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航空學校

鎖定
民國13年(1924年),孫中山國共合作形勢的推動下,為培養中國革命空軍骨幹力量,9月間在廣州東山大沙頭革命航空基地仿效蘇聯軍隊辦學模式創辦“廣東軍事飛機學校”(1926年後曾數次易名,但人們一般稱之為“廣東航空學校”)。開始由蘇聯顧問、革命軍政府航空局代局長李糜將軍負責組建飛行訓練班。年底改稱航空學校,由李糜兼校長。聘請蘇聯、德國空軍軍官任教官。這是中國民主革命過程中最早建立起來的一所新型軍事航空學校,它與黃埔軍校一樣是國共合作的成果。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航空學校共辦了二期。第一期僅招10名學生,學員是從黃埔軍校第一期優秀畢業生(劉雲生等七人)和廣東飛行修理廠(唐鐸等3人)選送的,當時擁有4架教練機。於1924年11月入校學習,後因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叛亂,飛機調往前方參戰,影響學校正常訓練。1925年7月,李糜回國,隨帶劉雲生等5名學生赴蘇聯受訓,由新上任的航空局長張治中任校長,黃光鋭、關榮、周寶衡等任教官。繼招收第二期學生20名,大多從黃埔軍校第二、三期學生中選送。不久,將兩班合併,全部學習飛行,另從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中選送20名,開辦偵察班。 [2-3] 
中文名
廣東航空學校
創辦時間
1924年
所屬地區
廣東
類    別
航空學校

廣東航空學校廣東航空早期歷史

廣東對於航空事業的興辦,雖在1911年已經開始,同時又有孫中山先生不斷鼓吹以航空救國號召國人,但是對於培養航空人才的機構仍付缺如。所有飛行人員盡是歐美或日本學習後歸國服務,因此限制了航空事業的發展。直至1924年蘇聯以無私的幫助,在建立了黃埔軍官學校之後,幫助我們建立航空學校,這才引起我們自己辦學的注意,奠定了逐步發展航空的基礎。 [5] 
早在1916年,國民黨就開始派出一批青年赴美學習美國航空,造就瞭如楊先逸、張惠長等數十名航空人才。 [1]  後來這批人才成為國民政府的空軍骨幹。1920年11月粵軍逼退桂軍後,孫中山與唐紹儀、伍廷芳等人在廣州重組軍政府,並在廣州大沙頭設立航空局。局長朱卓文,下轄副官處和總務處,編成兩個飛機隊,張惠長與陳應權擔任隊長,分別掌管數架水陸飛機和陸用機。以後,朱卓文任期內又自澳門購買HLS2水機兩架,AEROMARINE機六架,自菲律賓小呂宋購買美國JN陸機四架,規模初具在楊仙逸的負責下,一所航空學校也在廣東創立,即是廣東航空學校。 [3] 

