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羨碑

鎖定
《孔羨碑》是刊刻於曹魏黃初二年(221年,有異議)的一方碑刻,全稱為“魯孔子廟之碑”,又稱“魏修孔子廟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存於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1] 
《孔羨碑》記敍了孔子二十一世孫孔羨被封為宗聖侯,奉孔子祀,修理孔廟等事。書法上以方筆為主,結體外拓,字形嚴整端莊。 [2] 
中文名
孔羨碑
創作年代
三國時期
全    稱
魯孔子廟之碑
別    名
魏修孔子廟碑等
書    體
隸書
現藏地
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孔羨碑碑刻內容

釋文
(碑額)魯孔子廟之碑
孔羨碑 孔羨碑
維黃初元年,大魏受命,胤軒轅之高縱,紹虞□之遐統,應歷數以改物,揚仁風以作教。於是輯五瑞,斑宗┘彝,鈞衡石,同度量,秩羣祀於無文,順天時以布化。□乃緝熙聖緒,昭顯上□,追存二代三愘之禮,秉紹宣┘尼□□之後,以魯縣百户命孔子廿一世孫奉議郎孔羨□宗聖侯,以奉孔□□祀,┘制詔三公曰:昔仲尼姿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而無受命之運,□□□魯衞之朝,教化乎汶┘泗之上,棲棲焉,皇皇焉,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公終莫能用,乃追考五代之禮,修□王之事,┘因魯史而制《春秋》,就大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後,莫不採其文。以述作,卬其聖以成謀。諮可謂命世大聖,┘億載之師表者已。遭天下大亂,百祀墮壞,舊居之廟毀而不修,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誦之聲,┘四時不睹蒸嘗之位,斯豈所謂崇化報功盛德,□□必祀者哉。嗟乎,朕甚閔焉。其以議郎孔羨為宗聖候,┘邑百户,奉孔子之祀,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石□卒以守衞之,又於其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於是魯之┘父老諸生遊士睹廟堂之始復,觀俎豆之初設,嘉聖靈於髣髴,想貞祥之來集,乃慨然而嘆曰:大道衰廢,┘禮學滅絕卅餘年,┘皇上懷仁□之懿德,兼二儀之化育,廣大苞於無方,□恩淪於不測。故自受命以□,天人咸和,神氣煙煴,┘嘉瑞踵武,休徵屢臻,殊俗解編髮而慕義,遐夷越險阻□來賓,雖大皓游龍以君世,虞氏儀鳳以臨民,□┘禹命玄宮而為夏後,西伯由岐社而為周文,尚何足稱於□魏哉。若乃紹繼微絕,興修廢官,疇□稽古,崇┘配乾𡿦,允神明之□福祚,宇內□□□,欣□□徒魯邦而已哉。爾乃感殷人路寢之義,嘉先民泮宮之事,┘以為高宗僖公蓋嗣世之王,諸侯之國耳,猶著德於名頌,騰聲於千載,況今┘聖皇,肇造區夏,創□□統。受命□日,曾未下輿而□崇大聖,隆化如此,能無頌乎。乃作頌曰:┘煌煌大魏,受命溥□。□體黃虞,含夏苞商。降釐下□,□清三光。羣祀鹹秩,靡事不綱。嘉彼玄聖,有邈其靈。┘遭世霧亂,莫顯其榮。褒□□絕,寢廟斯傾。闕里蕭□,靡歆靡馨。我皇悼之,尋其世武。乃建宗聖,以紹厥後。┘修復舊堂,豐其殿□。莘莘學徒,爰居爰處。王教既□,羣小遄沮。魯道以興,永作憲矩。洪聲豈假,神祗來和。┘休徵雜遝,瑞我邦家。內光區域,外被□遐。殊方□□,□拊揚歌。於赫四聖,運世應期。仲尼既沒,文亦在茲。┘彬彬我後,越而五之。□於億載,如山之基。┘ [3-4] 
(張稚圭題記)魏陳思王曹植詞,┘梁鵠書,┘宋嘉祐七年張稚圭按圖謹記。┘ [4] 
(説明:□表示缺一字;┘表示分行。)

