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雜感

鎖定
《小雜感》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篇雜文,最早發表於1927年12月17日《語絲》週刊第4卷第1期,後由魯迅收入《而已集》。這是一篇詩化的語錄體雜文,全文共21則,內容涉及政治時事、文化藝術,並旁涉歷史、民族性諸問題,故稱之為“雜感”。體式取語錄體,文字精短,或一句為一則,或數句為一則不等,以“小”名之,十分恰切,但內涵並不單薄。全文高度凝鍊,文短意長,簡約而不淺露,警拔而不片面,含藴深厚,耐人尋味。 [1-2] 
作品名稱
小雜感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7年12月17日
作品出處
《語絲》
文學體裁
雜文

小雜感作品原文

小雜感
蜜蜂的刺,一用即喪失了它自己的生命;犬儒的刺,一用則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他們就是如此不同。//
約翰·穆勒説:專制使人們變成冷嘲。
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們變成沉默。//
要上戰場,莫如做軍醫;要革命,莫如走後方;要殺人,莫如做劊子手。既英雄,又穩當。//
與名流學者談,對於他之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
世間大抵只知道指揮刀所以指揮武士,而不想到也可以指揮文人。//
又是演講錄,又是演講錄。
但可惜都沒有講明他何以和先前大兩樣了;也沒有講明他演講時,自己是否真相信自己的話。//
闊的聰明人種種譬如昨日死
不闊的傻子種種實在昨日死。//
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大抵!//
他們之所謂復古,是回到他們所記得的若干年前,並非虞夏商周。//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兒性;無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兒性的混合。//
防被欺。
自稱盜賊的無須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稱正人君子的必須防,得其反則是盜賊。//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每一個破衣服人走過,叭兒狗就叫起來,其實並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
叭兒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嚴厲。//
恐怕有一天總要不準穿破布衫,否則便是共產黨。//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殺於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於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於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於革命的,或並不當作什麼而被殺於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人感到寂寞時,會創作;一感到乾淨時,即無創作,他已經一無所愛。
創作總根於愛。
楊朱無書。
創作雖説抒寫自己的心,但總願意有人看。
創作是有社會性的。
但有時只要有一個人看便滿足:好友,愛人。//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要自殺的人,也會怕大海的汪洋,怕夏天死屍的易爛。
但遇到澄靜的清池,涼爽的秋夜,他往往也自殺了。//
凡為當局所“誅”者皆有“罪”。//
劉邦除秦苛暴,“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而後來仍有族誅,仍禁挾書,還是秦法。
法三章者,話一句耳。//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九月二十四日。 [3] 

小雜感作品註釋

犬儒:原指古希臘昔匿克學派(Cynicism)的哲學家。他們過着禁慾的簡陋的生活,被人譏誚為窮犬,所以又稱犬儒學派。這些人主張獨善其身,以為人應該絕對自由,否定一切倫理道德,以冷嘲熱諷的態度看待一切。魯迅在1928年3月8日致章廷謙信中説∶“犬儒=Cynic,它那‘刺’便是‘冷嘲’。”
約翰·穆勒: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年—1873年)。
③演講錄:指當時不斷編印出售的蔣介石汪精衞吳稚暉戴季陶等人的演講集。魯迅在寫此文後第二天(9月25日)致台靜農信中説:“現在是大賣戴季陶講演錄了(蔣介石的也行了一時)。”他們當時在各地發表的演講,內容和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前的演講很不相同:政變以前,他們在口頭上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政變以後,便竭力鼓吹反蘇、反共,壓迫工農。
④闊的聰明人種種譬如昨日死:指蔣介石、汪精衞等人。如昨日死,引用曾國藩的話:“從前種種如昨日死,從後種種如今日生。”1927年8月18日廣州《民國日報》就蔣介石、汪精衞合流反共所發表的一篇社論中,也引用曾國藩的這句話,其中説:“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今後所應負之責任益大且難,這真要我們真誠的不妥協的非投機的同志不念既往而真正聯合。”
⑤與父老約,法三章耳:《史記·高祖本紀》:“漢元年(前206年)十月,沛公(劉邦)兵遂先諸侯至霸上。……遂西入咸陽……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又《漢書·刑法志》載:“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其後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相國蕭何捃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3] 

