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昆明的雨

(汪曾祺散文作品)

鎖定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於1984年5月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文章前兩段交待文章創作緣由,第三至五段集中敍寫昆明雨季帶給作者自己的讓人感到“舒服”的感受,第七至九段對昆明雨季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的描寫,側面展示了昆明雨季的特點,最後兩段寫從由雨而生的淡淡的鄉愁。這篇文章寫昆明的雨及雨季特定的人物、事物、情景,將昆明的雨寫得“有趣”“有味”“有情”,傳神地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和思念。文章妙處不在直抒胸臆,而在委婉其辭;正因委婉,故而情深。
作品名稱
昆明的雨
出    處
《汪曾祺全集》
作    者
汪曾祺
創作年代
1984年
作品體裁
散文

昆明的雨作品原文

昆明的雨
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着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題了這樣幾行字:
昆明人家常於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於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後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並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並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裏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
我的那張畫是寫實的。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着還能開花的仙人掌。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用以辟邪的多是這樣一些東西:一面小鏡子,周圍畫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種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園吃菜了。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𭎂*,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雞𭎂*是名貴的山珍,但並不真的貴得驚人。一盤紅燒雞𭎂*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雲南並不難得。有一個笑話:有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𭎂*,他跳下去把雞𭎂*撿了,緊趕兩步,還能爬上火車。這笑話用意在説明昆明到呈貢的火車之慢,但也説明雞𭎂*隨處可見。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乾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乾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裏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麼好吃?!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圓那樣大的溜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這種菌子只能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做“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雲南把這種花叫做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麼關係。——不過話又説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我在家鄉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裏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就和她的一個養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裏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着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遊子而寫的。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看了池裏的滿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説陳圓圓隨吳三桂到雲南後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磁杯裏),坐了下來,雨下大了。酒店有幾隻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隻腳着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裏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後。四十年後,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1]  [10] 
備註:部分設備可能無法顯示*處漢字,此處漢字為“土+從”,左右結構。 [10] 

昆明的雨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1984年5月,與同年發表的《翠湖心影》《泡茶館》《跑警報》等文,一道構成了汪曾祺的“昆明憶舊”系列。這篇文章寫作的緣起是“寧坤索畫”。寧坤即巫寧坤,是作者在西南聯大的同學。1957年,汪曾祺和巫寧坤都被劃分為右派,“我倆同時落難,從此天各一方”(巫寧坤《花開正滿枝——汪曾祺辭世十週年祭》),在一系列政治運動中歷經磨難,兩人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在北京重逢。1984年,巫寧坤寫信請汪曾祺畫一幅畫,強調“要有我們的第二故鄉昆明的特色,往我家徒四壁的牆上一掛,就見畫如見人了”。可見,汪曾祺是在為劫後餘生的巫寧坤(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自己)畫一幅不重技之巧拙而只求寫其精神的畫作。汪曾祺“想了一些時候”,有了那幅畫,然後有了這篇文章。
1939年,汪曾祺隻身一人來到昆明最終考取西南聯大中文系,在昆明先後待了七年,五年讀書,兩年教書,除家鄉高郵和北京外,這是他一生待得最長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雲南主政者龍雲為昆明營造了較為寬鬆的政治環境和較為安適的生活環境,受此影響,西南聯大成為了自由精神的化身,並且創造出難以複製的教育奇蹟。汪曾祺於1946年發表的《昆明草木》中寫到:“昆明一住七年,始終未離開一步,有人問起,都要説一聲‘佩服佩服’。雖然讓我再去住個幾年,也仍然是願意的,但若問昆明究竟有甚麼,卻是説不上來。也許是一草一木,無不相關,拆下來不成片段,無由拈出;更可能是本來沒有甚麼,地方是普通地方,生活是平凡生活,有時提起是未能遣比而已……我倒寧願找這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看看,自己來寫是全無資格的。”作者的意思大概是,因為沒有可以排遣、打發這一段生活經歷的方式(比如,讀到其他人寫昆明生活的文字),所以只好自己動手來寫。由此可見,作者七年的昆明生活是有話要説的,但作者的情感隱含在文章之中。汪曾祺對昆明,特別是西南聯大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西南聯大的學習、生活情景就是汪曾祺回憶書寫的重點。 [2]  [3]  [4]  [5] 

