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聞1+1

鎖定
《新聞1+1》是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一檔深度時事新聞評論對話節目。
欄目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展開評論分析。
節目於2008年3月24日每週一至週五晚22:00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2009年8月3日改為每週一至週五晚21:30播出,2022年10月22日後週五的節目改在22:00播出。 [4] 
中文名
新聞1+1
外文名
NEWS 1+1
類    型
深度時事新聞評論對話節目
主持人
白巖松
董倩
製作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製作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新聞節目中心
首播時間
2008年3月24日
播出頻道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網絡播放平台
央視網
央視新聞
央視頻
網絡播放平台
央視影音
播出狀態
播出中
每集時長
30 分鐘
重播時間
週二至週六02:33 04:33
播出方式
直播(有時錄播)
語    種
漢語普通話
現演播室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復興路辦公區N07演播室
原演播室
總枱新聞中心250演播室、總枱新聞中心150演播室 [1]  [7-8] 
備用演播室
總枱新聞中心N11演播室
特別形式
兩會1+1、奧運1+1、冬奧1+1、亞運1+1 [6]  [11] 
首    播
週一至週四21:30 週五22:00

新聞1+1節目發展

2008年3月24日,央視新聞頻道進行小改版,《新聞1+1》開播,每週一至週五22:00在250演播室直播。
2008年5月6日至10日,《新聞1+1》在日本NHK演播室播出系列報道。
2009年8月3日,《新聞1+1》改為週一至週五21:30播出,8月10日,欄目進行改版,更換為新聞頻道統一片頭並改在150演播室直播。
電視直播圖片(春節期間)
電視直播圖片(春節期間)(6張)
2009年8月24日,《新聞1+1》臨時在250演播室直播。
2010年2月1日,《新聞1+1》改在高清改造後的250演播室播出。
2010年3月1日,《新聞1+1》取消統一片頭,以獨立包裝節目預告為片頭(但仍使用“你正在收看的是”片花)。
2011年8月1日起,《新聞1+1》全新改版。欄目改為由主持人承擔評論員職能,對新聞熱點展開個性化的評論與報道。並以“主播制”進一步強化主持人的符號特色,欄目同時取消“你正在收看的是”片花,改為獨立的新片頭並使用全新的大屏包裝和視窗包裝。欄目改版初期在改造後的150演播室播出 [8]  ,但第二天後便回到了250演播室播出。
電視直播圖片(國慶節及重大節假日期間)
電視直播圖片(國慶節及重大節假日期間)(26張)
2012年3月29日,《新聞1+1》更換新的大幕包裝和視窗包裝 [9]  (原有的新聞包裝不變)。
2012年7月25日起,欄目在每四年一屆的夏季奧運會期間推出奧運特別節目《奧運1+1》。 [22] 
2013年3月4日起,欄目在每年兩會期間推出特別節目《兩會1+1》。 [21] 
2019年6月3日起,《新聞1+1》在凌晨的重播改為16:9格式播出。
新聞1+1歷年片頭
新聞1+1歷年片頭(9張)
2019年6月底起,《新聞1+1》及新聞評論部其他欄目由總枱新聞節目中心管理(但仍然由新聞評論部承製)。
2019年10月16日,響應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在9月啓動的高質量改版,央視新聞頻道再次改版。 [2]  《新聞1+1》更換為16:9的片頭,演播室更換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復興路辦公區N07演播室
2020年4月9日,欄目以錄播的形式在N11演播室播出,並連線比爾·蓋茨。 [17] 
2020年9月21日的節目中,由體育青少中心的張斌客串主持,專訪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並在N11演播室錄播 [18]  ,該期節目並作為特別節目《春華秋實——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500天特別節目》的相關片段在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播出 [19] 
2021年1月26日,欄目在播出途中首次轉播白巖松的融媒體節目《白•問》。 [15] 
2022年2月5日起,欄目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推出冬奧特別節目《冬奧1+1》。 [23] 
2022年10月14日,因新節目《高端訪談》在新聞頻道週五的21:30開播 [5]  ,《新聞1+1》在週五的節目曾停播兩期(停播的兩期均順延至下週播出),10月28日起恢復該節目在週五的播出 [4]  並調整播出時間為22:00。
2023年5月23日-25日,欄目與總枱上海總站共同推出有關上海適老化相關政策措施的節目,其中在5月23日、5月24日的節目中在總枱上海總站演播室製作播出。 [12-14] 
2023年7月19日,欄目臨時在N11演播室直播。 [16] 
2023年9月24日起,欄目在杭州亞運會期間推出亞運特別節目《亞運1+1》。 [24] 

