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化社會學

(社會學學科之一)

鎖定
文化社會學這一學科的名稱,最初是由德國社會學家P.巴爾特在《社會學的歷史哲學》(1897)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H.斯賓塞只説到了“自然時代的社會學”,而更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時代的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有兩個來源:德國和法國的社會學;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由於來源不同,涵義也不一樣。主要有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和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兩種涵義。
中文名
文化社會學
外文名
cultural sociology
屬    性
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特殊規律與社會作用的一門學科

文化社會學簡介

文化社會學(cultural sociology)是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特殊規律與社會作用的一門學科。
①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的文化社會學。
主要形成於德國和法國,特別是德國。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文化出現了動盪和危機,當時的哲學社會科學家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危機造成的,他們轉向了文化研究,並重新確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理論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神聖的日耳曼文化中心論破產了,德國社會學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德國文化並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德國G.齊美爾形式社會學和法國□.迪爾凱姆的“集團表象”社會學隨之出現。
齊美爾把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形式社會學和哲學社會學三類,認為形式社會學是社會學的重點,它研究社會現象的純粹形式。由於“純粹”的形式比較抽象,不易把握,L.von維澤和A.菲爾坎特以“關係”取代形式,稱社會學為關係學。M.韋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會學、關係學,提出了以文化作為研究對象的文化社會學,這就是新的綜合社會學。德國文化社會學主要研究人類歷史上不同精神狀態的發展,O.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18~1922)一書中,將人類歷史上的高等文化劃分為8種不同的類型,研究它們不同的情慾、觀念及其生長、發展、死亡的原因;M.韋伯的《宗教社會學論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猶太教)的不同倫理精神及其與經濟制度的關係等。因此,德國的文化社會學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學或歷史哲學。它雖然主要以精神文化為研究對象,但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在舍勒的《知識社會學研究》(1924)一書中,文化社會學就包括知識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技術社會學等。
迪爾凱姆以“集團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獨特的文化社會學。他的“集團表象”與廣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團意識、行為方式、制度等等。這些都是超越個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強制性的特徵。他認為社會學應該以“集團表象”作為研究對象。
②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
主要是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轉向研究現代社會生活過程中,逐步演變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與社會學結合的產物。特別是在美國,隨着都市化、移民等現象的出現,要求社會學“美國化”,也要求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重點轉向現代社會生活,從而促使美國的文化社會學的產生。F.博厄斯在《人類學與現代生活》(1928~1938)一書中認為,只有深入研究每個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並把不同的文化價值列入客觀的研究,才能建立嚴格的科學。A.L.克羅伯、R.H.洛維等也主張,社會學應該研究超有機體的文化現象,以説明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W.F.奧格本的《社會變遷》(1922)是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研究現代社會文化現象及其變遷的代表性著作,認為現代社會中的許多問題是起源於文化,唯有重視社會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決。美國文化人類學的另一個來源是民族社會學。G.列朋在《文化社會學與民族社會學的領域和問題》(1934)一文中認為,文化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會學是研究民族社會中特殊的文化,後者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對後者進行綜合研究。
英國的文化社會學起源於功能學派的社會人類學,主要代表人物是B.K.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説:“科學的人類學應當知道它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審慎嚴謹的文化論。這個文化論應當包括比較社會學,統一所有的社會科學”。他還認為,科學的人類學是對各種文化作功能的分析,要“根據經驗的定律”或遵守“功能關係的定律”進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現代社會的人類學研究》(1935)一文中認為,任何文化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因而主張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各種文化現象。他把自己的功能人類學稱作“比較社會學”,認為比較社會學與社會人類學是功能的理論化。他着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較社會學也是“功能的文化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研究內容

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內容相當廣泛,歸納起來包括:①文化的起源、積累、突變過程;②文化的產生、發展、分佈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③文化在時間、空間發展上的不同層面;④文化發展的社會系統的不同屬性,如民族性、階級性等;⑤文化的生產、分配、儲存、傳遞及其應用;⑥文化傳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⑦文化的衝突、分化、調適、整合過程;⑧文化變遷的動因、規律、週期;⑨文化與社會化、文化與文明、文化與生活方式等的關係;⑩文化在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還研究民族文化的發展趨勢、世界文化的趨向等問題,其應用研究涉及經濟發展、都市化、社會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學技術發展諸多問題。