昆明的雨作品賞析

一般人認為,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最是自然,所以不必費盡心思,只管説就是。有這種想法的人,大多不懂藝術創作。藝術創作入化,是至境,看似踏雪無痕,實際功夫在詩外。《昆明的雨》一文,就有這個意思。
文章的題目是《昆明的雨》,開篇卻寫一張畫,其實這恰恰點出了文章的三個特點,這三個特點也分別與昆明的雨有關:懸空倒掛卻又能存活開花、且能辟邪的仙人掌,既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又鮮有人知,顯得十分有趣;雨季時的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可見昆明雨季裏有許多美味;而“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則更直接地寫出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深情。雖是寫畫,實則寫昆明的雨,又可見作者對昆明的雨的三種情愫,實在巧妙。
接下來作者寫到了昆明的雨季的特點及給自己的感受,雖不似第二段那般直抒胸臆,卻字字含情。作者覺得昆明的雨並不使人厭煩,也不使人氣悶,而是讓人感到很舒服,這當然是因為昆明的雨季不連續、氣壓不低的特點所決定的,但我們也能從中讀出作者對昆明的喜愛之情,有了這種喜愛的感情,作者在昆明待著當然不感到厭煩和氣悶,而是感到十分舒服了。作者説昆明的雨是明亮的,是豐滿的,是濃綠的,是使人動情的,這裏的邏輯關係應該是昆明的雨季的這三個特點使作者動了情,動情之後自然而然地,昆明的雨季在作者心目中,就比原來的更為明亮,更為豐滿,更為濃綠。在這一段中,由於作者對昆明的雨季飽含深情,於是對其的感知便發生了變異,情感也就變得越發濃烈。作者寫到昆明雨季草木的枝葉裏的水分達到了飽和的狀態,其實作者對昆明雨季的情感,也是達到了飽和的狀態。因此,這一段體現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有情”。
而接下來對仙人掌的描寫則顯得十分有趣,這種趣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昆明人家的仙人掌是倒掛着的卻還能開花,這不但體現出仙人掌極大的生命力和昆明雨季裏空氣中水分的飽和度之高,還很罕見,因而顯得十分新奇;其次是這玩意兒竟然可以辟邪,這也是鮮為人知的,至少對於除昆明之外的學生而言,很少中學生知道這檔事。作者還特意對此展開詳細描寫: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先是放一面鏡子,鏡子的周圍畫着八卦,門頭下則放着一片紮了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的仙人掌,這新奇的一切都給作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最後是仙人掌竟擁有籬笆的同等功能,因為仙人掌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有刺,有阻攔作用,二是在昆明,仙人掌和籬笆一樣多,有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園吃菜了。在這裏作者不再強調仙人掌與昆明的雨季的關係,因在上文業已提過,也不是為畫辯解,作者在這一段意在為我們講述在昆明生活時所看到的那些趣事。在作者看來,雨季的昆明是有趣的,這不僅體現在仙人掌上,同時也體現在下文的各種菌子和楊梅中。
在對昆明菌子的介紹中,作者不僅寫出其“有趣”的一面,更是寫出其“有味”的一面。不管是對價格便宜、又滑、又嫩、又鮮、又香的牛肝菌的描寫,還是對味道鮮濃到無可方比同時價格公道的雞樅的描寫,無不令讀者垂涎三尺。特別是乾巴菌,當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時,簡直好吃到讓人張目結舌。所有的這些“人間極品”,都給作者的味蕾留下了最深刻的美好體驗,至今回想起來,仍口齒留香。當寫到牛肝菌遍開的季節時,文中有這麼一句話:“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這是在寫牛肝菌多且便宜的同時把窮困的自家大學也調侃了一把,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寫青頭菌雖然僅有短短三小句共三十個字,但他卻用“格調”一詞來形容,本來用來指人的風采、儀態或指文章風格的詞卻用來形容炒熟了卻還是淺綠色的青頭菌,這裏顯然是運用“大詞小用”的幽默方法。所謂“大詞小用”,就是運用一些語義分量重、語義範圍大的詞語來表達某些細小的、次要的事情,通過所用詞的本來意義與所述事物內涵之間的極大差異,造成一種詞不符實、對比失調的關係,由此引出令人發笑的幽默。”這樣的寫法令讀者不禁微微一笑,可看出作者對青頭菌的調侃及其無處不在的幽默文風,好似同是菌類還真分格調一樣。而在寫菌中之王雞樅時,作者將雞樅與黃燜雞米飯進行不倫不類的對比。名貴的山珍與普通的黃燜雞顯然不屬於同類的事物,作者刻意將其並列,正是其幽默筆法的體現。作者而且還講了跳火車撿雞樅的趣事:有個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樅,他跳下去把雞樅撿了,緊趕兩步,竟然還能爬上火車。這不僅寫出雲南十八怪其中之一“火車沒有汽車快”,也寫出了雞樅之多,更是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
