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倩

(央視主持人)

鎖定
董倩,女,1971年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青島市平度市,滿族。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董倩畢業於北京大學,進入中央電視台主持的第一個節目是《焦點訪談》,先後主持過《新聞1+1》《東方時空》《新聞調查》《新聞會客廳》等節目。現任《面對面》《新聞1+1》主持人
2020年9月8日,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1] 
中文名
董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出生日期
1971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主持人,播音員
出生地
北京
代表作品
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調查》,《新聞會客廳
祖    籍
山東平度
星    座
摩羯座

董倩個人履歷

1983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1989年畢業於北京八中。
199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
1995年11月至1996年12月 《焦點訪談》國際組編輯。
1995年底,大學畢業後不久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考入了中央電視台,開始在《焦點訪談》國際組工作。
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 《東方之子》出鏡記者
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 《新聞調查》出鏡記者。
2003年4月至今《央視論壇》《董倩面對面》《新聞1+1》主持。
董倩主持節目
董倩主持節目(17張)
2011年10月出席金號獎2011“全國聽眾喜愛的歌手”頒獎晚會主持。

董倩步入職場

1995年10月,董倩剛剛走出北大校門,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的招聘考試,憑着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她順利地通過了入台考試,進人新聞評論部《焦點訪談》工作。“之前根本沒有想過會從事電視方面的工作。我是學歷史的,對新聞知之甚少,可以説,我是伴隨着央視電視新聞的發展慢慢地成熟起來的。”剛出校門的董倩對於電視是地地道道的門外漢,年輕的她沒有社會經驗,沒有工作經驗,甚至不懂編輯機。“當看着辦公室裏的同事出出進進忙這忙那,自己卻像個木頭一樣傻呆呆地坐在分給我的辦公桌前不知所措時,那種自卑幾乎要了我的命。”
在《焦點訪談》工作一年後,董倩到《東方之子》做出鏡記者。1999年參加了澳門迴歸大型直播節目,“直播對記者的現場採訪能力要求更高,記者要做的是更加敏鋭地把握現場以及鎮定自若的心理素質。”或許正是憑着這種勇於自我挑戰的拼搏精神,才有了今天成熟、幹練的董倩。2000年她加入《新聞調查》,“這是一個全面培養出鏡記者的好地方。出鏡記者在第一現場,其他人都是在通過他們的眼睛看事件,所以他們的採訪和挖掘深度尤為重要。”經過7年多記者生涯的積累,董倩又站到了《央視論壇》主持人的位置上,“從做現場記者到進入演播室做主持人,我的速度可能快了些,但既然受命於此,就要盡力幹好。”這是董倩的一貫風格。

