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春期

(全面性教育相關詞彙)

鎖定
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階段發展為成人階段的過渡時期,是人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一般女孩10~18歲,男孩12~20歲 [1]  。青春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即青春早期、青春中期和青春晚期。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會經歷身體上的發育和心理上的發展及轉變,包括第二性徵的出現和其他性發育、體格發育、認知能力的發展、人格的發展、社會性的發展等。每個青少年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和時期都因遺傳、營養和運動等因素有所不同 [2] 
同時,在青少年正向發展的時期也很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而嘗試一些冒險行為。吸煙成癮、網絡及遊戲成癮等是青春期常見的心理社會問題。
青春期是人生髮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性教育的關鍵時期。幫助青少年瞭解青春期的身心發展變化,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有利於促進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與社會性發展,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明確提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4]  。教育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2021)指出,學校要樹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針對性地開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學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識,提高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5] 
中文名
青春期
外文名
Puberty
別    名
思春期
別    名
青春發育期
青春發動期
青春發育加速期

青春期概念

青春期(puberty),是指由兒童階段發展為成人階段的過渡時期,一般女孩10~18歲,男孩12~20歲 [1]  。青春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即青春早期、青春中期和青春晚期。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會經歷身體上的發育和心理上的發展及轉變,包括第二性徵的出現和其他性發育、體格發育、認知能力的發展、人格的發展、社會性的發展等。每個青少年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和時期都因遺傳、營養和運動等因素有所不同 [2] 

青春期青春期的生理變化

青春期青春期性發育

性發育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包括內外生殖器官的形態變化、生殖功能的發育和成熟以及第二性徵的發育等 [6] 
男孩的性發育
第一性徵是指與生殖器官直接相關的特徵。對於男性而言,睾丸和陰囊會先發育,隨後陰莖發育。睾丸是產生精子和雄激素的男性生殖腺,自青春期起,睾丸的精曲小管上皮會不斷有精子生成。青春期睾丸開始發育、容積增大,青春期前男孩睾丸的容積是1~8ml,而成人睾丸的容積是12~25ml。陰莖生長激增通常是在10~14.5歲(平均12.5歲)發生,12~15歲後陰莖變長變粗,14歲勃起可達12~15cm。在陰莖發育的時候,精囊腺、前列腺也會同時發育和變大,陰囊皮膚顏色變紅、質地變皺。這一階段,男孩還會出現遺精的現象 [7]  ,遺精一般發生在陰莖加速發育的一年後,大多數男生的首次遺精是由自慰或者性夢引起的 [8] 
第二性徵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能夠區分男女性別特徵的身體外部特徵。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徵主要表現為喉結突出、嗓音低沉、肌肉發達、唇部出現鬍鬚、周身出現多而密的汗毛、出現腋毛和陰毛等 [6] 
女孩的性發育
對於女性而言,青春期第一性徵的變化主要是生殖系統方面的發育。外生殖器官從幼稚型變為成人型,陰阜隆起,大陰唇變肥厚,小陰唇變大且有色素沉着。內生殖器官的變化包括:陰道的長度及寬度增加,陰道粘膜變厚,出現皺襞;子宮增大,尤其子宮體明顯增大,使子宮體佔子宮全長的2/3。女性出現月經,月經初潮一般在10~16歲 [9]  ;初潮後女性可能會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律的現象,並在兩年後才能有規律地排卵 [10]  。初潮在9~15歲之間出現都是正常的,初潮出現的年齡會受到遺傳因素和飲食與生活方式的影響。在女性身上,第二性徵表現為嗓音細潤、乳房隆起、骨盆寬大、皮下脂肪較多、臀部變大、體態豐滿、出現腋毛和陰毛等 [6] 

青春期青春期的其他生理發展

生長突增
進入青春期後,個體生長髮育的速度大大加快,出現第二次生長髮育高峯,稱為青春期的生長突增。青春期,人體激素活動加強,特別是體內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的釋放,導致身高和體重的快速增長。從中國城鄉男女青少年身高增長曲線可以看出,個體在青春發育期每年長高可達6~8cm,體重平均每年增長4~5千克 [11] 
身體機能增強
循環系統出現了二次生長加速,心率脈搏開始減慢,肺部結構逐漸完善,肺泡容量增大,呼吸機能進一步加強,肺活量增加。在這個時期,腦部的白質總量會線性上升,灰質總量則呈U形走勢。負責決策和認知控制等高級認知功能的前額葉皮質會形成更多髓鞘,使得個體信息處理的效率提高 [12] 

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變化

青春期同一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提出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並闡述了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在埃裏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中,“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是青春期兒童人格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是發展自我同一性,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中應有什麼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連串感覺 [13] 
埃裏克森強調,每個青少年都會經歷“同一性危機”,即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應付現階段所要面臨的選擇和問題。這使得兒童對已形成的同一性產生懷疑,從而產生同一性危機。同時,環境和價值觀影響都會造成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機。這種同一性危機會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覆出現。
為了促進青少年同一性發展,需要培養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維,重視其社會性發展和技能的培養 [14]  。同時鼓勵並支持青少年親自進行一些試驗,通過親身體驗,發現適合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實現更為牢固、積極、富有創造性的同一或認同 [13] 

青春期自主性

成為一個自主獨立的人是青春期發展的任務之一,青春期自主性發展通常分為三種類型:情感自主性、行為自主性和價值觀自主性 [15] 
情感自主性是指個體在青春期對父母的依賴減少,開始建立家庭之外的情感聯繫。情感自主性是伴隨社會認知發展的平穩的“個體化”過程,這能夠幫助青春期孩子建立更加良好的社會適應性 [16] 
行為自主性是指青少年有能力獨立做出決策以及選擇的能力。隨着青少年的成長,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在改變,會開始尋求他人意見並比較不同的選擇。但青少年通常會因為依賴周圍的人而跟隨他們的決策,這並不是真正的行為自主性 [17] 
價值觀自主性是指青少年對於道德、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看法發生轉變。青少年思考以上三個問題的方式會變得越來越抽象。青少年的信念會更多以意識形態基礎的普遍原則為依據,以自身的價值觀為基礎 [18] 

青春期親密性

青少年對於友誼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他們會更加註重友誼的忠誠和信任,更多地袒露自己的心聲,也會對於朋友的需要更為敏感,並且做出更積極的迴應。青春期早期個體對親密感需求的增加是青少年尋求親密朋友的主要動機,如果在青春期未能形成這種親密的友誼,青少年將會經歷孤獨的痛苦以及自我價值感的降低。同時,女性之間的關係比男性之間更為緊密,這可能是由於自我表露被認為是缺乏“男子氣概”的。擁有深厚友誼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我價值感,青春期內的良好親密關係也是青少年良好社會關係的健康標準之一 [19] 

