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極(拼音:jí)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極和它的繁體“極”原是音義都不同的兩個字,繁體極始見於秦代篆書,形聲兼會意字,從木亟聲,亟兼表義。本義指房屋的正樑,又叫脊檁,是最高處的檁。“極(極)”由此有最高處的意義。引申指程度最高的,如“極品”“極佳”。轉指最頂端的,北極、南極,指地球的南北兩端。簡體極始見於春秋《石鼓文》,形聲字,從木及聲,《説文解字》解釋為放在驢背上用以載物的馱架,後成為“極”的簡化字。 [2-3]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SEYY(86);SBYY(98) [4] 
倉    頡
DNHE [4] 
鄭    碼
FYMS [4] 
筆    順
橫—豎—撇—點—撇—橫折折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687) [1] 
平水韻
極-入聲十六葉,極-入聲十三職 [5] 
注音字母
ㄐㄧˊ
總筆畫
4+3(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U+6781 [4] 
四角號碼
4794₇ [4] 
造字法
極-形聲字,極-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文字溯源

古代的“極”和“極”是意義不同的兩個字,要分開來講。
【甲組】“極(簡)”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組】“極(簡)”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極”始見於《石鼓文》(甲組圖1),左部為形旁“”,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木製品有關;右部為“及”,於此作不表義的聲旁。“極”的這個字的意義。《説文解字·木部》:“極,驢上負也。”所謂“驢上負”,也就是放在驢背上用來載物的木架或木板,類似於後來的馱鞍,即便是現代,在農村仍可看到這種驢背上馱物的木架。《玉篇·木部》中也有相同義項:“極,驢上負版。” [6]  [19] 
【乙組】“極”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極”字形演變流程圖 [3]
“極”字是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兼會意字。左邊的“木”字為形符,表示與木頭有關,右邊的“”字是聲符,讀jí。兩形合一,指房子正中的棟樑。這棟樑是木頭製作的,故從“木”。“亟”也有表義的作用。甲骨文的“亟”字是個會意字,中間是“人”,兩端的橫畫代表天和地。“亟”用頭頂天表示高,高到極點。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人之至高處為亟,屋之至高處為極。”房屋正中的棟樑,是房子的最高處,所以“極”字用“亟”字作聲符並會意。隸書、楷書的“極”字由小篆演變而來。新中國成立後,“極”字代替了“極”字,成了簡化字。 [6-7] 
由於“極(極)”的本義是房屋的棟樑,在房子的高處。因此引申為最高點、頂點,作名詞。如“登峯造極”。最高點就是盡頭,故“極”又引申為“盡頭”。比如“南極”就是南的盡頭,“北極”就是北的盡頭。 [20] 
“極(極)”由本義引申為引申義為“最高的、達到極點的”,作形容詞,一般在句子中做定語補語。如“極刑”,就是最嚴厲的刑法,即死刑。又虛化為副詞,在句子中做狀語。如“窮兇極惡”。 [20] 

詳細字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文言〉房屋的正樑;棟。
ridgepole
《莊子·則陽》:“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
《漢書·天文志》:“後流星下燕萬載宮極,東去。”

頂點;最高地位。
top
《易·繫辭上》:“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禮記·大學》:“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不知便可登峯造極不?”
〈文言〉特指帝王之位。
throne
鮑照《〈河清頌〉序》:“聖上天飛踐極,迄茲二十有四載。”

〈文言〉中,中正的準則。

《詩經·商頌·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柳宗元《佩韋賦》:“尼父戮齊而誅卯兮,本柔仁以為極。”

〈文言〉準則;法則。
standard
《詩經·衞風·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文言〉指北極星。
Polaris
劉向《九嘆·遠逝》:“引日月以指極兮,少須臾而釋思。”
張衡《西京賦》:“譬眾星之環極。”

〈文言〉盡頭;邊界。
extremity
《詩經·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葉適《治勢中》:“可以傳之後世,垂之無極。”

地球的南北兩端;磁極的兩端;電源或電器上電流進入或流出的一端。
pole

南極北極極光;正極;負極陽極;陰極
古代射箭時用的手指套。套在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上,便於引放弓弦。

《儀禮·大射》:“小射正坐奠笥於物南,遂拂以巾,取決興,贊設決,朱極三。”
《逸周書·器服》:“象玦朱極韋素獨。”

