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辛亥

鎖定
大型歷史題材紀錄片《大辛亥》從世界歷史發展的宏偉視角出發,將辛亥革命這一特殊的歷史瞬間,放到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和世界政治經濟歷史的大座標當中去考量,深入剖析了鴉片戰爭伊始,世界範圍內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和國內外各派政治勢力的制衡消長,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1] 
中文名
大辛亥
類    型
紀錄
出品公司
上海視野視聽傳播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韓晶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出品人
黎瑞剛

大辛亥內容簡介

《大辛亥》海報 《大辛亥》海報
紀錄片《大辛亥》分為五集——《大國迷失》、《山雨欲來》、《帝國喪鐘》、《走向共和》和《辛亥餘響》。通過以孫中山先生為領袖的革命派、以康有為和梁啓超為首的維新派、以慈禧為首的滿清政府、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派這四種政治力量的精彩博弈,高視角、全方位地鋪展開辛亥時期風雲詭譎、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並融入當代中國最權威專家的最新觀點,可謂看點頗多。 [2] 

大辛亥分集劇情

第一集 大國迷失
孫中山在倫敦看望恩師康德黎 孫中山在倫敦看望恩師康德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兩名官員耆英、伊里布登上了停靠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經過與英方代表整整十六天的艱難談判,兩人面色蒼白地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閉鎖幾千年的中國被強行打開了國門!簽下《南京條約》的那一刻,道光皇帝還不知道,遠隔萬里的大不列顛羣島上,一場工業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着英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地理大發現,資本主義強勢崛起,使得中國陷入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漩渦。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呼後應,圓明園狼煙未消,太平天國又風雲乍起,《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接踵而至,祖宗之地被割讓,天價鉅款被勒索……
於是,一場“以夷制夷、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轟然掀起,一股維新勢力在年輕的光緒帝身邊悄然聚合,而一個叫孫中山的年輕人,在遙遠的美國檀香山,創建了他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
那麼,屢戰屢敗的屈辱能撼醒帝國千年的沉睡嗎?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為何不能挽回甲午敗績?“戊戌政變”的血雨腥風何以久久不能散去?茫茫大地,路在何方?泱泱大國,究竟迷失在哪裏呢?
第二集 山雨欲來
1900年7月26日,清靜雅緻的上海張園突然熱鬧起來,章太炎嚴復等在內的八十餘名男子正在園中集會,召開國人聞所未聞的“中國國會”。這無疑是近代中國邁向民主的歷程中,一次意味深長的民主實驗。
孫中山流亡日本 孫中山流亡日本
1905年,西方列強因分贓不均而大打出手的日俄戰爭,在中國領土上爆發。然而,憲政小國日本居然大敗專制大國沙俄,這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白人世界的第一次重大挫敗,讓國人看到了憲制對於專制的勝利。一時,立憲救國成為社會共識。清廷迫於情勢宣佈“預備立憲”,“清末新政”漸次出台……
同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思想。從此,分散的革命力量開始聚合,並擁有了統一的政治綱領、戰鬥指揮部和政治首腦。而以康梁為首的君憲派與革命派長達數年的大論戰,更是將憲政和民主思想廣泛傳播……
