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始平公造像記

(北魏朱義章書寫楷書碑刻)

鎖定
《始平公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是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書寫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之一,石刻位於洛陽市南郊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刊刻於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另有太和十二年、二年、十九年等數種説法 [1]  )。書體為楷書。為“龍門四品”和“龍門二十品”之一。 [2] 
“造像記”是指在石窟、像龕(kān)等營建和雕鑿時留下的題記,是一種“圖文並茂”的雕刻藝術。《始平公造像記》是龍門石窟中唯一一品陽刻作品。 [13] 
《始平公造像記》記錄了比丘慧成為亡父造佛像的緣由及願望,石刻正文分縱向10行,每行20字,有方界格,石高75釐米,寬39釐米,額楷書陽文“始平公像一區”2行6字。文與格欄均陽刻凸起,是石刻中所少見的。此石刻已泯盡隸書痕跡,既有漢晉雍容方正之態,又具北方少數民族“金戈鐵馬”粗獷強悍之神,書法雄重遒密,端莊流逸,具龍震虎威之勢,富有陽剛之美。 [2] 
中文名
始平公造像記
作    者
孟達(撰文)
作品全稱
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
作品別名
比丘慧成題記
創作時代
北魏
現收藏地
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
書體類型
楷書

始平公造像記書法內容

《始平公造像記》拓本 《始平公造像記》拓本
始平公像一區。
夫靈蹤□啓,則攀宗靡尋;容像不陳,則崇之必□。是〔行1〕以真□□於上齡,遺形敷於下葉,暨於大代,茲功厥〔行2〕作。比丘慧成,自以影濯玄流,邀逢昌運,率竭誠心,為〔行3〕國造石窟寺;□系答皇恩,有資來業。父使持節、光祿〔行4〕大夫、洛州刺史始平公,奄焉薨,放仰慈顏,以摧躬□〔行5〕,匪烏在□,遂為亡父造石像一區。願亡父神飛三□〔行6〕,智周十地,□玄照,則萬有斯明;震慧向,則大千斯瞭〔行7〕。元世師僧,父母眷屬,鳳翥道場,鸞騰兜率,若悟洛人〔行8〕間,三槐獨秀、九棘雲敷,五有羣生,鹹同斯願。□□。〔行9〕
太和廿二年九月十四日訖。朱義章書,孟達文。 [3]  〔行10〕
(“□”表示缺字)

始平公造像記創作背景

從大的背景講,魏晉尤其是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極大發展,各地鑿窟造像祈福之風盛行。各石窟或石窟中的佛龕多有題記,記述造窟者姓名或願望之類。 [4]  據《始平公造像記》銘文記載,比丘慧成竭誠為國開窟造像報答皇恩,父親始平公去世後慧成悲痛地為亡父造了一尊石像,希望石像保佑父親、母親和所有已經去世的親眷能到喜樂世界繼續享福免除災禍。《始平公造像記》就是建造這尊佛像所刻的題記。 [5-6] 

