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衣江

鎖定
青衣江,長江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支流,主源為寶興河,發源於邛崍山脈巴朗山夾金山之間的蜀西營(海拔高程4930米),流經寶興飛仙關處與天全河滎經河匯合後,始稱青衣江,經雅安、洪雅、夾江於樂山草鞋渡處匯入大渡河。 [1] 
青衣江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名叫青衣水,又稱沫水、大渡水,以青衣羌國而得名。 [2]  流域內歷史文化底藴深厚,有夾江千佛巖等許多文化遺蹟留存,旅遊資源豐富,有蜂桶寨自然保護區、上裏古鎮等旅遊景點,流域內水力資源豐富,有玉溪河引水灌溉、龜都府水電站等水利設施。 [3] 
名片圖:青衣江峽谷段
中文名
青衣江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支流
發源地
寶興縣蜀西營
流經地區
雅安、夾江、樂山
河    口
樂山草鞋渡
河    長
276 km
集雨面積
1.33萬平方公里

青衣江名稱演變

青衣江雖是大渡河的支流,但青衣江古稱青衣水見諸史冊要比大渡河古稱沫水早。《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陽人自秦道岷青衣水來歸。”按瑕陽人為徙陽人的異譯。即公元前361年徙陽羌人循青衣水出岷山經過秦國來到魏國。而沫水之名則始見於《史記》:“司馬長卿便略定西夷……西至沫、若水。”至於大渡水之名更是先用於青衣水,後用於沫水。這是由於青衣水流域位於四川盆地西隅,接近成都平原開發較早。
夏商時代,青衣水流域已是禹貢梁州之南境。《尚書·禹貢》:“蔡蒙旅平,和夷底績。”咸豐版《天全州志》:“和夷則天全地。”又“天全州水……其近城一支名和川。《通志》謂即和夷底績之和川也。”民國版《辭海》:“和,夷古地名,和夷、和與夷所居之地。”説明梁州之地直抵天全。
商周之際,“杜宇稱帝,以靈關為後户”,範圍直達今蘆山、寶興,青衣羌族已屬於杜宇蜀國。秦滅蜀後,嚴道、青衣最早建縣。青衣水、青衣縣之名皆源於當時衣青衣的羌族。青衣水的別稱,除蒙山溪、大渡水、沫水外,還有平羌江和羌江的稱呼。 [4] 

青衣江幹流概況

青衣江位置流向圖 青衣江位置流向圖
青衣江,源出寶興縣東北巴郎山南麓,上段稱東河至縣城北與西河匯合後稱寶興河南流至蘆山、天全縣邊境飛仙關附近匯合天全河滎經河後始稱青衣江。向東南於雅安接納周公河,至洪雅接納花溪河,過夾江於樂山附近草鞋渡注入大渡河。河長276公里,流域面積1.33萬平方公里(一説長約289公里,流域面積12897平方公里 [5]  ),是大渡河下游最大支流。幹流上游河道穿行於高山峽谷之中,河道比降12.4/1000。其下為中、下游河流迂行於低山丘陵間,水面增寬,河中多汊流、沙洲。河道比降飛仙關至洪雅中游段1.90/1000。洪雅至河口段0.87/1000。 [1]  青衣江河口海拔360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為542.74立方米/秒,落差382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200.299萬千瓦。干支流總計水能理論藴藏量515.065萬千瓦。 [6] 