新聞1+1欄目介紹

欄目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像,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鋭度為新聞導向,呈現最質樸的新聞。
電視直播圖片(2008-2009年)
電視直播圖片(2008-2009年)(38張)
欄目作為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一檔時事新聞評論直播節目,每期節目從國內的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展開評論分析。
電視直播圖片(2009-2011年)
電視直播圖片(2009-2011年)(33張)
欄目打破傳統的新聞播報方式,大膽的採取現場直播形式,向觀眾展現當天新聞話題的事件全貌,解讀事件真相,更首次引入了“新聞觀察員”的全新概念,採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聞觀察員的雙人談話模式,由白巖松董倩等聯袂搭檔主持。後改為只由一位主持人主持,即“新聞+評論”模式。第一時間跟進評論直播,深入解析新聞幕後錯綜複雜的背景脈絡,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鋭度為新聞導向,呈現給觀眾最質樸的新聞。與《環球視線》不同的是,節目討論的話題取材自國內的新聞事件。
電視直播圖片(2011-2019年)
電視直播圖片(2011-2019年)(91張)
欄目的節目形式與鳳凰衞視的《時事開講》頗為類似。主持人、新聞觀察員共同對重大的、熱點的時事話題進行探討,並以直播的形式播出。已播出了關於“中日關係圓桌論壇”、“印花税下調”等節目。“這是央視首個直播新聞評論節目。”央視新聞頻道某負責人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新聞1+1》突破了央視以往新聞節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發事件的探討,直播意味着極大的難度。
2011年8月1日起,新聞頻道《新聞1+1》欄目全新改版亮相。節目在形態上尋求突破,由主持人與評論員的一對一訪談模式,改為由主持人承擔評論員職能,對新聞熱點展開個性化的評論與報道。
  • 在報道風格上,新版欄目強化“豐富的信息量”、“明快的報道節奏”與“鮮明的主題性”的融合,突出評論內容的多元化、深入性與媒體性特色;
  • 在關注題材上,欄目將進一步強化熱點新聞的跟進,依託各地應急報道點資源,第一時間採訪新聞當事人,突出熱點新聞的即時延展。
配合改版,欄目以“主播制”進一步強化主持人的符號特色。改版後的首期節目關注中國紅十字會的社會質疑。節目播出後,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表示,節目在不迴避問題的基礎上,剖析理性、客觀,體現了國家媒體的責任感與輿論引導功能。百餘家網絡媒體轉載了節目內容。

新聞1+1主持列表

評論/觀察員
主持人
曾任主持人
客串主持
劉欣(現中國國際電視台主持人)
改在其他欄目
孫寶印、王躍軍、勞春燕
轉幕後
已辭職
其他
相關參考資料: [3]  [10-11] 

