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摔跤節

鎖定
摔跤根據文字記載和傳説,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摔跤活動。當時,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在與自然界進行鬥爭中,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衞,從而產生了古代的摔跤。
中文名
摔跤節
節日類型
民俗活動
流行地區
山西省忻州市
節日起源
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在與自然界進行鬥爭中,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衞,從而產生了古代的摔跤。

摔跤節來歷

摔跤節周朝初年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摔跤作為練兵的一項軍事科目出現。據《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由於當時兵器差,射箭、駕車、角力都是軍隊操練的主要科目。

摔跤節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列強對峙,互相攻伐,戰爭頻繁,作為軍事訓練的摔較活動也 得到廣泛的開展。 《公羊傳》中記載,宋閔公手下有一員大將叫長萬,是當時聞名於世的大力士,由於宋閔公揭露長萬曾被魯師所俘,故“萬怒,搏閔公,絕其脰。”結果,宋閔公被長萬摔死。

摔跤節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摔跤不僅作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也是節日和宮廷內表演項目。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時也統一了摔跤的名稱為“角抵”。 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畫面。這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公元 前208年)的有關古代摔跤的史料。圖案上三名男子,他們在進行摔跤比賽,氣氛緊張熱烈。左邊立者為裁判。上邊懸掛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進行的比賽。一按畫面的排場看,似在宮廷內舉行的。由此可見,秦統一六國後,把掉跤列為宮廷的一種娛樂項目,並在民間也有一定的開展。 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於低潮。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據《漢書· 武帝記》中記載,規模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皆來觀”;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戲於上林平樂館。”河南省密縣打虎亭2號東漢墓中的一幅壁畫, 描寫了當時摔跤表演的一個場面,陝西省長安客省莊漢墓出土的銅牌上也刻有摔跤圖,畫面上是兩位農民打扮的男子在樹蔭下對摔。此圖足以説明,漢代摔較活動已較普遍地開展,田間地頭也成了摔跤的場所。由於漢代重視摔跤活動,摔跤的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三百里皆來觀”。同時,摔膠比賽勝負有裁判員來判 決。山東臨沂地區金雀山漢墓中出土的絹畫上有一對健壯的摔跤手,挽袖對視,準備決一雌雄,並有一名裁判員在旁拱手而言,以判勝負。

摔跤節三國鼎足

三國鼎足之後,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動,除把摔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外,還列入百戲之內。在河南省南陽市出 土的大塊漢磚上刻有角抵戲。

摔跤節唐朝

唐朝歷經貞觀、開元之治,國富民強,太宗皇帝李世民以隋亡為戒,選賢任能、虛心納諫,社會經濟很快得到發 展,而講武、習武的風氣不懈,故摔跤活動在唐代的歷史上蜚噪一時,就連帝王也要上場助威,鼓勵士氣。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每逢元宵節和七月十五的中無節均舉行摔跤比賽,許多帝王不僅愛看,而且有的還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還建立了官辦的相撲棚,收羅和訓練摔跤能手,入選者稱為相撲人,每當朝會、宴聚、祭祀之時,相撲人專門進行摔跤表演。 秦漢以來,摔跤的主要技術是較力量,並可以拳打腳踢,用擒拿方法扭斷手臂、腿腳,直至把對方摔死。

摔跤節明朝

明朝萬曆年間出版的《萬法寶全》一書中,就有古摔跤圖樣。當時把摔膠列為六御之內,作為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手段。據《明史·江彬傳》中記述,御史喬白巖和應天府丞冠天敍還很注重選材和採用針 對性的訓練(別教法勢)方法,在戰術上注意到以矮制長, 這些,無疑是對摔膠在選材、訓練以及戰術運用上的一大貢獻。 公元1638年,明朝官員陳元斌,為了復興明朝的天下, 東渡日本,求援兵於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 這樣陳元斌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後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日本現在的相撲和柔道

