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急(拼音:jí),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心及聲。本義為急躁、焦躁不安,引申為氣惱、發怒;由焦躁引申為匆促、急速、劇烈等義,又引申為迫切、緊迫、緊要危機等義,又引申為嚴重、嚴厲等。也用作名詞,指緊要或嚴重的事情,如告急、救急等。 [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4] 
五    筆
QVNU [1] 
倉    頡
NMP [1] 
鄭    碼
RXW [1] 
筆    順
撇、橫撇、橫折、橫、橫、點、卧鈎、點、點 [4] 
字    級
一級(編號:1609) [2] 
平水韻
入聲·十四緝 [5] 
總筆畫
4+5
四角碼
2733₇ [1] 
統一碼
6025 [1] 
筆順編號
355114544
注音字母
ㄐㄧˊ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㤂、忣、𢚩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在戰國時期秦國的簡牘文字(圖1)和篆文(圖2)中,“急”字的寫法是上面一個“及”,“及”的古字形像一個人的手(“又”)抓住另一個“人”,在這裏作聲旁表音;下面一個“”,作形旁,表示一種心理狀態。古人用“及”字作“急”字的聲符應該也有其用意,因為“及”字有“追上、達到”的意思,而當一個人心中焦躁不安,備受煎熬時,便會有一種迫切需要儘快改變現狀的慾望,所以“急”字以“及”字作聲符並會意。發展到隸書階段時,圓潤的筆畫被拉直,上部的“及”變成了“芻”,為楷書所沿襲。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給《説文解字》“急”字頭下所作的註解中説:“褊者,衣小也。”意思是,褊的本義是衣服小,用在“急”字上,就是心裏狹窄。不過“急”字的這種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卻很少見到。
“急”字本義指“焦躁”,由本義引申指“發怒、氣惱”。由此又引申指“匆促、快、猛烈”,由“急促”又引申指“緊迫、緊要”。 [3]  [17-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想要馬上到達某種目的而激動不安。
annoyed;
impatient;
anxious
《尚書·洪範》:“曰急,恆寒若。”
《紅樓夢》第三二回:“説玩話兒,你又認真了,還是這麼性兒急。”

容易激動、發怒;不冷靜。
irritated;

急性子;操之過急
迫切;緊迫(與“緩”相對)。
urgent;
pressing
《孟子·滕文公下》:“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
《韓非子·和氏》:“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不美,未為主之害也。”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三:“究竟是啥事體呀?這麼急,連電話上也不肯講。”
急事;急救;緊急;輕重緩急
快而猛烈;疾速。
fast;
rapid
《史記·秦始皇本紀》:“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
唐·白居易《宣州試射中正鵠賦》:“雕弧乍滿,當晝而明月彎彎;銀鏑急飛,不夜而流星熠熠。”
湍急;急雨;急流;急轉彎
對大家的事或別人的困難,趕快幫助。


指聲音急促。

唐·薛調《無雙傳》:“是夕更深,聞扣門甚急,及開門,乃古生也。”
老舍《四世同堂》二十:“蟲聲是那麼急,那麼慘,使他心中由煩悶變成焦躁。”

猛烈;劇烈。
vigorous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周失之舒,秦失之急;故周衰亡寒歲,秦滅亡奧年。”
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詞:“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

危急。

《左傳·宣公十五年》:“宋人使樂嬰齊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

嚴格;嚴厲。

漢·徐幹《中論·修本》:“孔子之制《春秋》也,詳內而略外,急己而寬人。”

堅,堅實。

《禮記·曲禮上》:“急繕其怒,進退有度。”

緊;或用作動詞指縮緊。
tight;
compact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遂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
唐·李商隱《獨居有懷》詩:“數急芙蓉帶,頻抽翡翠簪。”

動詞
因想把事情儘速完成而激動。
worry
李準《馬小翠的故事》:“小翠心裏急得像熱鍋上螞蟻一樣,可是卻裝得很鎮靜。”
着(zháo)急;心急如焚
使着急。
worry
金·元好問《穎亭留別》詩:“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閒暇。”
急人
重視。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且人所急無如其身,不能自使其無死,安能使王長生哉?”