小雜感創作背景

1927年1月,魯迅離開廈門,懷着參加戰鬥的心情來到當時的革命策源地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後又兼任教務主任。魯迅在中山大學受到革命師生的熱烈歡迎,中國共產黨中山大學支部派黨員和魯迅保持聯繫,還送給他不少進步刊物,但同時魯迅也受到了國民黨右派勢力的多方刁難,他敏鋭地覺察到“革命策源地”潛藏着反革命暗流。不久,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同年4月15日,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也開始了大逮捕大屠殺,中山大學校園貼滿了“反共”的反動標語,大批進步學生被捕,魯迅當日冒雨奔走,參加校內的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結果無效,他憤慨地辭去了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於同年9月27日離開廣州,並於同年10月3日到達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魯迅陸續寫了《答有恆先生》《小雜感》《鏟共大觀》等文章,針對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共產黨人,甚至斬頭示眾的暴行,提出強烈的抗議,並堅定地宣告:“革命被頭掛退的事是很少有的!” [4]  其中,《小雜感》最早發表於1927年12月17日《語絲》週刊第4卷第1期,後由魯迅收入《而已集》。 [1] 

小雜感作品賞析

《小雜感》的題目名為“雜感”,且冠之以“小”,是因其內容多態多姿,缺少同一主題,且行文短小之故。這是魯迅雜文中很不多見的一種形式。它並非對於某一個別的具體人和事而發,而是以高度概括、精煉的抒情詩般的語言,表達對客觀事物的本質或規律的抽象化的認識,揭示某些人生的真諦。文內每句話都有沉甸甸的分量,閃耀着思想和智慧之光。猶如一塊塊經過冶煉的精金和雕鏤的美玉。其形式特點與傳統的“語錄體”或格言有一些相似。
文章創作於1927年9月24日,這正是魯迅被國民黨反動派“清黨”的血腥屠殺“轟毀”了“思路”,陷入“沉默”的時侯。但魯迅在沉思中更前進了。過去他“以為壓迫、殺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這種老人漸漸死去,中國總可比較地有生氣。”但此時他“知道不然了,殺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對於別個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無顧惜。”(《答有恆先生》)事實再次印證了一條真理:“暴君的臣民”,卻會“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暴君的臣民》)。
全文原共21則,彼此獨立,沒有一般雜文那樣嚴謹的邏輯順序,彷彿是《隨感錄》叢集,然而從總體來看,卻構成了當時社會的“面面觀”。歸納起來,大體涉及九個方面:①勾畫出各色靈魂的“文人”(第1、5、11、13則)。除讚美“蜜蜂”式的戰士外,着重批判了下列文人:自命不凡、以冷嘲傷害誠信的“犬儒”;視指揮刀的指揮而轉移的“敏感”的“文學家”;以用“閒話”“管閒事”為名攻擊愛國學生的“正人君子”;自稱“無槍階級”、善造“流言”的“叭兒狗”等等。②抨擊封建專制和法西斯統治(第2、3、14則)。指出英國哲學家約翰·穆勒只知道“專制使人們變成冷嘲”,“竟不知道共和使人們變成沉默”;痛斥從北洋軍閥政府到國民黨政府施行暴玫、造成人民連“冷嘲”也沒有的狀況。“要殺人,莫如做劊子手”這句反語,表達了對連着“中華民國”招牌、以合法名義屠殺革命志士仁人的反動政府及其奴才的無比憤慨,“恐怕有一天總要不準穿布衫,否則便是共產黨”一段話,深刻揭露和抨擊了從北洋軍閥到蔣介石政府對“赤化”的恐懼和“討赤”的罪行。③抨擊當政闊人的欺騙手段(第6、7則)。“又是演講錄……”指斥蔣介石、汪精衞、吳稚暉、戴季陶等“闊的聰明人”當時發表的演進集,其內容都是鼓吹反蘇、反共、鎮壓工農,與他們在政變前口是心非地擁護孫中山聯蘇、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的演講完全相反。“如昨日死”,是引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大劊子手曾國藩的話:“從前種種如昨日死,從後種種如今日生。”意思説自己“今是而昨非”。這裏是藉以諷刺蔣介石等背叛革命的罪行。與“闊的聰明人”相對,“不闊的傻子種種實在昨日死”,意思説,為締造“中華民國”而犧牲的烈士確己死去;在“闊的聰明人”眼裏,烈士是“傻子”。所謂“聰明人”和“傻子”,自然都是反語,表現了魯迅對“戰死在黃花崗頭”的戰士們“被人們妄卻”的憤懣情緒(《黃花節的雜感》)。④對踐踏法律行徑的批判(第19、20則)。“凡為當局所‘誅’者皆有‘罪’”是反語,實際意思是“未必”,魯迅此前不久寫的《可惡罪》一文尖鋭地指出:“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至於劉邦的“法三章者,話一句耳”,顯然是藉以抨擊蔣介石背叛三大政策、“口含天憲”的罪行。⑤剖析“要復古”、“要保特現狀”和“要革新”的不同目的動機(第8、9、21則),這一點反映了魯迅的唯物史觀和樸素的階級論。其中着重剖析了“復古”派和“保特現狀”派的保守思想,第21則活畫出了封建衞道者的靈魂。⑥抨擊時弊和反映社會畸形心態(第4、12、17、18則)。例如,感慨“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和“自殺”現象;指出“與名流學者”談語應有的態度;提出一般人“不憎道士”問題。這些內容,表現了魯迅對社會的深刻觀察與思考。⑦反映了對當時革命鬥爭的複雜性、殘酷性的困惑(第15則)。⑧主張“創作總根於愛”和“創作是有社會性的”(第16則)。以“揚朱無書”反證“創作總根於愛”,很有説服力,因為戰國時代思想家楊朱主張“為我”,曾被孟子斥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因而“無書”留傳下來。關於“創作的社會性”問題,則談得很辯證,沒有片面性。⑨提出了婦女問題(第10則)。
上述內容,似乎可以説是魯迅前期雜文的縮寫,是“世相”的縮影。同時,文章的寫作特點異常突出。首先,形式自由活潑又有統一章法。每則長短不一,有駢有散,相鄰兩則之間留出空白,十分醒目;但各則的結句,大體都是“畫龍點晴”之筆。其次,寓意深邃、警闢,富有哲理。如“曾經闊氣的”一則,令人歎為觀止。最後,語言清峻、流利,充滿感情。如“防被欺”三個字,包含痛苦的“教訓”;“又是演講錄,又是演講錄”,厭惡之情不言而喻。 [5] 