青衣江上游段

青衣江的發源地與“岷山導江”的誤解相似。《尚書·禹貢》:“蒙山溪、大渡水,東至南安人{哉。”古時將今蒙山以西以北的山嶺統稱為蒙山,於是青衣江成為多源頭河流。咸豐版《天全州志》:“天全河水為平羌上流,《水經注》謂之青衣水。”提出了以天全河為青衣江正源;民國版《蘆山縣誌》:“青衣水即清源河,一名大渡水……日清源河者,蓋即青衣之源也。”提出以清源河為青衣江正源;名山縣舊志更是以名山河發源於蒙山而提出名山河為青衣江正源。其實這些説法都是不經科學考證;只知引經據典造成的錯誤。經實地考查,按“河源唯遠”的原則,青衣江正源應是寶興河的東河(寶興河上源),上述所謂正源,都是青衣江的支流。 [6] 
青衣江發源於四川省寶興縣境內邛崍山脈南段蜀西營(4930米)南邊的向陽坪埡口(4180米)西南海拔約3201米處,最上源稱三道坪溝。向西南納中樑子溝、銀台子溝後稱螞蝗溝。再向西南納大房溝、大廠溝、波日溝、新寨子溝後轉正南納瓦斯溝、涼水井溝、頭道橋溝,於磽磧藏族鄉政府駐納咔日溝(嘎日溝)後始稱東河。(建有磽磧水庫)這段河流長約34千米,為典型幼年期河段。兩岸雖有高山峽谷,但河牀下切不深,河牀中多洪水期推移的塊石,皆未能成為倒稜的卵石或沙粒。在磽磧藏族鄉注入東河的支流還有左岸的柳落溝和右岸的泥巴溝。 [6] 
青衣江磽磧鎮(磽磧水庫上游) 青衣江磽磧鎮(磽磧水庫上游)
磽磧水庫 磽磧水庫
東河南下納麼堂子溝後轉向東南流,經擋巴溝口在白玉村納世界著名漢白玉產地白玉溝。過溝口東河便進入鹽井鄉境內,兩岸納黃店子溝、得勝溝、汪家溝後,便是大熊貓保護單位蜂桶寨所在地的青山溝。從峯桶寨南下納大水溝、磨子溝至快樂溝口便是鹽井鄉政府駐地鹽井坪,對岸是世界第一具大熊貓模式標本產地鄧池溝。從鄧池溝口以下,東河轉向西南流,在民治鄉政府駐地納大池溝,經大馬村在穆坪鎮兩河口納西河改稱寶興河
東河從磽磧至兩河口長51千米,河流開始下切,兩岸高山深谷,樹木鬱鬱葱葱,陡崖裸露處大理岩、板岩隨處可見。擋巴溝口的大板橋,被評為“天然畫屏”,有“小黃山”之稱。 [6] 
青衣江上源寶興河寶興縣城區段 青衣江上源寶興河寶興縣城區段
寶興河從兩河口南下在冷木溝口流經寶興縣政府駐地穆坪鎮,西南流至小魚溪口拐向東南流,納大魚溪溝後在中壩鄉小關子納打茶坪溝。從兩河口至小關子長約12千米河段,橫切寶興背斜,構成峽江景觀。河道深切,削壁千仞,河牀內出現卵石沙粒。小關子以下,河谷漸寬,最寬處達1.2千米。寬谷經中壩鄉、靈關鎮直至大溪鄉長約10千米(有稱此段靈光河),兩岸納大溝、中壩溝、大魚溝、磨刀溪等支流,溝口洪積扇與兩岸河漫灘連成一片,成為寶興縣農耕發達區。 [6] 
寶興河靈山峽 寶興河靈山峽
大溪鄉以下,寶興河進入三縣連界的靈山峽,地層轉為蘆山褶斷束沉積岩地區。靈山峽為寶興河鑿通靈鷲山的岩溶地貌,這便是《華陽國志》所云:“其山上合下開,水逕其問”的獨特奇觀。當睛空日照,峽內金波粼粼,映染危巖,因而又名金波巖。峽長約10千米,至高家嘴出峽口拐向東流處是蘆山縣銅頭場,因而靈山峽又名銅頭峽。高家嘴山頂有開明古城遺址城址頭,即《華陽國志》:“帝攻青衣,雄張僚燹”時,保子帝築城殘跡。寶興河東流約4公里後轉向南流至三江口的弓形河段,兩巖是靈山峽出口後泥沙沉積為面積約20平方千米的沖積扇,被稱為思延壩,這段河流當地稱為思延河。三江口位於蘆山縣思延鄉、天全縣新華鄉交界,是蘆山河(在蘆山縣)、老場河(在天全縣)與寶興河交匯的河口。
三江口南下至飛仙關的一段河流,大半為天全與蘆山兩縣界河。這段河流,蘆山縣稱為蘆山河,天全縣稱為寶興河。《水經注》引《華陽國志》日:“二水於漢嘉青衣縣東合為一川,自下亦謂之為青衣水。”看來這段河流古時已有青衣水之名,今青衣江名稱應從三江口開始。 [6]  但習慣上,在飛仙關西側納北上的滎經河(因干支流次序問題,有資料顯示為天全河)後,稱青衣江干流。 [5] 
這段河流左岸從羅純山流下的溪溝較多,較大的是龍池溝,右岸是天全縣東來的羅代河。 [6] 
青衣江飛仙關段 青衣江飛仙關段
寶興河(青衣江)流至飛仙關接納天全河(先與滎經河匯合)後轉向東南進入多功峽。此處為習慣上的青衣江干流始端。 [5]  相傳夏禹治水在此著功最多,因以命名。這裏河口橫切羅純山背斜南端,峽長8千米。兩岸懸崖絕壁,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古時僅靠棧道與雅安相通,入口建關防守,名飛仙關。關口當天、蘆、雅三縣交界處,因而宋人宇文溥著《新路賦》,有“惟天之至險,有嚴道之漏閣焉”的名句。
從源頭至飛仙關一段幹流,長147千米,比降千分之24.4,屬於青衣江上游段。兩岸水系,控寶、蘆、天、滎四縣,集水面積達8786平方千米,佔青衣江總流域面積66.8%,為青衣江水量的主要來源。 [6] 

