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式輝

鎖定
熊式輝(1893年—1974年)江西安義人,字天翼。1908年畢業於江西陸軍小學。1911年升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並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入清河陸軍預備學校,繼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畢業後,參加討袁、護法戰爭。1921年被廣東軍政府參謀部保送赴日本陸軍大學深造。1924年畢業回國,任廣州滇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一師、第十四軍黨代表,第一師師長,第十三軍副軍長,淞滬衞戍司令,蘇浙皖地區三省“剿共”總指揮,江西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南昌行營辦公廳主任。1935年被選為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黨國防委員會委員。1941年奉調重慶,任中央設計局秘書長。1942年3月出任駐華盛頓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次年回國,任中央設計局局長兼中央銀行監事長。1945年6月,根據《雅爾塔協定》,作為中方軍事代表之一,隨宋子文赴莫斯科參加中蘇會談,並與蘇聯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年8月日本投降後,出任東北國民黨政府主席,東北行轅主任兼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1947年改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後去香港、澳門、曼谷。1954年遷居台灣。 [1] 
別    名
譜名西廣,別署雪松主人
天翼
所處時代
近現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安義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74年
本    名
熊式輝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日本陸軍大學
軍    銜
陸軍二級上將

目錄

熊式輝人物生平

熊式輝 熊式輝
熊式輝生於1893年,筆名雪松主人。
1911年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時值辛亥革命發生,他一腔熱血傾慕革命立志推翻滿清,即參加革命軍,同時加入同盟會。1913年入陸軍第一預備學校,旋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
1915年畢業保定軍校第二期,任李烈鈞部滇軍方聲濤第四師第三十八團團附。
1915年任北伐贛軍司令部副官長。
1921年被保送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習。
1924年畢業返粵,任廣州滇軍幹部學校教育長。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任獨立第一師賴世璜部黨代表。該師旋擴編為第十四軍,仍任軍黨代表,併兼第一師師長。
1927年冬,部隊改編為第十三軍,任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併兼江西省政府委員。
1928年4月,國民革命軍編組為四個集團軍,發動北伐奉張之戰,第三十七師隸屬第一集團軍總預備隊,熊式輝將淞滬防務交錢大鈞第三十二軍接管後,即率師北上。濟南“五三”慘案發生後,熊式輝於5月6日陪同蔣介石便裝騎馬出濟南城繞道至黨家莊;8日奉蔣介石之命以“軍使” 身份與羅家倫前往濟南日軍司令部交涉,日軍傲慢蠻橫,怒目惡聲,竟拒不與談。北伐結束後,全國編遣軍隊,熊式輝奉調為第五師師長。1928年9月2日任淞滬警備司令,旋又任淞滬杭“剿匪”總指揮。 [3] 
1930年任江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
1931年出任南昌行營參謀長,同年十二月,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提倡厲行“清廉政治”,要求下屬“簡單樸素”。他秉承蔣介石旨意,首先施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體系,集大權於一身。除了在省政府組建一個“府衞大隊”,配備精良裝備享受憲兵待遇外,熊將地方武裝全部整頓改編成十五個保安團,以後又成立兩個預備師,統歸自己指揮。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他將全省八十三個縣劃為九個行政區,分設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派出親信擔任,加強全省的行政控制;同時設立縣政人員訓練班,培訓出大批聽命的縣區級官吏。在民政管理方面,為了封鎖蘇維埃根據地,配合“圍剿”戰爭的需要,頒發《整理保甲方案》,推行保甲制度和“連坐法”,嚴密管理每家每户,防止“通共”、“藏共”;各縣還建立保衞團,把保甲武裝起來,協助正規軍對付工農紅軍。在鄰近蘇區的各縣的交通路口和要隘邊界,還遍設碉堡,嚴密封鎖蘇區。在地方財政方面,熊推行“一税制”,把以往的各種税收加成一個總數,稱為“田賦税目”,由縣政府統一徵收。 [4] 
1932年3月下旬,江西省主席熊式輝在廬山買下了一棟相當豪華、漂亮的別墅,好生喜歡。3個月後,他特請蔣介石夫婦、汪精衞何應欽李濟深張靜江黃紹竑等黨國要人來別墅做客。來到別墅大門,抬頭仰望巍峨壯觀的別墅,不禁點頭稱讚:“不錯,不錯,夠氣派,不愧是江西省主席的官邸。”
1933年5月兼南昌行營辦公廳主任。
1935年1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
1936年2月,為提倡節約風氣,謀劃推銷本省土布,江西省民俗會會同省黨部、建設廳、民政廳、教育廳、南昌市政委員會等機構,組織“江西省土布運動委員會”,選定王冠英為主席委員,段繼典為副主席委員,“擬乘春季天氣清和之時,廣請各界仕女,及閨秀名媛,舉行土布時裝表演遊藝會,以廣宣傳”。
