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事

(近現代秋瑾詩作)

鎖定
《感事》是近代詩人秋瑾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的前四句寫祖國危難,嘆國民未醒,作者借用“銅駝荊棘”的典故,喚醒國民,正視現實;後四句寫文人想投筆從戎,棄文習武,閨中婦女也想洗盡鉛華,披堅執鋭。全詩筆力雄健,感情深摯,充滿感時憂國的精神。 [1-2] 
作品名稱
《感事》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作    者
秋瑾
作品出處
《秋瑾集》

感事作品原文

感事
竟有危巢燕1,應憐故國駝2
東侵憂未已3,西望計如何4
儒士思投筆5,閨人慾負戈6
誰為濟時彥7?相與挽頹波8 [3] 

感事註釋譯文

感事詞句註釋

1.危巢燕:典出《孔叢子·論勢》中的一則寓言:有燕子在屋樑上做窩,母子相樂。後來煙囱裏起了火,房子將要被焚燬了,燕子還不知道害怕。比喻大禍臨頭而不知。
2.故國駝:典出《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遠量, 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官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故國,指國家、民族。駝,這裏指國家民族將遭厄運了。
3.東侵:指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
4.西望:指英美等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慈禧太后,光緒帝逃往西安。
5.儒士:讀書人,文人。投筆:擲筆。《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筆硯問乎?”後因以投筆喻棄文就武。
6.閨人:婦人。此作者自謂。負戈:扛起武器。
7.濟時彥:匡世之士。彥,古代對有才學之士的美稱。
8.頹波:下流的水勢。比喻頹危的國勢。 [4] 

感事白話譯文

竟有居住在即將傾覆的燕巢之中的燕子,應叫人哀憐將見到祖國的淪亡了!
對東方的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還沒有憂愁完,西方的帝國主義又來侵略,我們有什麼好辦法對付呢?
讀書人準備投筆從戎,婦女們將要扛起武器拯救國家危亡。
誰是那拯救國家危急時局的豪傑,和我一同挽回這既倒的局勢。 [5] 

感事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這年春,義和團進駐天津、北京。八月,英、美、俄、法、日、德、意、奧等八國聯軍自天津出發,進犯北京,至十一月聯軍增兵到十萬左右,妄圖瓜分中國。十月,東北三省又全被沙俄侵佔。國家民族,多災多難,亡在旦夕。詩人有感於國難,寫下了這首詩。 [4] 

感事作品鑑賞

感事文學賞析

首聯連用了兩個典故:“危巢燕”和“故國駝”。官門的銅駝四周長滿了荊棘,可見是江山易改,社稷傾廢。但秋瑾在此寫“應憐故國駝”,大概還是隻擔心國家將亡。
此聯兩個虛詞用得工整且巧妙。“竟有” 二字,將詩人急切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國家的局勢已經如此不堪了,國人竟然還象築巢危屋的燕子那樣渾渾噩墨、怡然自得。詩人恨不能大聲疾呼以警世人猛醒,這“竟有”二字可謂震聾發聵。與“應憐”則是渾然天成的妙對。國家就要變成一片廢墟了,還不堪憐嗎?還不應憐嗎?“竟有”是吶喊,是登高疾呼;“應憐”則是沉吟,是潸然淚下。
頷聯兩句點明詩人如此疾呼的緣由,是因為祖國面臨着東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瓜分。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詩人只有十八、九歲,就已經開始為國事而憂,“綠蛾蹙損因國家。”(《贈曾彼石》)到詩人寫《感事》,又經歷了八國聯軍的掠奪燒殺。同年稍早,詩人寫《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捺室空懷憂國報,難將巾幗易兜鍪。”用戰國時代魯國漆室邑的一個未嫁女子因為“魯君老,太子幼”而倚柱嘆息的故事,表達憤恨身為女子不能馳騁疆場為國效力的遺憾。此詩中的“東侵”“西望”既是實寫日本和八國聯軍的入侵,又可看作是泛指帝國主義從四面八方蠶食中華神州。
詩人在頸聯中明確表達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同仇敵愾之氣概。你看書生渴望投筆從戎,婦女也準備拿起武器。僑士投筆,讓我們聯想起東漢班超的故事。在這裏,詩人固然寫出中國人民不甘屈辱的反抗精神,又何嘗不是在抒發自己的報國之志!
尾聯兩句的那一問“誰為濟時彥,相與挽頹波。”唐朝韓愈進學解》有“回狂瀾於既倒”之句,秋瑾寫“挽頹波”,也是力挽狂瀾拯教祖國的意思。“誰為濟時彥 ”這一問,又照應了開首的“竟有危巢燕”一句。正因為有這麼多“危巢燕”似的昏睡的國民,才會有詩人這痛心疾首的一問。秋瑾早年,因為志向遠大,襟懷不俗,難免常有曲高和寡之感,“但恐所好殊, 不遇知音賞!”(《詠攀》)“卻憐同調少,感此淚痕多。”(《思親兼柬大兄丙申作二章》)結婚後,丈夫又是個趨利世俗之人,更難免悲嘆“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謝道錫》)但從《感事》這首詩之後,詩人所表達的對同調的渴望,乃是尋求志同道合的戰友,而不僅僅是“若無子期耳,總負伯牙心”(《詠琴志感》)那種個人心靈的契合。 [3] 

感事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文藝理論家梁乙真:“儒士思投筆, 閨人慾負戈。”真高出尋常萬萬矣。(《秋瑾研究資料》) [6] 

感事作者簡介

秋瑾(1875—1907年),字璿卿,號競雄,又號鑑湖女俠、漢俠女兒,後易名瑾,浙江紹興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隨夫王廷鈞移居北京。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年底回國。次年加入光復會、同盟會,進行革命活動。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返上海,創辦《中國女報》,與徐錫麟籌建光復軍準備武裝起義,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因事泄被捕英勇就義。秋瑾一生寫了許多詩詞,充滿愛國豪情。有《秋瑾集》。 [7] 
參考資料
  • 1.    傅德岷,李書敏主編. 中華愛國詩詞散文鑑賞大辭典 先秦-1949[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422.
  • 2.    陳智賢,王玲選析. 清代詩詞[M]. 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244.
  • 3.    田軍 王洪等主編. 金元明清詩詞曲鑑賞辭典[M]. 北京醫學院學報: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1550-1552.
  • 4.    劉惠芳,孫燕琴選注. 乖孩子學名詩 清及近代詩歌卷[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287-288.
  • 5.    劉玉來. 秋瑾詩詞註釋[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165-166.
  • 6.    郭延禮. 秋瑾研究資料[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7,370。
  • 7.    程觀林評註. 萬里西風:豪放集[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7,49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