董倩職業經歷

董倩 董倩
香港迴歸、五十年國慶、澳門迴歸、申奧成功、APEC會議、中國加入WTO、載人航天飛行、北京奧運會、汶川大地震……央視這些重大活動報道中,都有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子——董倩。 這位在央視摸爬滾打十四年的資深記者和主持人是怎樣走到今天的?
在常人的眼裏,董倩一路似乎總是伴着鮮花、雨露和掌聲。其實,事實遠非如此。有一次,記者私底下問董倩,工作中有沒有遇到過觀眾“不買賬”的時候。董倩哈哈一笑:“多了去了,怎麼會沒有呢?即使到現在,也會聽到一些批評的聲音,更不用説早些年了。當初,組裏有白巖松水均益這樣的‘大牌’,雖然跟他們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但領導和觀眾都不會因為你起步晚幾年,就會用低一些的標準要求你。你既然來了,就應該做好。所以,早期那些日子挺糟糕的,自己根本找不到感覺,別人的批評接踵而來,有一段時間甚至覺得幹不下去了。”
開始那幾年,她發現觀眾對她總是不認可,一些同事也失去了最初的熱情,不太願意與她合作,很多議論不期而至……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主持的節目觀眾不愛看,收視率不斷下降,這種打擊無疑是沉重的。那段時間董倩寢食難安。
董倩清楚地記得製片人時間曾跟她説過:“我挑主持人向來一挑一個準兒,看人還從沒有看走眼的時候。可是現在我們的同事,還有領導,都反映你不行,我不能不想是不是我看走眼了。你可別成為我的第一個敗筆。”
那次談話對董倩刺激很大。董倩説:“當一個主持人不僅要有閲歷,有知識,關鍵還要有自信。今天回想起來,我當時的主要問題在於,什麼都沒有,尤其閲歷不夠,我老以一種學生心態面對不同的人,不夠自信。”
一次,董倩做了一個系列專訪。但採訪效果大家普遍反映不好,説她瞪着眼,繃着臉,特別嚴肅地質問人家。部門主任還特意把董倩叫到辦公室,面無表情地説:“這裏有一份關於你的材料,你拿回去好好看看!”一頭霧水的董倩接過大信封,忐忑不安地回到辦公室,打開材料一看,原來是北京廣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張頌寫的一篇內參,密密麻麻幾頁紙,就她主持的節目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分析,並從專業的角度提出了不少非常“尖刻”的批評意見。
董倩將這份批評材料鄭重地貼到辦公桌旁邊的牆上。她説:“人應該換一個角度看待批評,人家批評我是對我的幫助啊!説明你引起別人注意了,你再也不是一個無關痛癢的人了。”董倩接着説:“前些年我是個不被人想起的新手,遇到大事需要採訪的時候,都沒有我的份兒,心裏很難受。當別人在前方熱火朝天地忙活時,你知道我在幹什麼?我心想哪怕你讓我幫你們拿架子都行,只要讓我參與。但是沒有我參與的機會。你説做一個記者,當大事發生的時候你卻只在邊上看着,心裏會怎麼想?”
不過這一切都過去了。2007年,台裏批准董倩去耶魯大學學習了一個學期。在外國人堆裏生活,這對董倩來説還是第一次。在美國的經歷,讓董倩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美國電視節目中,重要的時段中出現的都是男人,回央視一看,自己也是在重要時段出現。“我是女人,由此我就得出個結論,我也挺重要的。”董倩説。

董倩個人生活

董倩
董倩(2張)
迅速撲面而來的新鮮事物竟會是這樣陌生。我進了電視台,可根本不懂電視,連什麼是編輯機都不懂!我所熟悉的是在自己家裏看到的電視節目,而遠遠不是電視本身!後來我才知道,在電視台,是沒有人主動輔導一個新人的,不懂的就要勤着問,勤着陪笑臉去迎人家的冷漠。當時我哪懂 。北大的4年養出來了清高、比別人多上幾倍的自尊、還有,甚至是傲慢。而所有這一切,當我每天看着 辦公室裏的同事出出進進忙這忙那,自己卻像個木頭一樣傻呆呆坐在分給我的辦公桌前不知所措時,轟然倒塌。取代它們的是自卑。真是小姑娘啊,那種自卑幾乎要了我的命。哪裏曉得在往後的日子裏,自卑有可能是時時侵襲咬噬那顆稚嫩純真的心的。從那天起,她開始踏上了艱苦的記者的道路。
董倩
董倩(3張)
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天到中央電視台來上班的情景。那天,天是鉛灰色的,天空中飄着無窮無盡的大雪花,冷得不得了。我早早地趕了4路車到東門傳達室等製片人李小萍來接我進去。定的是9點,我恨不得8點就到了。後來才知道,我是參加招聘考試進台的,所以不象正式分配進來的同事,有完備的一套證件,每天可以目不斜視、傲然出入於把守大門的武警衞兵的眼前。我雖然被考試錄取了,但一切還沒有辦理,所以站在東門外等,跟傳達室裏的一切人沒有任何兩樣。那時候根本不懂這些 ,緊張興奮地站在雪地裏,緊緊地盯着東門裏面出來的人,看哪一個像是接我的。哪裏顧得上冷,人興奮得直熱。
第一次的印象太深了,我甚至記得那天我穿的是什麼:細格布襯衫,灰色套頭毛衣,牛仔揹帶褲,為了上班新買的鋭步運動鞋,一條灰格的寬大羊毛圍巾,一件米色的毛茸茸的羽絨服,還有一頂我媽給我織的藍白花毛線帽子。我就是以這一身的學生氣面對一切去了。
在主持節目 在主持節目
董倩認為,要想採訪成功,首先氣勢上不能輸,一定要讓被採訪者眼裏有你。為了做到這一點,採訪前的功課便不能不做足。
董倩覺得對於新聞來説,最首要的便是“準確”兩字。如果你的提問不準確,或者説你的提問不夠水準, 對方覺得你不具備與他們對話的資格,那麼他們很可能就會敷衍你。
“樸素大方”是董倩對自己採訪風格的評價,這也許得益於她的父母。雖然董倩是家裏的獨生女,但多年來,父母給她最大的影響就是“樸素 ”。
多年面對面的採訪經驗,董倩總結出一句話:讓對方覺得你配坐在他面前。“不管什麼人,部長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所謂‘配’,就是讓對方感到‘你懂我説的話’。這樣,“在日後的採訪中,能讓別人把你 當回事,還是一個‘配’字。你更加‘配’,他就會更重視你,採訪出來的東西就會更客觀、更準確。”

