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伯儀

鎖定
張伯儀(?—788年6月18日 [1]  ),魏州(今河北魏縣)人。唐朝中期將領,安南都護張順之子 [2] 
張伯儀早年隸屬於朔方節度使李光弼麾下,討平袁晁起義。歷任睦州刺史、杭州刺史、安南都護、嶺南節度使等職。在安南時,擊破崑崙闍婆的侵擾,並築大羅城以作防禦。建中三年(782年),出任荊南節度使,參與討伐叛藩李希烈。他雖不識文字,但能以誠待人,受軍民愛戴。晚年入朝任右龍武統軍。
貞元四年(788年),張伯儀去世。獲贈揚州大都督,諡號“恭”。
本    名
張伯儀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魏州
逝世日期
788年6月18日
主要成就
討平袁晁,擊破崑崙闍婆
官    職
右龍武統軍
追    贈
揚州大都督
諡    號

張伯儀人物生平

張伯儀平定袁晁

張伯儀為名將李光弼的部將,累立戰功。寶應元年(762年),台州(治臨海,今屬浙江)人袁晁領導浙東(治越州,今浙江紹興)農民起義,唐代宗急令李光弼率軍討伐。李光弼派張伯儀等率領各軍,向袁晁義軍發起攻勢。至次年,唐軍平定起義。張伯儀在此役中功居第一, [3]  升任睦州(治建德,今杭州建德)刺史。後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都督 [4]  、杭州(今浙江杭州)刺史等職。 [5]  [6] 

張伯儀護衞安南

大曆二年(767年),張伯儀改任安南都護 [6]  代宗在位時期,有一批來自爪哇的“崑崙闍婆”盜寇,入侵安南都護府,在張伯儀出任安南都護的此年,更攻陷安南地區州城。唐廷調度軍隊,由張伯儀與武定都尉高正平聯手,成功擊破崑崙闍婆。其後,張伯儀修築大羅城(又稱羅城,即今越南河內),以作防衞 [7]  [8]  。自此之後,安南未再受其侵擾。 [9] 

張伯儀治政有績

大曆十二年(777年)五月,張伯儀升任廣州(今廣東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任嶺南節度使(《廣東通志》作大曆九年任廣州刺史 [10]  )。 [11] 
建中三年(782年)三月,張伯儀出任檢校兵部尚書兼江陵尹、御史大夫、荊南節度等使(荊南節度使 [12]  。張伯儀為人質樸誠厚,不識文字。但他推誠待人,受軍中敬重,百姓也感到便利。 [13] 

張伯儀力戰叛軍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張伯儀擔任舒王李誼屬下的後軍兵馬使 [14]  ,奉命與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山南牙將張獻甫合軍收復安州(今湖北安陸)。但唐軍作戰不利,張伯儀也身中流矢,唐軍最終全軍覆沒。張伯儀丟失所持的旌節 [15]  叛軍乘勝追擊,張伯儀奮戰抵禦,兩軍相攻僵持,適逢援軍抵達,張伯儀才得以安全退回。到漢水時,徵用了野人船至沔州。唐軍的潰兵回到江陵,在府衙大哭,張伯儀的妻子親自慰問勉勵,並拿出家中的帛贈送潰兵,這才避免了一場兵變。張伯儀收攏散兵後,也返回江陵。 [16] 
四月,朝廷任命張伯儀為淮西應援招討使。 [17] 貞元元年(785年)四月,嗣曹王李皋出任荊南節度使, [18]  張伯儀應已離職入朝,最終被朝廷任命為右龍武統軍。 [19] 

張伯儀身後追諡

貞元四年(788年)五月十日(6月18日),張伯儀去世 [1]  。朝廷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 [20] 
在討論張伯儀的諡號時,博士李吉甫認為“中興三十年而兵未戢者,將帥養寇藩身也。若以亡敗為戒,則總干戈者必圖萬全,而不決戰。若伯儀雖敗,而其忠可錄。”最終定諡為“恭”。 [21] 

張伯儀主要成就

參見:袁晁起義
張伯儀在討平浙東袁晁起義的過程中,功居第一。 [5]  他出任安南都護後,又與武定都尉高正平聯手擊破入侵的崑崙闍婆。並修築大羅城(又稱羅城,即今越南河內)以作防衞 [7]  。使安南得以安定。 [9] 