若説對以上菌子的調侃還算比較委婉的話,那麼接下來對乾巴菌的吐槽就顯得直接多了——先是用極誇張的語言對乾巴菌的外形進行吐槽,故設懸念,為後面蓄勢:“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運用幽默方法,足見他深諳其道。接下來作者又把乾巴菌比作是“半乾的牛糞”和“踩壞了的馬蜂窩”,故意形成讀者心理上的落差,這裏是用了幽默方法中的“正反對比”,作者甚至還用口語“亂七八糟”加以率性吐槽,進行第二層的鋪墊與蓄勢,這裏則是用了“荒謬話語”的幽默方法。作者最後才用“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麼好吃?!”進行正面驚歎,一前一後的反應對比。作者這樣寫不但突出乾巴菌出人意料的美味,更把自己“不識好貨”的憨人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在這裏,作者則是用了“故作愚蠢”的幽默方法。短短一段描寫昆明菌子的文字裏竟一連用了六個幽默方法,可見“汪氏幽默”境界之高,也可見昆明雨季之“有趣”。
至於昆明雨季的楊梅,作者真是喜歡得不得了,因為他同時運用“有情”“有趣”“有味”來加以描寫。作者寫到苗族女孩的吆喝聲使昆明的雨季的空氣變得更加柔和了,很明顯從科學角度而言這是不可能的,但由於作者同時喜歡這嬌嬌的聲音和昆明的雨季,有了感情,作者的感覺便發生了變異,這一切自然也就變成可能的了,這是“有情”。楊梅的名字“火炭梅”很有趣,以至於作者不僅用兩個“真”字和一個貼切的比喻來直接地表達他的喜愛。當然了,不僅是作者,相信讀者看到這個名字時也很覺得很有意思。“一點都不酸!”作者在這裏更是巧妙地插入了口語,更直接地抒發出他的喜愛之情。最後作者通過將昆明的火炭梅與蘇州洞庭山、井岡山的楊梅進行對比,從而突出昆明雨季楊梅的美味。
接下來作者寫昆明雨季的花——緬桂花,在這裏作者不但將這平淡無奇的名字寫得很有趣,同時也寫出了昆明的人情美。作者在讚賞“火炭梅”的名字後隨即吐槽緬桂花的別名,顯然既和諧又別有用意,一褒一貶之間,形成反差之趣。作者在緬桂花的北京式叫法後多補了“這個名字真不好聽”一句,本來沒必要寫出來,但作者特意寫出來,與上一段的“這個名字起得真好”形成呼應之趣,這是作者的有意為之,既可見作者的實力吐槽,又可見其真性情;本以為作者對緬桂花的別名吐槽到此為止了,沒想到作者又進入第二層吐槽:“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麼關係”,這裏就從別名的吐槽更進一步地進入本名的吐槽了,“實在”一詞再顯實力吐槽。作者還不依不饒,一個破折號之後又打了一個回馬槍:“不過話又説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也不過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這些看似與正文沒多大關係的描寫,實則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接下來作者寫房東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於是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甚至還擺滿了七寸盤子。房東送花主要是因為其熱心好客,但作者偏偏將其寫得很小氣,很明顯是表面調侃,實則讚揚。使作者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而是以房東為代表所散發出來的,昆明這濃濃的人情味。
文章到此為止,風格稍顯活潑,作者也意識到該有些變化了,想要讓情感積澱下來且綿長,最後必須切換到深情的描寫,這一點與朱自清的《》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文章最後一段作者便轉入抒發其鄉愁之情。作者在這裏提到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作者客居他鄉,思念鄉人,在昆明沒有像《夜雨寄北》中的“秋池”,作者便在雨天來到了蓮花池,在這裏他看了滿池的清水,看了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石像,之所以清水和石像的前面都加了修飾語,是因為作者記得很清楚。他還記得池邊有一條小街,街上有一個小酒店,還記得他們要了一碟豬頭和半市斤酒,甚至記得這酒是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瓷杯裏。最不可思議的還是,作者還清楚地記得屋檐下站着幾隻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隻腳着地,一動也不動;還有院裏的大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和數不清的半開的百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這一切已經經過四十年了,作者都還一五一十地記在腦海裏。雨越下越大了,作者和友人朱德熙被困在了小酒店裏,與其説是被大雨困住了,倒不如説是被昆明所有美好的一切困住了:“我們走不了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後。”即使雨停了能走了,相信作者也不願走吧,在如此可愛的昆明生活,即使哪一天可以離開了,即便作者有深深的鄉愁,相信他也不會輕易離開。四十年前的那一天,“一寸深”的不止是苔痕,“深沉”的不只是雨,還有作者那濃濃的鄉愁,及對昆明深深的眷戀之情。
作者在描寫昆明的雨時,並不僅僅着眼於雨季的特點,還是講述昆明雨季裏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這些物,及自己和友人在蓮花池那個難忘、房東送花等事,而在這些事物裏,作者時而將其寫得妙趣橫生,時而將其寫得令人垂涎三尺,時而又飽含真情,可以説,“有趣”“有味”“有情”是這篇文章的三個主要特點。其中最為重要的作為主導且貫穿始終的一點應該是“有情”,先是昆明雨季裏的“有趣”“有味”的一切讓作者得以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有了這種深深的感情後,昆明雨季的一切又變得格外“有趣”“有味”。如此美好的昆明,叫人想念。詳述之後又重申的想念,不僅使讀者得以信服,也讓作者的感情得以沉澱,得以迴環。 [4]  [6] 