青衣江中游段

青衣江龜都府一段 青衣江龜都府一段
飛仙關以下至多營鎮大深村的多功峽,長約2.2千米,為蘆山與天全縣的界河。大深村以東的河段,至桫欏峽長34.3公里,全在雅安市境內。在多營鎮境內的多功峽長5.8公里,由於雨城水電站建成,已成為面積達3000畝的雨城湖。江水東流至雅安城區,先後接納濆江、隴西河、周公河三條較大支流,在姚橋鎮轉向東南流,在名山河匯從左岸入的河口江心,有著名名勝龜都府島,相傳是李冰治蜀時開業的離堆之一,建有龜都府水電站。(龜都府,上有二郎廟,相傳亦為李冰所鑿之離堆,江面從此收束,奔突幹彎曲峽谷之中,長約5.5公里。出峽兩公里多到槽魚灘,是為長征渠引水規劃工程的取水口。 [5]  )過離堆後便是兩地區、兩縣分界的桫欏峽。雅安市境內的青衣江,為民族大團結省平羌江的“平”字而別稱羌江(多營坪至雅安市區一段稱羌江、平羌江,因流經雅安市區,又稱雅河、雅安河。 [2]  為史載之“平羌”古戰場。 [5]  )。青衣江於流在雅安地區境內長184.5千米,佔全長64%;流域面積10730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80.67%;出境處平均年流量147.9億立方米,佔全流域水量的82%。 [6] 
青衣江洪雅縣桫欏峽 青衣江洪雅縣桫欏峽
桫欏峽主要在洪雅縣竹箐鄉境內,因而曾命名為竹箐峽,洪雅槽魚灘旅遊區開發後,以兩岸保存原生古生代孑遺植物桫欏樹,因而改名桫欏峽。青衣江在洪雅縣境內,呈東西向“~”形,河心沙灘逐漸加大、增多,兩岸河漫灘形成羅壩、孫壩、廟子壩等村、鎮所在地。較大支流有止戈鄉蓮花村注入的花溪河,三寶鄉熊原村注入的川西河,金釜鄉蘆溪村注入的蘆溪河,然後轉向東南流進入夾江縣境。 [6]  青衣江在夾江縣境長約33公里,俗稱焉江。流經夾江縣木城鎮、迎江鄉、南安鄉、漹城鎮、界牌鎮、順河鄉、甘江鎮,年徑流量168.4億立方米。 [7] 
青衣江夾江縣千佛崖段 青衣江夾江縣千佛崖段
從木城至千佛巖段,江心沙洲最為發育,河牀最寬處達1.5千米,最大沙州面積達1.3平方公里,至千佛巖江面緊縮為100餘米,是青衣江最後的一段峽谷。峽谷長約1公里,兩岸為著名佛教文化遺址:左岸為千佛崖摩崖造像,有271窟,佛像2400餘尊;右岸為明代依鳳寺摩崖造像,有佛像3尊。峽口被稱為“古涇口”,因開闊江面被兩岸山岩夾持,隋代建置命名夾江縣,來源於此。 [6] 
青衣江雅安市區 青衣江雅安市區
從飛仙關至千佛巖,長109千米,比降千分之1.9,為青衣江中游。中游河段的特點是:兩岸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河牀兩側多河漫灘,著名的有雅安的陸家壩、草壩、津沙壩,洪雅的羅壩、廟子壩,夾江的中壩、南壩;河中多沙洲、小島,著名的有雅安水中壩、龜都島,洪雅的封河壩、金沙壩,夾江的丁字壩、龍腦石;集中了青衣江干流的主要峽谷,多功峽、桫欏峽和千佛巖;河牀上沉積大量卵石和砂粒。 [6] 

青衣江下游段

青衣江夾江縣段 青衣江夾江縣段
千佛巖以下。青衣江進入成都平原南面的低丘區,地勢低平,水流滯緩,水道分岔,沖積階地高出江30-40米。洪水期水面寬1000—2000米,常水期水面寬150-250米,枯水期水面寬100-150米。河牀中以小卵石及砂粒為主。這段河流長33千米,在夾江縣境內約18公里,在樂山市市中區境內長約15公里,在水口鄉草鞋渡注入大渡河,距大渡河入岷江口僅7公里。下游段僅有一條南北向的支流馬村河,在夾江與樂山市中區交界處注入青衣江。青衣江水系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至三級支流,66%集中在上游,面積佔天、蘆、寶、滎四個縣,中下游沿雅安、洪雅、夾江至樂山市中區,呈條狀均在一個縣境內,因此,青衣江上游成扇面,中下游如扇柄,為典型扇狀水系。
青衣江在樂山市與大渡河交匯處 青衣江在樂山市與大渡河交匯處

