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佛

(佛像)

鎖定
一丈六尺以上之巨大佛像。又作大像。材料多為岩石、金屬,或木石塑漆等。依高僧法顯 [1]  傳所載,北天竺陀歷國有高達八丈之木雕彌勒菩薩像,造於佛陀涅槃後三百年,佛教之宣流即始自此像之造立。大唐西域記 [2]  卷五羯若鞠闍國條、卷八摩揭陀國條、卷十一摩訶刺侘國條等亦有三十尺至七十尺高之大佛像之記載。今印度聯合州迦斯阿(Kasia)西南之涅槃堂尚有長約六點五公尺之大涅槃像,依其銘文及造像手法推定,約為五世紀左右所雕造。另於孟買甘赫瑞(Kanheri)窟殿之壁上,亦保存一座約七公尺高之立佛像,右手下垂,左手持法衣置肩,面容端嚴,身軀雄偉,為七世紀頃之作品。在錫蘭,保存完善之古代大佛像甚多,其中以阿烏卡那(Awkana)石像最壯大,系就斷崖而雕造成者,高約十五公尺,右手上舉,伸五指,左手執衣端置肩,立於蓮花上,姿勢優美,毫無硬直之感,衣紋之雕法亦生動有致,推定為笈多王朝時期所造立。此外,北印度之犍陀羅(梵Gandha^ra)本是佛像藝術之搖籃地,然由近年所發掘之古代遺品,大多為小佛像,而罕見大像之殘片,或此地並未流行大佛之雕造。至於西域,今阿富汗之巴米揚大佛立像,各高五十六、三十六點八公尺,皆為二世紀頃之作品,惜已剝落,不復舊觀。
中文名
大佛
外文名
Buddha
材    料
黃金、銀、岩石、金屬等

大佛雲岡大佛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
大佛位於雲岡石窟,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3°20’,北緯40°04’。 [34] 

大佛敦煌大佛

96窟及第一大佛 96窟及第一大佛
莫高窟第一大佛高35.5米,位於96窟內,為唐代武周證聖元年(695年)由禪師靈隱和居士陰祖所建,大佛是佛國三世中的“未來佛”彌勒佛。 [3] 

大佛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羣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裏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着一雙秀目,微微凝視着前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温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羣體形象。 [4] 

大佛牛九大佛

大佛 大佛
牛久大佛位於日本本州島茨城縣牛久市久野町,正式名稱是“牛久阿彌陀佛”,由淨土真宗東本願寺派本山東本願寺建立。
大佛全高120米(像高100米,台座高20米,其中石台10米,蓮花座10米),作為立像的高度低於緬甸蒙育瓦市郊外的Laykyun Setkyar大佛(全高約129.5米,像高約116米,台座高13.5米)。 [5] 

大佛奈良大佛

大佛 大佛
當地時間2015年8月7日,日本奈良,古都奈良著名的東大寺(Todaiji Temple)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佛身除塵”活動,為日本第一大佛像、也是世界最大的青銅佛像——建於752年高達15米的金堂之廬舍那大佛像進行清掃除塵。
當日,眾多僧侶和佛教徒參加了這一活動。他們身穿白色清潔服,為了保障安全,還繫上安全繩索攀上佛像頂部,用撣子和抹布對大佛的手掌、膝蓋以及佛身各個部位進行了除塵清潔。 [6] 

大佛金鼎大佛

大佛 大佛
海東盛國,龍興祖地,千年古都,大德敦化。榮載之正覺道場,承澤於佛力加被,天象降瑞風調雨順,市井盡現歌舞昇平。為護佑世界和平、國泰政隆、東北振興、吉林昌盛,應轉世菩薩發心發願、信眾法子合力啓請,今有釋迦佛祖,乘願前來。現已端坐祥雲蓮台,示現於敦化正覺寺道場,降瑞在六鼎山之上。為莊嚴道場,迎請佛祖,化現釋迦如來真身法相,吉林省敦化市正覺寺住持釋佛性法師於海外歸來,親率住寺弟子,於寺院後山之上,建造一尊露天佛像,尊名為“敦化金鼎大佛”。
就將落座正覺寺後山頂端,坐北面南,背靠牡丹江,前擁正覺寺,遠望長白山,與香港天壇大佛遙遙相對,實為一佛二體,分處南北,共佑中華大地,向五湖四海的信眾啓智、賜福。設計像體總高48米,表釋迦牟尼農曆四月初八誕辰;佛身38.4米。其中,“3”表佛陀“法身、報身、應身”;“8”表佛陀“八相成道”;“4”表“四聖諦”。蓮花座高9.6米。“9”表“九法界”;“6”表“六度”;蓮花四層,表“四大”,花瓣80片,表佛陀“八十種好”;蓮花直徑32米,表佛陀“三十二相”。由此形成《敦化金鼎大佛偈》:“四月初八降娑婆,三身往世吉緣合。三十二相化九界,八十種好現賢劫。六度法門成般若,八相成道歸正覺。四諦了結佛性果,四大皆空方為佛。”

