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投資理論

鎖定
中文名
國際投資理論
主要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
主要參考資料
我國對國際投資理論的研究
壟斷優勢理論
奠基人是美國經濟學家海默
主要涉及
國際,投資
性    質
經濟理論

國際投資理論優勢理論簡介

壟斷優勢理論(Monopolistic Advantage)的奠基人是美國經濟學家海默(S.Hymer)。1960年,“壟斷優勢”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論文《國內公司的國際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中首先提出,以壟斷優勢來解釋國際直接投資行為,後經其導師金德爾伯格(C.Kindleberger)及凱夫斯(R Z.Caves)等學者補充和發展,成為研究國際直接投資最早的、最有影響的獨立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
壟斷優勢理論的前提: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有利可圖的必要條件,是這些企業應具備東道國企業所沒有的壟斷優勢;而跨國企業的壟斷優勢,又源於市場的不完全性。
1.不完全競爭導致不完全市場,不完全市場導致國際直接投資
海默金德爾伯格提出並發展了“結構性市場非完美性理論”(Structural Market Imperfection),不完全競爭問題,表現為四個方面: 商品市場的不完全競爭; 要素市場的不完全競爭; 規模經濟所造成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制度與經濟政策所造成的不完全競爭。
2.壟斷優勢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
壟斷優勢理論的優勢要素分析
根據凱夫斯的分類,這些靜態優勢要素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1.知識資產優勢
技術優勢; 資金優勢;組織管理優勢; 原材料優勢。
2.規模經濟優勢
壟斷優勢理論的貢獻與侷限性理論貢獻
1.理論貢獻
(1)提出了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的新思路;
(2)提出了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區別;
(3)主張從不完全競爭出發來研究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
(4)把資本國際流動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入生產領域,為其他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2.理論侷限性
(1)缺乏動態分析
(2)該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擁有獨佔技術優勢的企業一定要對外直接投資,而不是通過出口或技術許可證的轉讓來獲取利益;
(3)該理淪雖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及發達國家之間的雙向投資現象作了很好的理論闡述,但它無法解釋自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日益增多的發達國家的許多並無壟斷優勢的中小企業及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
(4)壟斷優勢理論也不能解釋物質生產部門跨國投資的地理佈局。

國際投資理論內部理論

內部化理論的由來及其含義
所謂市場內部化,是指由於市場不完全,跨國公司為了其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場的某些失效,以及由於某些產品的特殊性質或壟斷勢力的存在,導致企業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過國際直接投資,將本來應在外部市場交易的業務轉變為在公司所屬企業之間進行,並形成一個內部市場。也就是説,跨國公司通過國際直接投資和一體化經營,採用行政管理方式將外部市場內部化。
市場內部化理論的基本假設
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經營目標不變; 當中間產品市場不完全時,促使廠商對外投資建立企業間的內部市場,以替代外部市場; 企業內部化行為超越國界,就形成了跨國公司
市場內部化的動因和實現條件
1.市場內部化的動因
防止技術優勢的流失; 特種產品交易的需要; 對規模經濟的追求; 利用內部轉移價格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規避外匯管制、逃税等目的。
2.市場內部化條件
內部化的成本來看,它主要包括:
通訊成本;管理成本;國際風險成本;規模經濟損失成本
內部化理論的貢獻與侷限性
1.內部化理論貢獻
(1)優勢理論不同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另外一個理論框架並能解釋較大範圍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
(2)內部化理論分析具有動態性,更接近實際。
(3)內部化理論研究和解釋了跨國公司的擴展行為,不僅較好地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跨國公司的迅速增加與擴展,以及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行為,而且成為全球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的理論依據。它被稱為跨國公司的綜合理論之核心理論。
2.理論侷限性
(1)內部化理論與壟斷優勢論分析問題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從跨國企業的主觀方面來尋找其對外投資的動因和基礎。內部化的決策過程完全取決於企業自身特點,忽視了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因素,如市場結構、競爭力量的影響等。因而對於交易內部化為什麼一定會跨國界而不在國內實行,仍缺乏有力的説明。
(2)在對跨國公司的對外拓展解釋方面,也只能解釋縱向一體化的跨國擴展,而對橫向一體化、無關多樣化的跨國擴展行為則解釋不了,可見還存在很大的侷限性。

