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陀歷國

鎖定
陀歷國,東晉高僧法顯《佛國記》所記西域北天竺小國,為梵語Darada的音譯,漢語典籍還作:陀羅陀、捺羅泥、捺羅那、達羅陀等。而《大唐西域記》卷三,則記述此地為烏仗那國的舊都。
中文名
陀歷國
外文名
Darada
別    名
陀羅陀
別    名
捺羅泥
捺羅那
達羅陀
屬    性
北印度古國名
公元401年秋,法顯一行出新疆石頭城,歷時1個月翻越葱嶺,到達陀歷國,經考證分析,此地在印度河上游的一條北南向支流“達麗羅川”(Darel Rive,今譯達雷爾河),現在這裏僅有農田和村落(地理座標中心點:東經73.582220度,北緯35.603122度),屬於巴基斯坦國北部地區(為巴控克什米爾2個自治區之一,首府吉爾吉特市)。這裏是雅利安支脈的達爾德人(Dardistan或Daradae、Daradrae、Derdae等)的居住地。
達雷爾河谷,中國典籍稱為陀歷道,是中印陸路交通線上,經過葱嶺(大秦道)的一條重要孔道,西行僧人多經此地。唐道宣《釋伽方誌》卷下,記有東晉僧人支曇猛,從大秦路出發(396年),到達王舍城,回程時經陀歷道到達東夏(今陝西延安延河東岸)。按此,法顯經陀歷國赴印度的時間應在其後,但據《佛國記》記述,當地人在法顯到來之前,並未曾聞有中土僧人來過。玄奘雖未到過此地,但他記述此通道是從烏仗那國都城東北方向沿印度河谷行進,正好與支曇猛同向而行,而與法顯是反向而行。
《法顯傳》載:“度嶺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有一小國名陀歷,亦有眾僧,皆小乘學。其國昔有羅漢,以神足力將一巧匠上兜率天,觀此事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木作像,前後三上觀,然後乃成。像長八丈,足趺八尺,”《大唐西域記》卷三亦載:“行千餘里,至達麗羅川,即烏仗那國舊都也。多出黃金及鬱金香。達麗羅川中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金色晃煜,靈鑑潛通,高百餘尺,末田底迦(舊曰末田地,訛略也。)阿羅漢之所造也。羅漢以神通力,攜引匠人升覩史多天,(舊曰兜率陀,又曰兜術陀,訛也。)親觀妙相,三返之後,功乃畢焉。”
關於此國之領域,英國史坦因(A. Stein)謂即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所稱之達地凱(Dadicae),西北由契特拉(Chitral)、雅辛(Yasin)以迄印度河之吉耳吉特(Gilgit)及契拉斯(Chilas)、邦吉(Bunji),東南接迦濕彌羅北部。(方廣大莊嚴經卷四示書品、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習學技藝品、普曜經卷三現書品、歷代三寶紀卷二、大唐西域記卷三烏仗那國條、A. Stein: Ra^jataran%giN!i^,vol. I; A. Cunningham: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p3607
FROM:【佛光大辭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