大佛中原大佛

中原大佛 中原大佛
中原大佛總高208米(身高108米,蓮花座高20米,金剛座高25米,須彌座高55米)。其中,佛眼高為1.5米,寬3.9米,佛手長19米,寬9米。它用銅近3300噸,特殊鋼材15000餘噸,佔地面積為9.99畝,表面積11300平方米,用了13300塊10毫米的銅板焊接而成,是世界上第一大銅鑄立佛。他法像莊嚴,體魄偉岸,形態端美,根據佛教經典“32相,80種好”的佛像儀軌而塑造,這尊大佛薈萃了佛教造像史上各個時期以及不同地域的藝術精華,又經當代著名藝術家精心設計,由天瑞集團鑄造公司鑄造的。大佛的左手是接引,接引眾生脱離娑婆世界,右手是拈花説法,示眾生,讓眾生開智慧,共歡喜。兩手手心的法輪,表示法脈相傳,生生不息。大佛胸口的萬字符,表示福慧永續。法輪和萬字符都是佛教的標誌。 [7] 

大佛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巖墓、烏尤山、巨形卧佛等組成,遊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範圍,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
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 [8]  ,建於唐代。依山開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腳背寬8.5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為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建,歷時90載完成。大佛為一尊彌勒 [9]  座像,雍容大度,氣魄雄偉,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麻浩巖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墓壁上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和動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築雕刻、民俗、宗教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如一堆碧玉浮於江水之中。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 [10]  ,寺內現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葱蘢,尤顯幽雅謐靜。寺內爾雅台是漢代文字家郭舍人註釋《爾雅》的地方。
發現了以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卧於三江之上,卧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卧佛的發現,為大佛景區更添魅力。 [11] 

大佛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原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
蒙山大佛現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論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於大佛胸下山坡泥石裏。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碑刻也應在此處。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眾開放。

大佛南山大佛

南山大佛 南山大佛
南山大佛安座於膠東名山——南山。此處祥雲匯聚、紫氣氤氲,史稱盧山。大佛高38.66米,重380噸,選材錫青銅鑄造,由232件佛體、108塊蓮花瓣、302個髮髻、共642塊錫青銅鑄件組合而成,堪稱世界第一銅鑄大坐佛。佛面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形態莊嚴圓滿,安詳凝重細緻,盡顯佛陀慈悲之相。大佛坐落在半空之中,拜佛階梯層疊錯落,虹橋飛跨,形成一個視野開合,高度起伏、張弛有序的禮佛空間。2004年4月18日舉行隆重的開光法會,空中出現日暈靈光,自此大佛所在位置的天空,先後11次出現吉祥瑞像——七彩佛光,俗稱“天眼”。 [12] 

