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亟(拼音:jí、qì)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立於地上,頂部加一橫畫表示人之頂極,本義一般認為是至高處,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亟”的基本義是敏疾,又引申為緊迫、急躁等。一説本義為急迫,作副詞,表示時間,相當於“急、趕快”,以上義讀jí。“亟”又讀qì,作副詞,表示屢次、多次。 [2]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 [3-4] 
中文名
拼    音
jí,qì
部    首
一(傳統歸二部) [5] 
五    筆
BKCG
倉    頡
MEM
字    級
二級(編號4062) [1]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6] 
注音字母
ㄐㄧˊ,ㄑㄧˋ
總筆畫
1+7
四角號碼
1710 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4E9F
異體字
焏、𠄹、𠯉、𦱩、𦽯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關於“亟”字,許慎在《説文解字》裏説,亟是敏捷的意思。由人、由口、由又、由二會意。二表示天地。宋朝人徐鍇進一步解釋説“亟,承天之時,因地之利,口謀之,手執之,時不可失,疾也。”意思是説,要在天時地利的情況下,把握好機會,抓緊時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隨着對金文、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徐鍇的解釋其實是對《説文解字》的一種附會,至於為什麼“亟”字會意,怎麼“會意”,許慎自己也沒有説清楚。
“亟”字,甲骨文寫作圖1,僅從人、從二,金文寫作除從人、從二之外,還從口、從攴(圖2、3),“又”應當是“攴”字的簡省,表示敲打之意。戰國秦漢文字多從“攴”,如字形5、7、8,《説文解字》小篆則從“又”。
關於“亟”字的解釋歷來很多,較為具有參考價值的有以下幾種:
1.“二”象山隘之形,“亟”表示人在隘中被追趕發出驚呼。從又表示抓人,從口,像人驚呼的樣子。
2.“亟”字為形聲字,金文從二、敬聲,《侯馬盟書》寫作圖4,加“示”符繁構,從訓詁學的角度應該訓為“勉”,有勉力的意思。
3.“亟”是“極端”的“極”的本字,人立於天地之間,上達於天,下達於地,後來引申為到達、至高無上等意思。
4.“亟”是“”的本字,象人夾在兩個夾板之中被拷問之形,表示誅殺之義。
5.“亟”字象牧人拿着鞭子趕羊之形,趕羊動作要快,要利索,所以“亟”有急忙的意思,訓為“敏急”,敏是敏捷,急是急切。“二”像來回趕羊之形。
這些解釋往往是針對不同時代的文字構形作出的,各有其參考價值,但是不是都準確,一時還很難以定論,只能有待繼續考證。 [2]  [7-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副詞
〈文言〉表示時間緊迫,相當於“急、趕快”。
imperative
《詩經·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史記·陳涉世家》:“趣趙兵,亟入關。”
亟欲;亟待;亟肄;亟務
形容詞
〈文言〉緊急;急需。
urgent
《左傳·定公五年》:“夏,歸粟於蔡,以周亟,矜無資。”
廖仲愷《致饒潛川黃德源函》:“現軍興需財孔亟,務望從速籌款。”

〈文言〉危急。

《水經注·江水一》引漢應劭《風俗通》:“吾斗大亟,當相助也。”
王韜《甕牖餘談·孫女割股》:“適相國病亟,眾醫鹹束手。”

〈文言〉性急;急躁。

《左傳·襄公二四年》:“皆笑曰:‘公孫之亟也。’”
元稹《茅舍》詩:“惜其心太亟,作役無容暇。”

動詞
〈文言〉愛。

《方言》第一:“亟,愛也。東齊海岱之間曰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相敬愛謂之亟。”
《列子·仲尼》:“體將僵者先亟犇佚。”

副詞
〈文言〉表示動作行為多次重複,相當於“屢次、一再”。
repeatedly;
time and again
《左傳·成公十六年》:“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
《漢書·刑法志》:“師旅亟動,百姓罷敝。”
亟請
形容詞
〈文言〉不久。

