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姓

(中華姓氏)

鎖定
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相傳最早出自姬姓,可追溯到距今3000餘年的西周時代。據《史記·衞康叔世家》載,周武王姬發的同胞弟姬封,西周初被封於康城,後人稱其康叔。姬封勤政愛民,治國有方,為民眾所愛戴,死後諡號“康”,子孫便以其諡號為姓,或以封邑為氏。這是康姓的起源。 [1-2]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古時期的康姓是中亞康國人及其後裔。粟特人為了儘快融入漢族社會,擺脱自身外來民族的色彩,都將其遠祖上溯到商周時期。遠溯到衞康叔。 [29-30] 
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衞國(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和河北西南部一帶),秦代,康姓開始向東、西繁衍播遷;魏晉之際,遷入陝西;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北宋初,康氏有遷至福建者;從清代開始,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2] 
康姓在全國範圍內人口較多,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23% [3]  。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 [4] 
中文名
康氏
得姓方式
以諡號為姓
姓氏始祖
康叔
分佈範圍
湖北、安徽、四川、甘肅等省
姓氏名人
康絢、康泰、康有為康克清、康瑜等
郡    望
京兆郡、東平郡、會稽郡、晉陽郡
堂    號
京兆堂、東平堂、華山堂、會稽堂、晉陽堂、三省堂、衡山堂

康姓歷史發展

康姓姓氏源流

康氏圖騰 康氏圖騰
一、康姓最早是由姬姓分衍而來。 [1] 
1.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諡號“康”,後人以祖上諡號(或曰封邑名)為氏,是為河南康姓。 [2] 
2.東周時期,周定王同母胞弟劉康,“康”為其名,後世子孫取其名為姓,也稱康氏。 [1] 
二、源於陰康氏。應劭的《風俗通》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陰康氏是傳説中女媧的後裔,曾在今陝西商洛一帶建立陰康國。後來,陰康氏演化為“陰氏”和“康氏”。 [5] 
三、出自漢代西域康居國王子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突厥為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遊牧民族。西魏時建立政權,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於中國的西北一帶。關於這個康居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高長安城一萬二千里”,擁有現在新疆以及蘇俄中亞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據《梁書·康絢傳》所載,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以示臣服,漢代在西域設置都護,那位王子到達中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康居國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其後人以國為氏,是為甘肅康姓。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1-2] 
四、出自匡姓。據《宋史》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2]  湖南衡山有一匡姓,宋太祖在朝時為官,為避諱太祖名,改匡姓為康姓。 [1] 
五、少數民族融入漢族姓氏中的康姓也不少:據《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突厥為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遊牧民族。西魏時建立政權,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於中國的西北一帶。關於這個康居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高長安城一萬二千里”,擁有現在新疆以及蘇俄中亞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據《梁書·康絢傳》所載,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以示臣服,漢代在西域設置都護,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康居國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其後人以國為氏,是為甘肅康姓。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2]  如隋唐志交市的大將康鞘列即為其祖偉突厥族;另外金時的女真族納喇氏,清代滿族八旗赫舍里氏,達翰爾祖的華力提氏漢姓為康。還有回、蒙、瑤、羌、朝鮮、彝、土家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康姓。 [1-2] 

康姓得姓始祖

康叔封 康叔封
康叔。據《元和姓纂》和《姓苑》等書記載,漢族的康姓,出現於距今大約3000多年以前,他們的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於康(今河南省禹縣),故稱康叔。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紂的後裔武庚便聯合他們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治,康叔在封地建立衞國,管理那裏的殷室遺民,將衞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對穩固周王朝統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後,諡號為“康”,即“使民安樂”之意。康叔後人以其功績、聲譽為榮,取其諡號為氏,稱康姓,康叔自然成為康姓得姓始祖。 [2] 

康姓遷徙分佈

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衞國,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衞國定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
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
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
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徵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
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説明康氏分佈地更為廣泛。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2] 
康姓,在台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台灣的屏東、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佈台灣的每個角落。 [2] 
康姓在全國範圍內人口較多,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23% [3]  。在中國大陸,康姓人分佈以安徽、四川、陝西、甘肅、山東居多,這5省康姓人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的63% [4] 

康姓姓氏文化

康姓郡望堂號

  • 郡望
康姓的望郡為京兆郡(今陝西西安)、東平郡(今山東東平)、會稽郡(今江蘇蘇州)、晉陽郡(今山西太原)。
華山郡:時間是蕭梁時期。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西魏置華州,轄境歷代屢有變遷,治所在今華縣(曾名華山、鄭縣)。清不轄縣。民國為華縣。崇華山郡望者,來自康絢一支,後人依然在今湖北襄陽。 [6] 
會稽郡:時間是中唐時期。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漢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省江紹興)。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來自康日知派支和康希銑派支。 [6] 
東平郡:時間是金元時期。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治無鹽(今山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來自康曄、康恭支派,後人依然在今山東汶上、河北雞澤、甘肅隴西武山甘谷一帶。 [6] 
京兆郡:時間是北宋時期。三國魏時置郡名。漢武帝時改右內史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置京兆尹,為“三輔”之首。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來自康國輔一支,後人依然在江西泰和、四川等地。 [6] 
  •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與京兆郡內容大致相似。 [6] 
東平堂:以望立堂,與華山郡內容大致相似。 [6] 
華山堂:以望立堂。 [6]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 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6] 
晉陽堂(或晉陽郡):以望郡為堂號,乃匡易康氏之總堂號。 [6] 
三省堂:江蘇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6] 
衡山堂:北宋匡改康一支。 [6] 

