會遭到更大的報復。比如利用小孩、曝光親密的照片或是傷害寵物等行為。一些受害者還會擔心離開後的經濟、住宿和就業問題 [39] 
3. 無助感。受害者長期遭受暴力導致TA們無法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些事,自尊感極低。在被支配和控制的情況中,受害者會逐漸習得無助的感覺,失去自己對生活的主宰和決定權,因此無法決定離開。受害者為了活下去,會與施暴者發展出一套生存規則,產生一種病態的依附關係。也就是説,被害者即使知道自己處於受暴狀態,但至少這個狀態是TA熟悉的,而沒有勇氣走出去 [39] 
無論如何,離開的決定並不容易,需要極大的勇氣。因此,如果身邊有人遭遇了家暴,請不要隨意地評價和指責受害者,“離婚不就行了?”“你怎麼還不離開TA?”“都這樣了你還不離婚?”而是去傾聽,並提供諮詢和幫助的渠道 [52] 
常見疑問2:如何解決親密關係中的摩擦或爭執?
答:在親密關係中,人們極有可能用批評、指責、比較和辱罵等語言去表達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這些暴力語言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導致彼此的傷害和疏遠。此時,選擇“非暴力溝通”將轉化我們的談話和聆聽方式,使我們既能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和傾聽他人,建立與對方的聯結 [53]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首先觀察對方而不是評判對方,事實上對他人的評判反映的是我們的價值觀,而我們不能強迫他人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比如“你總是/從不…”“你應該…”等帶有價值評判的話語。其次清楚地表達感受,通常我們所説的“我覺得”不一定是感受,而是一種想法,而這種想法極有可能包含評判,比如“我覺得你不愛我/不在乎我”。再次,辨識自己的需要。需要是指維持生命、滋養幸福快樂的資源,而情緒是我們知道自己的需要是否被滿足的窗口;最後,請求對方的幫助,並給予反饋 [53] 

親密關係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的有關教學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親密關係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對愛有充分了解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彩虹心情》《我愛我家》《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愛相關的教育內容 [54] 
《彩虹心情》一冊主要幫助幼兒初步認識情感和情緒,使他們在親密關係中能夠感知並應對緊張、失望、嫉妒這幾種情緒帶給自己的感覺。同時幼兒也將學會理解和接納他人對於自己的愛的表達,並對他人傳達給自己的關愛表示感謝 [55] 
《我愛我家》一冊主要幫助幼兒理解家人之間相互關心、共同協作的方式。同時幼兒還將學會在親密關係中對愛進行表達,並對家庭成員傳達給自己的愛表示感謝 [56]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54]
小學性教育中的有關教學內容
小學的性教育不單純侷限於感知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並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除了親情、友情和師生情這些原有情感關係的變化之外,青春期的特殊性之一在於性萌動給很多孩子帶來新的關係話題,那就是青春期的愛情以及對於未來親密關係的認知。以劉文利主編的讀本為例,幾乎每個年級的“性與健康行為”單元和“家庭與朋友”單元中都有相關的內容。
在讀本三年級“性與健康行為”單元 “青春期的困惑”主題中,通過“身體變化的困惑”“心理和人際關係變化的困惑”“尋求幫助,解除困惑”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提前瞭解青春期身體的變化,以愉快的心情迎接青春期的到來;能夠理解朋友關係、同伴吸引、父母關係相關的困惑並以輕鬆的心情面對;能夠掌握向父母老師求助、跟同伴和朋友交流以及通過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年級“青春期性萌動”主題中,通過“什麼是青春期性萌動”“青春期性萌動的表現”“正確對待青春期性萌動”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青春期生理變化是青春期性萌動的基礎;能夠理解青春期性萌動是青少年成長所要經歷的正常的、美好的情感體驗;能夠掌握調節青春期性萌動期間調節複雜情緒的能力。
五年級“青春期的愛情”主題中,通過“青春期的情感”“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戀愛需要學習”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青春期的情感是純真的、美好的、甜蜜的、易變的;理解為什麼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懂得戀愛也是需要學習的,學會表達愛、尊重愛、保護愛。