那麼,“預備立憲”究竟是一場沒有誠意的騙局,還是帝國自救的最後一貼良藥?“清末新政”是垂死帝國的自我更生,還是王朝覆滅前的迴光返照?屢戰屢敗的邊陲起義究竟是“主義”的迷惑,還是會黨的彷徨?山雨欲來風滿樓,期待中的暴風雨到底還要等多久?
第三集 帝國喪鐘
1911年10月9日,武昌城俄租界寶善裏的一幢民居內,革命黨人孫武正在配製炸藥,為預定10月16日的武裝起義做着最後的準備。這時,一位同仁銜着紙煙來到孫武跟前好奇地觀看,不料,吸了一半的紙煙不慎掉落,火星引燃炸藥,滾滾濃煙引來了租界巡捕,起義的秘密機關被破獲,三十餘名革命黨人悉數被捕。
陳其美率革命軍光復上海 陳其美率革命軍光復上海
10月10日,湖北革命黨人決定孤注一擲,提前起事,遂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並很快控制了武昌城。令清廷始料不及的是,武昌起義竟城中一鳴,眾山皆應。僅僅兩個月,南方各省便紛紛宣佈獨立。1912 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那麼,多少有些手忙腳亂的武昌起義,為何會引發一系列驚天動地的核聚變?異峯突起的“保路運動”,又何以使君憲派成為王朝最後的叛徒?辛亥革命的勝利難道真的得來不費工夫嗎?喋血疆場的革命元勳,又怎會成為革命盛宴上的陪客?紛紛宣佈獨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第四集 走向共和
汪精衞勸孫中山讓位 汪精衞勸孫中山讓位
1911年11月,北洋軍漢陽作戰指揮部內一片忙碌,通報戰況的兵士將一份份戰報送達主帥馮國璋手中。正當馮國璋打算一鼓作氣攻陷漢陽、將革命勢力徹底“剿滅”之際,一道調令卻不期而至。袁世凱命他即刻返京,其主帥之位由 “北洋之虎”段祺瑞接任。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而一介武夫的他,又哪裏懂得背後的重重玄機?自慈禧去世後,重兵在握的袁世凱即被清廷解除兵權,回籍“養痾”,直至武昌起義爆發才得以復出。復出後的他一面以武力挾制革命軍,誘使其和平談判,一面又利用革命軍以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詔退位,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壽終正寢。同年2月15日,孫中山如約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繼任。
南北議和,試看袁世凱如何翻雲覆雨,撥弄時局。虛位以待,革命黨又為何將勝利果實拱手相讓?國家元首的席位,究竟是用以換取革命勝利的誘餌,還是為保大局而放棄局部利益的策略?“議和”換來的共和,究竟是邁向革命成功的“捷徑”?還是讓勝利得而復失的陷阱?
第五集 辛亥餘響
孫中山與袁世凱會面 孫中山與袁世凱會面
1915年12月23日,北京城新華門天壇,全部黃土墊道,軍警出動。天壇周圍,數千名士兵荷槍實彈。壇前點燃明亮的燈火,袁世凱黃袍加身,鄭重其事地登上天壇,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袁世凱當權後,即開始醖釀復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悍然宣佈稱帝,然而,卻因招致舉國討伐,而不得不於83天后取消帝制。1917年7月,張勳也重蹈復辟,然而僅僅12天,復辟鬧劇便狼狽收場。
自武昌起義勝利,到張勳復辟失敗後軍閥割據局面的出現,波瀾壯闊的辛亥革命前後大約延續了十年。其間,革命黨人被刺殺,二次革命被鎮壓,國會被取締,《約法》被撕毀,民主被踐踏,辛亥喋血所換來的社會進步幾乎喪失殆盡,民國名存實亡。真所謂: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換得假共和!
但問題是,袁世凱稱帝為何會遭致舉國討伐?而張勳復辟又為何會被沿街唾棄呢?無論是溥儀的帝王夢,還是康有為的保皇夢,為何都只能“夢裏尋他千百度”呢?也許,鐵蹄和專制只能從表面上扼殺民主,卻無法濾去早已滲透到人們血液裏的共和理想……
辛亥革命所留下的豐富思想遺產,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1919年,震驚世界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辛亥革命所開啓的偉大時代才剛剛開始,人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嶄新的紀元已經到來……