青衣江水文特徵

青衣江流量

降水為河川徑流的主要來源。據多營坪、夾江30餘年統計流量分別為372和515米/秒徑流深分別為降水為河川徑流的主要來源。據多營坪、夾江30餘年統計,流量分別為372和515米每秒,徑流深分別為1334.4和1052.3毫米,為四川省各大河流之冠。受流域和地下徑流的調節,徑流年內變化較小,7~9月總水量多營坪、夾江分別佔全年總水量55%和54%,而12~2月總水量上分別可佔年總水量7.6%和6.9%,最大月與最小月水量比亦在10倍左右。
徑流年際變化的變差係數為0.14,夾江站34年實測資料中,最大年平均流量655立方米/秒(1954〕為最小年平均流410立方米/秒(1979)的1.6倍。
19-21世紀間,青衣江出現過20餘次較大的洪水,據《夾江縣誌》載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雅州志》載: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天全州志》載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夾江縣誌》載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都曾發生大洪水。經實測或推算,青衣江干支流較大的洪水有:幹流夾江站1917年洪水,洪峯流量18700立方米/秒多營坪1955年洪水,洪峯流量11900立方米/秒。此外,夾江尚有1886、1931、1947、1887、1981等年的洪峯流量超過11900立方米/秒。支流寶興河銅頭場1966年洪水,洪峯1980立方米/秒;魚溪河漁溪1934年洪水,洪峯2600立方米/秒;榮經河榮經1903年洪水,洪峯5080立方米/秒;周公河孔坪1887年洪水,洪峯5380立方米/秒;花溪河天宮1979年洪水,洪峯4440立方米/秒劉邊河餘坪1886年洪水,洪峯1160立方米/秒等均為最大洪峯。
2021年7月15日9時30分,青衣江流域發生2021年第1號洪水。青衣江下游幹流夾江站水位412.55m,超過警戒水位0.55m,相應流量10100m3/s,達到青衣江流域編號洪水標準,為青衣江流域2021年第1號洪水。 [14] 

青衣江泥沙

青衣江河流泥沙較少。據青衣江干流夾江站28年泥沙實測統計,每立方米河水中含沙為0.6公斤。含沙量沿河而上略有增加,河流泥沙主要來源於寶興至多營坪段及支流玉溪河、天全河和榮經河。侵蝕模數,幹流夾江以上平均每平方公里為758公斤,多營坪1018公斤,寶興至多營坪區間為1190公斤。
青衣江水力資源藴藏量為424.02萬千瓦,可開發量167.93萬千瓦。 [1] 

青衣江水資源

青衣江水系分佈,在飛仙關以上如全開的摺扇,其面積佔全流域67.7%;在飛仙關以下,則逐漸收束,狀若扇柄,至河口一段,兩岸分水嶺即逼近河岸。這奇特的地形條件,就造成了獨特的氣候條件,從河口(海拔361.3米)溯至上游北面最高處的大雪峯(海拔5364米),相對高差約3003米。聞名全國的青衣江暴雨區,或稱峨眉山暴雨中心,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一日最大降水量可達373.3毫米,多年平均降水深達1776.7毫米。在飛仙關以上,北面來匯的寶興河、蘆山河,西面來匯的天全河,南面來匯的榮經河爭相湧入多功峽,多年平均水量約佔總水量182億立方米的85%;此峽在1955年實測洪峯流量達11400立方米/秒,佔下遊千佛巖控制站同期洪量71%,一旦同中下游區間洪水相遇,即成為有害的組合形式,曾在歷史上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青衣江流域水資源優勢,也恰恰是在飛仙關以上,其水力資源藴藏量達364.5萬於瓦,約佔全流域632.5萬千瓦的68.5%,可開發量119.3萬千瓦,約佔全流域154.7萬千瓦的77.1%。 [5]  青衣江雖然只相當於黃河流域的1.5%左右,但注入它的主子大渡河的每年平均水量(182億立方米)卻相當於黃河入海水量的三分之一。 [5] 

青衣江主要支流

青衣江水系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47公里,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5條即西河、玉溪河、天全河、滎經河、周公河,除玉溪河外其餘大支流均自右岸匯入形成扇狀水系。 [1] 

青衣江日卡日溝

沿用軍事地圖上錯譯藏語的名稱,字典中並無“日卡”字。應寫作“嘎日溝”。發源於寶興縣與小金縣交界的枷擔灣樑子埡口,上半段因流經城牆巖而稱牆巖溝,會西北流來的草棚子溝後始稱日卡日溝。長32千米,流域面積269平方千米,在磽磧鄉政府駐地注入東河。溝口高程2038米,落差1822米。溝口流量8.75m/秒,水能理論藴藏量5.559萬千瓦,是東河最大的支流。

青衣江白玉河

發源於寶興縣與蘆山縣、汶川縣三縣交界的二十四凼峯西麓,因流經白玉山故名。溝口是著名的白色大理石產地。溝長18千米。流域面積123平方千米。溝口高程1860米,流量4.150/秒,落差2540米,水能理理論藴藏量2.685萬千瓦。

