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市民

鎖定
新市民是原籍不在當地,因工作或上學等各種原因來到一個城市的各種羣體的集合統稱。
2022年3月,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 [1] 
中文名
新市民
屬    性
我國城市建設的主力軍
地    區
各地
開始時間
2006年2月15日

新市民發展情況

新市民是我國城市建設的主力軍生力軍,他們為我們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流血流汗,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理應受到尊重,理應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和待遇。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一直戴着“外來者”“農民工”的帽子,難以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
新市民 新市民
2006年2月15日開始,青島市為使120萬外來務工人員享受與市民平等的待遇,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將外來務工人員改稱為“新市民”,其子女稱為“新市民子女”。取得暫住證的“新市民”可享受保險、房貸、考駕照出國旅遊、子女入學等待遇。青島市在全國率先垂範,尊重到青島市建設的每一位外來者,尊重每一個農民工,首先在稱謂上進行了改革,同時將“新市民”納入全市市民的統一管理,享受保險、房貸、考駕照、出國旅遊、子女入學等待遇。人們期待着全國的所有城市都能消除對外來建設者的一切歧視,取消城鄉不同的户籍制度,讓共同的建設者享受同等的權利和待遇。
2022年3月,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 [1] 

新市民背景介紹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農民工。農民工羣體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雖然不是城市居民,但也與農民有着很大不同。由於在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觀念上受到城市現代文明的薰陶,不少農民工對於城市化的生活道路有着強烈的渴求,但在此時的環境下又面臨着諸多困難。最近在全國一些地方出現的變農民工為“新市民”的活動,讓農民工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的城市化轉變再次成為關注熱點。
新華網杭州10月3日電(記者裘立華)在擁有世界上最多流動勞動大軍的中國,習以為常的“農民工”稱謂正在逐漸被“新市民”所代替。

新市民暫住證

新市民 新市民
已在浙江嘉興工作三年的山東人李昭軍告別了在中國已經實行了20多年的“暫住證”,取而代之的是“居住證”。這本新證,讓李昭軍可以享受免費的就業培訓,和本地居民一樣參加社會保險,免費獲得艾滋病等特定傳染性疾病的檢查和治療,以及在街道和鎮計生服務站享受免費計生服務。而這些服務在原來“暫住證”時代是沒有的。更讓李昭軍高興的是,他的兒子可以和當地孩子一樣,在嘉興免費上學,而不需要回原籍,忍受常年的分離。

新市民居住證

用“居住證”代替“暫住證”,中國浙江、廣東等一些省份都在推廣這一制度。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對務工者的意義完全不同,持“暫住證”時務工者幾乎無法享受公共服務,而“居住證”則像綠卡,務工者可以享受在就業地的各種服務。
由於製造業蓬勃發展,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出現“人工荒”,供求關係的改變讓“農民工”有了討價還價的權力,農民工的地位迅速提高。
在浙江紹興工作多年的湖南籍務工者黃榮寶説,找工作完全不同了,以前老闆挑三揀四,不一樣,輪到我們挑三揀四,先問老闆宿舍有沒有衞生間,如果沒有,那你應該扭頭就走;如果有,那應該再問有沒有電扇,如果你有好的技術,甚至要求企業給你的宿舍裝空調。
在中國沿海發達地區,越來越多的務工者住上了公寓。擁有1000多萬農民工的江蘇省,在農民工集中的蘇州無錫等地,已建起了一批供農民工集中居住的“安居工程”。蘇州有70%以上的農民工住在政府花錢蓋的公寓,無錫市投資10億元興建了5200多個農民工集中居住區(點),集中居住的農民工達50%。
江蘇省一項對3000名農民工的調查顯示,70%的農民工認為自己享受了“市民待遇”,75%的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滿意度提高。
據上海市總工會統計,上海的從業人員超過800多萬人,其中農民工超過400萬。上海市總工會從2004年起加快農民工的工會組建工作。到100多萬名農民工成為工會會員,約佔農民工的1/4。
在中國,過去許多人把農民工叫做“打工仔”、“外來妹”,但更多的人稱農民工為“杭州新市民”、“新紹興人”等。與此同時,許多過去的農民工成了企業的管理者,還被選舉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新市民社會態度

