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孝忠

(唐朝首任義武節度使)

鎖定
張孝忠(730-791年),字阿勞,信州(今吉林省農安縣)人,契丹乙室活部。唐朝中期藩鎮、將領,鴻臚卿張謐之子。
張孝忠身材魁偉,勇武過人,原本是安祿山的部將,安史之亂平定後,歸順朝廷,成為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部將,此後累封至易州刺史、太子賓客兼御史中丞,封范陽郡王,781年(建中二年),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嶽舉兵謀叛,張孝忠選擇支持朝廷,在平叛後先後擔任成德節度使、義武節度使等要職。
此後,張孝忠一直支持朝廷,拒絕與朱滔、王武俊等人合作,並在唐德宗遭遇奉天之難時派兵勤王,貞元七年(791年),張孝忠病逝,終年62歲。贈魏州大都督,追封上谷郡王,賜諡貞武。
本    名
張孝忠
別    名
張阿勞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奚人
出生日期
791年
主要成就
首任義武軍節度使
官    職
義武節度使、同平章事
爵    位
范陽郡王→上谷郡王
追    贈
太傅、太師、魏州大都督
諡    號
貞武

張孝忠人物生平

張孝忠早期事蹟

張孝忠祖上世代為契丹乙失活部落酋帥,父親在開元年間內附唐朝,出任鴻臚寺卿 [1] 
張孝忠身材魁偉,性情寬裕,以勇武聞名燕趙,與王武俊齊名。後來,張孝忠成為安祿山部下偏將,隨其攻破九姓突厥,被提拔為漳源府折衝 [2] 
安史之亂時,張孝忠先後跟隨安祿山、史思明攻陷河洛,率部為前鋒。 [3] 

張孝忠效力成德

763年(廣德元年),安史之亂平定,張孝忠歸順朝廷,成為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部下,授左領軍衞郎將。此後,張孝忠累封至左金吾衞將軍同正、殿中監,歷任飛狐、高陽二軍使李寶臣認為張孝忠謹慎穩重又驍勇善戰,對他非常信任,還將妻妹嫁給他,讓他統領易州(今河北易縣)兵馬。張孝忠在易州十幾年,威名卓著。 [4] 
775年(大曆十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攻打冀州,張孝忠奉命前去抵禦。田承嗣見他軍容整肅,嘆道:“張阿勞在這裏,冀州難以奪取啊!”於是焚燬營寨,趁夜退兵。不久,李寶臣與幽州節度使朱滔交惡,擔心朱滔入侵成德,便任命張孝忠為易州刺史,並配給七千精兵,讓他防禦幽州。後來,朝廷封張孝忠為太子賓客御史中丞、范陽郡王 [5] 

張孝忠歸順朝廷

781年(建中二年),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嶽謀襲節度使不果,舉兵叛亂,朝廷命朱滔征討。朱滔知道張孝忠善戰,便命判官蔡雄遊説張孝忠道:“李惟嶽年紀輕不懂事,竟然抗拒朝廷命令。我朱滔奉旨討伐,你為什麼要幫助叛逆?如今昭義軍、河東軍已經攻破田悦,而李希烈收復襄陽梁崇義也已投井自盡。河南各路官軍很快就能北上,魏博、成德馬上就要滅亡。你若能歸順朝廷,必定受到重用。”張孝忠便派人回覆朱滔,又命錄事參軍董稹入朝面見皇帝。 [6] 
唐德宗大喜,加封張孝忠為檢校工部尚書恆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成德軍節度使,讓他和朱滔一起征討李惟嶽。李惟嶽得知張孝忠歸順朝廷,便殺死其弟張孝義與三個已經出嫁的女兒,而張孝忠則與朱滔結為姻親。 [7] 
782年(建中三年),張孝忠與朱滔在束鹿(今河北辛集)擊敗李惟嶽,李惟嶽逃回恆州(今河北正定)。朱滔欲乘勝追擊,張孝忠卻撤向西北,駐紮在義豐。朱滔大驚,張孝忠部將也都大惑不解:“如今李惟嶽潰敗,您卻不再接再厲,我們實在不明白。”張孝忠道:“我們只是要破賊,如今賊軍已經擊破。恆州有很多久經戰陣的將領,我們若率軍進逼,他們就會誓死抵抗,我們若暫緩進攻,他們肯定會起內訌。況且朱滔這個人,見識淺薄,可以共始,難以共終。我們就在義豐,等待李惟嶽滅亡。”朱滔只得停駐在束鹿,不敢繼續進軍。 [8] 
同年二月,成德大將王武俊斬殺李惟嶽,一切都與張孝忠料想的一樣。不久,定州刺史楊政義投降張孝忠,張孝忠於是佔據易州、定州二州之地。後來,唐德宗將成德軍轄下各州分封給張孝忠、王武俊、康日知三人,並在定州設置義武軍,任命張孝忠為檢校兵部尚書、義武節度使、易定滄等州觀察等使。 [9] 