青春期成就

社會一般認為青春期是為成年後的工作角色做準備的時期,在這一階段,教育和職業成就會不斷累積。能力可塑、以內部而非外部獎勵為動力,以及將成功歸於努力而非運氣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學校成就 [20] 

青春期心理社會問題

吸煙成癮
《2008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指出,中國1.3億青少年中明確吸煙者達1500萬人,嘗試吸煙者約4000萬人,吸煙行為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男生吸煙的比例較高且開始吸煙的年齡較低 [21] 
2016年,騰訊《事實説》隨機調查10萬在線用户,發現七成煙民吸煙始於14~22歲,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容易在好奇、叛逆、同伴壓力等種種原因的驅使下開始嘗試吸煙,而且14歲以下開始吸煙的男生數量是女生的兩倍 [22] 
《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報告》指出,22.2%的每日吸煙者在18歲前開始每日吸煙。使用電子煙的人羣主要以年輕人為主,15~24歲年齡組人羣電子煙使用率為1.5%,獲得電子煙最主要的途徑是互聯網 [23] 
2020年5月3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了2019年中國中學生煙草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初中學生捲煙使用率明顯下降,嘗試吸捲煙的比例為12.9%,現在吸捲煙的比例為3.9%;電子煙使用率顯著上升,為2.7%。2019年高中學生嘗試吸捲煙、現在吸捲煙以及現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分別為24.5%、8.6%和3.0%,均高於初中學生 [24] 
網絡成癮
青少年是網絡成癮的高發人羣,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將網絡成癮定義為: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的損傷。診斷網絡成癮障礙,持續時間是一個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25]  。一開始會產生精神依賴,渴望上網,如果不能如願就會產生極度的不適應感,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焦慮、抑鬱等;隨後就會發展為軀體的依賴,表現為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最終學習、生活等方面受到嚴重影響。網絡上存在着一些暴力信息、色情小説和圖片很容易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由於青少年的自制力比較差,社會技能和自我保護意識較弱,更容易沉溺於遊戲中,而且電子遊戲的設計情節、內容、畫面等良莠不齊,可能給他們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方面造成困擾和傷害 [26] 
焦慮與抑鬱
人際關係和學業壓力是青春期的中學生焦慮的兩大來源 [27]  ,而來自家庭的環境氣氛、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係等因素以及來自學校的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學業成績等,都可能構成威脅青少年生活的應激事件,從而使青少年抑鬱 [28] 
自卑
自卑感(feeling of inferiority)是指個體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灰心的複雜情緒。
青春期期間,青少年會由於個體的生理狀況、能力、個性特徵等因素產生主體自卑感。個體所處的客觀環境如家庭經濟狀況、地域環境等外部環境會產生客體自卑感。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表現為對自己能力或品質評價過低,對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到懷疑。青少年應該通過自我調控的方法克服自卑感,正確認識自己,放棄過高要求的期望,縮小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逐步發現自己的優點,重建信心 [29] 

青春期青春期發育差異及影響因素

青春期青春期發育差異

青春期的發育存在性別差異和個體差異,青少年在身體發育和性成熟方面均存在“早熟”與“晚熟”現象。
男孩和女孩青春期的年齡區間分別為12~20歲和10~18歲 [1]  。從個體發展來看,青春期的開始是由一系列複雜的神經內分泌變化導致激素水平的迅速上升,其中最主要的啓動機制來自於下丘腦-垂體-性腺軸(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al axis,HPG) [30]  。由於女孩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啓動時間更早,所以女孩的身體發育要比男孩早1~2年。每個人踏入青春期的時間(及其結束的時間)都會受到遺傳影響,但營養與運動等環境因素也會對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比如過量攝入高脂肪食品會加速女孩青春期的到來。而應對青春期生長突增也就增加了對營養的需求,在這個關鍵時期,若攝入營養不足也會延緩青春期的發展 [2]  。性早熟的經典定義是女孩8歲之前、男孩9歲之前出現青春期啓動的跡象 [31]  。女孩性早熟的發生率約為男孩的10倍,女孩為0.2%,男孩則低於0.05% [32]  。性早熟按發病機制和臨牀表現可分為中樞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依賴性,真性)性早熟和外周性(非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依賴性,假性)性早熟,其中,以中樞性性早熟最常見。性晚熟(青春期發育延遲)指男性15歲時尚未開始第二性徵發育,女性13歲後未出現乳房發育,或15歲無月經初潮,或乳房開始發育後5年以上無月經 [33]  [34]  。按發病機制分為體質性青春發育延遲(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脈衝式分泌功能延遲發動)、低促性腺激素性的性腺功能低下(下丘腦-垂體異常)和高促性腺激素性的性腺功能低下(性腺異常) [33] 

青春期影響因素

生長髮育是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35]  。青春期的發育時間和速度很大程度上由遺傳決定,影響生長、體型、脂肪量等諸多方面 [36]  。營養和健康是影響青春期成熟的兩個最重要的環境因素,青春期對於蛋白質和熱量的需求較大,如果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入過少,將會影響生長突增、生長速度和初潮/變聲的時間 [37]  ,發育和成熟將會減緩或延遲。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呈現出一種長期趨勢,即青春期的開始年齡和發育高峯的出現有提前現象 [38]  。此外,社會環境因素也會影響青春期的開始時間,生活在與生物親屬親近的環境中(更少的家庭衝突、完整的家庭等),會減慢青春期進程 [39] 

青春期發育差異與心理健康

性早熟的男性相比於同齡人來説更自信、更受歡迎和更沉穩。而性晚熟的男性把自身發育與同齡人作比較,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自卑,而由此不那麼自信且更容易焦慮。研究表明早熟的男性更容易捲入逃學等不良行為之中 [40] 
對女性來説,早熟帶來的身體變化可能會讓她們感覺不舒服,並且可能會在同伴中引起過多的關注,早熟的女性可能會被未發育的同學嘲笑,也可能會更早地受到男生的追求。在較為開放的文化中,受到追求可能會提高早熟女性的自我概念,使她形成更高的自尊,也更加自信。但如果同伴羣體和社會對性的主流標準更為保守嚴格,那麼身材上的差異、受到的關注和追求很可能會使早熟的女性產生焦慮、不快和抑鬱等消極情緒 [41]  。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歐亞萍的研究發現,女生的青春期開始時間越早,其抑鬱水平越高 [42]  。她們可能會感到害怕、羞恥、痛苦或恐懼,甚至抗拒上學和與人交流,逐漸演變出情緒障礙 [41] 
而晚熟可能會讓女性在初中階段的社交活動中受到忽視,但在開始發育之後,晚熟女性被認為更有吸引力,具有更高的活動性與領導能力,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度會好於早熟的女性,並且由於更符合社會對苗條的要求,她們出現的情緒問題也更少。早熟女孩和晚熟男孩的人格發展呈現有趣的相似性現象 [43] 