董倩記者生涯

董倩
董倩(3張)
董倩至今已經歷了7年記者生涯的歷練,按説應該是比較自信了。而她卻深有感觸地向我坦言:“真是越做越覺得如履薄冰、誠惶誠恐……”往常的經歷被她稱為是“實習生的經歷”,是“謹慎的學習過程”。“按説每做一個節目我都應該增加自信,但問題是兩方面的:一方面,的確是培養了自己的自信,知道在面對採訪對象的時候應該調整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這比以前自信了;另一方面,我比以前更誠惶誠恐、謹小慎微,因為我知道要採訪得好太難了!怎麼能夠深入事情的本質、核心,挖掘到真實情況,這其中的學問太深了!”
重點大學到新聞評論部,一路在“人尖”中打拼的董倩,雖然親歷了眾多重大事件,越來越被觀眾和業界認可,但董倩卻有着出乎我們意料的謙虛,“從所處的環境中,我始終能感受到什麼是優秀的,所以我就越發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我知道自己資質平平,所以我必須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我才能維持跟那些優秀的人一樣的水平。這不是謙虛,這點我對自己的評價很客觀。”
董倩
董倩(2張)
《新聞調查》是在進行“人對事”的採訪。經過在《東方之子》3年的歷練,董倩學會了挖掘一個人內心的東西。而《新聞調查》涉及的面要廣,程度要深,挖掘的是事件、事件中的人和人所參與的事件。從《東方之子》到《新聞調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只有完成了《東方之子》的積澱,通過在《東方之子》的鑽研、訓練、提高,才能進入《新聞調查》這一更高的層次。沒有《東方之子》的訓練,就不可能有我在《新聞調查》今天相對自如一些的採訪功力。”
作為一名出鏡記者,董倩把自己定位於資料的蒐集者,“要做一桌豐盛的宴席,素材的蒐集是必不可少的,你準備了什麼樣的料,決定着你將獲得一席什麼樣的菜。所以我作為資料的蒐集者,任務也是比較艱鉅的。”為了能夠蒐集到更多的料,董倩不斷地嘗試不同領域的採訪。她把現階段定位為打基礎的階段,而《新聞調查》則提供給她一個廣泛涉獵各個領域的平台。

董倩克服缺陷

“北大的4年養出來了清高、比別人多上幾倍的自尊,甚至是傲慢。”剛剛從北大畢業時董倩自信滿滿的,經歷了初次接觸電視的茫然後,原先的自信被洶湧而來的自卑所取代,“在一個人從學校到社會,從年輕到成熟的過程中,適度的自卑是非常好的,它會推動你向前。當你知道自己這方面不如別人的時候,克服缺陷的過程就是努力向前的過程!”如今的董倩表現出的是虛懷若谷的平靜。
董倩的家教很嚴,父母從小就教育她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能丟掉做人的最基本原則。“稻子熟了才彎腰”,這是父親經常教育她的一句話,所以董倩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親切、樸素、自然,而她也説自己總是帶着些“學生氣”。已成為央視名記者的董倩,生活依然保持樸實、低調,“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拋頭露面是必然的,但我只是電視節目製作中眾多環節中的一個環節,是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必然成為一個公眾人物。其實,電視有時候挺不公平的,有那麼多的人蔘與了電視節目的選題、策劃、編輯工作,最後觀眾記住的卻往往只有露臉的公眾人物。”