孔羨碑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由於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立學説,至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以漢代經學的興盛,逐漸形成了一個政統與道統相分離的國家。皇帝代表的是政統,但在意識形態方面、治國的理念方面,尊崇儒家學説;儒家學説代表的是道統,道統對政統有一定的制約和限制作用。有較高深文化修養、受儒家學説薰陶和傳承儒家學説的大臣,在某種程度上形成與皇權共治的局面,對中國古代政治體系的完善,有很大的作用。歷代帝王也以尊崇儒學來標識其統治的正統性和合理性。因此,從漢代開始,歷朝歷代都對孔子尊崇有加,對孔子後裔給予優待。曹丕即於稱帝之次年(221年)重修曲阜孔子廟,封孔羨為宗聖侯,以奉孔子祭祀,為此而立《孔羨碑》。 [1] 
對於立碑時間,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記載,黃初二年(220年)春正月,詔“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邑百户,奉孔子祀。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户吏卒以守衞之。又於其處廣為室屋,以居學者。”而碑文開頭稱:“維黃初元年,大魏受命。”故著錄考證諸家如酈道元趙明誠洪适武億均以為此碑立於黃初元年(220年),且用來以證明《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及《資治通鑑注》作“黃初二年(221年)”是錯誤的。但曹丕是在黃初元年(220年)年底開始受禪,而碑文中有“既乃”一詞,故《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及《資治通鑑注》記載的下詔在次年(221年)未必有誤。(朱彝尊雲: “受禪之始,歲且將終,碑有‘既乃’之文,則下詔在明年二月,史未必誤。”)即碑文所稱的“黃初元年(220年)”當是曹丕受禪之年,而非立碑之年。 [5] 

孔羨碑藝術鑑賞

技法
孔羨碑(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
孔羨碑(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23張)
《孔羨碑》的用筆以方筆為主,轉折亦多楞角。撇畫收鋒後上挑有出鋒,捺畫方出,均顯剛勁。筆畫粗細有變化,亦能協調。其字形長方,加上筆法特點,較東漢隸書有明顯區別。結體緊密,左右結構者力求收斂,如“維”字、“縱”字、“魏”字、“胤”字等縮後更顯張力;“高”字、“大”字、“之”字、“元”字等力求長方,形態變異後氣魄加大。其章法特點是豎行各字間較緊密,全篇佈局亦密。 [6]  與《張遷碑》相比,二者有許多結體、用筆上十分相近的文字。如此碑首行“高縱”的“高”字與《張遷碑》上“高問孝弟”的“高”字,在結體上都是採用了將下部分寫寬大,上下兩個“口”形寫得較扁平的方法;第三行“魯縣”的“魯”字與《張遷碑》上“魯孝父”的“魯”字相比,結體、用筆的區別僅在於第一筆撇筆,前者稍短,後者稍長而已;第七行及末行的“億載”二字與《張遷碑》上最後一行的“億載”二字相比,二者的分別僅是前者“億”字左右兩部分靠得稍近,將“載”字右邊的捺筆寫得稍長,後者“億”字左右兩部分離得稍遠,將“載”字第二道橫畫寫得稍長。 [7] 
(圖冊來源:故宮博物院 [8] 

孔羨碑作品評價

宋代金石學家洪适:魏隸可珍者四碑,此為之冠,甚有《石經·論語》筆法。《大饗碑》蓋不相遠。若繁昌兩碑,則自是一家。亦有以為鵠書者,非也。(《隸釋·卷十九》) [9-10] 
明代金石學家趙崡:此碑結法古質遒健,未知果為鵠書否?(《石墨鐫華·卷一·魏封孔羨奉孔子祀碑》) [11-12]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碑字多漫漶,其存者結體亦與《受禪》同差,可寶也。(《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文部·墨刻跋四十五首·孔子廟碑》) [13] 
明末清初收藏家孫承澤:何元朗謂《孔廟碑》陳思王文、梁鵠書為二絕,此矮人觀場語也。予觀其碑矯厲方板,無論不及漢,且遜《受禪碑》矣。當時曹瞞假立名義,弋取漢鼎,子丕濟惡,父子兄弟倫理乖斁,千古異變,乃欲矯祀孔子以掩世目而書者,此中寧無𨻄杌,有中形外,宜其書法不及東京《孔廟》諸碑也。(《庚子銷夏記·卷五·黃初制命碑》) [14]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汝帖》掇集此碑之字,因題曰梁鵠書。雖不必其果足徵信,然其書實自遒勁,不必盡以漢隸一概律之。孫退谷嗤其矯厲方板,過矣。(《兩漢金石記·卷十八·魏孔羨碑》) [15-16]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孫退谷議此碑為過板實,而不知折刀頭之法久失,今試授學者《曹全》《乙瑛》,提筆即有似處,若授以此碑,不知從何下筆。大抵此碑以方正板實勝,略不滿者,稍帶寒儉之氣。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種,惟北齊少似之者。(《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二·魏·魏封宗聖侯孔羨碑》) [17] 
近代書法家張祖翼:自曹氏盜神器後,凡台閣書皆用鍾氏銘石體,孫退谷以為矯厲方板誠然。此碑與《受禪表》《上尊號》二石皆同出一源,去漢刻遠矣。(《碑帖收藏與研究》) [18] 
近代書畫家楊鈞:①初學作書,以力猛手靈為佳。故臨碑以《孔羨》為最妙,平實之中,有矯捷之致。孫退谷謂《孔羨》為方板矯厲,覃溪以為過於誣詆。殊不知退之雖詆,實贊之也。退谷得其反,覃溪未之思。何以言之?方板者斷難矯厲,矯厲者斷難方板。如為人然,平和者必不勇敢,勇敢者必不平和。若平和而勇敢,斯為聖人;方板而矯厲,乃為字聖。(《草堂之靈·重〈孔羨〉》) [19]  ②學兩漢書,有四要義:一曰沉着,二曰平穩,三曰開展, 四曰鋪毫。四者俱備,《孔羨》一石而已。(《草堂之靈·跋〈孔羨〉臨本》) [20]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楊震方:書風遒勁寒儉,為魏隸代表妙跡。(《碑帖敍錄·封孔羨碑》) [21] 