文化社會學主要理論

19世紀以來,文化社會學在其產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但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就其對文化的本質及社會作用的看法,可以歸納如下理論觀點。
①進化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
從19世紀斯賓塞、E.B.泰勒等人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類學的社會文化研究,到20世紀40~50年代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都屬於這種觀點。斯賓塞認為,文化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單質到異質逐漸進化的。泰勒認為,文化的分佈就象動植物的清單一樣,是由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英國的A.C.哈登認為,人類的文化是平行發展的;德國的J.利佩特認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類由低級野蠻狀態向高級文明狀態發展的歷史。19世紀的文化社會學思想存在着簡單的生物類比的傾向,到20世紀40~50年代,產生了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理論,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L.A.懷特的“工藝決定論”。他認為,工藝的發展是文化進化的基礎,其他因素是次要的。
②傳播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文化圈派、英國傳播學派美國曆史學派的一些民族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從社會因素研究文化的傳播。他們把文化的產生歸諸單一的、一次性現象,從歷史人物、航海、戰爭等方面研究文化傳播過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現象歸諸於傳播的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符號互動論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義的象徵符號,把文化傳播看作是個體互動或交互作用的過程。符號互動理論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觀主義基礎上,但在現代自然科學的影響下,愈來愈走向社會文化結構過程的研究。它較之民族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文化傳播理論,在對於研究文化的社會功能方面更具有社會學意義。
功能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
主要有以迪爾凱姆為代表的法國社會學年鑑派、英國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功能學派,以及40~50年代的結構主義者。認為文化的產生是社會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質在於維護社會規範,是一種價值工具。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不同的文化功能構成不同的文化佈局,文化的意義依它在“人類活動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所關聯的思想,以及所有的價值而定”。T.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文化是社會結構體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發揮受各種社會結構層次的制約,文化體系不僅決定人的價值觀念,也構成人的行為準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J.杜威在《文化與自由》一書中説:“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樣式,其組織的力量有它自己獨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構成因素是些什麼,一個時代、一個集團的文化在它們的安排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它決定着任何團體、家庭、氏族、民族、教派、黨派、階級活動的樣式”。由於結構功能主義者過分強調文化模式、體系的作用,忽視文化動態、變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現了法國L.哥爾德曼等人的發生學結構主義文化社會學理論,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現實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發生的歷史過程及其深層結構。
④心理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
用人類心理説明文化現象的產生及其作用的理論,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德國的A.巴斯蒂安、英國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類學家,以及美國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會學家的著作;20世紀初期,法國的迪爾凱姆、L.列維—布留爾及美國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這種傾向。巴斯蒂安用“原始觀念”解釋人類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説明人類原始社會低級階段文化的形成。19世紀與20世紀初,用心理的觀點解釋人類文化現象的有民族心理學派弗洛伊德主義者。弗洛伊德主義者羅海姆·蓋佐認為,各種文化現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慾”基礎上的,甚至連農夫耕種土地也象徵着母性受精的行動。民族心理學派M.米德從個人心理出發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從不同民族個體經驗推導出民族文化模式。

文化社會學相關學科

文化社會學與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文化社會學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屬於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任務是研究原始民族文化;文化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既研究原始民族社會文化,更側重於現代各民族社會文化的研究;文化人類學也研究現代社會文化,但着重研究文化對人類自身發展的影響,不像文化社會學着重研究文化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其社會功能。文化人類學側重於描述不同文化情境中人的行為,文化社會學側重從不同社會文化結構中對人的行為給予説明。兩者在涉及文化發展及功能的社會系統時是一致的。民族學主要研究民族的來源、發展過程、地理分佈、文化發展及生活習俗等,還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徵、民族關係或聯繫;當民族學家把民族看作是一個社會文化羣體時,才可以算是文化社會學家或民族社會學家。民俗學只研究民間的風俗、禁忌,不像文化社會學研究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生、發展及社會功能,可以説是文化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文化社會學意義

文化社會學研究在社會生活中有着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主要是:①有利於對文化進行整體性和綜合性研究,特別是當代文化社會學的發展吸收許多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多視角對文化進行研究,把握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產生、發展的規律及趨勢,以便為社會生活提供各種參考;②人們的心理、習慣、性格、行為無一不和一定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加強文化社會學研究有利於促進文明的發展;③文化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對於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可以提供一種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