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詩作)

鎖定
《夜雨寄北》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作。這是作者身居異鄉巴蜀時以詩的形式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一説友人)的覆信。此詩前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對方的深深思念;後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悦,反襯今夜的孤寂。詩即興寫來,寫出了作者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全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着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作品名稱
夜雨寄北
作品別名
夜雨寄內
夜雨寄人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商隱
創作年代
晚唐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字    數
28
課本階段
初中

夜雨寄北作品原文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 

夜雨寄北註釋譯文

夜雨寄北詞句註釋

⑴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當時詩人在巴蜀,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説“寄北”。
⑵君:對對方的尊稱,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您”。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⑶巴山:泛指重慶一帶的山。重慶古代屬巴國。
⑷何當:何時能夠。盼望之詞。共:副詞,用在謂語前,相當於“一起”。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裏形容深夜秉燭長談。
⑸卻話:回頭説,追述。卻,一説還,再。 [2-3] 

夜雨寄北白話譯文

你若問我歸家的日期,我還沒有定期!今夜巴山淅瀝的夜雨,卻已漲滿秋池。
幾時才相會共剪紅燭,在那西窗之下?再來細訴今夜巴山中,這聽雨的情思。 [3]  [4] 

夜雨寄北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商隱滯留巴蜀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從詩歌的內容和所表現的情感來看,被懷念的當是與作者關係非常親密的人。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裏,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似乎更確切些。 [5]  [6] 

夜雨寄北作品鑑賞

夜雨寄北整體賞析

《夜雨寄北》詩意圖(戴敦邦繪) 《夜雨寄北》詩意圖(戴敦邦繪)
此詩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説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髮開去,馳騁想象,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當”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閲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十分曲折,十分深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啓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迴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複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迴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迴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雲:“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雲:“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啓發,也是顯而易見的。 [5]  [6] 

夜雨寄北名家點評

宋·範晞文《對牀夜語》:賈島《渡桑乾》雲:“客舍幷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李商隱《夜雨寄人》雲:“君問歸期未有期……”此皆襲其句而意別者。若定優劣,品高下,則亦昭然矣。 [7] 
明·郭濬《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兩疊“巴山夜雨”,無聊之甚。 [7] 
明·敖英、凌雲《唐詩絕句類選》:蔣仲舒曰:末二句又翻出一層。 [7]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李夢陽曰:唐詩如貴介公子,風流閒雅,觀此信然。唐汝詢曰:題曰“寄北”,此必私暱之人。就景生意,為後人話舊長談。以今夜雨中愁思,冀為他日相逢話頭,意調俱新。第三句應轉首句,次句生下落句,有情思。蓋歸未有期,復為夜雨所苦,則此夕之寂寞,唯自知之耳。得與共話此苦於剪燭之下,始一腔幽衷,或可相慰也。“何當”、“卻話”四字妙,犁犁雲樹之思可想。 [7] 
清·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何焯曰:水精如意玉連環,荊公屢仿此。紀昀曰:探過一步作結,不言當下云何,而當下意境可想。又曰:作不盡語每不免有做作態,此詩含蓄不露,卻不似一氣説完,故為高唱。 [7] 
清·朱曾武《唐詩繹》:首是寄詩緣起,一句內含問答。二寫寄詩時景、時、地,俱顯。三四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敍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7] 
清·屈復《玉溪生詩意》:即景見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7]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此寄閨中之詩。 [7] 
清·徐德泓《李義山詩疏》: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 [6] 
清·黃叔燦唐詩箋註》:滯跡巴山,又當夜雨,卻思剪燭西窗,將此夜之愁細訴,更覺愁緒纏綿,倍為沉摯。 [7]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此詩內複用“巴山夜雨”,一實一虛。 [7] 
清·範大士《歷代詩發》:圓轉如銅丸走阪,駿馬注坡。 [7] 
清·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説着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裏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後也,奇絕! [6] 
清·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婉轉纏綿,盪漾生姿。 [7] 
清·馮浩玉溪生詩集箋註》:語淺情深,是寄內也。然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仍當作“寄北”。 [7] 
清·桂馥札樸》:義山“君問”云云,眼前景反作日後懷想,此意更深。 [6] 
清·姜炳璋選玉溪生詩補説》:只一轉換間,慧舌慧心。 [7] 
清·鄒弢《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樑》:句意藴藉。 [7] 
清·施補華峴傭説詩》:李義山“君問歸期”一首,賈長江“客舍幷州”一首,曲折清轉,風格相似;取其用意沉至,神韻尚欠一層也。 [7]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清空如話,一氣循環,絕句中最為擅勝。詩本寄友,如聞娓娓清談,深情彌見。此與“客舍幷州已十霜”詩,皆首尾相應,同一機軸。 [7]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如此作法,筆勢非常矯健,且可省卻許多語言,詩家謂之頓挫者是也。 [7] 

夜雨寄北作者簡介

李商隱像 李商隱像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温庭筠合稱“温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8]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1
  • 2.    人教社課程教材研究所.語文(七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1
  • 3.    陳永正 譯註.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07-108
  • 4.    王一川.文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9
  • 5.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上卷).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655-656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139-1140
  • 7.    陳伯海.唐詩匯評(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420-2421
  • 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