張伯儀人物評價

李吉甫:自中興三十年而來,兵未戰者,患在將帥以養寇自重,縱敵藩身。若進而亡師,貶以為義,誡總干戈者必託於萬全之名,而忘一戰之效矣。然則保其利者,亦君子所嫌也。錄其忠而勸善者,非陽秋之志歟?矧平居進退之節,不敢二色,稱為忠臣。 [22] 《右龍武統軍張伯儀諡議》
宋祁:光弼所部將李懷光僕固懷恩田神功李抱玉董秦哥舒曜韓遊瑰渾釋之辛京杲自有傳。若荔非元禮郝廷玉李國臣白孝德、張伯儀、白元光陳利貞侯仲莊柏良器,皆章章可稱列者,附次左方。 [23] 新唐書
胡三省袁晁之難,張伯儀平之,通鑑所書,數語而已。 [24] 資治通鑑》注
危素:天胡不隕楊行密,公恨不為張伯儀。 [25] 《挽達兼善》

張伯儀家庭成員

父親:張順,官至安南都護 [2] 

張伯儀史料記載

類別
篇目
作者
史書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二、卷第二百二十八
——
越史略·捲上》
相關參考資料 [2]  [23]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十三·本紀第十三》:貞元四年……(五月)丁巳,右龍武統軍張伯儀卒。
  • 2.    《越史略·捲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28]
  • 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紀三十八》:時晁聚眾近二十萬,轉攻州縣,光弼使部將張伯儀將兵討平之。
  • 4.    《浙江通志》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1-28]
  • 5.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張伯儀,魏州人,以戰功隸光弼軍。浙賊袁晁反,使伯儀討平之,功第一,擢睦州刺史。
  • 6.    《舊唐書·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大曆)二年……六月……以杭州刺史張伯儀為安南都護。
  • 7.    《越史略》:代宗大曆二年,張伯儀更築羅城。
  • 8.    《東西洋考》:大羅城【在交州城外、漢交址郡,唐安南都護府皆在此。其城張伯儀所築,髙駢修廣之。宋李公藴立國於此。】
  • 9.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1964
  • 10.    《廣東通志》:張伯儀【九年任】……以上廣州刺史。
  • 11.    《舊唐書·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大曆)十二年……五月……甲戌,以前安南都護張伯儀為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嶺南節度使。
  • 12.    《舊唐書·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建中三年)三月……以嶺南節度使張伯儀檢校兵部尚書,兼江陵尹、御史大夫、荊南節度等使。
  • 13.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後為江陵節度使。樸厚不知書,然推誠遇人,軍中畏肅,民亦便之。
  • 14.    《新唐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七》:於是,李希烈反,招討使李勉戰不勝,奔宋州,朝廷大震。乃拜謨揚州大都督、荊襄江西沔鄂節度使、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改名誼。軍中以哥舒翰由元帥敗,而王所封同之,帝乃使徙王普。以兵部侍郎蕭復為統軍長史,湖南觀察使孔巢父為行軍左司馬,山南東道節度行軍司馬樊澤為右,刑部員外郎劉從一、侍御史韋儹為判官,兵部員外郎高參掌書記,右金吾大將軍渾瑊為中軍虞候,江西節度使嗣曹王皋為前軍兵馬使,鄂嶽團練使李兼副之,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為中軍兵馬使,荊南節度使張伯儀為後軍兵馬使,左神武軍使王價、左衞將軍高承謙、檢校太子詹事郭曙、檢校右庶子常願為押衙。
  • 15.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丁酉,荊南節度使張伯儀與淮寧兵戰於安州,官軍大敗,伯儀僅以身免,亡其所持節。
  • 16.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李希烈反,詔與賈耽、張獻甫收安州。戰不利,伯儀中流矢,師卻,失所持節。賊追及,奮刀以御之,兩刃相向不得下,會救至,免。至漢水,拿野人船以達沔州。潰兵至江陵,哭於廷,伯儀妻勞勉,出其家帛給之,乃定。伯儀收散卒還。
  • 17.    《新唐書·卷七·本紀第七》:(建中四年)四月庚申,李勉為淮西招討處置使,哥舒曜副之;張伯儀為淮西應援招討使,賈耽,江南西道節度使嗣曹王皋副之。
  • 18.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貞元元年……夏,四月,丁丑,以曹王皋為荊南節度,李希烈將李思登以隨州降之。
  • 19.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久之,除右龍武統軍。
  • 20.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卒,贈揚州大都督。
  • 21.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既請諡,博士李吉甫議以“中興三十年而兵未戢者,將帥養寇藩身也。若以亡敗為戒,則總干戈者必圖萬全,而不決戰。若伯儀雖敗,而其忠可錄。”遂諡曰恭。
  • 22.    《全唐文·卷五百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1-28]
  • 23.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13]
  • 24.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唐紀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28]
  • 25.    《雲林集》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01-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