始平公造像記藝術鑑賞

始平公造像記用筆

1.鋒鋭果敢,整峻大方
《始平公造像記》單字選一 《始平公造像記》單字選一
《始平公造像記》中點的形狀多呈幾何圖形狀,以類似三角形的為多。如圖中“流”字的側點,“容”字的豎點、“宗”字的撇點和“答”字的挑點,它們在形態上都類似於三角形,但又不失飽滿,起筆多側鋒入紙,露鋒短促有力,向右下重頓後逆鋒收筆,慢慢彈出,用筆鋒鋭果敢,在點畫上顯得整峻大方。 [7] 
2.逆鋒行筆,筆含隸意
《始平公造像記》用筆以方切為主,在線條運行過程中以逆鋒行筆。如圖中“大”“尋”“不”字橫的寫法,起筆時側鋒入紙,向右下重頓,依靠毛筆與紙的摩擦力向右上調鋒,然後逆鋒行筆,頓筆後回鋒。而“丘”字最後的橫則為雁尾橫,前半段和橫的寫法一樣,只是到收筆時,雁尾橫則像隸書的波磔一樣向右上,含而不出,再往回收尾,筆含隸意,古樸典雅。 [7] 
3.渾厚沉實,亦露亦藏
《始平公造像記》用筆方峻,和其他碑帖一樣都是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但它和唐代楷書在筆法上的不同之處在於線條中段沉實渾厚,以斜鋭之勢收筆。如圖中“師”“攀”“率”字的豎以藏鋒為主,收筆時逆鋒向回收筆;“下”字的豎則露鋒起筆,收筆時向右下輕頓再出鋒。 [7] 
4.筆勢圓渾,流暢不滯
《始平公造像記》及周邊佛龕
《始平公造像記》及周邊佛龕(2張)
《始平公造像記》為陽文碑刻,在外形上看似有些凝重呆滯,但在點畫細節處,《始平公造像記》卻通過點畫方向的變化和某些連帶的點畫表現出流暢不滯的書寫性。如圖中“夫”字的撇向上迴環以呼應捺的起筆“玳”字的撇向右上回環以順承豎的起筆。再如圖“大”“運”兩字的捺,沉穩勁健,點畫渾圓,“一波三折”的用筆特點在其中十分明顯,甚至有些裝飾性的意味。 [7] 
5.用筆準確,骨力內含
《始平公造像記》用筆的準確性主要體現在點畫的起收筆處,特別是寫鈎的時候。如圖中“代”字的斜鈎,起筆如豎線,向右下斜切,其勢向下傾斜,行筆厚重有力,至收筆處駐筆,筆鋒聚攏,腕指齊力,翻毫向上,靠毛筆所蓄之力將筆鋒送出。“則”“尋”“容”字鈎的寫法也是如此。此外,對骨力的感受則不僅僅停留在方筆的運用上。如圖中“國”“恩”“月”“願”字的轉折,雖大多是方折,很少有圓轉,這應與刻工有很大關係。 [7] 

始平公造像記結體

1.結構扁方,樸拙飛動
《始平公造像記》單字選二 《始平公造像記》單字選二
《始平公造像記》全文結字以方扁為主,這是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的必然結果。橫線以舒展為主,豎線則多短粗有力,如圖中“始”字本應是方形的,但由於作者巧妙的安排,“女”字旁點畫厚重而傾斜,有擠壓“台”部之勢,而“台”中的“口”正好安置在“女”字旁右下角的空間裏,使全字呈扁方形,有向右上飛動之勢。又如“公”字,左上方的點以圓筆見渾穆,右上方的點方硬有形,形成一種飛動之態,呼應對比和諧,而下半部分則呈現出一種壓縮之態,有向左運動之勢,與上半部分呼應顧盼,自然樸拙。“靈”字的處理方式也是如此。 [7] 
2.結構欹側,變化豐富
除了扁方結體,《始平公造像記》單字結體也有縱長體勢的。如圖中“焉”字,一般來説應該是方形或是偏扁一些的,而《始平公造像記》則將其變方為長,橫線排疊,趨勢右上,點畫密結,密不透風,最後四點化為一橫,大膽開張,反輔為主,起到了承載的作用。也正是因為橫線緊密排疊,所以整個字也就由方形變為長方形,造就出了欹側之勢。又如“崇”字,習慣寫法是中間的寶蓋頭要包裹下面的部分,可《始平公造像記》裏的“崇”字則是寶蓋頭緊縮,而下面“示”的第二橫伸展誇張,使原本方形的字變成了長方形。再如“奄”字,撇寫得開張,而卻以捺作點,收縮緊湊,出人意料。 [7] 
3.抑左揚右,收放有度
《始平公造像記》在結構上習慣壓縮左邊的部分而舒展右邊。如圖中“逢”字,上半部分的右面向外舒展,“走”字底的左半部分則向中間壓縮,這樣整個字就呈現出一種傾斜過來的梯形結構,向右呈輻射狀。另外,《始平公造像記》中單個字的結構收放對比也比較大,這是因為結字時中宮往往收得比較緊湊,而一些突出的主筆舒展開來正好與這種緊湊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如“答”字,上半部分收得比較緊湊,而下半部分的撇和捺非常舒展。整個字上下之間的收放對比較大,呈梯形結構,有穩重感。 [7] 