大佛天壇大佛

天壇大佛是全球最高的户外青銅坐佛,巍峨趺坐於海拔482米的香港大嶼山木魚峯上。這尊由寶蓮禪寺籌建,歷時12年落成的莊嚴宏偉大佛,寓意香港穩定繁榮,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天壇大佛是香港重要的地標,吸引眾多中外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參觀。天壇大佛除了是一項傑出的工程外,更是近代佛教造像藝術的優異成就,亦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天壇大佛 天壇大佛
據佛典記載,佛陀生前,中印度潑沙國優填王 [13]  和拘薩羅國波斯匿王 [14]  因佛陀上天為母説法,思念心起,遂召工匠分別以氈檀木和紫磨金各造一尊5尺高佛像,以慰別懷,是為佛教造像之濫觴。其後幾百年,佛家子弟弘法,多借助語言和文字,而少造像,因信眾以為,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的聖者,其莊嚴法相是無法描繪的——從來沒有一個人達至佛陀得大智慧以後的境界,故人的形像不足以比擬。信徒僅以足印、法輪、菩提樹和鹿的形像來象徵釋迦牟尼佛 [15]  的存在。
直至公元一世紀,有信徒主張禮拜佛陀以得正覺,佛陀的造像才開始出現。
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伴隨教義傳播的,還有大量佛陀、菩薩、飛天、力士等演繹教義的造型,直接促成宗教藝術的蓬勃發展。由北魏以迄唐宋,是中國佛教藝術發展最璀燦的時期,敦煌千佛洞、麥積山 [16]  、雲岡、龍門 [17]  、鞏縣,以至四川大足的佛灣、寶頂山,歷代開鑿大型石窟寺 [18]  、雕造佛像的風氣不絕如縷。儘管經過歷代的天災與戰亂,大量佛像雕刻遭受破壞,我們站在洛陽龍門或四川樂山的巨型佛像雕刻下,依然可體會到古代宗教藝術的磅礴恢宏氣象。
明清以後,佛教雕刻日漸式微,大型户外佛像並不多見,一個延續一千多年的傳統顯見失落了。
1973年,日本曹洞宗邀請寶蓮禪寺智慧、源慧諸位法師訪問日本,法師對鎌倉大佛 [19]  之莊嚴肅穆印象深刻。其後諸位法師又訪台灣,見彰化大佛之雄偉壯觀,遂想到苟凡佛法宏開之地,無不矗立具象徵性的佛像;而以佛像弘揚教義,更是值得發揚的傳統(佛教在古代曾被稱為“像教”),諸位法師於是發願為香港修建一尊大佛,以期透過佛像體現的穩定祥和,予大眾以精神慰藉,淨化心靈,使惶惶惑惑的心情有所依歸,共趨和平之境。
1974年,寶蓮禪寺獲得政府以象徵式地價批出地廣6567平方米的木魚峯以建造大佛。
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諸位法師應邀回國參觀,初見龍門、敦煌石窟 [20]  佛像,讚歎之餘,建造大佛之心逾切;又參觀北京天壇,以佛陀 [21]  為“天中天”、“聖中之聖”,而天壇是祭天的地方,因而構思以天壇為基座來承託大佛,這是天壇大佛得名之由來。
興建大佛的意念,得到各界人士熱烈響應,寺方於1981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寶蓮寺籌建天壇大佛委員會”,專責研究籌建工作,包括審定佛像藝術造型、建築材料及施工細則等。 [22] 

大佛靈山大佛

高達88米的釋迦牟尼佛青銅立像“靈山大佛”,千年古剎“祥符禪寺”,大型動態音樂羣雕“九龍灌浴”,世界佛教論壇會址“靈山梵宮”,展現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精華的“五印壇城”以及諸多佛教文化精品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個完整有序,各自獨立,又密切關聯的展現佛教文化的景觀羣。
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
88米高的“靈山大佛”是靈山勝境的標誌性景觀。它的建成奠定了神州大地“五方五佛”的完美格局,被譽為“東方大佛”。莊嚴宏偉的靈山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盡收山水之美、盡顯東方佛教傳統文化之神韻。
“九龍灌浴”景觀是國內首創的大型動態音樂羣雕,生動再現了佛教經典中釋迦牟尼誕生時神聖而宏大的場景。絕妙的創意、震撼的場面令觀賞者無不為之流連忘返。
世界佛教論壇會址——“靈山梵宮”,建築氣勢磅礴,佈局莊嚴和諧。將傳統文化元素與鮮明的時代特徵完美融合,集世界佛教論壇會址、藝術殿堂、旅遊奇觀於一身。置身其中,每一步都是開闊,每一眼都是驚奇,每一景都是震撼。
2011年10月盛大開園的“五印壇城”景觀,是繼靈山梵宮之後的又一旅遊精品工程。五印壇城薈萃藏族藝術裝飾,融合了彩繪、壁畫、木雕、唐卡等數十種藏地傳統建築裝飾技藝,精心展示了獨特的壇城藝術,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精華得以再現與提煉。
靈山勝境,一個融古代東方文化和現代文明於一體、一個將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融入景觀建設之中的特色文化園區,她帶給人們的不僅是景觀的震撼、文化的薰陶,更是心靈的淨化和對悠久文化的感悟。 [23] 