孔羨碑版本信息

《孔羨碑》主要有以下拓本:
①明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命”字“卩”部未損。第六行“千載”的“載”字左上“十”字尚存。第八行“謂崇”二字未泐連,“為宗聖侯”的“為”字首點損。第十八行“體”字右下“豆”部損,右上“曲”部右下微損。
②明末清初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命”字“卩”部已損。第二行“天時”的“時”字左“日”部筆畫皆可見。第三行“廿一世孫”的“孫”字“系”部完好,“祀”字首點已損。第七行“亂百”二字間石花未連字畫。第八行“謂崇”二字已泐連,“為宗聖侯”的“為”字下左二點損。第十行“始復”二字未泐連。第十八行“體”字右上“曲”部存左半。
③乾隆拓本。第二行“天時”的“時”字左“日”部僅餘下“口”。第三行“廿一世孫”的“孫”字“系”部稍損。第七行“亂百”間石花已連“百”字。第十行“始復”二字已泐連。第十八行“體”字只存“骨”旁。
④嘉道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命”字“口”部與“卩”部間已有泐痕。第三行“廿一世孫”的“孫”字“系”部已泐,“祀”字左上已泐。第十八行“體”字“骨”旁泐盡。
⑤清末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大”字完好,“命”字“口”部與“卩”部已泐連。第七行“亂百”間石花已連“亂”字。第九行“置百石”的“石”字下“口”部可見。
⑥近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大”字左撇中損。第八行“為”字下損三點。第九行“置百石”的“石”字下“口”部已泐。 [2] 
參考資料
  • 1.    李檣 著.杞芳堂讀碑記.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01月第1版:176
  • 2.    魏小虎 著.碑拓鑑要.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7年08月第1版:88-89
  • 3.    劉傳喜,彭興林 編著.中國名碑全集(卷六).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年05月第1版:37-39
  • 4.    孔繁銀 著.曲阜的歷史名人與文物.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01月第1版:348-351
  • 5.    施蟄存 撰.水經注碑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06月第1版:260-261
  • 6.    張又棟 編著.書法創作大典·隸書卷.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123
  • 7.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219
  • 8.    魯孔子廟碑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6-20]
  • 9.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九).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6942
  • 10.    李檣 著.杞芳堂讀碑記.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01月第1版:177
  • 11.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二十五).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8598
  • 12.    邵洛羊 主編.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315
  • 13.    劉天琪 主編.中華大典·藝術典·書法藝術分典(書跡總部).長沙:嶽麓書社,2017年11月第1版:822
  • 14.    (清)孫承澤,高士奇 著;餘彥焱 校點.庚子銷夏記·江村銷夏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08月第1版:101
  • 15.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十).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7451
  • 16.    袁維春 撰.三國碑述.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12
  • 17.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52
  • 18.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218
  • 19.    楊鈞 著.草堂之靈.長沙:嶽麓書社,1985年03月第1版:14
  • 20.    楊鈞 著.草堂之靈.長沙:嶽麓書社,1985年03月第1版:63
  • 21.    楊震方 編著. 碑帖敍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02月第1版:108-1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