六年級“健康的性行為”主題中,通過“什麼是性行為”“負責任的性交行為”“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什麼是自體性行為,什麼是與他人發生的性行為;懂得什麼是負責任的性行為,如對健康、生命、家庭負責;理解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包括身心的成長和決策能力的提高。
三年級“家庭與朋友”單元“結婚與離婚”主題中,通過“結婚是兩個人親密關係的確立”“離婚是兩個人親密關係的解除”“父母離婚了,孩子怎麼辦”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無論選擇結婚還是選擇不結婚,都是個人的權利,都應受到尊重;能夠理解父母離婚會讓人感到難過,但也許是新生活的開始;能夠相信父母依然愛着自己,自己也依然愛着父母。
讀本六年級“認識婚姻”主題中,通過“瞭解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堅持男女平等”“禁止違法婚姻”四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婚姻是通過合法手續確定的夫妻關係。婚姻中的長期承諾可以維護穩定、和諧的夫妻關係;能夠理解在婚姻方面,所有人按照法律的規定,享有充分自由的權利;能夠懂得隨着社會文明進步,男性女性在婚姻中承擔同樣的義務,也享有同樣的權利;能夠學會堅決抵制各種違法婚姻(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近親婚姻、早婚),維護法律的尊嚴和個人的權利。在這部分內容中,五次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意在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初中性教育中的有關教學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會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一方面進一步深入講解“愛情”這一話題,並且由此延伸到對於愛情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討論。另一方面,青春期戀愛作為重要話題,放在“浪漫關係”“性決策”“性的生命週期”等話題中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初中生會對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同伴會影響性決策和性行為、婚姻和長期承諾伴隨着許多責任、親密伴侶暴力是對人權的侵犯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並且掌握更多愛、關心與尊重的能力 [57] 

親密關係典型案例

1965年,藏族小夥次旺俊美和北京姑娘張廷芳考進了北京師範大學。兩年後,兩人相識。1971年,次旺俊美向張廷芳表白。次旺俊美的善良和才華,讓張廷芳決定和他攜手一生。
婚後,他們主動寫申請,要求去西藏工作。兩人也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獻身西藏教育事業。到西藏後,她和丈夫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區師範學校當老師。他們還編寫了一套漢語拼音、漢文、藏文三對照的《漢語文》教材,幫助藏族學生的漢語水平大大提高。
1983年,他們參與籌建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大學——西藏大學。當時40歲的次旺俊美擔任了第一任校長,張廷芳擔任語文系主持工作的系副主任。兩人整天廢寢忘食地工作。
1992年,次旺俊美又被調到陝西咸陽的西藏民族學院擔任院長。兩人這一分開,就是6年。青藏鐵路通車後,他們曾約定,等退休了,坐着火車重新走一次當年進藏的路線。他們還有好些願望:一起看遍北京城,一起去一次海南……只是,這些願望最終變成了遺憾。
2013年10月,次旺俊美和張廷芳終於有了屬於兩個人的時間。沒想到的是,2014年初,次旺俊美被查出癌症晚期。這年12月5日,他便離開了人世。
次旺俊美去世後,張廷芳一直下不了決心坐火車重走進藏路。2020年9月,她與節目攝製組一起,從青海西寧出發,坐上火車去西藏拉薩,了卻塵封已久的心願。
列車在高原上飛馳,當年的伴侶卻早已長眠於大地。張廷芳的淚再一次衝破設防。如今,張廷芳的微信頭像,是一把勿忘我和白玫瑰。這是次旺俊美去世100天時,她為他擺的花束。花朵不言不語,卻道盡一切深情 [58] 
從次旺俊美和張廷芳的愛情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親密關係是分階段、可轉化、需經營、多方面、多元豐富的。我們可以在深入的親密關係中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變得更有活力、更加富有創造性。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相互尊重、權利平等、共享相同的價值觀和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59] 
參考資料
  • 1.    Jamieson L. Intimacy as a Concept: Explaining Social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sation or Another Form of Ethnocentricism?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J]. 2011, 16(4):151-163.