青衣江鄧池溝

發源於寶興、蘆山兩縣交界的黃銅尖子,始段稱小溝匯兩岔溝後稱鄧池溝。1869年溝內天主堂法國神甫戴維第一次在此發現大熊貓。溝長22千米,流域面積113平方千米。溝口在鹽井鄉政府駐地對岸,海拔1365米,流量3.22m3/秒,落差1235米,水能理論藴藏量為1.809萬千瓦。

青衣江西河

西河發源於與康定縣交界的4751.5米峯東麓,始段稱燈籠溝,匯合樸雞溝後始稱西河。東南流至永富鄉政府駐地納西南流來的巴斯溝,在若筆村納若筆溝,在隴東鎮政府駐地納趕羊溝和隴東大溝,在五龍鄉西北納梅里川,至兩河口注入寶興河。全長57千米,流域面積1369平方千米。河口高程1010米,流量為46.24m3/秒,落差323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加上支流為42.855萬千瓦,幹流為23.85萬千瓦。在寶興縣境內是青衣江最大的支流。
  • 趕羊溝
是西河第一大支流,發源於寶興縣與康定縣交界的4716米峯東麓,始段稱十八道水,納東拉山溝後稱趕羊溝,向東北納鹿井溝、貴強溝、三岔河後在隴東鎮政府駐地注入西河。長40千米,流域面積405平方千米。溝口高程1160米,流量13.680/秒,落差284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12.6萬千瓦。
  • 樸雞溝
是西河第二大支流。發源於寶興縣與康定縣交界的3998米埡口,兩岸有清水溝、金洞子溝、寨子溝、母體子溝、石龍門溝等支流注入。長22千米,流域面積217平方千米,兩者均超過燈籠溝,根據“江源唯遠”的原則,樸雞溝應是西河正源。溝口高程1800米,流量7.33矗/秒,落差164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3.86萬千瓦。
  • 若筆溝
是西河的第三大支流。發源於環山樑子南麓,始段稱金太子溝,匯合雷打頂流來的杉木溝後始稱若筆溝,因溝旁有山峯形如毛筆,故名。長17千米,流域面積138平方千米。溝口高程1330米,流量4.67m3/秒,落差197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2.38萬千瓦。
  • 梅里川
是西河第四大支流。梅里為藏語音譯,又名門裏。發源於寶興縣與天全縣交界的山王崗北麓,向東北經明禮鄉於五龍鄉西北注入西河。長25千米,流域面積124平方千米。河口高程1070米,流量4.18m3/秒,落差185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2.36萬千瓦。

青衣江老場河

發源於天全縣與寶興縣交界的杉木山東南麓,向東流至寶興縣在大溪鄉大溪堖村的河坎上轉向南流,經曹家村後進入天全縣境,在老場鄉大廟納大廟溝後轉向東南流,在老場鄉政府駐地納大岔溝,在孫家崗納仁義鄉流來的十八道水後東流至新華鄉的孝廉村納永盛鄉南來的桐林溝,在與蘆山縣交界的三江口注入青衣江。全長34千米,在天全縣境內長21千米。流域面積179平方千米,在天全境內為142平方千米。河口高程645米,流量6.76立方米/秒,落差1935米,水能理論藴藏量2.15萬千瓦。

青衣江隴西河

發源於雅安、蘆山、邛崍三縣市交界的天台山南麓。始段稱楊家溝,南流至上裏鎮政府駐地納許家溝後,南下納磨盤溝、石梯溝等支流,經中裏、下里鄉鎮政府駐地,在黃龍湖口直瀉入黃龍峽。峽中納著名風景區碧峯峽,南下5千米出峽口經隴西、北郊鄉政府駐地在雅安城區青衣橋下注入青衣江。長38千米,流域面積201平方千米。河口高程565米,流量6.70/秒,落差77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1.87萬千瓦。
濆江雅安市 西城街道段 濆江雅安市 西城街道段

青衣江濆江

又名長濆江,原為滎經河下游,新構造運動麂子崗隆起而成為斷頭河。發源於黑林山。始段稱盧家溝,西北流至觀化鄉政府駐地後轉向北流,較大支流有吊水溪、黃泥溝、王家溝、馬家溝等。北流經八步、對巖鄉鎮政府駐地後轉東北流,穿雅安城區在沿江橋下注入青衣江。長32千米,流域面積119平方千米。河口高程565米,流量3.37m3/秒,落差835米,水能理論藴藏量0.94萬千瓦。