張孝忠堅守臣節

四月,朱滔、王武俊發動叛亂,打算到魏州(今河北大名)救援田悦。朱滔又派蔡雄到定州,遊説張孝忠一起舉兵,張孝忠回覆道:“李惟嶽叛逆,我張孝忠歸順朝廷,如今是個忠臣。我性子直,既然效忠朝廷,就不會再反叛。我與王武俊都是胡人,又一同共事,對他非常瞭解,他這個人反覆無常。司徒您以後一定會想起我這番話的。”朱滔又贈以金帛,張孝忠仍拒絕起兵。 [10] 
當時,義武軍位於幽州軍與成德軍之間,四面受敵。張孝忠修建戰壕、堡壘,鼓舞將士,絲毫不受朱滔二人的蠱惑,受到時人的稱讚。朝廷加封他為檢校左僕射,將他的食邑加到三百户。 [11] 
後來,張孝忠受到朱滔的攻擊,朝廷便派神策兵馬使李晟、中官竇文場前去救援。張孝忠與李晟戮力同心,終於保住義武軍,使叛軍不敢深入。 [12] 
783年(建中四年),涇原兵變,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李晟欲回師勤王。張孝忠正陷於朱滔和王武俊威脅下,一直不讓李晟離開。李晟讓兒子李憑娶張孝忠之女,又解下玉帶賄賂張孝忠的親信,才得以帶兵西歸。張孝忠也派大將楊榮國率六百精兵隨李晟西入關中。李晟收復長安時,楊榮國也立下戰功。 [13-14] 

張孝忠晚年生活

784年(興元元年),唐德宗加封張孝忠為同平章事 [15] 
786年(貞元二年),河北地區發生蝗災,因戰亂方平,百姓都無積蓄,以致餓死無數。當時,張孝忠以身作則,每頓只吃幹豆,屬下也都吃些粗劣的食物。人們都很佩服他的勤儉,稱他為賢將。 [16] 
787年(貞元三年),唐德宗加張孝忠為檢校司空,並將女兒義章公主嫁給其子張茂宗。張孝忠讓妻子昧谷氏到長安迎接公主,受到唐德宗的厚賞。 [17] 
789年(貞元五年),張孝忠在部將的迷惑下,入侵蔚州(今河北蔚縣),雖然很快便退回,但仍被以擅自興兵為罪名,削去檢校司空之職。 [18] 
791年(貞元七年),張孝忠病逝,終年六十二歲。唐德宗輟朝三日以示哀悼,冊贈太傅太師、贈魏州大都督,追封上谷郡王,賜諡貞武。 [19] 

張孝忠軼事典故

李寶臣猜忌大將,誅殺李獻誠等人,又召見張孝忠。張孝忠非常害怕,拒絕到恆州,李寶臣便派張孝忠之弟張孝節前去。張孝忠回覆道:“諸將沒有罪過,都被殺死了,我張孝忠怕死,不敢去恆州,也不敢造反,就像您不肯入朝一樣,只是擔心災禍,沒有別的想法。”張孝節哭道:“兄長不回去,我回去肯定會被殺!”張孝忠道:“我們一起回去都會死,我不回去你就沒事。”張孝節回恆州後,果然平安無事。 [20] 

張孝忠人物評價

劉昫《舊唐書》:朝廷治亂,在法制當否,形勢得失而已。秦人叛上,法制失也;漢道勃興,形勢得也。臣觀開元之政舉,坐制百蠻;天寶之法衰,遂淪四海。玄宗一失其勢,橫流莫救,地分於羣盜,身播於九夷。河朔二十餘州,竟為盜穴,諸田兇險,不近物情。而弘正、孝忠,頗達人臣之節,沂國力善無報,殆天意之好亂惡治歟! [21] 