  • 2.    安東尼·吉登斯. 社會學[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200.
  • 3.    Bauman, Z. Liquid Love 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M]. Cambridge: Policy, 2003.
  • 4.    翟學偉. 愛情與姻緣: 兩種親密關係的模式比較——關係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釋[J]. 社會學研究. 2017, 2: 128-149.
  • 5.    肖瑤, 劉文利. 全面性教育中的愛情教育[J]. 江蘇教育. 2018, 9: 46-49.
  • 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 37-113.
  • 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Z/OL].(2020-10-18) [2020-11-21].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8/content_5552113.htm.
  • 8.    翟學偉. 愛情與姻緣: 兩種親密關係的模式比較——關係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釋[J]. 社會學研究. 2017, 2: 128-149.
  • 9.    安東尼·吉登斯. 親密關係的變革——現代社會中的性愛和愛慾[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51.
  • 10.    大衞·諾克斯, 卡洛琳·沙赫特. 情愛關係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第九版)[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18-19.
  • 11.    何春蕤教學筆記. 現代浪漫愛危機[EB/OL]. [2020-11-21].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OAE_duUPwxwJ:sex.ncu.edu.tw/course/romanticlove/CLASSES/romanticlove_4-12.htm?fbclid%3DIwAR0dRblVO33boEc1rLCbX9_4ESik4BR3hWw9fpbocAQQnAGiLzfkhlyV-Zo&newwindow=1&hl=zh-CN&strip=1&vwsrc=0
  • 12.    羅蘭·米勒,丹尼爾·珀爾曼.親密關係(第5版)[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
  • 13.    紐約時報. 為什麼我們需要親密的朋友(以及一份交友指南)[EB/OL].2019-12-17[2021-02-10].https://cn.nytimes.com/style/20191217/how-to-have-closer-friendships/
  • 14.    艾裏希·弗洛姆. 愛的藝術[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
  • 15.    新豫網. 哈佛研究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重視親密關係[EB/OL].2017-04-23[2021-02-09]. http://www.henanxinyuwang.com/shichang/5683.html
  • 16.    王昕. 社會學視角下獨生子女婚姻中的“亞丁克”現象[J]. 中國青年研究, 2014(11): 19-23.
  • 17.    葉青. 當代中國青年親密關係的“超市化”轉型——基於婚戀雜誌的歷時性比較[J].當代青年研究,2014(6): 100-106.
  • 18.    BBC NEWS. 事實核查: 哪些國家同性性行為仍然違法?[EB/OL].2019-04-04[2020-11-22].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7812862
  • 19.    英國DK出版社. 社會學百科[M].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7, 314-317.
  • 20.    王寧欣. 追求性別平等就要遠離婚姻?|繆斯夫人[EB/OL].2017-09-01[2020-02-10]. http://zhishifenzi.com/depth/column/1043.html
  • 21.    麥基卓, 黃渙祥. 懂得愛: 在親密關係中成長[M]. 深圳: 深圳報業集團出版. 2007.
  • 22.    朱偉珏. 愛與親密關係: 一種社會學的解釋[EB/OL].2006-09-20[2020-11-22].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110.html
  • 23.    Wikiwand, 2021. 愛情三因論 [EB/OL](2021)[2021–03–19]. https://www.wikiwand.com/zh-cn/%E7%88%B1%E6%83%85%E4%B8%89%E5%9B%A0%E8%AE%BA.
  • 24.    艾裏希·弗洛姆. 愛的藝術[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
  • 25.    黃盈盈, 潘綏銘. 中國少男少女的愛與性——基於2010年14-17歲全國總人口的隨機抽樣調查[J]. 中國青年研究.2012(7): 55-61.