青春期青春期的階段

不同的理論對於青春期的範圍有不同的定論,但青春期都被認為是一個過渡階段,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多種方面的過渡。
社會學家將青春期分為三個階段:10~13歲為青春期早期;14~17歲為青春期中期;18~22歲為青春期晚期,也稱青年期或前成年期。這與一般情況下進入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大概年齡相對應 [44] 
1966年,美國兒科學家詹姆斯·莫里連·坦納(James Mourilyan Tanner)提出青春發育分期的概念,對女童乳房、男童外生殖器官以及男女童陰毛髮育從青春期前至發育完成劃分為5個階段,分別建立了相應的分期標準,用以評價青春期性發育進程。在此基礎上,坦納又綜合了生長突增、月經初潮、首次遺精和其他重要發育時間,建立了坦納青春發育分期法 [6] 
女童乳房發育坦納分期
分期
乳房發育特點
B1
未發育,無乳腺組織,乳房平坦僅有乳頭突出
B2
乳腺萌出,乳房隆起似芽胞,在乳暈範圍內可觸及乳核伴輕微觸痛,乳暈略增大
B3
乳房和乳暈進一步增大,但二者在同一丘面上;乳暈開始着色,乳頭亦增大
B4
乳房和乳暈繼續增大,乳暈高出乳房形成第2個小丘;乳暈着色明顯,乳頭顯著增大
B5
成熟期,乳房發育完成,乳暈的第2個隆起消失
男童外生殖器官發育坦納分期
分期
外生殖器官發育特點
G1
青春期前狀態,睾丸容積<3ml,長徑<2.5cm
G2
睾丸增大,容積4~8ml,長度2.5~3.3cm;陰囊皮膚變紅,薄而松;陰莖略增大
G3
睾丸進一步增大,容積10~15ml,長度3.3~4.0cm;陰囊增大,色素加深,出現褶皺;陰莖繼續增大
G4
睾丸容積15~20ml,長度4~4.5cm;陰莖進一步增粗,龜頭顯著發育;陰囊皮膚色素沉着、褶皺增多
G5
睾丸容積達25ml,長度>4.5cm;外生殖器官基本發育完成如成人
女(男)童陰毛髮育坦納分期
分期
女童陰毛髮育特點
男童陰毛髮育特點
PH1
青春期前狀態,無陰毛
青春期前狀態,無陰毛
PH2
大陰唇有少量細、直的陰毛,色較淺
陰莖根部出現少量細、直的陰毛,色淺
PH3
毛色加深、增粗、變長伴彎曲,向上擴展到恥骨聯合
毛色加深、增粗、變長伴彎曲,向上擴展到恥骨聯合
PH4
陰毛增多,着色、粗細和長度已似成人,但範圍較小,限於陰阜
陰毛增多,着色、粗細和長度已似成人,但未及臍和大腿
PH5
陰毛繼續增多增厚,呈倒三角形,可擴展至大腿內側,達成人型
陰毛繼續增多增厚,分佈呈菱形,可擴展至大腿內側及臍部,達成人型

青春期與青春期相關的發展理論

青春期生物學理論

生物社會理論學家斯坦利·霍爾(Stanley Hall)認為,個體在青春期的發展來源於本能,是人身體內生物和遺傳的力量,而環境的作用微乎其微 [9] 

青春期機體理論

弗洛伊德觀點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激素的變化擾亂了“潛伏期”階段已達到的內心平衡。由於性驅力的激增是由激素的變化引起的,因此青少年會暫時陷入內部心理危機,而長眠於潛意識中的過去的心理性衝突會再次甦醒。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相信,青春期階段主要的挑戰是解決這些衝突,重建內心平衡。儘管這個過程是由激素變化引起的,但是青少年面臨的衝突取決於其家庭生活的早期經歷 [9] 
皮亞傑認知發展觀
皮亞傑把認知發展視為認知結構的發展過程,以認知結構為依據區分心理發展階段。他把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0~2歲)、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2歲)和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s Stage)(12~15歲及以後)。皮亞傑認為青春期的標誌就是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具體運算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着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形式運算階段中的青少年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思維特點如下:
1. 思維形式擺脱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青少年能夠擺脱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做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應。
2. 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假設—演繹推理是先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再系統地評價和判斷正確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設—演繹的方法分為兩步,首先提出假設,提出各種可能性;然後進行演繹,尋求可能性中的現實性,尋找正確答案 [15] 

青春期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派強調強化和懲罰對於青少年的作用,在他們看來,青少年的行為可以被看作是強化和懲罰的產物。而社會學習理論家認為,除了靠環境力量的強化或者懲罰,青少年也會觀察和模仿周圍人進行學習 [13] 