康姓宗祠楹聯

南澳縣康氏宗祠(廣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澳縣康氏宗祠(廣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爵譽康氏宗祠 爵譽康氏宗祠
四川省天池康氏宗祠 四川省天池康氏宗祠
陝西省安康康氏宗祠 陝西省安康康氏宗祠
楹聯內容
典故人物
華山懋績;東海名流
康絢、康伯可 [7] 
少卿六畏;孝友三賢
康澄、康女 [7] 
明經登第;馳射受封
康希詵、康志睦 [7] 
蓬蕊峯頭傳名遠;景賢書院播惠長
康濤、康裏脱脱 [7] 
馳譽明經,少小榮登科第;有聲樂府,文詞待詔金門
康希詵、康伯可 [7] 

康姓族譜文獻

1、山東省鄄城康氏族譜(一卷):由晉遷魯,弟兄二人,長子端,號仲達;次子方,號仲方。自明永樂二年傳至今,共18世。 [8] 
2、四川蓬溪京兆康氏族譜(一卷)入川始祖康阜,由湖廣入蜀。 [8] 
3、河南省南召縣康氏宗譜(手抄本上下卷):明洪武四年由晉遷豫。 [8] 
4、福建塔山康氏家譜(二卷):入閩始祖康澄。 [8] 
5、福建省莆陽康氏家譜(一卷) [8] 
6、河南魯山縣鄧家寨康氏家譜(一卷)。 [8] 
7、四川南江縣康氏宗譜(一卷):入川始祖祝祺公,明末清初由祖籍湖廣麻城孝感入蜀(湖廣填川),已傳39世。 [8] 
8、河南省社旗縣、泌陽縣、唐河縣康氏族譜(一卷):明天啓七年(1627年)由山西遷入。 [8] 
9、河南禹州、新野康氏世系譜(一卷):始祖伯從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居禹州順店。始祖昆弟七人:伯亮、伯昌、伯聚、伯盛四人俱在本藉,伯敬遷舞陽,守信遷鞏縣。 [8] 
10、河南裕西康氏族譜(方城縣)(一卷):相傳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山西洪洞遷居裕州(今方城)。 [8] 
11、山西省洪洞縣康氏家譜(一卷):記載的是移民播遷情況。 [8] 
12、河南省泌陽康氏族譜(一卷):始遷祖不詳,於明天啓七年(1627年)由山西洪洞遷河南泌陽縣羊冊鎮官田窪東康莊。 [8] 
13、山東省莘縣康氏家譜(一卷):始祖成,祖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洪武年間(1386年-1392年)遷於莘縣。 [8] 
14、河南省鞏義縣康氏宗譜(一卷):始遷祖守信,字樸吾,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遷鞏縣。 [8] 
15、河南省周口康氏家譜(一卷):始遷祖至五世祖姓名失考,譜失序。 [8] 

康姓字輩排行

1、四川蓬溪京兆康氏,入川始祖康阜,由湖廣入蜀,新擬六十四字派:作善百祥,家道榮昌。崇儒積學,俊秀明良。志遠超羣,錦慶錫嘏。烈謨丕承,孝友繼述。清慎仁慈,大業紹基。賢才蔚起,厚祚延釐。知遇維隆,顯達豐功。昆耀光緒,福祿繞同。 [8] 
2、河南省南召縣康氏,明洪武四年由晉遷豫,字派是:夢倉永建俊,樹憲繼宜陽。廉明思澤尚,富貴安樂長。文元定國本,翰相萬世傳。 [8] 
3、河南魯山縣鄧家寨康氏字派是:有(振)文榮守先,永世慶光華。天泰敬賢士,長延貴寶嘉。 [8] 
4、四川南江縣康氏,已傳39世,其前五代的排序為:祺貞雍繼明。 [8] 
5、河南省社旗縣、泌陽縣、唐河縣康氏,原有字輩:世守先業,家道克昌。聿成仁賢,丕顯其光。新續字輩:繼宗傳寶,英傑志強。功高宏偉,富貴恆長。 [8] 
6、河南禹州、新野康氏, 字輩是:保龍周朝大,應治振子學。文進玉春泰,孝敬福祿多。禮義家中基,德行百世合。仁壽兆國典,祖宗光耀博。 [8] 
7、河南裕西康氏,自六世起字排:聖田兆萬全,廣興增富源。仁志禮懷信,鵬龍俊傑獻。國顯民慶貴,德才昌生權。 [8] 
8、山東省莘縣康氏,起名派字:新庭彥士鴻,朝品升春秋。 [8] 
9、河南省鞏義縣康氏,衍字世系排列序:立志維喜定,存心乃有成。治平學傳統,温良慕彪炳。孝先延家久,仁俊睿智明。天高騰鴻鵬,海浩躍繁龍。昱華獻祥瑞,人傑廣惠政。信義昭遠方,和紹萬邦榮。 [8] 
10、河南省周口康氏,字輩從十三世開始:天永佰如振,鴻好志培光。從二十三世序為:慶平忠曉,雲月紫秀。吉岐喜望,偉澤賢景。瑞雪兆豐,道達方安。公榮惠信,超恩家傑。 [8] 