新聞1+1欄目評價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改版後推出的《新聞1+1》,不僅改變了傳統電視評論刻板的説教方式,而且大膽觸及關係國計民生的敏感議題,並充分挖掘圖像評論的功能意義,以創新特色成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改變説教方式,構築公共平台
1.主持人與觀察員雙向制動,形成開放的話語場
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大都“寄生”在所報道的事實中,評論的內容通常是主持人幾句不痛不癢的批評和調侃,總體上是為新聞事實服務的。《新聞1+1》則開創了一種以主持人加觀察員為主要形式的“二人轉”式的新樣態。主持人不僅是一個提問者和串聯者,而且對節目觀點的系譜進行宏觀把控,對新聞意見進行有益的補充和平衡,把選題外圍的思考空間交給觀眾,在每個“關節點”發出疑問,防止受眾落入窠臼,既把他們引進來,又讓他們能釐清關係,順暢地走出去。
2.把握好“問責”式選題的容忍度,為新聞當事人行使“反論權”提供平台
在批評型或者輿論監督型節目中,《新聞1+1》往往是通過個案反映普遍問題,探究制度中的漏洞、體制中的弊端、法律中的瑕疵,站在體制機制層面進行反思。即使是對個案進行問責,也是抱着與人為善的態度,首先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解讀當事人做這件事的動機。其次是舉出大量事實作為論據,最後的議論環節也留有一定迴旋的空間。
3.充分利用網絡,構築公共意見的集散地
中國目前已經進入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期,這個時期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社會的“碎片化”。因此,就傳播的影響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個(類)媒介強勢覆蓋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新聞1+1》充分利用網絡平台,選題大都是採用網絡上熱議的話題,着力於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點進行探討,並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羣體情感訴求。《新聞1+1》通過網絡話語和官方話語互搭梯子的方式讓草根議程走上了公共議題的舞台,既集納公共領域意見,又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讓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網絡語言得到自我修正。
二、觸及敏感議題,建立宏觀架構
《新聞1+1》的主題大致分為三類:時事政策解讀、公共話題、突發事件。每類主題都敢於選取一些較為敏感的話題,觸角也會伸向體制機制層面,為決策層提供一種思路和參諫。這一方面需要膽識和評論策略,更重要的是必須把握好評論時機,在大量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尋求忠恕、公允、客觀、平衡的新聞意見。
1.時事政策解讀:梳理歷史發展脈絡,建構媒介層面上的國家議題
在時事政策解讀方面,《新聞1+1》曾推出一期引起網民討論的節目——《臨界點:中日關係圓桌論壇》。節目中雙方嘉賓的交鋒非常激烈,談到許多敏感問題時也直言不諱。節目最後,雙方拉手的姿態也表現出中日關係正在走向暖春的新圖景,為觀眾呈現出國家意義層面上的中日關係,從新聞控制的角度上説有利於引導受眾理性地看待日本社會和民眾,從而完成媒介層面上的政治意義建構。
2.突發事件:注重報道時機,凸顯“不一樣的解析”
在突發事件類選題中,《新聞1+1》也開始關注一些敏感的社會問題,同時採取適當的策略,不搶“第一落點”,只搶“第二落點”。因為突發事件需要一個調查和處理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陷入輿論的狂躁中,必然增加新聞意見的政治風險。只有當事件逐漸平息後,掌握翔實、準確的材料,對事件有一個全景式把控,才能做出理性、富有建設性的評論。對突發事件評論另一種策略就是獨到、深入、異質的闡釋,在思考維度上搶佔先機。
3.公共話題:把百姓關注點作為切口,促進決策科學化
《新聞1+1》通常會對微觀事件進行剝繭抽絲,最終抽象為體制機制層面的公共議題。《承擔與感謝》這期節目,在探討百姓怎樣去理解和遵守奧運會期間臨時措施時,白巖松建議政策制定者能否在一些措施的細節處更以人為本。
三、挖掘圖像功能,提供事實論據
傳統的口播評論中,圖像符號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展現,造成與平面媒體難分伯仲的局面。《新聞1+1》突破這一瓶頸,充分發揮圖像評論的功能,同時運用人物同期聲、畫面、字幕、現場連線等多種方式,為演播室節目的“話匣子”提供論據。
《新聞1+1》不求優先的報道權,而求最佳闡釋權,贏在思想而非第一手材料,贏在探究事件機理和解決思路而非論述和總結,贏在開放性的結論而非僭越式的對錯判斷,從而在圖像評論與口播評論中建構起一種令人信服的邏輯推理關係,進而使受眾能對評論文本進行支配式解讀。——《電視研究

新聞1+1播出時間

播出頻道
播出時間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CCTV-13)
首播:週一至週四21:30 週五22:00
重播:週二至週六2:33 4:33
備註
如遇特殊情況(如遇新聞聯播延時、播出特別紀錄片、特別報道等),節目將延時播出或停播一期節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