青春期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學校教育

北歐國家性教育
北歐是開始性教育較早的地區,基本上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性教育體系,教育效果非常顯著。如瑞典在1955年即開始實行強制性的性教育,瑞典公立學校的全面性教育項目對參與者進行安全性行為教育 [45]  。北歐國家的性教育在小學階段主要傳授生理知識,中學傳授完整生理與身體機能知識,高中階段則把重點放在如何調整人際關係的討論上 [3] 
美國性教育
美國的性教育課程通常包括兩大類型,即禁慾型性教育和全面性教育。禁慾型性教育模式的典型特徵是強調不發生婚前性行為,缺乏關於保護性選擇的信息,只傳遞關於性保護的負面信息,如避孕措施的失敗率,以及強調傳統或保守標準的道德基調 [46] 
相比於全面性教育,禁慾型性教育在以下三個方面不同。首先,在全面性教育中,性行為是正常、自然、健康的,在本質上不應該受指責;禁慾型性教育則強調青春期的性行為在各方面都是有害的,是應該被絕對禁止的。
第二,全面性教育接受不同文化、宗教、族羣對“性”的態度和認識,不用絕對的道德標準來約束,強調個人信仰選擇的權利。禁慾型性教育強調道德規範,主張所有青少年都應該以此為標準。
第三,全面性教育認為“禁慾”雖然是理想的避免非意願妊娠性傳播感染的措施,但並不是唯一的方案。而禁慾型性教育強調“貞潔”,甚至認為各種避孕方法和人工流產是在欺騙青少年 [47] 
禁慾型性教育並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以美國得克薩斯州為例,其法律禁止任何禁慾型性教育以外的教育方案實施 [48]  ,然而得克薩斯州一直是美國青少年懷孕率最高的州之一,其懷孕率是美國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 [49]  ,也是衣原體、淋病、梅毒感染率最高的州之一 [50] 
基於禁慾的性教育信息不充分且不切實際 [51]  ,誇大了性的負面知識,導致性的正面信息無法得到良好傳達 [47]  。單純的禁慾型性教育是無效的,反而可能對年輕人的性與生殖健康權利帶來潛在傷害 [52] 
中國的學校性教育現狀
改革開放後,性教育的禁區逐漸被打破,1988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發佈《關於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標誌着性教育被正式納入中國中學教育的內容。自此之後,中國性教育領域的學術專著與文章也不斷湧現 [53] 
中國大陸已經出台了要求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全國性政策,如《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 年)》明確提出“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國家沒有制定具體的性教育課程標準或指南,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性教育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如何理解這個問題,他們選擇使用什麼質量的課程,以及如何去實施課程。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對於性教育的認識和理念,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他們所能獲得的技術支持和教學資源,成為影響性教育實施質量的重要因素。具體而言,目前中國初級中學開展性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將性教育融入其他已有的課程中,性教育通常是藉助心理課、生物課、思想品德課等現有課程,以及通過班會課等形式來開展 [54] 
在香港地區,1997年,教育署課程發展處編訂了《學校性教育指引》,提供了一個較全面的性教育理論架構,把性教育由學前連貫到小學至中學階段。詳述了不同層面的“性”的含義、性教育的定義、範疇及推行技巧,制定了題材多元化的教學大綱及活動建議;並要求學校推行性教育時應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發展狀況來進行教學 [55]  。一套在香港影響較大的性教育教材《愛與生命》將性教育分為性生理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部分,注重將性教育與生命教育、社會教育聯繫起來,注重處理與性相關的各種矛盾與社會問題,對青春期產生的一些心理困擾進行解釋與澄清。相比於大陸地區的説教模式,香港地區更為注重學生對此的討論與分析 [56] 
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頒佈了兩部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和《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將性教育內容納入正規教育的範疇,採用與其他科目融合的形式開展。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為配合澳門教育發展所需,促進教育素質的整體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發展的不斷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積極建設正規教育階段的學校性教育課程,並研發性教育教學輔助教材,同時採用多元化實施及推廣策略,從學校、家庭、社區、社會4方面共同推進澳門學校性教育課程的實施 [57] 
在台灣地區有專門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其“教育法”的屬性,意在通過對學生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建立友善安全的校園環境,不僅注重消極的預防性侵及法律救濟,更注重孕育多元性別平等的良好環境 [58] 

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庭與學校通常在兒童的教育中起着互補的作用。在性教育中,對於外生殖器官的名稱、功能,以及解答“孩子是從哪裏來的”等問題,父母通常是最直接的信息來源。以家庭為基礎的性教育可以與兒童期和青春期的性發育進程保持一致,並一直進行到成年 [59] 
家庭性教育對青少年的性行為和性態度有着重要影響。有效的家庭性教育能推遲青少年初次發生性行為的時間,減少青少年的不安全性行為 [60]  ,甚至可以對同伴壓力導致的性行為起到調節作用 [61]  ,還能夠預防非意願妊娠 [62] 
關於性的自我認識是無法避免的,進行正確的交流十分重要。性的存在本身就是事實,矇蔽孩子只會讓他們迷惑且不安。父母應認識到家庭性教育的必要性,在孩子提出問題時給予明確而直接的答案,並積極尋求相關信息、指導和支持 [59] 

青春期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齡、性別、生活環境和經歷、文化和社會地位或由於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的教育形式 [63]  。作為一種同伴互助的方法,同伴教育的雛形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安德魯·貝爾(Andrew Bell)和傳教士約瑟夫·蘭開斯特(Joseph Lancaster)採用的“導生制”教學——教師們在學生中選擇一些學生,並將其培訓成可以督導其他學生的“班長”,這被學者們認為是最早的有系統有組織的同伴教育 [64] 
在高中、中專和大學的艾滋病預防教育中,同伴教育常被作為最主要的干預手段,對青少年產生積極影響。研究通常培訓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或醫學院大學生擔任同伴教育者,開展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普及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倡導 [65]  。英國倫敦大學查令·克羅斯和威斯敏斯特醫學院藥物和健康行為研究中心的詹妮弗·沃德(Jennifer Ward)等學者在英國某社區開展年輕人毒品預防和教育的同伴教育,發現傳播毒品預防信息和知識的同伴教育干預十分成功 [66] 
同伴教育可以以同伴傳播、常規教育活動、一對一諮詢展開,同伴傳播指一次性、範圍較大的傳播類活動,如製作艾滋病宣傳頁併發放,舉辦演講比賽、黑板報製作等。常規教育活動通常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帶領者為受到培訓的同伴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如講課、角色扮演、講故事等。一對一諮詢為具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向同伴求助,同伴在保密的前提下對其疑問進行解答 [67] 

青春期相關研究

青春期父母衝突對子女的影響

父母之間的衝突主要表現為惡語相向、摔東西、身體推搡甚至是暴力行為。而父母衝突會導致緊張的家庭氛圍,兒童的需求被忽視,並形成不安全的親子依戀。在青春期至成年期,對父母的依戀通常會轉移到同齡人身上。而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兒童通常友誼質量較低,其中包括被同伴接納程度低、朋友少且友誼品質差。父母衝突對青少年的孤獨感、抑鬱情緒以及同伴排斥有着消極的影響。青少年容易在同齡人中產生社交退縮甚至是排斥,內心非常敏感、難以建立穩定關係、在衝突中表現強勢但又同時對友情需求強烈。父母衝突直接預測着子女的社交焦慮,長期的心理暴力會導致兒童情緒功能受損,不能進行良好的情感表達和交流,並對成年後的人生都有負面的影響 [68] 

青春期青春期身體意象相關問題

身體意象障礙(Body Image Disturbance)指“對自己的軀體具有強烈的消極感知”。存在這種問題的人懷有強烈的求瘦慾望,並通過節食來減肥,嚴重者甚至會發展為神經性厭食,導致營養不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體像(即身體意象,指自己的身體在頭腦中形成的樣子,包含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審美或性吸引力的感知)會造成肥胖,而過低的體像則造成營養不良。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身體正在發育,不管是營養過剩或是營養不良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69] 

