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通和尚

鎖定
海通和尚,本名清蓮,漢族,黔中道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人士,唐代時期籌劃建造樂山大佛並完成初期工程。
別    名
海通法師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出生地
黔中道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
主要成就
籌劃建造樂山大佛並完成初期工程
本    名
清蓮

目錄

海通和尚人物簡介

海通和尚 海通和尚
海通和尚,出生於唐朝初年 [2-3] 黔中道播州人士(今貴州省遵義市),本名清蓮。他十二歲出家,師從於高僧慧淨,二十四歲時離師遊歷天下。最終來到嘉州的凌雲山上,在那裏搭起一間茅屋修行。他認為凌雲山就是他修行的最理想的地方,凌雲山下是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的匯流地,江水如萬馬奔騰,吼聲震天,常常有船毀人亡。年復一年,人們只能望水興嘆,無可奈何。海通見此情此景,悲痛無比,他日夜沉思,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山岩上臨江鑿一座人世間最大的彌勒佛像,讓他日日夜夜、萬世千載面對浩浩三江,安瀾鎮濤,保佑蒼生。

海通和尚造佛

建造大佛的消息一經傳開,遠近的能工巧匠都爭先恐後的雲聚到了凌雲山。到了開工的那一天,千錘擊石,喊聲震天,場面真是千古少見。一方方巨石從高高的山岩上墜落江中,激起千重巨浪,那些深藏在江底的興風作浪的水怪,都驚慌地竄出水面,倉皇逃遁。海通在大佛開工後,又肩負起了籌措資金的重擔。他心懷宏願,一衣一缽,足行千里,八方募化,歷經艱辛,終於滿載而歸。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
春去冬來,歲歲年年,大佛的輪廓越來越清楚,三江匯流處也越來越平靜。一日,嘉州郡守聽説海通手裏有一大筆錢財,就帶了一大批隨從前來討要。海通面對威脅,毫不畏懼,斷然拒絕了,他斬釘截鐵的説:“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海通高傲和蔑視激怒了貪財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會有人有膽量挖出自己的眼珠,他惱羞成怒的説:“那你就挖出來看看!”面對寡廉鮮恥的郡守,海通威嚴的盤腿坐定,端起一隻銅盤,毫不猶豫的剜出自己的一隻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舉到郡守面前。頓時,郡守大驚失色,嚇得失魂落魄,倉皇逃下山去。海通捨己獻身的浩然正氣感天動地,更激發了廣大人民的造就大佛的雄心。可是沒等到大佛完工,海通就圓寂歸天了。後來,在唐德宗貞元初年,西川節度使韋皋繼承海通未竟之業,終於在貞元十九年完工。大佛高71米,歷時九十餘載,為世界第一大佛像。當代詩人戈壁舟一首:
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
帶領羣山來,
挺立大江邊。
實則是大佛的真實寫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