張孝忠家庭成員

曾祖:張靖,契丹乙失活部節度使。 [22] 
祖父:張遜,契丹乙失活部節度使。 [22] 
父親:張謐,鴻臚卿,贈吏部尚書、右僕射。 [22] 
兄弟:張孝節 [21]  、張孝義,被李惟嶽殺害。 [21] 
妻子:昧谷氏,鄧國夫人。 [17]  [23] 
兒子:張茂昭,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太子太傅、義成節度使、延德郡王。 [21]  張茂宗,左衞將軍、兗海節度使。 [24]  張茂和,左武衞將軍。 [24] 
玄孫:張宏,北宋右僕射。

張孝忠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九十一》 [21]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 [24]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25]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26]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七·唐紀四十三》 [27]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 [29]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張孝忠傳》:張孝忠,字孝忠,本奚種,世為乙失活酋長。父謐,開元中提眾納款,授鴻臚卿。
  • 2.    《新唐書·張孝忠傳》:孝忠始名阿勞,以勇聞,燕、趙間共推張阿勞、王沒諾幹,二人齊名。沒諾幹,王武俊也。孝忠魁偉,長六尺,性寬裕,事親孝。天寶末,以善射供奉仗內。安祿山奏為偏將,破九姓突厥,以功擢漳源府折衝。
  • 3.    《新唐書·張孝忠傳》:祿山、史思明陷河、洛,常為賊前鋒。
  • 4.    《舊唐書·張孝忠傳》:史朝義敗,入李寶臣帳下。上元中,奏授左領軍郎將,累加左金吾衞將軍同正、試殿中監,仍賜名孝忠,歷飛狐、高陽二軍使。李寶臣以孝忠謹重驍勇,甚委信之,以妻妹昧谷氏妻焉,仍悉以易州諸鎮兵馬令其統制。前後居城鎮十餘年,甚著威惠。
  • 5.    《舊唐書·張孝忠傳》:田承嗣之寇冀州也,寶臣俾孝忠以精騎數千御之。承嗣見其整肅,嘆曰:“張阿勞在焉,冀州未易圖也!”乃焚營宵遁。及寶臣與朱滔戰於瓦橋,常慮滔來攻,故以孝忠為易州刺史,選精騎七千配焉,使扞幽州。奏授太子賓客、兼御史中丞,封范陽郡王。
  • 6.    《舊唐書·張孝忠傳》:寶臣死,其子惟嶽阻兵不受命,朝廷詔幽州節度使討之。滔以孝忠宿將善戰,有精兵八千在易州,慮軍興則撓其後,乃使判官蔡雄説孝忠曰:“惟嶽小子驕貴,不達人事,輒拒朝命。滔奉命伐罪,使君何用助逆,不自求多福耶!今昭義、河東攻破田悦,淮西李僕射收下襄陽,梁崇義投井而卒,臨漢江而誅者五千人,即河南軍計日北首,趙、魏滅亡可見也。使君誠能去逆效順,必受重任,有先歸國之功矣!”孝忠然之,乃遣衙官隨雄報滔,又遣易州錄事參軍董稹入朝。
  • 7.    《舊唐書·張孝忠傳》:德宗嘉之,授孝忠檢校工部尚書、恆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成德軍節度使,便令與滔合兵攻惟嶽,仍賜實封二百户。其弟孝義及孝忠三女已適人在恆州者,悉為惟嶽所害。孝忠甚德滔之保薦,以其子茂和聘滔之女,契約甚密,
  • 8.    《舊唐書·張孝忠傳》:遂合兵破惟嶽之師於束鹿,惟嶽遁歸恆州。滔請乘勝襲之,孝忠仍引軍西北,還營義豐,滔大駭。孝忠將佐曰:“尚書布赤心於朱司徒,相信至矣。今逆寇已潰,不終其功,竊所未喻。”孝忠曰:“本求破賊,賊已破矣。然恆州宿將尚多,迫之則困獸猶鬥,緩之必翻然改圖。又朱滔言大識淺,可以慮始,難與守成。吾壁義豐,坐待惟嶽之殄滅耳!”既而朱滔屯束鹿,不敢進軍。