青春期少女原發性痛經影響因素

研究顯示,飲食習慣與痛經有很大關係,攝入營養不均衡,魚和蛋類及水果攝取少都容易導致痛經。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適當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可以改善痛經的症狀。同時,少女焦慮、情緒低落抑鬱等是影響痛經的主要因素。這些負面的情感會使子宮峽部張力增加而引起痛經。不良情緒還可能導致心理失衡,造成神經內分泌紊亂而刺激子宮導致或加重痛經 [70] 

青春期青春期學生交往心態與行為特徵

有研究發現,在班級上受歡迎學生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能力明顯高於不受歡迎的學生。由此可見,在青春期學生交往過程中,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而一般大家認為影響最大的“外表”“學習成績”或“體格健壯”等因素的影響其實很少。同時,常常處於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態度來與人交往的人也是不受歡迎的 [71] 

青春期青春期男生情感表達困境及解決方法

因家庭教養方式和教養者的觀念,一些對男性的刻板印象被強加在了男孩身上。有些父母試圖將男孩培養成不帶女性特質的“純爺們”。通常,這樣的身份會伴隨以下結果:不會處理情緒、當有悲傷和憤怒等不良情緒時不會正當的表達、富有攻擊性並缺乏同情心,一般這樣的特徵會跟隨男性一生,成年後仍然會受到影響。
健康的男性人格是雙性化的,能與他人共情、可以細膩地表達感情,同時有韌性和勇氣且善於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樣的男孩學習成績更好,更能靈活的適應環境與人相處。
教育者在開導的過程中應有耐心,可以在學校積極開展男孩性別角色教育。首先,在做個體心理輔導時,應該理解和包容男孩的自我防禦,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方式,讓男孩自己察覺內心的衝突。第二,在團體訓練中,教育者同樣需要營造尊重、沒有嘲諷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掌握情感的表達技巧,體驗積極情感表達的快樂 [72] 

青春期中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青春期是人生髮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性教育的關鍵時期。幫助青少年瞭解青春期的發展變化,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有利於促進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與社會性發展。中國各部委發佈的相關教育類文件中,《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等文件從身體發育、身心健康保障的角度強調了安全教育與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從與異性的交往原則、社會適應與人格培養的角度強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則全面地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強調了青春期階段的教養要點。

青春期《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初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形成維護生殖健康的責任感 [73]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73] 
高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自覺抵制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具備潔身自好的意識和良好的衞生公德 [73] 

青春期《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水平一(小學1~2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生命孕育、成長基本知識,知道“我從哪裏來” [74] 
水平二(小學3~4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人的生命週期包括誕生、發育、成熟、衰老、死亡;
  • 初步瞭解兒童青少年身體主要器官的功能,學會保護自己 [74] 
水平三(小學5~6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的生長髮育特點;
  • 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
  • 女生月經初潮及意義(月經形成以及週期計算);
  • 男生首次遺精及意義;
  • 青春期的個人衞生知識 [74] 
水平四(初中階段)
疾病預防
  • 判斷安全行為與不安全行為,拒絕不安全行為的技巧;
  • 學會如何尋求幫助的途徑和方法;
  • 與預防艾滋病相關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識 [74] 
心理健康
  •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 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
  •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
  • 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狀況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 異性交往的原則 [74]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74] 
水平五(高中階段)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常見的發育異常,發現不正常要及時就醫 [74] 

青春期《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水平三(5~6年級)
身體健康
  • 初步掌握青春期的生長髮育特點及保健常識 [75] 

青春期《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2011)

水平一(小學1~2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初步瞭解生命孕育常識,知道“我從哪裏來” [76] 
水平二(小學3~4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瞭解人的生命週期包括誕生、發育、成熟、衰老、死亡;
  • 認識自己的身體,關注自己的身體發育情況 [76] 
水平三(5~6年級)
生長髮育和青春期保健
  • 瞭解青春期的生長髮育特點;
  • 瞭解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
  • 瞭解女生月經初潮及意義(月經形成以及週期計算);
  • 瞭解男生首次遺精及意義 [76] 
水平五(高中階段)
生長髮育和青春期保健
  • 瞭解青春期常見的發育異常,發現不正常要及時就醫 [76] 

青春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高年級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77] 
初中年級
  • 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77] 
高中年級
  •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瞭解正確的愛情方式 [77] 

青春期《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性與生殖健康
  • 性與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識;
  • 優生優育與適宜有效的避孕方法;
  • 非意願懷孕和應對措施 [78] 

青春期《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核心信息七
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 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25] 

青春期《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

12~15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重視兒童青春期人格發展
  • 指導家長認識青春期兒童發展特徵,不斷調整教養方式;
  • 幫助兒童悦納自我;
  • 尊重兒童自主意願,鼓勵兒童獨立思考與理性表達;
  • 培養兒童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堅毅品格;
  • 引導兒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緒,積極調控心理,自主自助,預防和克服各種可能產生的青春期心理障礙;
  • 正確對待兒童“叛逆”行為 [79] 
對兒童進行性教育
  • 開展科學的性心理輔導,對兒童進行與異性交往的指導 [79] 
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 指導家長與兒童平等相處,理解兒童自主願望,保護兒童隱私權;
  • 學會傾聽兒童的意見和感受,學會尊重、欣賞、認同和分享兒童的想法;
  • 學會運用民主、寬容的語言和態度對待兒童,促進良性親子溝通 [79] 
15~18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兒童交往合作能力
  • 指導家長根據該年齡段兒童個性特點,引導兒童積極開展社交活動和正常的異性交往;以性道德、性責任、性健康、預防和拒絕不安全性行為為重點,開展性教育;
  • 對有戀愛行為的兒童,給予正確引導;
  • 鼓勵兒童在集體生活中鍛鍊自己,學會與人相處,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
  • 幫助兒童學會寬容待人,正確對待友誼;
  • 瞭解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特點及家校合作的基本處理方法 [79] 
培養兒童的責任意識
  • 指導家長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等形式,與兒童平等、開放地討論家庭事務,共同分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培養兒童的家庭責任感;
  • 引導兒童樹立社會責任感,正確處理個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勇於承擔責任 [79] 

