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敦煌彩塑

鎖定
敦煌彩塑技藝是甘肅省古老的地方傳統雕塑工藝。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體。因敦煌石窟是開鑿在礫岩上,因此多為木架結構。在人工製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葦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細泥,壓緊抹光,再施白粉,最後彩繪。始自十六國,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直到清代,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圓雕2000多身,浮塑1000餘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歷時之長,技藝之精,為世界所罕見。
中文名
敦煌彩塑
外文名
Painted sculptures in Dunhuang
性    質
敦煌石窟的主體
目前尚存彩塑
3000多身
所屬分類
甘肅省古老的地方傳統雕塑工藝

目錄

  1. 1 技藝
  2. 2 彩塑
  3. 簡介
  1. 形式
  2. 特點
  3. 發展
  4. 3 工藝
  1. 詳述
  2. 佛教關係

敦煌彩塑技藝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技藝

敦煌彩塑彩塑

敦煌彩塑簡介

敦煌彩塑是以莫高窟為中心的敦煌地區約577個洞窟裏遺存的佛教藝術品的主要部分,這些施以彩繪的塑像,有三十多米高的巨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像,計3000餘身。雖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但保存得十分完好。 敦煌彩塑的主要形象是各種佛像,如釋迦牟尼、彌勒、藥師、三世佛及七世佛等;其次為菩薩像,如觀音、大勢至及供養菩薩;還有弟子、天王、力士和飛天等。 [1] 
因石窟開鑿在礫岩上,不能雕刻,便採用泥塑的傳統方法塑像。 主要形式有:圓塑——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欣賞的,完全立體的塑像。主要用於表現佛、菩薩、天王等。 浮塑——是在平面上塑出凸起的形象。如塑像的衣服、飄帶及人字披的背、檐等。

敦煌彩塑形式

影塑——多為"模製"而成,然後貼到牆上,再塗上色彩。主要有千佛、飛天等等。 由於塑像地位不同,塑像在窟內的佈局方式也有所不同。 主要有: 一、獨立式,指獨立設計製作的單身塑像,與其他塑像無連帶關係。 二、向心式,以佛居中而坐為中心,兩側對稱排列弟子菩薩、天王和力士。相互之間有尊卑關係,是彩塑中最常見的多種組合方式。 三、多中心式,在洞窟中安置好幾組塑像。四、平列式,主要指造型一致、按縱橫等距排列的影塑千佛等。

敦煌彩塑特點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整窟塑像和壁畫互相結合,互為一體,互相陪襯,互相補充。佛龕、佛壇上的彩塑與四壁的繪畫輝映呼應,相得益彰,既達到了整窟藝術的統一和諧,又襯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體地位。另一特點是豐富多彩,姿態各異。所塑神像在洞中重複出現,容易千人一面。但古代雕塑家憑着豐富的想象力將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風貌、性格特徵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的彩像,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欣賞價值。

敦煌彩塑發展

敦煌彩塑藝術風格的發展、演變可分三個時期。(一)發展期,包括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四個時代,歷時180年。早期洞窟形制有三:1.禪窟,塑像在正龕;2.方形或長方形殿堂窟,塑像置於正龕或南北壁列龕內;3中心柱窟,塑像置於長方形柱四面之龕內。(二)極盛期,包括隋唐兩個時代,歷時300多年。洞窟多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龕裏列置以佛為中心的羣像。(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鶻、元幾個時代,歷時460餘年。繼承晚唐時代殿堂中心佛壇窟形制,塑像置於中心佛壇上。

敦煌彩塑工藝

敦煌彩塑詳述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
彩塑是我國傳統的“繪塑結合”的雕塑工藝,這在彩陶文化時,已經有了繪彩的陶塑品。秦漢時期的陶俑,也多用色彩塗繪,以增加作品的表現力佛教雕塑興起之後,彩塑更加流行,技術也更成熟。敦煌石窟是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結合的綜合性的佛教石窟藝術。因此,在莫高窟系統地保存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11個朝代1500多年的彩塑3000餘身,包括圓雕塑像2000餘身,影塑1000餘身。
在元代以前的2000多身彩塑中,基本完好的原作計1400餘身,其餘大都經過後代(特別是清代)妝色或重塑,有的已失去原作面貌。像敦煌莫高窟這樣,保存古代彩塑的數量多、延續時代長、塑繪技術又很高的石窟,舉世罕見。
莫高窟開鑿在礫岩上,不能雕刻,因此一開始就是採用傳統的泥塑妝鑾方法塑造的。古代的工匠們,先根據擬塑人物的動態,用木製成骨架。然後抹以粗泥,捏塑胚胎,再以捏、塑、貼、壓、削、刻等技法,塑出簡潔明快的具體形象,用棉花或麻筋、細沙膠泥合成的泥膏塑造形態表面的細緻部分。
經過修整,塗以膠質泥合了白堊的地色,然後用點、染、刷、塗描等繪畫技法敷彩,畫出細部,在手、足、顏面和肌膚露出的部分,塗以顏料潤飾皮膚,使之色澤鮮亮,並呈現柔軟和韌性,從而達到“神彩具足,栩栩如生”的效果。對線條的直曲,體積的起伏,角度的轉折,斜度的動勢,光暗的變化都富於節奏感,剛柔相濟,虛實對比。衣紋的深、淺、浮、實是根據內在體積運動而成形,透過衣紋能體察人體肌骨的形狀,有的脈管隱約可見,衣帶的來龍去脈和結釦的穿插分明,惟妙惟肖。由於衣飾摹仿絲綢袈裟的逼真,像是在迎風微動,使觀者更增加了真實感,可以窺見古代塑造家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才能。
敦煌莫高窟彩塑的發展過程,是吸收、消化外來雕塑藝術並把它融合到中國傳統藝術之中的過程,也是中國佛教雕塑逐步中國化、民族化的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莫高窟彩塑藝術,在本土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博彩眾長,由最初的模擬到徹底的消化,從而自成體系,形成獨特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藝術風格,成為我國雕塑藝術的一塊豐碑。

敦煌彩塑佛教關係

塑和繪的結合不僅關係到一身塑像的藝術表現力,而且關係一龕、一壁、一窟中的塑像與壁畫的統一和諧。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像,不但形象的塑造很成功,而且熟練地運用了配色手段,紅、黃、綠、青、藍、黑、白等各種色彩交替,使對比強烈、鮮明而又統一和諧。這些彩塑和佛龕內外五彩繽紛的壁畫交相輝映,呈現出一派熱烈奔放、瑰麗無比的氣氛。人們步入洞窟之中,彷彿身心已經進入莊嚴華麗、迷幻神奇的佛國淨土。在這裏,佛教藝術充分顯示了它的巨大魅力。
敦煌莫高窟彩塑,在我國的佛教雕塑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早期發展階段(包括北涼、北魏、西魏、北周),它繼承着西域佛教雕塑的某些風格,給中國西北、中原一帶的石窟雕塑以重大影響,可以説是中國石窟雕塑的一個重要起點。經過中期鼎盛階段(隋、唐)達到了高峯,到了五代、宋、西夏、元、清則逐步衰落。
敦煌彩塑能夠獲得高度的藝術成就,是由於古代的藝術匠師們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佛教造像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大膽地以“伎女”、“宮娃”、“胡商”、“梵僧”、“將軍”等現實人物為藍本,並加以概括、提煉、想象、誇張,塑造了富有社會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7月23日 第七版)
參考資料
  • 1.    文若愚編著,圖説世界文明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4,第3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