國際投資理論週期理論

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維農(R. Vernoon)從動態角度,根據產品的生命週期過程,提出“產品生命週期”直接投資理論。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的內容
根據產品生命週期理論跨國公司建立在長期性技術優勢基礎上的對外直接投資經歷的過程有以下三個階段:
1.產品的創新階段
具有影響的是高知識的研究與開發技能和潛在高收入的市場條件。維農認為美國最具有這些條件。
2.產品的成熟階段
市場對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大,但產品尚沒有實行標準化生產,因而追求產品的異質化仍然是投資者避免直接價格競爭的一個途徑。
3.產品的標準化階段
進入標準化階段,意味着企業擁有的專利保護期已經期滿,企業擁有的技術訣竅也已成為公開的秘密。進入標準化階段,市場上充斥着類似的替代產品,競爭加劇,而競爭的核心是成本問題。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的發展
在維農的產品週期三階段模型基礎上,美國學者約翰遜則進一步分析和考察了導致國際直接投資的各種區位因素,認為它們是構成對外直接投資的充分條件,這些因素主要包括: 勞動成本;市場需求;貿易壁壘; 政府政策。
對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的評價
從應用範圍來講,產品生命週期理論不能解釋非代替出口的工業領域方面投資比例增加的現象,也不能説明今後對外投資的發展趨勢。該理論沒能解釋清楚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雙向投資現象。此外,該理論對於初次進行跨國投資,而且主要涉及最終產品市場的企業較適用,對於已經建立國際生產和銷售體系的跨國公司的投資,它並不能作出有力的説明。

國際投資理論我國研究

我國對國際投資理論的研究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近幾年逐漸引起經濟學界的關注,對這一問題比較深入進行過研究的當屬以下知名學者和專家,他們是外經貿部的江小涓、杜玲;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裴長宏、魯桐;廈門大學的蘇麗萍;中南財經大學的聶名華;蘇州大學的邢建國;以及傅夢孜、胡方、馬亞明、鄭飛虎等人。這些研究有以下特點:
1. 從不同側面揭示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內涵和發展趨勢;
2. 就某一觀點或某一理論,分析其內核與揭示的現象;
3. 從學科理論誕生的時間分析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演變過程;
4. 就代表人物的背景、研究方法、理論形成過程和演變過程;
5. 以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不同學術觀點為基礎,進行歸納分析;
6. 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劃分為各種學派,提取其主要觀點評價;
7. 以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為依據,分析當前國際直接投資的現象和問題。
這些分析研究工作的意義在於:
1. 對於我們認識、瞭解國際直接投資發生和發展的原因、運動方向和規律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2. 對於我們深入分析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有很大的啓發作用。
3. 對於分析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與對外投資的戰略規劃提供了理論依據。
4. 對於我國境外投資的產業選擇、企業選擇、區域選擇起到了借鑑作用。
5. 對於培育我國優勢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具有指導意義。
但是,僅僅依靠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指導還不夠,更主要的在於還要提取理論的有義內核,運用理論的普遍規律和特徵,提取其思想方法,結合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辨證地對海外投資的實際發生情況進行分析。

國際投資理論折衷理論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鄧寧(John Dunning)教授於1977年提出的理論。他認為,一國的商品貿易、資源轉讓、國際直接投資的總和構成其國際經濟活動。然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各種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只是孤立地對國際直接投資作出部分的解釋,沒有形成一整套將國際貿易、資源轉讓和國際直接投資等對外經濟關係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般理論。
綜合理論的基本內容
鄧寧認為,跨國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區位優勢的不同組合,決定了它所從事的國際經濟活動的方式。
1.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
它是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得到別國企業沒有或難以得到的生產要素稟賦(自然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產品的生產工藝、發明創造能力、專利、商標、管理技能等。 跨國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主要包括兩大類: 通過出口貿易、資源轉讓和對外直接投資能給企業帶來收益的所有權優勢,如產品、技術、商標、組織管理技能等。 只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才能得以實現的所有權優勢,這種所有權優勢無法通過出口貿易、技術轉化的方式給企業帶來收益,只有將其內部使用,才能給企業帶來收益。如:交易和運輸成本的降低、產品和市場的多樣化、產品生產加工的統一調配、對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的壟斷等。 跨國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大小直接決定其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
2.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它是指企業為避免不完全市場帶來的影響而把企業的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內部化的起源,同樣在於市場的不完全性。市場的不完全性包括兩方面內容:結構性的不完全性,這主要是由於對競爭的限制所引起的。這種情況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賴經濟活動的共同利益不能實現;認識的不完全性,這主要是由於產品或勞務的市場信息難以獲得,或者要花很大代價才能獲取這些信息。 由於市場的不完全性,企業所擁有的各種優勢有可能喪失殆盡,企業本身就存在對優勢進行內部化的強大動力。只有通過內部化在一個共同所有的企業內部,並實現供給與需求的交換關係,用企業自己的程序來配置資源,才能使企業的壟斷優勢發揮最大的效應。
3.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
它是指跨國企業在投資區位上所具有的選擇優勢。區位優勢包括直接區位優勢和間接區位優勢。 所謂直接區位優勢,是指東道國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區位優勢。如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政府的各種優惠投資政策等。 所謂間接區位優勢,是指由於投資國和東道國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區位優勢。如商品出口運輸費用過高等。 區位優勢的大小決定着跨國企業是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和對投資地區的選擇。
綜合理論關於國際生產方式選擇的結論
鄧寧認為,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只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而區位優勢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充分條件。因此,可根據企業對上述三類優勢擁有程度的不同,來解釋和區別絕大多數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貢獻與侷限性
1.理論貢獻
(1)國際生產折中理論克服了以前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片面性,吸收了各派理論的精華,運用多種變量分析來解釋跨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應具備的各種主、客觀條件,強調經濟發展水平以一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能力和動因起決定作用,都是符合實際的。因此,相對於其他傳統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實用性。
(2)該理論為跨國公司運作的全面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要求企業有全面的決策思路,指導企業用整體的觀點去考慮與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相聯繫的各種因素,以及諸多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便把握全局,降低決策失誤。
2.理論侷限性(四個方面)
(1)國際生產折中理論所提出的對外直接投資條件過於絕對化,使之有一定的片面性。鄧寧強調只有三種優勢同時具備,一國企業才可能跨國投資,並把這一論斷從企業推廣到國家,因而解釋不了並不同時具備三種優勢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特別是大量向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活動。
(2)該理論也還是侷限在從微觀上對企業跨國行為進行分析上,並且微觀分析也沒有擺脱壟斷優勢論內部化理論、區位優勢理論等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換句話説是對這三種理論的簡單綜合,缺乏從國家利益的宏觀角度來分析不同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因此,該理論對實行自由企業制度的發達國家來講是恰當的,而對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制企業,這些分析並不恰當,缺乏解釋力。
(3)對三種優勢要素相互關係的分析停留在靜態的分類方式上,沒有隨時間變動的動態分析
(4)鄧寧所論述的決定依據側重在成本分析基礎上,但它假定不同進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這不符合實際。一般來説,對外直接投資產生的收人流量最大,出口次之,而許可證貿易最低。事實上,企業在決策最贏利的進入方式上是考慮收入差別的。