1936年5月,為了向外省推銷江西產品,江西省政府借浙贛鐵路通車南昌的機會,聯合浙江省政府和浙贛鐵路局,組織全省60餘家廠商在杭州和南昌分別舉行浙贛特產聯合展覽展銷會。展銷期間,江西特產在杭州甚為搶手,景德鎮瓷器甚至出現脱銷,曾經三次回贛趕貨。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實行第二次合作。在贛粵邊境堅持游擊戰爭的陳毅,於8月20日將抗日宣言寄給熊式輝,熊即派人前往油山與陳毅談判,接受陳的各項建議。9月24日,陳毅下山來到南昌,熊舉行盛大的歡迎會。經過進一步談判,熊在江西各行政區設置“招撫委員會”,將在各山區的中共遊擊部隊編入抗日部隊;並答應協助建立新編第四軍。中共組織在南昌公開活動後,熊與中共江西省委負責人曾山等不斷會晤,表現出團結抗日的合作態度,並接受建議成立“江西青年服務團”,自任團長,吸引青年開展抗日服務活動。熊還建立江西地方政治講習院,兼任院長,延請進步學者講課。他還創辦江西農村改進社,試行“政、社、教”三合一的體制和梁漱溟提倡的“鄉村建設”,開辦農村實用中學和仰公中學(紀念其父熊仰之)。 [5] 
熊式輝對蔣介石之喜怒哀樂甚為關注,當他獲悉蔣介石的愛子蔣經國赴蘇十二載終於於1937年4月歸來,即專程去杭州道賀。蔣經國在家鄉被訓讀“反省”半載,時值抗戰爆發,上海、南京、杭州頻遭敵機轟炸,奉化也不安全,蔣介石讓他攜妻兒於10月內遷到南昌居住,熊當然熱忱接待。熊思謀再三,想借“太子”以自重,乃向蔣介石表白“願與經國世兄共事”,讓他當省保安處處長。蔣介石答稱:經國年輕,缺乏經驗,不宜獨當一面,可當副手,以資歷練。但熊讓蔣經國任省保安處副處長的同時,又請他兼任江西省青年服務團副團長;還聘他任江西省地方政治講習院軍訓總隊長兼訓育處副處長(處長為許德珩),對一千兩百名參訓人員進行軍事操練。不久,又聘他為省新兵督練處處長,在臨川温泉訓練四個團七千新兵。蔣經國大展身手,備受尊重,心情愉悦,與熊相處甚洽。熊進一步又於1939年6月請蔣經國去贛州任江西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委員兼保安司令,更得蔣介石之歡心。 [6]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制訂《共黨問題處置辦法》等限共防共政策後,熊式輝在江西竭力貫徹,除解散“青年服務團”,停辦地方政治講習院外,還成立了一個江西特種委員會,專事“防諜”“保密”等特務活動,破壞中共東南分局和江西省委機關;又在泰和設立“馬家洲集中營”,關押迫害愛國志士和中共黨員,廖承志被捕後即被關押在此。1939年3月南昌淪陷後,熊式輝將省政府南遷至泰和,翌年10月還在泰和創設“中正大學”。 [6] 
1942年熊式輝(軍裝)與駐美大使魏道明
1942年熊式輝(軍裝)與駐美大使魏道明(2張)
1942年起歷任國防部最高委員會委員,旋出任駐美軍軍事代表團團。1943年轉任國民黨中央設計局局長。
1945年5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六月,隨行政院長宋子文飛莫斯科參加中蘇談判。八月,日本投降,歸國。九月,任東北行營(後改行轅)主任及行營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東北接收及對蘇談判,杜聿明任東北保安司令協助熊式輝接收東北。
1946年7月,各地委員長行營改稱國民政府主席行轅,熊式輝仍為東北行轅主任。為先南後北奪取全東北,熊式輝與杜聿明策劃在冀熱遼和南滿發動大規模戰略進攻。在佔領安東、通化等地後,1946年12月起集結重兵,四次進攻臨江通化地區,但是遇到民主聯軍的強力抗禦。經過三個多月的戰鬥,有四萬餘人被殲,東北的戰略態勢因而改變。 [7] 
1947年2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八月,免東北行轅主任職,改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
1949年國民黨大陸兵敗時,新華社發佈了43名國民黨戰犯的名單,熊式輝排名第18位。熊式輝寓居香港、主持《海角鐘聲》詩社,並在泰國曼谷經營紡織廠。
1954年張羣授蔣介石的意思由台灣寫信來,要熊式輝去台灣,到台灣後居住在台中,安享晚年,不再過問政治。
1974年6月21日病逝於台中,終年八十一歲,其詩作有《雪松嶺草》手稿,流傳打印本,未正式梓行。

熊式輝作品

癸酉夏集萬松林,得門字
粗了官書半日繁,且隨杖履共琴樽。
新詩傳讀雲侵屋,怪石爭談虎守門。
明月高懸酬雅集,清泉流韻滌敲煩。
漫因地僻疏時事,郊壘猶聞鼓角喧。

熊式輝故里

2015年,曾遭日軍轟炸的熊式輝故里江西“梓源民國村”開工修建。原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抗日將領熊式輝故居原貌重現。
“梓源民國村”坐落在江西省安義縣境內的長嶺山脈的峽谷中,面對長嶺主峯,背靠長嶺分支,現存18棟“民國風”村民房、熊式輝宗祠、熊式輝故居及廠工房、熊式輝第二夫人顧竹筠墓、私立仰公中學、私立仰公小學分校及梓源書院遺址。 [2] 
參考資料
  • 1.    劉景泉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人物大詞典.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第601頁.
  • 2.    熊式輝故里江西“梓源民國村”開工修建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2-09]
  • 3.    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第4183-4184頁.
  • 4.    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第4184頁.
  • 5.    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第4185頁.
  • 6.    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第4186頁
  • 7.    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第41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