大佛東林大佛

匡廬秀甲天下,高人蔚生,地靈人傑,譽動震旦。東晉慧遠大師,肇建東林祖庭,緇白二眾謹律之侶,絕塵之士,四方不期而至,啓立白蓮社於阿彌陀佛 [24]  像前,建齋立誓,修持唸佛三昧 [25]  ,求生安養佛國。蓮社一百二十三位高賢,悉皆蒙佛接引,成辦淨業。為淨土宗 [26]  在中國的弘傳譜寫出壯美的篇章。東林祖庭,遂爾便以中國淨宗第一道場,銘刻在歷史的年輪中。
東林大佛 東林大佛
物換星移,蒼海桑田。東林寺的興衰,悉與國家政運的窮通,唇齒相關。本寺前任方丈果一法師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從改革開放以來,駐錫本寺,披荊斬棘,以仿宋式大殿為中心的東林道場,蔚具規模。果一上人於1994年,七十三歲時,化緣周訖,舍報西歸。啓建四十八米接引佛像是他圓寂前的最後願望。繼任方丈傳印大和尚賡續未竟事業,惕勵朝夕,先後完成佛像報批、奠基、設計等一應前期工作。在各項準備工作已然圓成,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步入正式建造階段。
淨土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時代與根器愈劣,唸佛法門愈為當機。此中時教相應的情狀,充分表詮着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吾輩孤露窮子,舍彌陀慈父,將何以堪?!
在政通人和,啓建四十八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意義至為深遠。觀經雲: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吾人睹見阿彌陀佛相好莊嚴,便可領略到阿彌陀佛平等救度我等眾生的願心。引發吾人信願持名,求生極樂的善根。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阿彌陀佛大銅像,普結法緣,俾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無上功德,海墨難書。
由是懇祈諸山長老、十方善信,發菩提心,行方便事,捨本有之家珍,培不朽之功德。量力隨緣,布金捐助。俾令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指日可成,經劫常住。使一切有緣眾生,觀像發心,求生安養。展劫外之玄風,輔寰中之德治。其功德利益,贊莫能窮。南無阿彌陀佛 [27] 

大佛西礁大佛

西樵山南海觀音文化苑坐落於西樵山大仙峯頂,海拔二百九十米,佔地約兩百萬平方米,景區主要由牌坊、影壁、法像等組成。景區左右分別為雙馬峯和馬鞍峯,背枕西樵最高峯大仙峯,俯瞰大仙峯,完全符合“左青龍蜿蜒,右白虎馴伏,背玄武垂頭、前朱雀翔舞”之最佳吉穴之勢。
西礁山大佛 西礁山大佛
整個景區呈金字塔型,最高處的南海觀音 [28]  銅像高為61.9米,寓意觀音成道於六月十九日,是世界上最高的觀音座像。法像為坐姿,頂有寶珠天冠,項有圓光,彎眉朱唇,眼似雙星,目光微俯,披天衣,掛瓔珞,帶項飾,着羅裙,慈眉善目地穩坐在蓮花台上,廣視眾生,顯現安詳凝重,救苦救難的慈悲法相 [29]  。觀音法相蓮花座直徑36米,外部鑲嵌上下三層共66片蓮花瓣。法座內部是蔚為壯觀的五層大廳,陳列眾多的觀音文化藝術品及功德林等。蓮花座四面環水,有四橋通達,寓意四方淨土,八方德水,四邊皆道之佛境 [30] 
根據民間傳説,每年立春過後就開始“鬧春荒”,許多人家米袋告急,錢袋空空。傳説有一年大旱,百姓幾乎顆粒無收。年後,家家户户開始斷糧停炊。就在百姓飢寒交迫之際,正月二十六日,西樵山來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她揹着一個不大的米袋和錢袋,逐家逐户派米、派錢,救濟百姓。百姓覺得十分奇怪,美麗女子的米袋和錢袋並不大,裏面的米和錢卻源源不斷。救濟完百姓後,已經是黃昏十分。女子面帶微笑,向山上村民告別,翩然上天遠去。彩霞萬道,燦爛光明。眨眼間,女子變成一位祥和的菩薩合掌微笑。大家都驚訝極了,才明白這名美麗的女子是觀音菩薩的化身,連忙向遠去的觀音菩薩 [31]  拜謝。
自那以後,每逢觀音開庫日,西樵百姓都會去參拜觀音菩薩,寄託一種心願,祈禱新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豐衣足食。 [32] 