大辛亥藝術特色

一、大歷史,全局觀,世界歷史大視野下的辛亥革命!
《大辛亥》從世界歷史發展的宏偉視角出發,將辛亥革命這一特殊的歷史瞬間,放到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和世界政治經濟大歷史的語境中去考量。由英國工業革命所引發的資本主義強勢崛起,使得閉關鎖國的中國,被迫陷入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漩渦。並通過將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作橫向比較,以
梁啓超星夜撰文與革命黨論戰 梁啓超星夜撰文與革命黨論戰
及“日俄戰爭”對中國立憲運動的的影響,深入剖析了鴉片戰爭伊始,世界範圍內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以及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制衡消長,有力説明了辛亥革命並非是一場孤立的革命,而是十九世紀中國對世界範圍內民族民主革命的一個呼應,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高度契合的產物。
《大辛亥》具有高瞻遠矚的恢弘氣勢,高視角、全局觀地展現了這場轟轟烈烈、風雲激盪的大革命,同時也避免了以往同類紀錄片對歷史過程就事論事、過於細化甚至碎化表現的弊端。
二、清政府、維新派、革命派、北洋派,各派政治力量大博弈!
袁世凱 袁世凱
《大辛亥》摒棄了慣常使用的平鋪直敍手法,代之以多線索並進、強化矛盾衝突的敍事方式,通過以孫中山為領袖的革命派、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派等不同政治勢力的精彩博弈,説明每一次的重大歷史
孫中山 孫中山
轉折,都是各方力量相互制衡、合力推動的結果,從而使對這段風雲詭譎的歷史的表述更具戲劇張力。
《大辛亥》之第一、二集着重表現辛亥革命前二十年各派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第三、四集着眼於辛亥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本身,第五集則圍繞着辛亥後十年復辟與反覆闢的鬥爭展開論述,佈局宏偉,跌宕起伏,史料翔實,細節精彩,具有非凡的視聽震撼力。
三、新研究,新理念,當代中國最權威專家的最新觀點!
對一些傳統觀念的反思,以及一些新觀點的提煉、闡述,是《大辛亥》的一大亮點。
《大辛亥》不僅充分肯定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對近代中國民主進程的巨大推動作用,還分析了包括康梁的立憲派、袁世凱的北洋派等在內的其他政治勢力,所發揮的歷史作用,更是深刻分析了清末新政對於清王朝的敗亡,所起到的掘墓作用。比如:派遣留學生出洋,本是為了師法西政、強國富民,但卻為民主思想的傳播和知識分子的革命化,創造了空間。又比如:編練新軍,原本是為抵禦外辱和推動中國軍事現代化,卻為南北議和、推覆清廷培育了掘墓人。再比如:廢止科舉,原本是為革新教育、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卻斷絕了一代知識分子的仕途之夢,因此,諮議局的設立,為知識分子呼籲立憲、傾覆專制提供了温牀……新觀念在片中不斷構成亮點,令人耳目一新。
《大辛亥》充分調動全國性優質學術資源,邀請當代中國最權威的辛亥革命研究專家擔任顧問,從框架策劃到腳本定稿,由專家全程把關,從而使紀錄片更具權威性和重量感。
章開沅 華中師範大學(前)校長、教授 《辛亥革命史》作者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前)院長、教授 《孫中山思想研究》作者
張憲文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華民國史》作者
林家有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辛亥革命運動史》作者
四、大手筆,大製作,恢宏鉅製!
《大辛亥》在充分掌握翔實史料的基礎上,對在歷史進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精彩細節進行重現,調動一切聲畫元素,將冰冷枯燥的歷史演化為一個個炙熱跌宕的故事,讓觀眾在欣賞故事的愉悦過程中,完成對歷史的閲讀與研判。
大視野下的辛亥革命 大視野下的辛亥革命
《大辛亥》運用電影鏡頭進行拍攝,以電影的詩化語言和畫面校色技術,來表現濃烈、厚重的歷史性瞬間。《大辛亥》前後耗時兩年半,行程數萬裏,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拍攝高清影像素材達3000多分鐘,採集珍貴歷史圖片資料一萬餘幅,調動專業演員一百多名,後期製作時間長達一百五十餘天,堪稱真正意義上的大手筆、大製作、恢宏鉅製!