〈文言〉放在驢背上用以載物的木架(此義繁體文本仍作簡體“極”)。

徐鍇《説文解字系傳》:“今人為木牀以跨驢背,以負載物,即古之極也。”

(Jí)春秋時國名。魯附庸國。故址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南。

《春秋·隱公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Jí)姓氏用字。



動詞
達到頂點、最高限度。
reach(the limit)
《呂氏春秋·大樂》:“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鹹當。”
劉勰《文心雕龍·通變》:“夫誇張聲貌,至漢初已極。”
極力;極目遠眺;物極必反
〈文言〉至,到達。
reach
《詩經·小雅·緜蠻》:“豈敢憚行,畏不能極。”
《荀子·儒效》:“宇中六指謂之極。”
曹植《雜詩》之一:“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

〈文言〉窮盡,竭盡。
exhaus
柳宗元《蝜蝂傳》:“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范仲淹《岳陽樓記》:“南極瀟湘。”

〈文言〉深探,窮究。

陸游《贈蘇趙叟兄弟》詩:“閉門萬卷讀,更要極源本。”

〈文言〉出;升。

《太玄·玄圖》“摧上萬物,天地輿新”

〈文言〉困窘,使之困窘;疲睏。

《孟子·離婁下》:“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庸人之御駑馬……胸喘膚汗,人極馬倦。”

〈文言〉通“”。懲罰,誅殺。
punish
《詩經·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後予極焉。”

副詞
表示最高程度(不用於比較)。
extremely;very
韓愈《吊武侍御所畫佛文》:“極西之方有佛焉,其土大樂。”
老舍《四世同堂》五:“招弟的語言、態度,教他極失望。”
表示程度達到極點(充當補語,必須帶“了”)。

極好;極少
形容詞
最高的,最終的。
extreme
《史記·三王世家》:“極臨北海,西溱月氏。”
徐浩《謁禹廟》詩:“地極臨滄海,天遙過鬥牛。”
王勃《滕王閣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極度;極端;極量;極大值
〈文言〉通“”。急速。
fast
《荀子·賦》:“出入甚極,莫知其門。”
《後漢書·孔融傳》:“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文言〉通“亟”。着急。
anxious
《淮南子·精神訓》:“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

數詞
古代數目字,其數諸説不一。

《太平御覽》卷七五引漢應劭《風俗通》:“……十億謂之兆,十兆謂之經,十經謂之垓,十垓謂之補,十補謂之選,十選謂之載,十載謂之極。”
《中國算學史》:“敦煌石室《算經》一卷並序內‘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等而上之,曰該……曰極。”


參考資料: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其輒切(jí)
極,驢上負也。從木及聲。或讀若急。 [10] 
【卷六】【木部】渠力切(jí)
極,棟也。從木亟聲。 [11] 
【註釋】①或:唐寫本無“或”字。

説文解字注

  • 【卷六】【木部】
(極驢上負也。
段注:當雲驢上所以負也,淺人刪之耳。《廣韻》雲:驢上負版,蓋若今䭾鞍。或雲負笈字當用此,非也。《風土記》曰:笈謂學士所以負書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謝承《後漢書》曰:負笈隨師。然則笈者書箱,人所負以徒步者,不得合為一也。
從木,及聲。
段注:其輒切。七部。
或讀若急。
段注:雲或者,雲及聲則既讀若及矣,又或若急也。
  • 【卷六】【木部】
(極)棟也。
段注:李奇注《五行志》、薛綜注《西京賦》皆曰:三輔名梁為極。按此正名棟為極耳,今俗語皆呼棟為梁也。《搜神記》:漢蔡茂夢坐大殿,極上有禾三穗。主簿郭賀曰:極而有禾,人臣之上祿也。此則似謂梁。按《喪大紀》注曰:危,棟上也,引伸之義,凡至高至遠皆謂之極。
從木,亟聲。
段注:渠力切,一部。 [12] 