國際投資理論優勢理論

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小島清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研究發展了比較優勢理論,稱其為邊際產業擴張論。小島清認為,分析國際直接投資產生的原因,應從宏觀經濟因素,尤其是國際分工原則的角度來進行。
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
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投資國已經處於或即將陷於比較劣勢的產業部門,即邊際產業部門依次進行;而這些產業又是東道國具有明顯或潛在比較優勢的部門,但如果沒有外來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東道國這些優勢又不能被利用。
1.對外投資的產業。
日本對外投資是按照比較成本原則,以資源開發、紡織品、零部件等標準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美國對外投資則是逆比較成本的,以美國擁有比較優勢的汽車、電子計算機、化學產品、醫藥產品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美國對外投資,由於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過早地移植到國外,容易導致美國經濟的空心化傾向。
2.對外投資的主體。
日本根據國際分工原則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決定了日本對外投資的承擔者以中小企業為主; 美國對外投資是貿易替代型的,那些從事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正是美國最具比較優勢產業,由於產品創新和直接投資週期僅限於寡佔的工業部門,導致了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基本由壟斷性大跨國公司所控制。
3.投資國與東道國在投資產業上的技術差距。
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是從與東道國技術差距最小的產業依次進行;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則是憑藉投資企業所擁有的壟斷優勢,從而造成在道國投資產業技術上的巨大差距。
4.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形式。
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一般採取合資經營的股權參與方式和諸如產品分享等在內的非股權參與方式;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股權參與方式中,大多采用建立全資子公司的形式。 因此,按照邊際產業依次進行對外投資,所帶來的結果是:東道國樂於接受外來投資,因為由中小企業轉移到國外東道國的技術更適合當地的生產要素結構,為東道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對東道國的勞動 力進行了有效的培訓,因而有利於東道國建立新的出口工業基地。與此同時,投資國可以集中發展那些它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果,直接投資的輸出入國的產業結構均更趨合理,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比較優勢理論的推論
根據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對外投資應能同時促進投資國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因此,小島清從宏觀經濟角度來考慮,把對外直接投資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自然資源導向型;勞動力導向型;市場導向型;交叉投資型。
比較優勢理論的貢獻與侷限性
1.理論貢獻
(1)從投資國的角度而不是從企業或跨國公司角度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動機,克服了以前傳統的國際投資理論只注重微觀而忽視宏觀的缺陷,能較好地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動機,具有開創性和獨到之處。
(2)用比較成本原理從國際分工的角度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從而對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關係作了有機結合的統一解釋,克服了壟斷優勢理論把二者割裂開來的侷限性,較好地解釋了二戰後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
2.理論的侷限性
(1)理論分析以投資國而不是以企業為主體,這實際上假定了所有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之間的動機是一致的,都是投資國的動機。這樣的假定過於簡單,難以解釋處於複雜國際環境之下的企業對外投資的行為。
(2)小島清提出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分工導向均是單向的,即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方向進行,作為發展中國家總是處於被動地位。無法解釋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逆貿易導向型直接投資。
(3)比較優勢理論產生的背景是二戰後初期日本的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狀況。而今天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情況早已發生變化,對外直接投資的大企業大幅度增加,同時對發達國家的逆向投資迅速增加,以進口替代型的投資為主。因此,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無法解釋這些投資行業的投資行為,具有極大的侷限性,不具有一般意義。