摔跤節中國·忻州摔跤節

中國·忻州摔跤節自2003年創辦以來,已經先後舉辦過三屆,2007年第四屆中國·忻州摔跤節定於2007年9月12日至9月18日在山西省忻州市跤鄉體育館隆重舉行。忻州市是國家命名的“摔跤之鄉”,摔跤運動在當地有着悠久的歷史,當地人們常把民間摔跤賽稱做“撓羊賽”,“撓羊賽”即摔跤賽,原名“角抵”,只是,這種比賽最初不是在體育場館內,而是在田間地頭進行,深受當地羣眾喜愛;因而,摔跤節更是體育與文化的完美結合。

摔跤節第一屆

首屆中國-忻州摔跤節
(1) 舉辦中國.忻州摔跤節大型開幕式,邀請數名奧運會冠軍、著名歌手、山西梅花獎獲得者、組織以謳歌忻州跤鄉雄姿為主的大型演唱表演會,同時邀請國家、省摔、柔隊來忻州表演助興。
(2) 全國“移動杯”中國式摔跤錦標賽
(3) “中國電信杯”山西省青少年摔跤比賽;
(4) 山西省“企業杯”少兒摔跤比賽;
(5) 全國“企業杯”摔跤撓羊賽;
(6) 山西省“五寨冰花綠花崗岩杯”傳統撓羊賽;
(7) 中國?忻州首屆“企業杯”“跤王”爭霸賽;
(8)發揮地方文化優勢,在比賽間隙組織地方文藝表演。

摔跤節第二屆

第二屆中國-忻州摔跤節
(1) 9月20日 新聞發佈會 忻州賓館會議室 宣傳文化組
(2) 10月1日晚21點 大型開幕式 跤鄉體育館 文藝演出組
(3) 10月2日-10月6日 全國中國式摔跤比賽 跤鄉體育館 競賽組
(4) 10月7日 全國跤王爭霸賽 跤鄉體育館 競賽組
(5) 10月7日晚20:00 全國傳統撓羊賽 跤鄉體育館 競賽組
(6) 10月9日-10月10日 奧運冠軍報告會 跤鄉體育館 競賽組
(7) 10月10日晚20:00 大型閉幕式 跤鄉體育館 文藝演出組
(8) 10月1日-10月10日 忻州旅遊促銷展示 體育廣場 旅遊促銷觀摩組
(9) 10月30日-10月10日 忻州文化產品大展銷 市羣眾藝術館 宣傳文化隊
(10) 10月1日-10月10日 忻州風味小吃大賽 七一北路體育場 風味名優小吃組
(11)10月1日-10月10日 招商引資經貿洽談活動 待定 招商引資組
(12) 10月1日-10月10日 忻州“八音會”大賽 七一北路體育場 文藝演出組
(13) 10月2日-10月9日 忻州地域經濟機遇與發展高峯論壇 待定 地域經濟高峯論壇組
(14) 9月30日-10月10日 跤鄉體育館二樓 跤鄉體育館二樓 旅遊促銷觀摩組
(15) 9月30日-10月10日 市羣眾藝術館 市羣眾藝術館 宣傳文化組

摔跤節第三屆

第三屆中國-忻州摔跤節
2005年9月19日——9月25日
活動內容:
摔跤節 摔跤節
(1)大型開幕式; (2)組織2005年全國中國式摔跤冠軍賽
(3)組織全國博克比賽
(4)組織第三屆中國·忻州跤王爭霸賽;
(5)第三屆全國傳統撓羊賽;
(6)組織二人台專場晚會;
(7)組織北路梆子專場晚會;
(8)組織忻州旅遊促銷系列活動;
(9)組織風味名優小吃大賽;
(10)組織忻州摔跤文化展示;
(11)組織摔跤節攝影展;
(11)組織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及他們的教練員助興表演;
(12)組織頒獎暨閉幕式文藝晚會;
(13)其它活動項目可向組委會報批後,由有關部門組織自辦。