董倩專心做事

“我覺得自己當記者的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我真的不知道除了幹記者這行,我還能幹些什麼。”董倩很坦然地説。“既然做了,就要做好”,這是董倩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支撐她在新聞這條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努力+機遇’是每個人成功的砝碼,我是一個被動型的人,有機會就抓住,沒有機會就做自己的事情。”董倩説她不是一個愛空想以後要幹什麼的人,喜歡專心地把正在做的事做好,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央視論壇》是一個評論性、互動性、交流性很強的欄目,它要求主持人能引導談話的進程並推動與嘉賓的討論,這對主持人董倩要求更高了。“面對採訪對象,最重要的是真誠,要用心交流,要了解對方,讓對方信任你,這樣他們才會敞開心扉和你交流,才能獲得更準確深入的資料。《央視論壇》這個節目中請的嘉賓都是專家,要想與之平等地對話,就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這樣才能讓對方覺得你可以坐在他面前。”董倩多年採訪的經驗之談,正是這種不卑不亢的平等心理讓觀眾喜歡上了平和、親切的她。
董倩每天的工作都很忙,平時她常常用散步的方式來放鬆,真有點無奈的味道——太忙。不過,興之所至,在一片芳草綠蔭中走走也未嘗不是件好事。這種淡雅的休閒方式恐怕也只有真正擁有淡雅情趣和平和心態的人才會喜歡,因為只有他們能領會到,平平淡淡才是最真。

董倩社會生活

董倩
董倩(3張)
2008年的汶川地震直播,對於董倩來説,與她之前主持過的“兩會”報道,“神五”、“神六”發射等新聞直播經驗相比,是“一場沒有任何準備、不知道何時結束的大戰”。她已經習慣了在主播台上,戴着耳機聽導播的指揮,手裏翻閲大量資料和信息,同時嘴裏與嘉賓交談的直播過程。而5月12日的晚間時段裏,董倩和張羽搭檔現身《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直播節目。當時董倩對地震完全不知情,是突然被調進直播室的。董倩告訴我:“在直播中,我和我的同事,一個接一個地哽咽、落淚,有觀眾給我們留言説,謝謝你們,天天陪我們一起擔心、哭泣、憤怒,同時帶給我們噩耗和希望的人。”
董倩是經歷過無數次直播的主持人,早已百鍊成鋼,但是面對這次直播,她説這是她所遭遇到的最艱難的一次直播。難度最大的一點在於,地震發生太突然,在直播過程中,主持人幾乎沒有什麼資料準備。“有時電話打進來了,就要馬上連線,通話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對方是誰,在什麼地方,會帶給我們什麼消息。”由於時間緊張,在直播第一天,大家甚至是通過短信來部署當天的直播細節,比如需要的素材是什麼,傷亡數字是多少,圖片要多少張。
在直播開始的時候,面對地震,董倩所得到的信息和普通電視觀眾相差無幾,幾乎所有的新信息都是來自直播中和前方記者的交談,那時前方記者拍攝的畫面傳不回來,董倩能做的就是儘量多問連線記者幾個為什麼,比如,部隊深入到哪一個階段了?又有多少人被救出來了?傷亡數字是多少?三天後,董倩又以記者身份出現在抗震救災的一線。“我必須要上前線,在這樣的大災面前,深入一線採訪,是每個記者應該盡到的責任。情況越是複雜,我越想知道是為什麼。”
董倩合照
董倩合照(9張)
這次直播對於董倩和大部分主持人而言,是一次集體“不專業”的直播:張羽哽咽,趙普含淚……董倩這位平時被看做最專業、客觀、冷靜的新聞主播,在這次直播中,面對鏡頭,也難掩悲痛。鏡片後面紅紅的眼睛,成了那段日子她最常見的表情,表面的平靜難掩內心的焦慮。“看到那麼多同胞失去生命,我的腦子裏一片空白,自己做了這麼多年主持人,從來沒有這種時候,有時自己説了什麼都不知道。”焦躁、無奈、感動、震動,這些情緒的交叉使得董倩在播報死傷數字、播送救援畫面的同時,需要努力再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感情。那麼多不幸集中在一起,而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我們每天都在感性和理性中掙扎,坐在直播間需要不停地壓抑自己的情感。這次直播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有説錯話或者失誤的時候,觀眾都很寬容。很多網友留言説,主持人也很辛苦,別再給他們額外的心理壓力了。很讓人感動。”董倩説。

董倩主持節目

先後主持過《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調查》《新聞會客廳》《新聞1+1》。

董倩獲獎記錄

藝術類
  • 2001    獲得第五屆“金話筒獎”。    (獲獎)    
榮譽稱號
  • 2020-9-8    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獲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