  • 26.    黃盈盈, 潘綏銘. 中國少年的多元社會性別與性取向——基於2010年14~17歲全國總人口的隨機抽樣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13(6): 57-63
  • 27.    潘綏銘. 中國人的性技巧之變——21世紀全國18~61歲總人口四次隨機抽樣調查的實證分析[J]. 中國性科學.2016(11): 150-154
  • 28.    聯合國. 中國初級中學性教育實施狀況[R]. 2018.
  • 29.    Rich, Adrienne.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J].Women: Sex and Sexuality. 1980(5): 631-660.
  • 30.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Identity[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6.
  • 31.    Lyn Dawn. 論性別中的二元性[EB/OL]. 2015-06-26[2020-08-28].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35478
  • 32.    望萬里. 巴特勒:酷兒理論-EP99[EB/OL].2016-12-10[2020-11-22].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59273/%E5%B7%B4%E7%89%B9%E5%8B%92-%E9%85%B7%E5%85%92%E7%90%86%E8%AB%96-ep99
  • 33.    BBC NEWS. 事實核查: 哪些國家同性性行為仍然違法?[EB/OL].2019-04-04[2020-11-22].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7812862
  • 34.    魏偉.圈內人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內化的異性戀正統主義對“同志”的影響[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25(04):35-45.
  • 35.    聯合國. 什麼是家庭虐待?[EB/OL]. [2020-11-13].https://www.un.org/zh/coronavirus/what-is-domestic-abuse
  • 36.    梁麗清. 親密伴侶暴力的性別思考[M].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6: 3.
  • 37.    聯合國新聞. 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衞生問題(7:16)[EB/OL].2013-06-21[2020-11-13]. https://news.un.org/zh/audio/2013/06/303282
  • 3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 [EB/OL].2017-11-29[2020-11-13],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violence-against-women
  • 39.    姚淑文, 温筱文. 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手冊[M].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2009.
  • 40.    同語. 中國性少數羣體家庭暴力研究[R]. 北京: 同語, 2014.
  • 41.    新華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EB/OL]. 2020-06-02[2021-05-08].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06/75ba6483b8344591abd07917e1d25cc8.shtml
  • 42.    新華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主席令第三十七號)[EB/OL].2015-12-28[2020-11-15]. 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28/content_5029898.htm
  • 4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Z].2020-10-17.
  • 4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2-07.
  • 4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2008-12-01.
  • 4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Z]. 2017.
  • 4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Z]. 2017.
  • 48.    全國婦聯, 教育部等.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Z]. 2019.
  • 49.    聯合國.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EB/OL]. [2020-11-22]. 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A-RES-34-180.shtml
  • 50.    聯合國. 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EB/OL]. [2020-11-22].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A-RES-48-104.shtml
  • 51.    聯合國. 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EB/OL]. 1995-09-04.[2020-11-22]. https://www.un.org/womenwatch/daw/beijing/pdf/BDPfA%20C.pdf
  • 52.    徐明徽, 屠丹丹. 馮媛:女性為何很難從家暴中掙脱出來?因為她們得不到幫助[EB/OL]. 2019-11-28[2020-11-2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080109
  • 53.    馬歇爾·盧森堡. 非暴力溝通[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16.
  • 54.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55.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彩虹心情[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56.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我愛我家 [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57.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58.    人民日報, 2013. 神仙愛情!“當代文成公主”的故事……[EB/OL](2013)[2021–02–28].https://mp.weixin.qq.com/s/fQoBQUYbBvbbSp7xtoFSGw.
  • 59.    蘆鳴祺、劉文利, 2018. 中學性教育中的“愛情”教育 ——記一堂生動的性教育課“聊聊愛情”[EB/OL](2018)[2021–02–28].https://mp.weixin.qq.com/s/xBfNho9-0Rhyz-R9bWDHuQ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