摔跤節中國式摔跤

摔跤節發展歷史

中國式摔跤是兩人徒手較量,以摔倒對方為勝的競技運動。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最簡單的摔跤技術產生於原始社會。原始人為了求得生存,在狩獵過程中,在人與人或部落與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徒手搏鬥的形式,以求得食物或自衞,從而產生了摔跤動作。平時,有意識地練習和傳授這樣的技術,經過不斷髮展,摔跤便成為一項體育運動。

摔跤節名稱

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摔跤的名稱繁多。古代稱摔跤為“角抵”、“角力”、“相撲”、“爭跤”、“摜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摔跤節發展

摔跤節 摔跤節
中國式摔跤原是肉搏的技術,是從踢、打、摔、拿的徒手搏鬥發展而來。南朝人任昉撰的《述異記》中説,上古時期的蚩尤部落都會角抵,曾用這類技術與黃帝部落激戰。《禮記·月令》記載西周把角力列為軍事體育項目。古書中記載着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兩人摔搏的事例。 歷代王朝都培養一批摔跤好手,在節日盛典上,給帝王將相表演摔跤,供其享樂,或給外同的使者表演,以示威武。 、漢以來,摔跤也是廣大民眾強身自衞、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經常在廣場上舉行表演比賽。漢朝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舉行的摔跤比賽,附近三百里的居民都來觀看。大文學家及天文歷算家張衡看了摔跤表演後,在二京賦裏讚揚説:“臨回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到了唐宋時代,摔跤(相撲)開展得更為廣泛,一年兩度搭起台子舉行表演比賽。當時的比賽已初具規模,有約定俗成的規則,有裁判員,勝利者還獲得獎品(其比賽的形式和現在日本相撲一樣)。《水遊全傳》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一章,生動地描寫了摔跤比賽的場面、規則和技術。當時湧現出一批全國聞名的摔跤手,如唐代的蒙萬贏,從小入“相撲朋”(摔跤組織),專門從事摔跤活動。他在十四五歲時就"拳腳敏捷"。長大後技術精湛,比賽經常獲勝,並多次贏得獎賞。“萬贏”呼號自此名揚四方,他真實的姓名反而被人遺忘。他以摔跤為職業達數年之久,並樂於傳授技藝,“五陵少年,幽燕任俠,相從詣教者數百”。宋代還有了女子摔跤。靠表演摔跤為生的藝人自古就有。
解放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濟南、瀋陽等地都有賣藝的摔跤場。這些地方是摔跤愛好者集會的地方,它在開展摔跤運動、交流技術、提高個人技藝方面起了一定作用。古代的摔跤是裸體或穿象鼻褲兜襠(如日本相撲運動員的服裝)進行。主要較量力氣,拼體力,比賽可以拳打腳踢,使用逼迫關節的擒拿方法,經常把對方摔至不能抵抗為止,以至有些比賽出現流血場面。後來規則逐漸改進,技術向靈活、敏捷的方向發展。服裝逐漸改為穿短袖上衣,繫腰帶,芽長褲和鞋。把對方摔到三點着地--除兩腳外身體各部(包括手、肘、膝)着地即為失敗。先失一跤者負,後來改為三跤二勝。比賽不分體重級別。民間摔跤的傳統形式是某一個地區,由一位年長、德高望重、技術高超的摔跤手出面組織,其成員多是他的子侄輩親屬和附近的青少年,利用閒暇時間,在土地上練習摔跤,無代價地傳授技藝。屆時還常有其他摔跤老手作義務指導。 摔跤是兩人身體接觸,直接對抗,從頭至腳、從手指到腳趾都要參與活動了所以從事這項運動可以促進人體勻稱發展,肌肉發達。特別能培養人的力量、速度、靈巧、柔韌等身體素質。摔跤時運動員要有力量,動作快才容易摔倒對方,所謂“一力降十會”。但是僅有直來直去的笨力不成,還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勁,所謂“四兩搏千斤”。摔跤是無氧代謝與有氧代謝相間的競技運動,一場比賽下來,需要耗費很大氣力,從而增強了心臟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摔跤還能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拼搏精神和美的情操。
改進
解放後,黨和政策十分關懷人民的健康,明文規定:“開展多種多樣形式的體育活動……對於那些為羣眾所熱愛和熟悉的武術、摔跤……等必須予以重視,並加以改進,去掉其不科學的部分,使之成為廣泛開展勞動羣眾中的體育活動的有效形式之一”。國家體委中國式摔跤列為全國競賽項目,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單項錦標賽,使摔跤走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發展的道路。