大辛亥幾點思考

一、思考者、敍述者——歷史紀錄片編導的定位
歷史紀錄片不好拍。
首先,歷史給人的感覺是嚴肅的、冰冷的、理性的。因為年深月久、塵埃深厚,其枝節被遮蔽,表情被淹沒,更因為它體量龐大、枝蔓繁複,行色匆匆的後人沒有太多時間去品讀,所以只能忽略其細節,砍伐其枝蔓,濾去情思,只留下主幹和經絡,歷史於是變得枯燥乏味。
其次,因為資料匱乏。近代的尚有為數不多的照片和影像資料可資依賴,再遠些的年代,就只有故紙堆了。
拍攝現場 拍攝現場
那麼,怎樣才能把一部歷史記錄片做得非但不枯燥、不乏味,而且還比較好看呢?首先,歷史紀錄片的主創者應該是個思考者,應該具備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政治成熟度。
《大辛亥》從世界歷史的大視野出發,表現近代世界範圍內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以及中國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王朝上層的權利之爭和政治傾軋,對中國歷史進程所產生的作用,可謂歷史事件溝壑縱橫、枝蔓繁複。如何對歷史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有較好的把握,在敍述上如何做到由表及裏、深入淺出,史料把握上又如何去偽存真、詳略得當,這就需要主創者具備客觀而不中庸、熱情而不偏激、成熟而不保守的政治觀念和政治態度。比如《大辛亥》對孫中山、對康有位、對梁啓超、對袁世凱、慈禧和李鴻章等歷史人物的描述和評價,可以充分體現這種態度。可以説,沒有政治思想上的相對成熟,很難做出有一定深度、有一定分量感的歷史類紀錄片作品。
其次,歷史紀錄片的主創者還必須具備高超的敍述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説的故事架構能力。同樣一起事件,可以敍述得平庸乏味,甚至味同嚼蠟,也可以敍述得跌宕起伏、激情澎湃。在這一點上,《大辛亥》可以説是頗費了一番心思。它調動一切聲畫手段,在繁複迷亂的歷史表象中,努力挖掘出隱埋在事件過程中的矛盾衝突和戲劇張力。比如:細緻表現孫中山倫敦蒙難的驚險經歷以及對其革命事業的影響;再比如:表現袁世凱在南北議和過程中如何翻雲覆雨、撥弄時局,革命黨又如何一步步喪權等等。通過對這些重要的事件細節的充分表現,將冰冷塵封的歷史變成一個個炙熱跌宕的故事,“誘惑”觀眾在欣賞故事的愉悦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對歷史的閲讀和研判。
在國內為數不多的紀錄片創作團隊中,《大辛亥》主創團隊應該算是腳本創作功底最為紮實、故事敍述能力較強的團隊之一。這得益於總編導韓晶多年來拍攝故事片的功底,以及累年不斷的筆耕經歷。近年來,韓晶團隊創作拍攝了《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江湖俏佳人》、《生死迷局》等電視連續劇,《鴿子》、《美麗寓言》、《心靈捕手》等數字電影和劇情片,出版《兩個大傻瓜》、《刺客令》、《北洋亂》、《心靈捕手》等童話集和紀實文學著作。正因為把創作拍攝故事片的豐富經驗運用於歷史紀錄片的創作,才使得紀錄片具有了更強的可看性。
二、情景再現——歷史紀錄片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
電視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對其進行藝術加工,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視藝術形式。
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但事實上,絕對的真實並不存在。已經發生過的事件,哪怕當時的人和物都在,但只要你是在下一秒去表現上一秒鐘所發生的事件,就已經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真實了。更何況,更多的真人真事早已成為久遠的歷史,甚至,成為了傳奇和歌謠。
那麼,如何去捕捉和表現這些曾經確鑿存在過、但已經銷聲匿跡了的真實呢?
拍攝現場 拍攝現場
除了運用原始的圖片、聲音、影像資料以及故居、遺址、遺存等畫面外,由專業或非專業演員來出演,進行“歷史情景再現”,已成為歷史紀錄片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段。“情景再現”最早可回溯到“紀錄電影之父”弗拉哈迪於1923年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這部紀錄影片描寫了愛斯基摩人納努克一家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下為謀求生存而進行抗爭的故事。很多鏡頭就是用故事片的方式拍攝的,如愛斯基摩人居住的冰屋是根據拍攝需要而特意建造的,獵取海豹的場面也是組織拍攝的。但是,影片所反映的人物和生活狀態都是真實的。