小雜感名家點評

安徽大學教授方銘:這篇《小雜感》,共二十一段,每段只有幾十個字,容量至大。精警無比。雖然是幾句話,卻濃縮了當時風雲變幻的時事現實。針對性非常強。(《現代雜文精品》) [6] 
廣東魯迅研究學會會長鄭心伶:創作最忌作繭自縛或劃地為牢。魯迅特別看重不拘一格,所以他的雜文,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最“雜”、最新的。但“雜”而不亂,新不是為了刻意“立異”,則相當難能可貴。這篇《小雜感》中的每一條,每一則,猶如閃閃發光的無數珍珠匯聚一起,顯得格外醒目,討人喜歡。(《魯迅名作鑑賞辭典》) [7] 
花城出版社編審林賢治:全篇為尼采式雋語,但明顯多出一份人間的沉痛和憤怒(表現為反諷)的鋒芒。(《魯迅選集:雜感卷Ⅱ》) [8] 

小雜感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説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9] 
參考資料
  • 1.    王德祿 主編.魯迅作品賞析全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4月第1版:307.
  • 2.    樓瀘光,來克讓 主編.中國雜文鑑賞辭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353-356.
  • 3.    魯迅 著.魯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554-558.
  • 4.    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 編.魯迅作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06月第1版:9-10.
  • 5.    張盛如,康錦屏 主編.魯迅名篇分類鑑賞辭典[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442-447.
  • 6.    方銘 編.現代雜文精品[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89.
  • 7.    王景山 主編.魯迅名作鑑賞辭典[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09月第1版:614-618.
  • 8.    林賢治 評註.魯迅選集:雜感卷Ⅱ[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02月第1版:69.
  • 9.    孫冰,徐巍 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精典導讀[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年03月第1版: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