青衣江名山河

發源於蒙山西麓王家山,始段稱後延溪,東流入名山縣境內納大塘溝轉向南流。在城東鄉納和尚溝後,穿名山縣城區南流至名風村納鄧家溝轉向東流,在江落村納律家溝後在下梅坪轉向南流,蜿蜒於永興鎮境內,經永興鎮政府駐地,在羅碥村納楠廟溝,東流至金龍村納最大支流延鎮河後,南流入雅安市境內稱高腔河。在雅安市水口村注入青衣江。名山河原為青衣江干流,新構造運動新店一帶隆起後成為倒淌河。河長50千米,流域面積為390平方千米。河121高程540米,流量11m3/秒,落差20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0.5萬千瓦,加支流為0.65萬千瓦。 [6] 
玉溪河蘆山縣城段 玉溪河蘆山縣城段

青衣江玉溪河

又稱蘆山河,古稱青衣水、蒙水,近代名稱很多,常稱玉溪河。它最早是被視為青衣江的主源,以為水發矇山(今羅繩山),但實為發自邛崍山脈南段羊子嶺大雪塘,源流段稱黃水河,流至鋸于山後稱玉溪河,直奔金雞峽,此峽長約1.6公里,雄踞臨邛古道,出峽600米即為大型引水工程玉溪河渠首樞紐,閘壩橫切江中,蔚為壯觀,控制了蘆山河流域面積75%,大部水量皆在各灌溉時段橫穿鎮西山隧洞,控灌流域外的耕地80.6萬畝,灌溉本流域的耕地6萬畝左右。蘆山河在此減少了52%的水量,流至蘆山城南納西川河(古名清源河)後,在枯水期多以茶黑色的水流於三江口注入清澈的寶興河,這是水質污染之故。蘆山河全長113公里,流域面積1397平方公里,水資源開發程度為青衣江各支流之冠。在這裏,1936年1月紅四方面軍曾以蘆山縣為中心,建立過四川省蘇維埃政權,軍民為之浴血戰鬥,僅蘆山一縣就有一千二百餘貧苦農民為之捐軀。 [5] 
天全縣樂英鄉滎經河、天全河交匯處 天全縣樂英鄉滎經河、天全河交匯處

青衣江天全河

古稱徙水、和川,俗稱始陽河。因它的長度略短於滎經河,才屈居青衣江第二號支流。此河發自夾金山東伸支脈金棚山南麓,經昂川河自然保護區域後,納兩路河。兩路河源出二郎山(海拔3437米)東麓,山勢雄渾,植彼帶譜古樸而華麗,奼紫嫣紅的高山杜鵑貫穿春、夏、秋,川藏公路溯源而上,盤旋於危崖與飛瀑之中。天全河在兩河口一段稱喇叭河(可同蜂桶寨相媲美的自然保護區即冠以此名)。流至拉塔河來匯處,才始稱天全河,繼納白沙河後,抵天全城西禁門關。此關古為邊防要塞,兩岸危崖若緊閉之天然門户。今有兩座公路大橋橫跨關前,亦為川藏公路的門户。天全河流出與禁門關緊接的龍尾峽後,向東蛇行一段,即流至青羌古國故都--座落在河谷平壩中的始陽鎮,在李公橋匯入滎經河。天全河從源頭至此長約106公里,平均比降達33‰,流域面積2016平方公里,河口平均流量為105立方米/秒,水能藴藏量106萬千瓦,可開發量25.5萬千瓦,已開發0.64萬千瓦,潛力可觀。

青衣江滎經河

古稱邛水,主源為滎河,發自滎經、天全、瀘定三縣交界處馬場梁(海拔3499米),流經嚴道古城後,於滎經縣城東南納南來之經河(長51公里,平均比降39‰)。滎經河干流從此伊始,扭頭北上,於安樂鄉李公橋納天全河後,向東北流約5公里于飛仙關側注入寶興河。滎經河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198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2.5‰,水能藴藏量66.5萬千瓦,可開發量17.9萬千瓦,已開發1.22萬幹瓦。滎經縣的水電建設成就在本流域是較突出的,為我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1985年底取得部頒合格證書,人平用電達388度。
周公河雅安市境內 周公河雅安市境內

青衣江周公河

古稱鎮江,周公山矗於周公河口,同青衣江對岸的蒙山恰似二雄相望。青衣江在雅安市境內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洪雅縣與金口河區交界城牆埂2835米峯東麓(大相嶺曾棚嘴埡口 [5]  )。始段在高廟鄉南境,流經荒山野嶺無上源段名稱。西北流經張村鄉罐坪村稱響水溝,再西北經小店村後納硝水溝後稱大河。過鳳江村後進入吳莊鄉,經龍聖村、共河村流入炳靈鎮,在關帝村何坪納燕子河後改稱炳靈河。北流經炳靈鎮政府駐地在青龍村附近流入雅安市境內,在洪雅境內長53千米。再北流經雅安望魚周河、沙坪鄉鎮政府駐地,除在孔坪鄉政府駐地納從李壩鄉流來的臭水溪較大外,其餘均為短小支流。繼續北流經南郊鄉在雅安城區東面的水中壩注入青衣江。全長95千米,在雅安市境內長42千米。流域面積共1122平方千米,在雅安市境內為296平方千米。河口高程563米,流量57m3/秒。總落差為1757米,在雅安市境內落差為377米。水能理論藴藏量加支流共38.798萬千瓦,在雅安市境內為15.3萬千瓦。 [6]  [5] 