現年29歲的李時梅是中國鞋業龍頭企業温州康奈集團的一名普通員工,同時她也是温州市鹿城區的人大代表,這個身份使得她能夠在當地參政議政。
新市民 新市民
“我原來工作的地方治安很差,我提出一項建議,要求政府加強社會治安,沒想到當地政府馬上有了反應,一個月后街上隨時可以看見巡邏的警察,我下班再也不需要老公護送了,我沒想到外來務工者也能擁有這樣的力量。”李時梅笑着説。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海説,從“農民工”到“新市民”,這不光是稱謂的改變,而是社會態度的轉變。對農民工的歧視包含制度歧視和社會歧視兩方面,從稱謂上有了改變,農民工從最初被排斥、被歧視,到逐步被認可、被接納,並融入當地社會。

新市民熱潮湧起

2006年,對於西安市的許多農民工來説,也許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時間裏,一場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新市民”熱潮在這個城市一再掀起。
事情始於2006年8月,8月21日西安市雁塔區區委、區政府聯合下發了《關於規範“新市民”稱謂的通知》,標誌着“新市民”成為雁塔區40萬農民工及外來務工人員的新稱謂。這一文件要求,從即日起,“外來人口”、“外來務工人員”、“打工者”、“農民工”等稱謂統一規範為“新市民”。今後在雁塔區的各種文件、彙報、資料、講話和口頭稱呼中,一律將使用“新市民”。
西安市大雁塔
新市民 新市民
雁塔區還組建了“雁塔區新市民援助服務中心”,出台了具體辦法,為“新市民”工作生活中出現的困難進行幫助。援助服務中心從法律援助、子女入學、看病就醫、就業指導等方面,為“新市民”提供幫助。同時建立“新市民”援助服務中心基金,對因家庭遭受天災人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致使生活難以為繼的“新市民”,對因工傷亡,家庭困難,子女面臨輟學的“新市民”,援助服務中心將給予一定救助。
“新市民”子女就學按照就近入學原則,按暫住地就近直接到學區內所在公辦學校報名,學區內所有公辦學校無法容納的,由區教育局調整到相鄰學區公辦學校就學,就學收費標準按雁塔區學生收費標準執行,並享受同等選先評優待遇。
雁塔區還將西安同濟醫院、西安和平醫院、陝西省紅十字會醫院等12家醫院,命名為“新市民醫療援助服務定點醫院”。今後凡是經過援助服務中心審定,來此看病的困難“新市民”的常見病、多發病和各醫院擅長的專科病將免收掛號費診療費;對化驗、B超心電圖、X光檢查、治療和手術費優惠30%;對住院病人牀位費優惠50%。
同時,雁塔區聘請了10名法律顧問,專門為“新市民”提供法律援助。勞動部門對“新市民”免費進行勞動保障政策法規諮詢;成立“新市民”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免費提供職業指導、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免費進入區勞動力資源庫進行登記,免費提供用工信息,免費參加區勞動局舉辦的每月一次的用工招聘會。
新市民
雁塔區的舉動在西安市引起了很大反響,越來越多的單位投入到了“新市民”運動中。西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西安文理學院和在當地頗有影響的《華商報》社很快推出了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新市民大學班”活動,旨在為他們提供高層次的教育。在數百人報名參與的情況下,最終有54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務工人員拿着通知書,開始了學業。
新市民 新市民
西安文理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新市民”大學班免費授課,授課時間為每週的星期六和星期日,學習時間為一年。針對這些“特殊的學生”,西安文理學院設計了專門的課程,除了開設文化基礎課和英語課外,主要有個人職業規劃、個人創業指導、投資與理財、心理健康與調試、社交禮儀、公共關係與人際關係、城市風險規避等幫助他們更好融入城市的實用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在全國具有領先和探索性。“新市民”大學生在大學校園裏與其他學生一樣共享公共資源,參加學校的統一考試,合格者可獲得西安文理學院頒發的結業證書。
除了西安之外,國內許多城市也掀起了“新市民”熱潮。瀋陽長春以及長三角的一些城市,紛紛提出將外來務工人員當作“新市民”看待,盡力消除各種針對他們的不合理待遇和歧視。

新市民各地政策

2022年9月16日,天津住房城鄉建設委等七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房地產調控政策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支持新市民合理購房需求,非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就業的新市民、大學畢業生,持連續6個月的社會保險個人所得税證明可在本市購買1套住房,濱海新區仍執行原購房套數政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