康姓姓氏名望

康姓綜述

在中國歷史上,康氏歷代都有著名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康姓單獨列傳者有36位;《中國名人大辭典》收錄了民國以前的康姓名人62個。 [3] 

康姓先秦兩漢

康泰,三國時東吳人,航海家、中國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 [3] 

康姓魏晉南北朝

康僧會(?-280),西域康居國人,世居天竺,三國孫吳時期僧人,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嫺經律。 [9] 
康因,前秦苻堅太子詹事。 [10] 
康穆,康因子,初仕後秦,姚萇時為河南尹,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率鄉族3000餘家遷入襄陽(今屬湖北)之峴南。南朝宋政府特設華山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縣)藍田縣,以安置這一批康氏族人,並任命康穆為秦、梁二州刺史。 [10] 
康絢,康穆之孫,在南朝齊時為華山太守,入梁任司州刺史、衞尉卿,南梁名將。 [10-12] 

康姓隋唐五代

康僧會 康僧會
康子元,唐代經學大師,官至宗正少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 [13] 
康植,開元年間平六胡州,被唐玄宗任為左武衞大將軍,封天山縣男。 [10] 
康日知,康植子,唐德宗時為趙州刺史,因功累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舉家遷到會稽。 [3] 
康志睦,康日知子,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以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曾徙涇原(今甘肅涇川縣北),後封會稽郡公,其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為望族,故南方各地之康氏多出自會稽。 [10] 
康承訓,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唐左千牛衞大將軍,康志睦之子。 [3] 
康國安,唐朝太學博士。 [10]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14] 
康崑崙,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國人。 [10] 

康姓宋元

明朝工部尚書康大和 明朝工部尚書康大和
康延澤,從徵入蜀,先為成都府都監,後任東川七州招安巡檢使。 [10] 
康保裔,龍捷指揮使。 [3] 
康德輿,幷州、代州、二州兵馬鈐轄。 [3] 
康與之,南宋著名學者。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元代戲曲家。 [3]  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
康裏嶸,書法家。 [3] 

康姓明清

康茂才,明朝開國大將、蘄國公。 [3] 
康大和(1507~1577),著有《礪峯集》若干卷,被朝廷譽為一代宗師。 [3] 
康海,明代文學家。 [3] 
康正宗,邵陽人,明嘉靖年間舉人,工詩善文,受聘與寧夢龍纂修《寶慶府志》。 [7] 
康元積,(1559-1613),字日空,號函三,明萬曆辛丑(1600年)年進士,任太常寺博士達13年,改任吏科給事時未到任即病逝。 [15] 
康濤,清代畫家。 [16] 

康姓近代以來

梁啓超與光緒和康有為 梁啓超與光緒和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學家、近代改良派領袖,後為保皇會首領。 [10]  19世紀後期中國政治學術界一個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動家。曾任工部主事。代表詩篇《出都留別諸公》5首,對國家危亡的命運,表現得十分關切,意氣豪邁。 [17] 
康廣仁,廣東南海人,康有為弟,“戊戌六君子”之一。 [18] 
康同薇,康有為大女兒,原配張雲珠之女,是清末婦女界的先進人物。 [19] 
康克清,朱德夫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婦女解放運動領導人。 [20] 
康世恩,原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國務委員。 [21] 
康幹生,老紅軍,親歷二萬五千里長徵,原湖南省衡陽軍分區司令員,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22] 
康志強(1912-1986),原名康世發,中將軍銜,任海軍副政委,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23] 
康林,開國少將。 [24] 
康烈功(1916-2004),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5] 
康健民,開國少將。 [26] 
康和聲,衡山(今衡東)人,民國時期社會名流。 [7] 
康辛元,康和聲子,化學家。 [7] 
康華光,電子技術專家。 [7] 
康菊英,女,全國勞動模範。 [7] 
康迪,原中共江蘇省紀委常務書記。 [7] 
康春林,水稻育種專家。 [7] 
康富泉,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7] 
康象賢,作家。 [7] 
康輝,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主持人。 [27] 

康姓研究考證

《隋書》記載:“突厥亦有康姓”。 [1] 
《姓纂》、《姓苑》:“衞康叔之後以諡為氏”。 [3]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康氏,衞康叔之後,以諡為氏。” [28] 
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康氏,姬姓,衞康叔支孫以諡為氏。前趙有黃門侍郎康安,前燕有康遷,官歸義侯。宋有康謐,梁有康説。望出會稽、東平、京兆。” [28] 
宋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為衞侯,諡號康,支孫以諡為氏。或雲康叔初食採於康,故謂之康叔,其地潁川康叔城是也。” [2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