近年來,由Discovery探索頻道和BBC等海外紀錄片把“劇情”觀念植入紀錄片,“情景再現”手段在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上大量應用。最有名的是法國導演馬拉泰爾拍攝的紀錄片《人類進化史詩》,這部片子在法國、英國和德國都很轟動。馬拉泰爾緊接着又拍攝了姊妹篇《智人》,用演員再現了40萬年前智人的生活。《智人》在法國播放再破收視率紀錄。
目前,隨着韓晶紀錄片團隊拍攝的《刺客令》、《北洋軍閥》、《秘境尋蹤》等紀錄片的相繼問世,尤其是《刺客令》榮獲2009年度中國紀錄片十優作品,“情景再現”已越來越成為紀錄片強有力的表現手法之一。觀眾顯然已不滿足於由“空鏡頭”構成的“歷史回望”,情景再現,不僅豐富了紀錄片的視覺樣式,更重要的是拓展了紀錄片的表現領域,幫助紀錄片深入到無跡可尋的久遠年代,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這無疑極大豐富了紀錄片的表現空間。
三、真實的核、電影的殼——表現形式上的大膽突破
《大辛亥》在表現手法上不僅大量運用“情景再現”,而且還有了大膽的突破和極致的表現。
首先,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啓用專業演員進行造型扮演。導演、美術師和造型師在參閲了大量歷史資料後,從幾千名演員當中,挑選出具有歷史人物基礎特徵的人選,對其進行專門的造型,使之在外形上與真實的歷史人物更為接近。造型師在對演員完成造型之後,再與歷史人物的照片進行反覆比對和修正,最後定妝。
為了營造歷史紀錄片所特有的濃重的歷史氛圍,《大辛亥》的每一個鏡頭,燈光師均對人物的臉部進行暗化處理。通過光線造型,強調了人物的輪廓大形,忽略掉其五官細部,從而使得這些歷史人物形象從形似走向了神似,留給觀眾以更大的想象空間。
《大辛亥》是一部電視紀錄片,但卻是用電影鏡頭拍攝完成的。攝影師針對不同場景的空間關係和人物焦距,運用全套德國蔡司電影鏡頭進行拍攝,以電影的詩化語言構成獨特的虛實關係,使得鏡頭對歷史空間的表現具有良好的層次感,賦予紀錄片以濃重的、神秘的影調,從氣氛上更接近於某些歷史場景,因為歷史總讓人感覺是模糊的、神秘的。
總編導韓晶在拍攝現場 總編導韓晶在拍攝現場
《大辛亥》注重色彩的表現力,對不同的表現對象,不同的政治集團,賦予其不同的色彩。晚清王朝是《大辛亥》所要表現的重要內容之一。一般概念中,灰色代表腐朽、沒落、凋零,末代王朝似乎應該是灰色的。其實不然,奢華到了極致才是腐朽,太陽至遲暮才最絢爛。因此,《大辛亥》大膽地賦予晚清王朝以絢爛的金色,用金色表現其極致的浮華和沒落。而革命黨,《大辛亥》則賦之以藍調,淺淺的藍色,隱隱透出些許灰色,那是早晨將醒未醒時分的色調,懵懂而又透徹,彷彿百廢待興,一切皆有可能
那些老照片和歷史影像資料,則是來自歲月最深處的記憶。因為飽受時光沖刷而陳舊、暗淡,甚至破損,但卻擁有不容置疑的真實。因此,在《大辛亥》中,它們被賦予了滄桑的土黃色調。而經常出現在片中的閃回畫面,短促而堆砌,像浮光掠影,更像凸現於時光之河激流中的裸石。閃回的顏色也是藍色,但更為深沉,是冷靜的,思索的,質疑的。
《大辛亥》還十分強調畫面的象徵意義。比如,孫中山上書李鴻章,而李鴻章正忙碌於慈禧的六十壽慶,無暇顧及一介草民之微言,畫面上出現的是深夜李鴻章將上書棄於几案,緩步來到窗前,這時,一陣嫋娜的崑曲隱隱傳來,窗外濃濃的夜幕隱然凸顯歌舞昇平的幻象。突然,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轟然響起,剎那間,幻象如魔鏡般猝然破碎,分崩離析。緊接着出現的,便是甲午戰爭的隆隆炮響。這組精心設計的的畫面極富象徵意義,它象徵着晚清政府危在旦夕而不自知,依然鶯歌燕舞,預示着甲午戰爭中國必敗的歷史性結局。
在表現武昌起義這一核心情節時,《大辛亥》以火作為象徵物,革命軍高舉義旗衝破城門,每一個鏡頭都出現火焰,這一元素象徵着辛亥革命是一場血與火的大革命,一個民主國家的誕生,必經血的洗禮和火的歷練。
而表現張勳復辟時,《大辛亥》則以影子作為象徵物。一羣辮子軍衝進紫禁城,鏡頭避實就虛,着重表現牆上的幢幢黑影,地上的斑駁人影,火光中的鬼魅人影……它象徵着保皇勢力對民國的反撲就如同幽靈重現一般荒誕、扭曲、不合時宜。
由於畫面所具有的象徵含義,《大辛亥》在形式上已經遠遠超越了一般的“情景再現”,讓紀錄片擁有更震撼的視聽感受、更廣闊的思辨空間。

大辛亥主創團隊

出品人:黎瑞剛
主創團隊赴武漢拍攝外景 主創團隊赴武漢拍攝外景
總監製:王建軍 陳 梁 徐 浩
監 制:應啓明
總編導:韓 晶
撰 稿:韓 晶
編導組:王 旭 顧崢藝 張 靜 蔡 亮 謝 峯
攝 影:錢家祥
美 術:肖 霄
燈 光:裘武海
主創團隊赴廣州拍攝外景 主創團隊赴廣州拍攝外景
造 型:孫國明
道 具:劉大衞 王利依
剪 輯:陳 軍
音樂編輯:曹 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