廣韻

其輒切,入葉羣 ‖及聲盍1部(jí)
極,驢上負版。
【校釋】《説文·木部》:“極,驢上負也。”驢背上用以載物的木架。
鉅業切,入業羣 ‖及聲盍1部(jí)
極,極插。
渠力切,入職羣 ‖茍聲職部(jí)
極,中也。至也。終也。窮也。高也。遠也。《説文》:“棟也。”渠力切。一。 [13]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極
《唐韻》其輒切。《集韻》極葉切,音笈。《説文》:驢上負也。《篇海》:為木版跨驢背以負物者。
又《廣韻》鉅業切,音跲。極插也。 [14] 
【辰集中】【木部】 極
《唐韻》渠力切。《集韻》《韻會》竭憶切。《正韻》竭戟切,並禁入聲。《説文》:棟也。徐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為極,義出於此。
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注: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也。
又皇極,大中也。《書·洪範》:皇建其有極。疏:人君為民之主,大自立其有中之道。
又北辰曰北極,老人星曰南極。《書·舜典》正義引王蕃《渾天説》曰: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而嵩高正當天之中極。
又三極,三才也。《易·繫辭》:三極之道。疏:謂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也。
又《爾雅·釋地》: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鈆,北至於祝慄,謂之四極。
又五極,五常之中正也。《書·呂刑》:屬於五極,鹹中有慶。
又六極,窮極惡事也。《書·洪範》:威用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又四方上下,亦謂之六極。《莊子·天運篇》:天有六極。
又八極。《韻會》:四極,方隅之極也。《淮南子·本經訓》:紀綱八極,經緯六合。
又至也。《詩·周頌》:立我烝民,莫非爾極。
又取止也。《詩·大雅》: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又盡也。《易·繫辭》: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又放也。《儀禮·大射儀》:贊設決朱極三。注:極,放也。以朱韋為之,所以韜指利放弦也。
又《爾雅·釋天》:月在癸曰極。
又國名。《春秋·隱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又疲也。《世説》:顧和謁王導,導小極對之疲睡。
又《正韻》訖逆切,音戟。與亟同。《荀子·箴賦》:反覆甚極。
又《集韻》訖力切,音棘。殊也。
又《唐韻》渠綺切,音技。《淮南子·精神訓》: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喜,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
又《廣韻》渠記切,音暨。《楚辭·天問》:厥萌在初,何所意焉。璜台十成,何所極焉。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極”字書寫演示 “極”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木”的末筆捺改點。“及”3畫,第二筆㇋(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❶“木”窄“及”寬,頂部“木”高,底部“及”略高。❷“木”,橫筆在橫中線上方。❸“及”,首筆撇起筆於豎中線,撇尖伸向“木”下;第二筆的㇋(橫折折撇)三個折點都在右上格;末筆捺從田字格中心下方起筆,底部與撇尖持平。 [16]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ək

ɡʰ
i̯æp
王力系統
g
ǐək
董同龢系統
ɡʰ
jək
周法高系統
ɡ
iək
ɡ
iap
李方桂系統
g
jək
西漢



東漢





jək


jə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k
北魏後期北齊

jək
齊梁陳北周隋

jə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ɡʰ
i̯ək

ɡʰ
i̯ɛp
擬音/王力系統

g
ǐək

g
ǐɛp
擬音/董同龢系統

ɡʰ
jək

ɡʰ
jæp
擬音/周法高系統

ɡ
iek

ɡ
iap
擬音/陳新雄系統

ɡʰ
ǐək

ɡʰ
ǐɛp
擬音/李方桂系統

g
jək

g
jäp

參考資料: [17-18]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九葉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其輒切
ɡʰjæp
入聲
三十三業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鉅業切
ɡʰjɐp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渠力切
ɡʰjək
集韻
入聲
二十九葉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極曄切
ɡiæp
入聲
三十三業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極業切
ɡiɐp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訖力切
kiek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竭憶切
ɡiek
韻略


入聲





竭憶切

增韻


入聲





訖力切



入聲





竭憶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ki

入聲作上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k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齊微





更移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全清
訖逆切
kiək

入聲


全濁
竭戟切
g‘iək

參考資料: [17-18]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ieʔ
54
陽入

吳語
蘇州
dʑiɪ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dʑiai
212
陽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吳語
温州
dzɿ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tɕ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ɕʰ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ʰit
21
陽入

客家話
梅縣
kʰit
5
陽入

粵語
廣州
kɪ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kɪk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ɪk
5
陽入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ek
4
陽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iʔ
4
陽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i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8]  、《漢語方音字彙》 [2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0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32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1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5]
  • 5.    [清]阮元.經籍籑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2.04:9743;10062
  • 6.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HJ[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02
  • 7.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01:1447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4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87;1134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04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11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80
  • 12.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04]
  • 13.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26;540;546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60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87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6
  • 17.    “極”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4]
  • 18.    “極”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4]
  • 19.    蔣德平,金瑞著.漢字中的天文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68-170
  • 20.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13-314
  • 2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