青春期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青春期學習目標

青春期是人生髮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青春發育期的相關知識也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年輕人瞭解有關青春發育期的知識,建立對於青春期的全面正確認識,學習有關青春期人際關係處理與個人決策技能的知識,有利於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健康與福祉。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青春期”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6“人體與發育”下第3個主題“青春發育期”中,此外,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1個主題“家庭”、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下的第2個主題“許可、隱私及身體完整性”、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規範和同伴對性行為的影響”中也有相關的內容,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內容如下 [52] 
核心概念6:人體與發育
主題3:青春發育期學習目標(5~8歲)
要點:青春發育期會隨着兒童的成長和成熟而來臨,在這段時間裏,身體和情感都會發生變化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青春發育期(知識);
► 理解生長髮育會帶來身體和情感的變化(知識);
► 認同青春發育期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正常、健康的一部分(態度) [52]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青春發育期標誌着一個人生殖能力的變化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青春發育期和性與生殖系統發育成熟的過程(知識);
► 列舉青春發育期出現的身體和情感上的主要變化(知識);
► 展示如何獲取與青春發育期相關的可靠信息(技能)。
要點:在青春發育期中,良好的衞生習慣對於保持性與生殖器官清潔和健康尤為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保持個人衞生的方法(知識);
► 深刻體會到保持良好個人衞生的重要性(態度);
► 應用保持衞生的相關知識制定個人計劃,從而在生長髮育階段保持健康(技能)。
要點:月經是女孩生理發育過程中正常而又自然的一部分,不應該被神秘化或污名化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月經週期,並描述女性在此期間可能出現的身體症狀和感覺(知識);
► 描述如何獲得、使用和處理衞生巾和其他經期用品(知識);
► 回憶社會性別不平等是如何讓女性對月經產生羞恥感和恐懼感的(知識);
► 認識到對所有女性來説,在月經期間能夠獲得衞生巾和其他經期用品、乾淨的水源和獨立衞生間是非常重要的(態度);
► 展示幫助女性在月經期間保持舒適感覺的積極策略(技能)。
要點:在青春發育期,青少年可能會經歷一系列生理反應(例如:陰莖勃起和夢遺)
學習者將能夠:
► 理解年輕的男性因為性喚起或沒有特定原因而發生陰莖勃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知識);
► 回憶一些青少年會在夜晚發生性喚起並分泌體液,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夢遺,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知識);
► 認同不論勃起、夢遺還是其他性反應都是青春發育期的正常現象(態度) [52]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青春發育期是一個性成熟時期,青少年在身體、情感、社會交往和認知方面會發生較大變化,容易感到興奮,並伴隨壓力學習者將能夠:
► 區分青春發育期和青春期(知識);
► 回憶青春發育期的開始時間因人而異,對男孩和女孩的影響也不一樣(知識);
► 評估青春期出現的不同變化,並能夠將其歸類(例如:身體、情感、社會交往、認知方面的變化)(知識);
► 比較男孩和女孩在青春發育期變化中表現出哪些異同(知識);
► 認識到青春發育期對於某些兒童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包括不符合傳統社會性別規範的兒童、跨性別兒童或雙性兒童(知識);
► 認識到關於身體、情感、社會交往和認知方面的變化是青春期的正常現象(態度);
► 認識到針對青春發育期變化的玩笑、羞辱和污名會對他人造成極大傷害,這種傷害甚至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持續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態度);
► 展示應對上述變化的方式(技能) [52] 
學習目標(15~18歲)
要點:激素在人一生中的情感和身體變化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激素如何影響人一生中的情感和身體變化(知識) [52]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1:家庭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和誤解十分常見,尤其是青春期階段,但通常都是可以解決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常見的衝突和誤解(知識);
► 描述解決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或誤解的方法(態度);
► 認識到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和誤解十分常見,尤其是青春期階段,但通常都是可以解決的(態度);
► 應用各種方法來解決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和誤解(技能) [52] 
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
主題2:許可、隱私及身體完整性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不受歡迎的性關注以及什麼是隱私需求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對於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來説,身體隱私和私密空間變得更為重要;對女孩來説,廁所和水的使用尤其重要(知識);
► 定義不受歡迎的性關注(知識);
► 認識到無論男孩女孩,不受歡迎的性關注是對他們的隱私和身體權的侵犯(態度);
► 通過果斷和自信的溝通來保護自己的隱私並對抗不受歡迎的性關注(技能) [52] 
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
主題1:社會規範和同伴對性行為的影響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同伴可以影響與青春期和性有關的決策和行為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同伴如何對與青春期和性有關的決策和行為產生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 認識到同伴能夠影響與青春發育期和性有關的決策和行為(態度);
► 質疑來自同伴的影響(技能)。
要點:在青春期和性方面,有應對消極同伴壓力的措施,也有接受和促進積極同伴影響的方法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在青春期和性方面,應對消極同伴壓力和促進積極同伴影響的方法(知識);
► 認識到有能力應對與青春期和性有關的消極同伴壓力非常重要(態度);
► 展現對不想做的事説“不”的能力(技能);
► 展示如何接受和促進積極的同伴影響(技能) [52] 

青春期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

小學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小學階段,性教育會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心理變化、常見困惑、青春期性萌動、青春期愛情等內容進行詳細的介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讀本中首次出現相關內容是在三年級。
三年級下冊中,通過“青春期的身體變化”“青春期來了”“青春期的困惑”“生命週期與性”幾個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提前瞭解青春期身體的變化,以愉快的心情迎接青春期的到來;能夠理解朋友關係、同伴吸引、父母關係相關的困惑並以輕鬆的心情面對;能夠掌握向父母老師求助、跟同伴和朋友交流以及通過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年級“青春期性萌動”主題中,通過“什麼是青春期性萌動”“青春期性萌動的表現”“正確對待青春期性萌動”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青春期生理變化是青春期性萌動的基礎;能夠理解青春期性萌動是青少年成長所要經歷的正常的、美好的情感體驗;能夠掌握調節青春期性萌動期間調節複雜情緒的能力。
五年級“青春期的愛情”主題中,通過“青春期的情感”“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戀愛需要學習”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青春期的情感是純真的、美好的、甜蜜的、易變的;理解為什麼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懂得戀愛也是需要學習的,學會表達愛、尊重愛、保護愛。
六年級下冊“健康的性行為”主題中,通過“什麼是性行為”“負責任的性交行為”“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什麼是自體性行為,什麼是與他人發生的性行為;懂得什麼是負責任的性行為,如對健康、生命、家庭負責;理解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包括身心的成長和決策能力的提高。“性生理反應及對策”主題中,學生能夠了解到人類的性生理反應,並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性反應,明白“完美的性生活需要身心的準備和成熟”。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會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身心健康技能、身體發育、性與健康行為等角度深入探討青春期的人際關係、身體發育、性行為、身體意象等內容。一方面,初中生將對青春期與性發育、發育的生理基礎等內容有更為深入科學的瞭解;另一方面,初中生會對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同伴會影響性決策和性行為、婚姻和長期承諾伴隨着許多責任、親密伴侶暴力是對人權的侵犯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並且掌握更多愛、關心與尊重的能力 [80] 