  • 9.    《舊唐書·張孝忠傳》:月餘,王武俊果斬惟嶽首以獻,如孝忠所料。後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降,孝忠遂有易、定之地。時既誅惟嶽,分四州各置觀察使,武俊得恆州,康日知得深、趙二州,孝忠得易州。以成德軍額在恆州,孝忠既降政義,朝廷乃於定州置義武軍,以孝忠檢校兵部尚書,為義武軍節度、易定滄等州觀察等使。
  • 10.    《舊唐書·張孝忠傳》:及朱滔、王武俊謀叛,將救田悦於魏州,慮孝忠踵後,滔軍將發,復遣蔡雄往説之。孝忠曰:“李惟嶽背國作逆,孝忠歸國,今為忠臣。孝忠性直,業已效忠,不復助逆矣!往與武俊同行,且孝忠與武俊俱出蕃部,少長相狎,深知其心僻,能翻覆語,司徒當記鄙言,忽有蹉跌,始相憶也!”滔又啖以金帛,終拒而不從。
  • 11.    《舊唐書·張孝忠傳》:易定居二兇之間,四面受敵,孝忠修峻溝壘,感勵將士,竟不受二兇之熒惑,議者多之。又加檢校左僕射,實封至三百户。
  • 12.    《舊唐書·張孝忠傳》:後孝忠為朱滔侵逼,詔神策兵馬使李晟、中官竇文場率師援之。孝忠以女妻晟子憑,與晟戮力同心,整訓士眾,竟全易定,賊不敢深入。
  • 13.    《舊唐書·張孝忠傳》:及上幸奉天,令大將楊榮國提鋭卒六百從晟入關赴難,收京城,榮國有功。
  • 14.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五》: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疾愈,聞上幸奉天,帥眾將奔命。張孝忠迫於朱滔、王武俊,倚晟為援,不欲晟行,數沮止之。晟乃留其子憑,使娶孝忠女為婦,又解玉帶賂孝忠親信,使説之。孝忠乃聽晟西歸,遣大將楊榮國將鋭兵六百與晟俱。
  • 15.    《舊唐書·張孝忠傳》:興元元年正月,詔以本官同平章事。
  • 16.    《舊唐書·張孝忠傳》:貞元二年,河北蝗旱,米鬥一千五百文。復大兵之後,民無蓄積,餓殍相枕。孝忠所食,豆〈豆昔〉而已,其下皆甘粗糲,人皆服其勤儉,孝忠為一時之賢將也。
  • 17.    《舊唐書·張孝忠傳》:三年,加檢校司空,仍以其子茂宗尚義章公主。孝忠遣其妻鄧國夫人昧谷氏入朝,執親迎之禮。上嘉之,賞賚隆厚。
  • 18.    《舊唐書·張孝忠傳》:五年七月,為將佐所惑,以兵入蔚州。尋詔歸鎮,仍以擅興削檢校司空。
  • 19.    《舊唐書·張孝忠傳》:七年三月卒,時年六十二,廢朝三日,追封上谷郡王,贈太傅,再贈魏州大都督,冊贈太師,諡曰貞武。
  • 20.    《舊唐書·張孝忠傳》:既而寶臣疑忌大將,殺李獻誠等四五人,使召孝忠,孝忠懼不往。寶臣使孝忠弟孝節召焉。孝忠命孝節覆命曰:“諸將無狀,連頸受戮,孝忠懼死不敢往,亦不敢叛,猶公之不覲於朝,慮禍而已,無他志也。”孝節泣曰:“兄不行,吾歸死矣!”孝忠曰:“偕往則並命,吾留無患也。”乃歸,果無患。
  • 21.    舊唐書:張孝忠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6]
  • 22.    《舊唐書·張孝忠傳》:曾祖靖,祖遜,代乙失活部落酋帥。父謐,開元中以眾歸國,授鴻臚卿同正,以孝忠貴,贈户部尚書。
  • 23.    權德輿《鄧國夫人谷氏神道碑銘》:建中元年封魏郡夫人,三年進封鄧國夫人,旌淑哲也。
  • 24.    新唐書:張孝忠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6]
  • 25.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6]
  • 26.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6]
  • 27.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6]
  • 28.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6]
  • 29.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