始平公造像記章法

《始平公造像記》清代拓本局部
《始平公造像記》清代拓本局部(12張)
《始平公造像記》全文皆用陽刻,逐字界格,在整個刻石系統中甚為少見。《始平公造像記》的章法,一個總的特點是橫豎成行,端正整齊。如其碑額“始平公像一區”六字,這六字雖然橫豎成行,但它們之間的間距很近,大小交錯,相互伸展,搭配十分巧妙。如“像”字筆畫多,但寫得小;“一”字只有一筆,反而寫得大。“始”字的一撇與“像”字的一捺搭配,“平”字的一橫與“一”字的搭配,“平”字的一豎與“公”的搭配,都妙若天成。再如陽文鐫刻的正文。界格橫豎交錯的線條並不是筆直的,而是有粗有細,有彎有直。界格內的字與字之間的筆畫配合也有伸縮。因此,界格根據格內字的結構變化而進行變化,構成了渾然一體的章法。 [8-9] 

始平公造像記作品評價

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平碑記》雲:“《始平公》以寬博勝。” [9] 
清代書法家包世臣:“出《孔羨》,具龍威虎震之規。” [10] 
清代書法家趙之謙:“北碑遺像中最佳者”。 [9] 
清代篆刻家胡震:“字形大小如星散天,體勢顧盼如魚戲水,方筆雄健,允為北碑第一”。 [10] 
近代革命家、教育家康有為:“遍臨諸品,終於《始平公》極意疏蕩。骨格成,體形定,得其勢雄力厚,一生無靡弱之病”;“北碑《楊大眼》《始平公》《鄭長猷》《魏靈藏》,氣象揮霍,體裁凝重,似《受禪碑》”;“太和之後……諸家角出,方重則有《楊大眼》《魏靈藏》《始平公》”。(《廣藝舟雙楫》) [9] 
現代書法家啓功:“題記龍門字勢雄,就中尤屬《始平公》。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論書絕句》) [10] 

始平公造像記作品影響

《始平公造像記》是北魏書法全盛時期較早的作品,被認為是走向成熟的楷體書。清代乾隆年間被黃易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又被列入“龍門四品”,胡震等書法家還將其推為諸品之首。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把此碑列為能品上。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對統一南北以後的隋楷、唐楷的形成有直接影響。 [2]  [11] 

始平公造像記拓本版本

此碑清乾隆、嘉慶間始有傳拓。最舊拓三行“邀逢昌運”之“昌”字未損。
嘉慶、道光拓三行“比丘慧成”之“慧”字完好。“邀逢昌運”之“邀”字末筆中損,“昌”字左下有泐痕。五行“始平公”之“公”字僅損末點。六行“匪烏”之“烏(烏)”字下四點全,“為亡父”之“亡”字未損,“父”字捺筆有石花。七行“周十地”之“周”字長撇首未損,“玄照則”之“則”字完好。八行“若悟”之“悟”字未損。九行“羣”字左上石花不傷字畫。
原石舊拓無字處皆露細麻點,道光年間石經鏟底,細麻點不復存。鏟底後舊拓“慧”字右上“豐”部中豎起筆尚存。“邀”字左上亦損,末筆接近全泐。“昌”字左上亦泐。“公”字下橫畫全泐。“烏(烏)”字下存兩點。“亡”字下橫損。“周”字長撇首已損。“則(則)”字“貝(貝)”部右上角損。“悟”字“忄”旁左點泐。“羣”字“君”部上橫畫已泐。後數十年之拓本“慧”字右上“豐”部全泐。“邀”字幾乎泐盡。“公”字下損更多。“烏”字僅存殘畫。“父”字捺筆增泐。“周”字上方全泐。 [12] 
參考資料
  • 1.    張乃翥.龍門石窟始平公像龕造像年代管窺[J].中原文物,1983,(第3期):93-95
  • 2.    《歷代書法名帖精選》編寫組編.歷代書法名帖精選·楷書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第9頁
  • 3.    張思良編著.名帖釋讀[M].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9
  • 4.    方建勳,楊諤編著.書法賞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09:71-72
  • 5.    李檣著.杞芳堂讀碑記[M].杭州:西泠印社,2014.01:258-259
  • 6.    鄧如冰主編.中文前沿 2015[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5.07:63-73
  • 7.    於明詮主編.楷書教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08:70-73
  • 8.    張敏編著.魏碑《始平公造像記》技法[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09:33
  • 9.    盛文林編著.書法藝術欣賞[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81-83頁
  • 10.    沈鴻根著.歷代楷書名作鑑賞[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05:28-29
  • 11.    蔣寶德,李鑫生主編.中國地域文化 上[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03:1509
  • 12.    魏小虎著.鑑寶 碑拓[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3.01:187-188頁
  • 13.    這塊石頭很特別  .央視新聞客户端[引用日期2023-05-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