摔跤節專業

後來,為了適應摔跤運動的發展,1955年在中央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學院)開設摔跤專修課,培養摔跤專業人材,先後畢業的學生多數擔任了各、省、市自治區和國家集訓隊摔膠和柔道的教練員。同時着手摔跤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1956年國家體委頒佈了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等級標準。在北京舉行的1956年全國摔跤比賽,是中國第一次舉行的摔跤單項比賽,有21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隊的96名運動員參加。在這次比賽大會上通過了中國第一批10名中國式摔跤運動健將:宋保生、王德英、其木德、孟廣彬、馬清宗、義達木、楊子明、蘇達那木、僧格、張魁元。

摔跤節規則

摔跤節 摔跤節
1957年,出版了《中國式摔跤規則》,規則規定比賽場地為10米見方的草墊,體重分為8個級別。雖然一場比賽仍是三局,但每局摔的跤數不限,摔倒一次得1分,三局得分多者為勝。這樣完全改變了摔跤比賽的戰術。運動員即使前邊輸了幾跤,後邊仍然有機會轉敗為勝,打消了運動員輸兩跤就輸掉全場的顧慮,促使他們敢於進攻,充分發揮技術。這些措施鼓舞着廣大摔跤愛好者積極鍛鍊,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從而迅速推動了摔跤運動的開展。許多地方的私人跤場增多,一些廠礦也有了摔跤小組。 由於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倡導,職工的摔跤活動在各級工會的領導下,蓬勃開展起來。許多廠礦購置了摔跤衣,組成摔跤隊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各地相繼舉行了職工摔跤比賽,如火車頭體協在各路局基層比賽的基礎上舉行了全國鐵路系統的摔跤比賽。

摔跤節傳承

中國開展國際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和柔道以來,與中國式摔跤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促進。中國式摔跤吸收了國際摔跤和柔道的一些技戰術和教學訓練方法。例如,古典式摔跤的過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柔道的抓袖背等技術和配對練習等訓練方法。在規則方面吸收了國際摔跤的絕對勝利和限制消極的精神,洋為中用、豐富了中國式摔跤的技術武庫,促進了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和提高。
摔跤節 摔跤節
第6屆全運會使用的1986年修訂的規則,從得分標準到比賽服裝都要充分體現中國式摔跤的特點一個倒下,一個站着,講究不砸不落,鼓勵運動員使用乾淨利索的技術。規則的得分標準是按中外古今摔跤評分原則--把對方摔倒的情況和身體落地的部位確定得分多少。例如,得了分的標準是將對方摔成身體騰空(兩腳有一同時離地過程)後軀幹(肩、背、臀、胸、腹、胯)或頭着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如果沒有使對方身體騰空,僅把對方摔倒使之軀幹着地,自己自然站立不倒;或是把對方摔得身體騰空、軀幹着地而自己沒有站穩,用手撐在對方身上,則只能得2分。把對方摔成四肢着地,或把對方摔倒後,自己也隨着倒地,只能得1分。為了促使比賽摔得更激烈、更精采,把每場比賽時間縮短為兩局,每局仍是3分鐘,但要求運動員積極主動進攻,不允許長時間消極防守,如果持續30秒鐘不進攻,就要警告一次,判對方得1分。3次警告便取消該場比賽資格。運動員比賽的摔跤衣為國紅和天藍兩色,摔跤衣的邊沿有花紋。中國式摔跤是中國的一項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它的歷史悠久,鍛鍊價值高,在城市農村都深受人們的喜愛。隨着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摔跤運動也將會有更大的躍進,這一民族體育運動必將更好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