大佛紅光山大佛

大佛 大佛
紅光山大佛寺位於烏魯木齊北面卡子灣附近的紅光山,大佛寺山門紅光山大佛寺建築羣始建於2002年,於2010年完工,歷時8年,是中國西北的第一大漢傳佛教寺廟。
大佛寺的山門,寬17米,高15.6米,高大雄偉,正面是新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滄書題寫的“覺世大慈”,背面是書法家閔蔭南題寫的“憫世大悲”。紅光山釋迦牟尼佛始建於2002年7月19日,2004年底完工,歷時兩年,佛像通高40.8米,直徑14米,佛手高5.7米,佛的耳朵高達2.6米。
釋迦牟尼金身像背後,是一組建築羣,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寺院坐東向西,主要有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千手觀音殿、地藏殿、鐘鼓樓、廂房等,建築風格跟內地漢傳佛教寺廟大體一致。 [33] 
參考資料
  • 1.    東晉僧。平陽武陽(位於山西)人,俗姓龔。或謂師生於東晉鹹康六年(340)。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 2.     佛教史籍。又稱《西域記》。12卷。玄奘述,辯機撰文。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成書。
  • 3.    敦煌莫高窟第一大佛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9-12-12]
  • 4.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羣雕  .龍門石窟[引用日期2019-12-10]
  • 5.    世界最高的青銅佛像:日本牛久大佛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9-12-06]
  • 6.    日本僧侶“吊威亞”給奈良大佛除塵(高清組圖)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19-12-04]
  • 7.    景區:佛  .中原大佛官網[引用日期2014-07-19]
  • 8.    位於四川樂山。今名大佛寺。
  • 9.    (佛名)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
  • 10.    位於四川樂山縣凌雲山南方之烏尤山上。
  • 11.    樂山大佛景區  .樂山大佛官網[引用日期2014-07-19]
  • 12.    南山大佛  .南山禪寺官網[引用日期2014-07-19]
  • 13.    優填,梵名Udayana 。又稱優陀延王、嗢陀演那王、鄔陀衍那王。
  • 14.    波斯匿,梵名Prasenajit ,巴利名Pasenadi 。又作缽邏犀那恃多王、缽囉洗曩喻那王。意譯勝軍王、勝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
  • 15.     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參見彩圖插而第2頁)。
  • 16.    位於甘肅天水縣東南四十六公里處。
  • 17.    位於山西平陽河津與陝西西安韓城縣境之黃河中流。
  • 18.    位於河南鞏縣城西北一公里。
  • 19.    日本最古之阿彌陀佛坐像。座落於鎌倉長谷高德院(淨土宗)。
  • 20.    又作敦煌石室。敦煌,又作焞煌、燉煌,位於河西走廊之最西端,自漢代以來,此地為我國與西域諸國之交通要衝。
  • 21.     瑜伽八十三卷十九頁雲:言佛陀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幷諸習氣,現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 22.    天壇大佛的建造  .寶蓮禪寺[引用日期2014-07-19]
  • 23.    靈山勝境  .靈山大佛官網[引用日期2014-07-19]
  • 24.    梵名Amita -buddha ,西藏名Dpag-tu-med, Dpag-yas 。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
  • 25.    (術語)有二種: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唸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
  • 26.    (流派)佛教之一派。以普賢為初祖,主於唸佛往生。
  • 27.    四十八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疏  .東林大佛官網[引用日期2014-07-19]
  • 28.    (菩薩)舊雲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雲觀世自在,觀自在。梵音Avalokiteś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
  • 29.    指諸法所具本質的相狀(體相),或指其意義內容(義相)。唯識宗的特質在於分析或分類説明法相,故又稱法相宗。見《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
  • 30.    (術語)佛之境界也。華嚴經二曰:‘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法界皆周遍。’中阿含經十三曰:‘我今獲此義,得入佛境界。’
  • 31.    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的大聖人。
  • 32.    西樵山  .西樵山大佛官網[引用日期2014-07-19]
  • 33.    紅光山大佛寺  .攜程網[引用日期2019-11-16]
  • 34.    雲岡石窟概況  .雲岡石窟[引用日期2021-10-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