青衣江花溪河

源出洪雅縣南部邊緣大眾崗,沿峨眉山西麓而下,同支流嚴橋河所圍之玉屏山,為一玲瓏滴翠之天然風景區;花溪河上游瀑布、佳景皆多,河道比降達63‰,枯水期也是一江白浪滔滔,這個區域的高廟古鎮,為流域內暴雨中心之一,古鎮附近的吳河電站,裝機2萬千瓦,為青衣江流域已建三百餘座水電站之冠,主要供給樂山市工業區電力,花溪河在中游的比降漸漸趨於平緩(1.7‰),利於興建引水工程,1942年6月建成的花溪渠,首開大型引水工程之先河,控灌3萬畝乾旱農田。此河已開發水力資源3.3萬幹瓦,佔可開發量的45.2%,在水利水電方面已為青衣江流域的經濟振興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5] 

青衣江稚川溪

由眉山市洪雅縣入境,經歇馬鄉、木城鎮入青衣江,縣境段長28公里,年徑流量9362萬立方米。

青衣江馬村河

發源於馬村鄉牛仙山,流經馬村鄉、黃土鎮、甘霖鎮、甘江鎮入青衣江,長30公里。 [7] 

青衣江流域概況

青衣江地理

兩岸階地發育區內地質構造複雜,曾發生過6~8級地震多次。
流域內冬暖夏涼温和濕潤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左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雅安年平均降水量1775毫米,寶興963毫米,7~9月佔全年總量60%左右,12~2月僅佔全年總量4%。降水的年際變化雅安的多雨年降水量為2510.4毫米,少雨年僅1204.2毫米,相差1300多毫米。日暴雨量雅安339.7毫米,下游千佛巖則高達565毫米。 [1] 
青衣江流域共有耕地144.8萬畝,主要分佈在飛仙關以下的河谷平壩與丘陵區,水利化程度已達55.6%;在耕地中的78.8萬畝稻田已趨全部保灌。流域內的水、土、人三者組合關係尚佳,在155.1萬總人口中,佔86.1%的農業人口平均每人有耕地1.2畝,構成了流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堅實基礎,加之相當豐富的生物、礦產等項資源不僅給剩餘勞力的轉移提供了良好條件,而且給流域的經濟振興提供了客觀上的可能性,同時也對水力資源的開發提出了極為迫切的要求。 [5] 

青衣江文化

雅安,稱雨城,因流域雨日特多,天全至飛仙關一線歷有“天漏”之稱,而雅安則稱雨城,在濛濛煙雨之中獨生佳景,此城於明洪武四年(1371)始砌石為城,一直是流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多功峽,上游以上幾條河流從北、西、南三面向飛仙關湧來的洪水,有排山倒海之勢,在橫亙的羅繩山脈腳下充分表現了青衣江的暴烈,多功峽口枯期水面僅10米左右,洪枯水位變幅達26米之巨,首段最險,右岸尤甚,“崖如刀削,壁立千仞。中通一線”(《雅安縣誌》),實“惟天下之至險”(宋《新路賦》),全長約5.85公里,早有川藏公路從左岸穿過。
夾江千佛巖,峨眉擁翠,青江漂帶。在夾江城西1.5公里處,大觀山與依鳳山相對而峙,形成“兩山夾一江”的綺麗景觀———夾江千佛巖風景名勝區即坐落於此。在景區石崖上那蜂房般密佈的2470多龕石佛(摩崖造像),更是鑲嵌在這塊寶地上的一顆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從唐代開始,人們以石佛名巖,稱之為“千佛巖”。法國考古學家色伽蘭先生1914年對四川、漢中等地的文物古蹟進行了為期8個月的考察,在《中國西部考古記》一書中,認為至今有1200年曆史的千佛巖佛像的藝術和價值是多方面的,它除具有唐代造像的特點外,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稱讚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為“新異的盛唐體”。解放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千佛巖的保護。195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派人對千佛巖佛像進行了專題調查;1956年將夾江千佛巖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千佛巖被確認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青衣江流域最早為氏羌生息地,這一古國究竟建於何時,亡於何代,至今還是一個謎。不過,“青衣水”之名早載於竹簡之上。 [5] 