迫使;逼迫。

《戰國策·楚策一》:“齊楚構難,宋請中立,齊急宋,宋許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謂解救急難。

《後漢書·荀彧傳論》:“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雲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
《新唐書·忠義傳上·吳保安》:“子棄家急朋友之患至是乎!”

同“激”。刺激,使激動。

《西遊記》第十五回:“原來那猴子吃不得人急他,見三藏搶白了他這一句,他就發起神威。”

名詞
緊迫嚴重的事情。

《管子·問》:“舉知人急,則眾不亂。”
《史記·五帝本紀》:“順天之義,知民之急。”
救急;告急;當務之急急中生智
猶先。時間或次序在前。

《呂氏春秋·情慾》:“矜勢好智,胸中欺詐,德義之緩,邪利之急。”

古代休假名。

《初學記》卷二十:“急、告、寧,皆休假名也……晉令: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為限。”

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近義辨析

急—
這兩個字古代不同音,普通話同音。二字都有緊迫的意思,但使用時有如下區別:“急”是形容詞,多用於名詞前作定語,如急流、急症、急性子;有時也能修飾動詞作狀語,如急診、急救、急離等,但強調緊迫的程度沒有“亟”那麼深;“急”也可以作補語,如催得急。“急”還可指人的心情,如“急切地問”不能説成“亟切地問”。“亟”用作副詞,只能作狀語,多用於動詞前,如亟待解決、亟須糾正、亟亟奔走等。此外“亟”帶有較濃的書面色彩。
亟又音qì,義為“屢次”,這個意義,與急無關。 [1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心部】居立切(jí)
褊也。從心及聲。 [9] 

説文解字注

褊也。褊者,衣小也。故凡窄陿謂之褊。《釋言》曰:“褊,急也。”
從心,及聲。居立切,七部。 [10] 

廣韻

居立切,入緝見 ‖ 及聲緝1部(jí)
急,急疾。《説文》作㤂,褊也。居立切。十一。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急;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5
《廣韻》《正韻》居立切。《集韻》《韻會》訖立切。並音伋。《釋名》:急,及也,言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又《説文》:褊也。《後漢·範丹傳》:以狷急不能從俗,常佩韋於朝。
又《廣韻》:疾也。《增韻》:迫也。
又窘也。《禮·王制》:國無六年之畜曰急。《史記·周本紀》:囊王告急於晉。
又請急,古休假名。晉令急假者,一月五急。
本作㤂。《説文》:從心及聲。隸作急,芻即及字。歐陽氏曰:俗作𢚩,非。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彐”,中間橫筆兩端不出頭。“心”的第二筆楷體是卧鈎。“芻”窄、長,“心”寬、扁“芻”,首筆短撇從豎中線起筆,㇇(橫撇)收筆於豎中線;“彐”,中間一橫在橫中線。“心”居下居中,第二點在㇃(卧鈎)上方豎中線上。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əp
王力系統
k
ǐəp
董同龢系統
k
jəp
周法高系統
k
iəp
李方桂系統
k
jəp
西漢



東漢





jəp


jə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p
北魏後期北齊

jəp
齊梁陳北周隋

jəp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əp
擬音/王力系統

k
ǐěp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ep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ep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əp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əp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六緝
侵B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立切
kjep
集韻
入聲
二十六緝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訖立切
kiep
禮部韻略


入聲





訖立切

增韻


入聲





居立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k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巾以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八緝


全清
居立切
kiəp
分韻撮要

陰入聲
第十七金錦禁急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42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tɕ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tɕia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tɕ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ɕi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it
4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kip
1
陰入

粵語
廣州
kɐp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kiɛp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ip
32
陰入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ip
21
陰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e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i
24
陰入
文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iɛ
24
陰入
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9]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16]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4-15]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36-937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6
  • 5.    平水韻 十四緝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4-15]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453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60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44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57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699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32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25
  • 13.    急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15]
  • 14.    急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15]
  • 15.    急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15]
  • 1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314
  • 17.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187
  • 18.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HJ[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98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