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

鎖定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漢語詞語。出自東周四大刺客之一豫讓春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滅智氏,豫讓為給智伯報仇,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多次刺殺趙襄子,最後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詞語解釋為:男人願意為賞識自己、瞭解自己的人獻身,女人願意為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
中文名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
外文名
Gentlemen die for those who appreciate them, and ladies try to look good for those who love them.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
相關人物
豫讓
釋    義
男人願意為賞識自己、瞭解自己的人獻身,女人願意為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 [1]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詞語釋義

字詞解釋
知己者:瞭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人。
女為悦己者容 女為悦己者容
死:死亡、(為……而)死去。
悦己者:瞭解自己、知遇自己的人,或謂之知音。
説:通“悦”,作動詞,喜歡、欣賞。
容:改變容貌,此指打扮(自己)。
另外寫法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説己者容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歷史記載

劉向戰國策·趙策一》
司馬遷《報任安書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典故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
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範中行氏而不説,去而就智伯,智伯寵之。及三晉智氏趙襄子最怨智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仇矣。”
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豫讓也。刃其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殺之。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之。
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其友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知,則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讓乃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為故君賊新君,大亂君臣之義者無此矣。凡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從易也。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弒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亦將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懷二心者。” 居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所當過橋下。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於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滅範中行氏,而子不為報仇,反委質事智伯。智伯已死,子獨何為報仇之深也?”
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捨子。”使兵環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智伯矣。”遂伏劍而死。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譯文
最初,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給範、中行氏做大臣,但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他就投效智伯,得到寵信。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趙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這時豫讓逃到山裏説:“唉!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復仇。”
於是豫讓就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裏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智伯的仇人趙襄子。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這時豫讓竟拿出匕首説:“我要為智伯報仇!”衞士拿下他,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制止説:“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智伯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於是趙襄子就把豫讓釋放了。
可是豫讓繼續圖謀為智伯報仇。他全身塗漆,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同時又剃光了鬍鬚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後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看到他以後只是説:“這個人長像並不像我的丈夫,可是聲音卻極像,這是怎麼回事?”於是豫讓就吞下炭,為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時對他説:“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如果説你是一個志士還可以,如果説你是一個明智之士就錯了。因為憑你這種才幹,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以後,你再實現你的復仇計劃,那你一定能成功的。”
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説:“你的意思是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劃刺殺人家,這就等於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為卻要這樣做,也就是為了羞愧天下後世懷有二心的人臣。”
過了不久,趙襄子按例出去巡視,豫讓便埋伏在趙襄子所過橋下。趙襄子到達橋邊時,馬突然受驚,就説:豫讓必定在下面。派人查看,果然是豫讓。這是趙襄子便數落豫讓説,“你不是曾經在範氏、中行氏門下做過事情嗎?智伯把他們全滅了,而你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門下效命辦事。現在智伯已經死了,你為什麼獨獨這樣執著的為他報仇呢?”豫讓説:“我在範氏、中行氏門下做事,範氏、中行氏都把我當一般人來看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國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長嘆一聲,嗚咽着説:“唉,豫子啊豫子,你為智伯盡忠,名聲已經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經足夠了。你還是為自己想想吧,我不在放過你了!”趙襄子於是派兵圍住豫讓。
這時豫讓又對趙襄子説:“據臣所知,一個賢明的君主不會掩蓋別人的美德,一個忠臣為了完成志節不會愛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讚揚君王的。今天我到這裏行刺,按理您應在這裏將我處死。可是我還是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許我打他幾下,以表達我報仇的心意,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只是斗膽向您表達我內心的想法。”這時趙襄子深感豫讓義烈,便派人拿衣服給豫讓。豫讓接過王袍以後拔出佩劍,奮而起身,然後用劍刺向王袍仰天長嘆:“我可以在九泉之下報答智伯了!”豫讓説完話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聽説以後,都落淚惋惜不已。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後世評價

李孚青:“女為悦己容,士為知己死。壯哉一豫讓,乃能達斯旨。吞炭復漆身,忠烈忘妻子。國士與眾人,豈曰可方比。斬衣志未成,報智亦足矣。荒橋舊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雲,猶作劍鋒氣。” [1]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歷史意義

這句話,成為我國古代人民的傳統信條,它反映了因為知音難得,人們為了報答知己,雖萬死不辭的精神。尤其是知識分子,一方面是潔身自好,“鳳非梧桐不棲”;一方面是士為知己者死,如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成為古代知識分子嚮往、傾慕的典範。
參考資料
  • 1.    清代,李孚青《豫讓橋》:“女為悦己容,士為知己死。壯哉一豫讓,乃能達斯旨。吞炭復漆身,忠烈忘妻子。國士與眾人,豈曰可方比。斬衣志未成,報智亦足矣。荒橋舊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雲,猶作劍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