青春期全面性教育中與青春期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教師和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青春期戀愛?
戀愛關係對於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健康的青春期戀愛可以幫助孩子們發展自己的社會情感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觀念,併為將來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 [81]  。因此,教師和父母不應將青春期戀愛視為“洪水猛獸”,而應加以正確引導,傳達積極、正面的思想,讓青少年認識到愛情中的美好品質,切勿打破他們對於愛情的美好向往。
當然青春期的愛情心理有其特殊性。青少年處於從兒童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他們大多在戀愛問題中並非像成年人那樣在意關係的聯結和長久性,而是更多地關注自我探索和自我發展。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關注異性,也願意讓異性關注自己,注重穿着打扮,在意異性對自己的看法。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教師和父母需要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當孩子能夠直面這一份內心的悸動,它很可能成為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激勵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或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會關心、學會表達、學會完善自我,這些都是追求愛情的重要品質 [82] 
常見問題2:我發育得比同齡人都早/晚,感覺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應該怎麼辦?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個發展階段,每個人的發展情況是不同的。只要身體發育位於正常範圍內就不用太過於擔心。發育偏早或偏晚也可能對自身帶來一些有利的影響。發育偏早的男生更能夠去幫助別人,運動能力也會比別人出色;發育偏早的女生可以更早地瞭解自己新的身體形象;而發育偏晚可以讓我們為自己的成長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避免一開始的慌亂。
當遇到身體上的困惑與不解,可以與父母和朋友進行交流。當遇到有同學因此而開一些玩笑並對自己造成困擾時,可以自信而平靜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指出對方行為的不恰當性,積極與同學進行溝通。也可以聯繫信任的朋友或者成年人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在青春發育期間,要健康飲食,保證營養,並且要積極展開體育鍛煉。青春期期間,不僅身體發生了變化,青少年的大腦、認知、智力也都進入了發展階段,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斷探索學習。
常見問題3:父母應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可能出現的叛逆表現?
青春期的青少年正處於認知發展和情緒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但仍具有對待事物較為衝動、片面的特性,對父母的部分行為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當親子溝通出現問題時,父母需認識到,孩子的叛逆表現並非僅僅是孩子的問題,可能是家庭互動系統存在一定問題。
父母在傾聽孩子觀點時需要平靜、全神貫注,不應一邊聽一邊看手機或者忙自己的事情,就算不同意他/她的觀點和行為,也不能進行羞辱和嘲笑,試着慢慢接納子女的感受,不以自己的標準隨意判斷。父母也可以嘗試開啓各種主題的談話,積極主動培養與孩子的話題,在孩子對自己的意見和做法發出挑戰時,不要急於否定,而是互相交流,不輕易下判斷和貼標籤。
同時,父母需要將孩子視為家庭中決策的一份子,鼓勵孩子參與家庭的決策,鼓勵孩子參與自己的選擇,拋棄“我替他拿主意是應該的”“我這麼做都是為他好”的錯誤觀點 [83] 
參考資料
  • 1.    Kail, RV; Cavanaugh JC. Human Development: A Lifespan View 5th. Cengage Learning[M]. 2010: 296.
  • 2.    Soliman A, Sanctis V D, Elalaily R. Nutrition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J]. Indi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4, 18(7):39.
  • 3.    閔樂夫,王大凱.國際青春期性教育現狀、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啓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1(11):56-59.
  •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020-10-17[引用日期2021-09-16]
  • 5.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1-09-16]
  • 6.    本書編委會.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 兒童少年衞生學[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17.07.
  • 7.    Goldstein, B. (1976). Introduction to human sexuality [M]. Belmont, CA: Star.
  • 8.    Tanner, J. (1972). Sequence, tempo, and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oys and girls aged twelve to sixteen. In J. Kagan & R. Coles (Eds.), Twelve to sixteen: Early adolescence[J], New York: Norton.
  • 9.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354-355.
  • 10.    Hafetz, E. (1976). Parameters of sexual maturity in man. In E. Hafetz (Ed.), Perspectives in human reproduction, Vol. 3: Sexual maturity: Physiological and clinical parameters[J]. Ann Arbor, MI: 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
  •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2005中國衞生統計年鑑[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 12.    Giedd, Jay, N. 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Adolescent Brain[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21 (1): 77–85.
  • 13.    劉金花. 兒童發展心理學.3版[M].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
  • 14.    張曉菊. 試論社會轉型期的青少年同一性發展[J]. 中國成人教育, 2007(13):71-72.
  • 15.    (美)David R.Shaffer著;鄒泓等譯.發展心理學 兒童與青少年 第6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 16.    王京芸.論青春期價值觀自主性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29(04):76-77.
  • 17.    Development of Autonomy in Adolescence  .basicknowledge101[引用日期2021-09-16]
  • 18.    張璇,張耀方.青春期情感自主性與社會適應性的相關性研究[J].杭州師範學院學報(醫學版),2007(02):94-98.
  • 19.    (美)約翰·W·桑特洛克著. 畢生發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08.
  • 20.    勞倫斯·斯滕伯格.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2007:323-548.
  • 21.    唐雯、李曉松、潘傑:.我國青少年吸煙行為的代際傳遞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2
  • 22.    【重磅】吸煙大數據:中國人吸煙現狀調查,看看你在哪兒裏?  .搜狐.2018-06-24[引用日期2021-09-16]
  • 23.    2018中國成人煙草調查內容摘要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9-08-14[引用日期2021-09-16]
  • 24.    2019年中國中學生煙草調查結果發佈  .央視新聞.2020-05-31[引用日期2021-09-16]
  • 25.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Z]. 2018-09-25.
  • 26.    李龍,李晨光,陳恆英主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8.08.
  • 27.    李玉霞.青少年抑鬱、焦慮情緒與其相關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3,3.
  • 28.    徐馨琦,方平,衞海燕.青少年抑鬱研究理論及研究展望[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 29.    王振宏主編. 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M].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12.
  • 30.    下丘腦-垂體-性腺系統與青春期的啓動  .好大夫在線[引用日期2021-09-16]
  • 31.    Carel JC, Eugster EA, Rogol A, Ghizzoni L, Palmert MR; ESPE-LWPES GnRH Analogs Consensus Con-ference Group, Antoniazzi F, Berenbaum s, Bour-guignon JP, Chrousos GP, Coste J, DealS, de VriesL, Foster c, Heger s, Holland J, Jahnukainen K, JuulA, Kaplowitz P, Lahlou N, Lee MM, Lee P, MerkeDP, Neely EK, Oostdijk W, Phillip M, Rosenfield RL,Shulman D, Styne D, Tauber M, Wit JM: Consensusstatement on the use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s in children[J]. Pediatrics 2009; 123:e752-e762.
  • 32.    Teilmann G, Pedersen cB, Jensen TK, SkakkebackNE, Juul A: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precociouspubertal development in Denmark: an epidemiologic study based on national registries[J]. Pediatrics 2005;116:1323- 1328.