昆明的雨名家點評

福建師範大學副教授徐阿兵《直抒胸臆還是委婉情深?——汪曾祺〈昆明的雨〉新解》:此文妙處不在直抒胸臆,而在委婉其辭;正因委婉,故而情深。作者有意運用某些特殊筆法,避免了情感表達過於直露,這也提醒我們對作家的創作心理予以更多重視。 [2]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心科《〈昆明的雨〉的匠心獨運與別有寄託》:汪曾祺借寫昆明的雨中的景、物,寫了與之相關的人、事,進而以這些人、事來寫自己當年在西南聯大時的友情與愛情。不過,作者運用了中國畫的表現手法,寫得極其含蓄,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3]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詹丹《淡淡的情味──重讀〈昆明的雨〉》:作者確實在《昆明的雨》開頭和結尾,都重複了他的心語,“我想念昆明的雨”,還具體説明了,昆明的雨給他帶來“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感覺。但他並沒有用“濃烈”“非常”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想念之情。情感有濃淡之分,想念也各種各樣,汪曾祺的文章,就在於把一種淡淡的思念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既不誇張,也不深藏,有七分的思念,決不把它説到十分,甚至十二分,反之,也不否認自己內心還藏有這樣的七分牽掛,有時候也會情不自禁流露出來,但流露出來的還是這七分,不會為了求得動人效果,來添油加醋,給自己的表達加進許多戲份。這才使得他的抒情,讓人格外覺得真誠,也有了不同於許多散文家的特有風格。 [7] 

昆明的雨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劇作家,畢業於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原北京京劇團編劇。其散文求雅潔,少雕飾,剋制而有神采,內斂而不宣泄。著有短篇小説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説選》《晚飯花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等。 [8-9] 
參考資料
  • 1.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50-54
  • 2.    徐阿兵.直抒胸臆還是委婉情深?——汪曾祺《昆明的雨》新解[J].語文建設,2022(07):40-43.
  • 3.    張心科.《昆明的雨》的匠心獨運與別有寄託[J].中學語文教學,2021(09):48-51.
  • 4.    何寧.畫意之外趣味生——汪曾祺《昆明的雨》賞析[J].中學語文教學,2018(06):53-55.
  • 5.    楊淑惠.《昆明的雨》:生活味與生活情[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17):121-124.
  • 6.    劉錦華.《昆明的雨》:有趣,有味,又有情[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03):30-33.
  • 7.    詹丹.淡淡的情味——重讀《昆明的雨》[J].語文學習,2020(09):60-64.
  • 8.    裘漢康.大學語文.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
  • 9.    冉隆中.昆明讀城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170
  • 10.    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