青衣江水利工程

青衣江灌溉工程

歷史上青衣江水利建設的高潮期,以洪雅縣的楊公堰、金釜堰為代表。建國以後建成蓄、引、提水利工程6627處,其中,大於1萬畝的引水渠堰有7條:王溪河引水工程、花溪渠、柳新渠、石面渠、東風渠、牛頭堰和江公堰、中型水庫一座(洪雅縣總崗山水庫,庫容3.250萬立方米)。這些水利工程共提供水量14.6億立方米,控灌着流域內172萬畝耕地。
石面渡引水工程,位於夾江縣木城鎮石面渡,主要控灌流域外的峨眉平原11萬畝左右。
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建於70年代。引水樞紐位於青衣江上游支流蘆山河中游蘆山縣寶盛鄉金雞峽下約1公里的河灣處,建壩取水,進水口以上控制集兩面積1千多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2.1億立方米,流量達38.6立方米/秒。乾渠長51.8公里,流量3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86.64萬畝(其中田62.29萬畝),在本流域僅灌溉6萬畝,其餘均浸灌其他流域。 [5] 
長征渠,是20世紀80年代規劃的,從青衣江引水灌溉四川盆地腹部地區的一項特大型水利工程。灌區西起青衣江、岷江,南界長江,東臨涪江、嘉陵江,北與東風渠五、六期工程及毗、沱引水工程毗鄰;灌溉樂山、宜賓、內江、永川及自貢、重慶等6市、地所屬39個縣(市);灌溉面積達1400萬畝。 [5]  從1975年四川省委組織長征渠規劃和勘測設計,1976年提出了《四川省長征渠總體規劃報告》,1979年形成了《四川省長征渠引水規劃報告》,並列入2000年的《四川省水資源開發總體規劃報告》,但因投資偏大,超出當時的承受能力,工程擱淺。為解決天府新區的用水問題,2011年四川省再次將長征渠列入全省“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的水資源配置工程重點研究。 [9] 
東風堰,位於長江三級支流青衣江夾江段左岸,是夾江縣境內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城市防洪、發電及城鄉工業、生活供水、城市環保功能的水利工程。工程始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距今已延續使用350餘年。東風堰現為樂山市第二大水利工程,夾江縣骨幹水利工程。灌區由官方和民間共同管理,渠系配套完善,分佈合理,自流灌溉。東風堰現於青衣江夾江縣五里渡千佛巖水電站庫區無壩引水,引水流量50m3/s。灌區覆蓋夾江縣境漹城鎮、黃土、甘霖鎮甘江鎮4個鎮48個村,農業灌溉面積達7萬餘畝。2014年9月16日,樂山市水務局召開新聞通氣會,樂山夾江東風堰水利灌溉工程於16日在韓國光州舉行的第22屆國際灌溉排水大會暨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第65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自此,東風堰成為川內唯一一家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10] 

青衣江水電開發

寶興河流域梯級水電站一庫八級分三期開發,第一期開發雨城電站和銅頭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60兆瓦和80兆瓦;第二期開發小關子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60兆瓦;第三期開發磽磧、寶興、民治、飛仙關、靈關五個水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240、195、120、110和40兆瓦。三期開發總容量為1005兆瓦。
寶興河流域梯級水電站一庫八級,全部由四川華能寶興河電力股份公司統一建設和管理,截至2003年,雨城、銅頭、小關子、磽磧四個電站先後建成投產,另外四個水電站處於在建和籌備階段。 [11] 
龜都府發電廠 龜都府發電廠
龜都府電站,位於雅安市草壩鎮水口村附近名山河與青衣江會合處的龜都府小島展布的河段上,該電站上游距雅安市24KM,距下游槽漁灘電站9KM,至成都168KM。閘址控制集雨面積10759KM2,佔全流域面積的78.3%。省級雅(安)洪(雅)公路從電站左岸通過,交通較為方便。該電站系一座閘壩式低水頭河牀式電站,總庫容0.559億m3,裝機容量63MW,年發電量3.1億kw·h。有日調節性能的三等中型電站工程。
千佛巖水電站 千佛巖水電站
夾江千佛巖水電站,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和眉山市洪雅縣,是青衣江干流夾江縣境內河段梯級開發的第1個梯級,是青衣江干流河段梯級開發中的第11級。電站主體建築位於木城鎮五里渡河段青衣江干流上,屬岷江水系大渡河下游左岸一級支流,庫區上游與已建的洪雅城東水電站尾水相接。本工程採用河牀式開發,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12501km2,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534m3/s;電站正常蓄水位430m,相應庫容1250萬m3;電站裝機102MW,保證出力31.8MW。於2005年12月28日開工建設;2008年10月18日通過蓄水安全鑑定;2008年11月6日,一號機組併網發電,其它配套工程和設施竣工;2010年7月,機組全部建成投產並試運行。 [12-13] 

青衣江省級河長

青衣江省級河長:祝春秀(負責青衣江干流;省級河長聯絡員單位:省林草局)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