  • 33.    朱禧星.青春期發育延遲[J].山東醫藥,1994(12):35-36.
  • 34.    鄧曉惠. 青春發育延遲及性幼稚[C].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內分泌學組.第七次全國婦科內分泌學術會議論文彙編.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內分泌學組:中華醫學會,2013:70-74.
  • 35.    Kaplowitz PB, Slora EJ, Wasserman RC, Pedlow SE, Herman-Giddens ME. Earlier onset of puberty in girls: relation to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and race[J]. Pediatrics. August 2001, 108 (2): 347–53.
  • 36.    Gajdos ZK, Henderson KD, Hirschhorn JN, PalmertMR: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pubertal timing in thegeneral population[J]. Mol Cell Endocrinol 2010;324:21- 29.
  • 37.    Budek AZ, Hoppe c, Michaelsen KF, Bugel S, Molgaard C: Associations of total, dairy, and meat protein with markers for bone turnover in healthy, prepubertal boys[J]. J Nutr 2007;137:930-934.
  • 38.    張文新主編.青少年發展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84
  • 39.    Surbey, M. (1990). Family composition, stress, and hurnan menarche. In F. Bercovitch &T. Zeigler(Eds. ) [M]., The socicendocrinology of primate reproductiơn. New York: Alan R. Liss.
  • 40.    Duncan, P, Ritter,etc.The effects of pubertal timing on body image, school behavior, and deviance[J].Journal of Youth andAdolescence,1985,14:227-236.
  • 41.    羅伯特·費爾德曼著.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第6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8:415-420.
  • 42.    歐亞萍. 青春期開始時間早晚對青少年早期抑鬱和同伴關係的影響[J]. 心理學進展, 2015, 005(012):P.779-787.
  • 43.    Peskin, H. (1973).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al schedule of puberty on learning and ego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 273~ 290.
  • 44.    Arnett, Jensen J .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5):469-80.
  • 45.    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Sex Education. Gender Equality, Sexuality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in the Swedish Curricula[J]. 2014.
  • 46.    Simovska V, Kane R, Peter C R, et al.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comprehensive and inclusive sexuality education[J]. Health Education, 2015.
  • 47.    方剛. 中美禁慾型性教育[J]. 百科知識, 2010, 000(024):32-32.
  • 48.    Guttmacher Institute. Sex and HIV Education. New York, NY: Guttmacher Institute. 2020.
  • 49.    Ventura, S. J., B. E. Hamilton, and T. J. Mathews. National and State Patterns of Teen Bir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0–2013[J].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 2014, 63 (4): 1-34.
  • 50.    Jozkowski K N, Crawford B L. The status of reproductive and sexual health in southern USA: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health outcomes[J]. Sexualit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2016, 13(3): 252-262.
  • 51.    Gardner E A. 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s and respon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exuality Education, 2015, 10(2): 125-139.
  • 5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
  • 53.    李丙龍.中外大學生性教育概述及啓示[J].中國性科學,2010,19(10):31-33+38.
  • 54.    Field S, Guez A. 中國初級中學性教育實施狀況[M]. UNESCO Publishing, 2018.
  • 55.    樊栩亮,方成智.內地與香港學校性教育比較研究[J].教師,2019(14):109-112.
  • 56.    劉濟良,王媛.香港性教育的基本經驗及其對我們的啓示[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18-20.
  • 57.    李佳洋,劉文利. 澳門學校性教育課程實施推廣策略經驗及啓示[J].中國學校衞生,2020,41(10):1446-1449+1454.
  • 58.    陳月端. 性與法律-性的相關法律制定探討[J]. 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 2012, 7(1):59-78.
  • 59.    (美)荷蘭特·凱查社裏安著. 性學觀止 插圖第6版 上[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9.03.
  • 60.    Laura, Widman, Sophia, et al. Parent-Adolescent Sexual Communication and Adolescent Safer Sex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Jama Pediatrics, 2016.
  • 61.    Van De Bongardt D, De Graaf H, Reitz E, et al. Parents as moderators of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exual peer norms and Dutch adolescents' sexual initiation and intention[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4, 55(3): 388-393.
  • 62.    Silk, Jessica, Romero, et al. The Role of Parents and Families in Teen Pregnancy Prevention: An Analysis of Programs and Policies.[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14.
  • 63.    李美玲,徐曉陽.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J].中國性科學,2010,19(09):27-31.
  • 64.    羅玲,彭少峯.同伴教育研究評述[J].社會工作,2015(01):116-123+128.
  • 65.    王曦影,張林林.中國21世紀性教育干預研究系統綜述[J].中國學校衞生,2021,42(01):146-152.
  • 66.    Ward J, Hunter G, Power R. Peer education as a means of drug prevention and education among young people: an evaluation[J].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1997, 56(3): 251-263.
  • 67.    劉芳,趙慶鳴著. 社會工作視野下大學生青春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19.07.
  • 68.    肖楓,蘇雷,陳曼.父母衝突對子女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01):166-167.
  • 69.    潘曉紅 ,徐羣英 ,姚彥 ,趙然.青春期少女自我體像及相關問題調查[J].中國心理衞生雜誌,2002(08):542-544.
  • 70.    於學文,金輝,韓蓁,李芬,王鳳琴,張藴景,吳雅俐.少女原發性痛經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03):33-35.
  • 71.    吳晶,龔海梅,謝作燦,丁潔.青春期學生異性交往心理與行為特徵研究[J].心理科學,2002(03):303-306+382.
  • 72.    鄒璇.摘下“勇敢”的假面——青春期男生情感表達困境及教育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03):62-64.
  • 7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Z]. 2007-02-07.
  • 7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7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Z]. 2011.
  • 7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7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7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17-06-14.
  • 79.    全國婦聯, 教育部等.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Z]. 2019.
  • 80.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81.    Dating Matters®|Funded Programs|Violence Prevention|Injury Center|CDC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引用日期2021-09-16]
  • 82.    肖瑤,劉文利.全面性教育中的愛情教育[J].江蘇教育,2018(72):46-47+49.
  • 83.    佔君武.家長如何巧對叛逆期的孩子[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6(23):3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