《漢書·天文志》:“多勝少,久勝亟,疾勝徐。”
《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何用為樂心所喜,出入無悰為樂亟。”


參考資料: [9] 

近義辨析

亟、急
這兩個字古代不同音,普通話同音。二字都有緊迫的意思,但使用時有如下區別:“急”是形容詞,多用於名詞前作定語,如急流、急症、急性子;有時也能修飾動詞作狀語,如急診、急救、急離等,但強調緊迫的程度沒有“亟”那麼深;“急”也可以作補語,如催得急。“急”還可指人的心情,如“急切地問”不能説成“亟切地問”。“亟”用作副詞,只能作狀語,多用於動詞前,如亟待解決、亟須糾正、亟亟奔走等。此外“亟”帶有較濃的書面色彩。
亟又音qì,義為“屢次”,這個意義,與急無關。 [3]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二部】紀力切(jí)
敏疾也。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
【註釋】①敏疾:即敏捷。 [10] 

説文解字注

敏疾也。
段注:攴部曰:敏者,疾也。疾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之字也。後人以捷當之。今人亟分入聲去聲,入之訓急也,去之訓數也。古無是分別,數亦急也。非有二義。《詩》:亟其乘屋。箋雲:亟,急也。詩多叚棘為亟,如棘人欒欒。傳曰:棘,急也。我是用棘,非棘其欲,皆同。《禮記》作匪革其猶,革亦亟之叚借字也。《釋言》曰:悈,急也。亦作㥛,皆亟字之異者耳。
從人口又二。二,天地也。
段注:徐鍇曰:乘天之時,因地之利,口謀之,手執之,時不可失,疾也。玉裁謂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手病口病,夙夜匪懈。君子自強不息,人道之所以與天地參也。故從人,從二。紀力切。又去吏切。一部。 [11] 

廣韻

去吏切,去志溪 ‖茍聲志部(qì)
亟,數也。遽也。去吏切。又紀力切。三。
紀力切,入職見 ‖茍聲職部(jí)
亟,急也。疾也。趣也。又音氣。
【校釋】音氣當屬未韻而其又音去吏切在志韻。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部】 亟·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6
《唐韻》紀力切。《集韻》《韻會》訖力切,並音棘。敏也,疾也。《説文》: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徐鍇曰:承天之時,因地之利,口謀之,手執之,時不可失,疾之意也。《詩·大雅》:經始勿亟。《左傳·襄二十四年》:公孫之亟也。注:急也。言鄭公孫宛射犬性急。
又《廣韻》《集韻》去吏切,音唭。頻數也。《孟子》:亟問,亟餽鼎肉。又:仲尼亟稱於水。
又詐欺也。揚子《方言》:東齊海岱之閒曰亟。
又與棘通。《詩·大雅》:匪棘其欲。
又與革通。《禮·檀弓》:夫人之病革矣。
又與極通。《荀子·賦論》:反覆甚極。注:極與亟同。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書寫 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ək
王力系統
k
ǐək
董同龢系統
k
jək
周法高系統
k
iək
李方桂系統
k
jək
西漢



東漢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ək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ək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ək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ek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ək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ək

參考資料: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去吏切
kʰi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紀力切/音氣
kjək
集韻
平聲
七之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丘其切
kʰie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去吏切
kʰie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訖力切
kiek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竭憶切
ɡiek
韻略


去聲






去吏切



入聲






訖力切

增韻


去聲






去吏切



入聲






訖力切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區意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三霽


次清
去冀切
k‘i

入聲
七陌


全清
訖逆切
kiək

參考資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0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76
  • 3.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314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1]
  • 5.    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3-06]
  • 6.    平水韻 十三職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06]
  • 7.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11
  • 8.    劉志基,鵬宇.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8:93-94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78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48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06]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58;526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