廣東航空學校廣東航空學校歷史

廣東航空學校原名廣東軍事飛機學校,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下,由孫中山親自倡導,以“航空救國”思想為宗旨,1924年底創辦於廣東廣州大沙頭。首任校長為廣州國民政府航空局蘇聯顧問李糜,不久由張治中兼任。第一、二期學員大都選自黃埔軍官學校畢業生。因缺乏教練機,不少人去蘇聯接受訓練。中國共產黨黨員劉雲、唐鋒和常乾坤、徐介蕾等均從該校赴蘇聯學習航空技術。1936年7月停辦,共辦7期,畢業飛行人員500餘名。 [4] 
在孫中山“航空救國”思想的倡導下,1924年7月,廣東軍事飛機學校成立,隸屬航空局,由德國人雅爾台任校長,聘有德國飛行教官馮·格蘭姆和機械教官瓦爾等,配有2架“寇蒂斯”飛機供訓練使用。由於經費困難,學校設備非常簡陋,有關總務、教務等行政工作均由學員分擔。因而全校教職員工,總共只有十多人。校址在廣州東山沙河浦原皮革廠,後遷往大沙頭附近。第一期學員選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中選送7人:劉雲、王勳(叔銘)、馮詢、王翱(鳳儀)、萬鵬(少鼎)、袁政(修清)、郭予如(一予),又從飛機修理廠選送3人:唐鐸、金震一(朝鮮籍)、樸泰廈(朝鮮籍),共計10人。 [2] 
1926年4月,張治中調回黃埔軍校任職,黃秉衡接任校長,8月黃調離,由黃光鋭繼任。先後聘任德國(2人)、蘇聯(1人)及中國軍官李其蘇、熊式輝丁紀徐、黃光鋭、關榮、周寶衡、陳卓林等人為教官。其間因抽調學生和教練機參加北伐,不能按計劃教學,由蘇聯顧問相助,在第二期學生中選送共產黨員常乾坤徐介藩、黎鴻峯、李乾元等10人赴蘇留學。其餘有毛邦初、李玉英等7人(一説是10人),於次年1月畢業。3月,毛邦初、龍文光等5名畢業生及8名飛行教官也赴蘇聯深造。從此,航校業務暫告停頓。 [2] 
在航空學校開辦期間,曾組織第一、二期學生組成飛行隊參加了龍文光兩次東征,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和北伐戰爭,建有戰功。該校畢業生王勳(王叔銘)、毛邦初曾任國民革命軍空軍正副司令。常乾坤曾任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唐鐸曾任人民解放軍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航空系主任。 [2]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衞相繼發動反革命政變,國共兩黨合作進行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從此,廣東的航空事業依附於地方勢力,變為軍閥混戰的工具。原來的航空學校改稱廣東航空學校。6月30日,李濟深委任張惠長為航校校長,並計劃續原航空學校學制,招收第三期學生,張惠長將軍事飛機學校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航空學校。11月參加北伐張發奎黃琪翔率部回粵,佔據廣州,改任王季予為航校校長,並按原計劃招收學生30名。學生尚未入校,“廣州張黃事變”失敗,李濟深返粵執政。 [2] 
次年1月,張惠長復任校長、黃毓佩任教育長、丁紀徐任飛行主任。周寶衡等24人為教官,重新公開招收第三期學生:由高中畢業生以上社會青年中錄取航空科甲班35名,4月入學;乙班65名,10月入學。同時招收入學的還有從高小畢業生中錄取的機械科學員50名,學制為2年。航空甲班於民國18年4月畢業,人數32人,見習員7人;乙班於民國19年10月畢業,人數36人,見習員4人。另有中途離校後又返校學習被編入特別班畢業的學生29人。機械班因鬧學潮期中撤銷,有部分學生轉入第四期學習。 [2] 
1929年5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航空學校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總指揮部航空學校,張惠長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指揮部航空處長後,改由周寶衡任校長。陳濟棠主粵後,航校於民國18年11月續招第四期學員100名入校學習。次年1月,因張惠長免去周寶衡校長職,自兼校長,並將廣東航空學校改稱廣東空軍學校,先後委任楊官宇劉植炎代理校長,主理校務,引起學生罷課,紛紛離校。只餘51名在校學習,於民國20年(1931年)3月畢業,分配到各機隊任職。 [2] 
民國19年(1930年)10月招收第五期航空科學生56名,民國21年(1932年)4月畢業。同時招收第六期甲乙班學生130名,先後入學。其中廣西第四集團軍及粵川兩省權貴保送的和燕塘軍校選來學員共59名代訓學員編為乙班。甲乙兩班先後於1933至1935年畢業。1931年7月,楊官宇再度出任校長,校名由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總指揮部航空學校改為國民革命軍空軍總司令部空軍學校 [2] 
民國21年(1932年)4月,陳濟棠將廣東空軍改隸其第一集團軍並任命黃光鋭為空軍司令;6月,以胡漢賢任航校校長,蔣孝棠任教育長,吳汝鎏、胡祖慶先後任飛行主任,鄧顯剛等31人先後擔任教官。同年7月,該校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航空學校,直至該校併入中央航校。 [2] 
民國23年(1934年)春夏之間,招收第七期航空科甲班學員51名,經送燕塘軍校進行入伍訓練後,於年底入航校學習航空課程。民國24年(1935年)4月,招收航空科乙班學員101名入校學習。民國25年(1936年)3月,陳濟棠擴建飛機隊,第七期甲班畢業後,分配到新建機隊充當見習飛行員。同年招收第八期新生70名(一説58名)入校學習。
6月,因李宗仁、陳濟棠發動抗日反蔣事變(即“兩廣事變”)失敗,陳濟棠下台離粵,廣東航空學校隨之被南京政府航空委員會接管,該校未畢業的第七、八期學生北上併入杭州筧橋中央航校。廣東航空學校撤銷。 [2] 

廣東航空學校廣東航空學校校名變化

廣東航空學校1924年至1926年名為“大元帥府軍事飛機學校”,1927年至1928年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航空學校”,1929年至1930年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總指揮部航空學校”,1931年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空軍總司令部空軍學校”,1932年後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航空學校”。這所航空學校儘管其隸屬關係幾經變動,校名也隨之更改多次,但廣東省創辦的這所航空學校,地址始終在廣州市或市郊,並一脈相承,故一般均稱為“廣東航空學校”。 [2] 
參考資料
  • 1.    陳存恭.《中國航空的發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第400頁
  • 2.    馬毓福.《中國軍事航空1908——1944》:航空工業出版社,1994年:第314—323頁
  • 3.    劉俊平:《抗戰前國民政府空軍建設研究(1931-1937)》,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第18頁。
  • 4.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  3 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13頁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東文史資料 第4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