國際投資理論階段理論

鄧寧的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鄧寧在一篇論文中,研究了以人均GNP為標誌的經濟發展階段與一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外資流入)以及一個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資本流出)與一國淨的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對對外直接投資階段的劃分以及各階段國際直接投資的特徵和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順序推移的內在機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釋。
第一階段(人均GNP低於400美元或等於400美元)。不會產生直接投資淨流出的現象,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的企業還沒有產生所有權優勢。同時在這一階段外資總的流入量不大,也是由於東道國各種條件的制約。
第二階段(人均GNP在400~l 500美元之間)。在這一時期內,外資流人量增加,但主要是利用東道國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進行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生產性投資。在對外投資方面,東道國的投資流出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只是在臨近國家進行了一些直接投資活動,並通過引進技術及進入國際市場等形式,來實現進口替代投資的經濟發展戰略。
第三階段(人均GNP在2000~4 750美元之間)。由於東道國企業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大大增強,人均淨投資流人開始下降,對外直接投資流出增加。標誌着一個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專業化國際直接投資過程的開始。
第四階段(人均GNP在2 600—5 600美元之間)。這一時期是國際直接投資淨流出的時期。隨着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始具有較強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並具備發現和利用外國區位優勢的能力。
從總體上看,一個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狀況和該國人均GNP之間的關聯性,是從該國企業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企業三類優勢變化而言的。
包括鄧寧對其上述理論作了一定的修改,還有波特的競爭階段論,都對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小澤輝智(1992年)。
小澤輝智的提出了國際直接投資模式。具體內容如下理論可以稱之為新的綜合的國際投資階段發展論。其理論核心是強調世界經濟結構特點對經濟運行特別是對投資的影響。
1.世界經濟結構特點
(1)每一個經濟實體內部的供給方和需求方有着差異;
(2)企業是各種無形資產的創造者和交易者;
(3)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的科層結構明顯;
(4)各國經濟結構升級和發展具有相應的階段性和繼起性,
(5)各國政策中有一種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的趨勢。
在以上這些內容中,小澤輝智認為(3)和(4)最重要。前者説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決定了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形式和速度;而後者則説明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經驗的積累。
2.波特的競爭發展理論
在波特的競爭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四個特徵明顯的國家競爭發展階段:資源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以及財富驅動階段。
根據世界經濟結構的特徵,結合波特的競爭階段論,小澤輝智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模式只應是一種與經濟結構變動相應的資本有序流動。具體表現為:
(1)要素(資源與勞動)驅動階段的國家,吸引的一般都是屬於資源導向型或勞動力導向型的外國投資。
(2)當一個國家處於勞動驅動階段向投資驅動階段過渡時期,主要在資本品和中間產品業中吸收外資;與此同時,在勞動密集的製造品產業中,會產生向低勞動成本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
(3)從投資驅動階段向創新驅動階段過渡時期,將會在技術密集產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與此同時,在中間品產業中會發生對外直接投資。

國際投資理論組合理論

國際投資理論理論要點

1.直接誘發要素是對外直接投資產生的主要要素。它主要是指各類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及信息等。
2.間接誘發要素在當代對外直接投資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指除直接誘發要素之外的其他非要素因素。
間接誘發要素包括:
(1)投資國政府誘發和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鼓勵性投資政策和法規;政治穩定性及政府與東道國的協議和合作關係。
(2)東道國誘發和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投資硬環境狀況(交通設施;通訊條件;水、電、原料供應;市場規模及前景;勞動力成本等);投資軟環境狀況(政治氣候、貿易障礙、吸引外資政策、融資條件及外匯管制、法律和教育狀況等);東道國政府與投資國的協議和關係。
(3)世界性誘發要素和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經濟生活國際化以及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集團化的發展;科技革命的發展及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利率及匯率波動;戰爭、災害及不可抗力的危害;國際協議及法規。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間接誘發要素在起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在當代對外直接投資中越來越重要。

國際投資理論理論貢獻

1.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從投資國與東道國的雙方需求、雙方所具條件的綜合這一新的角度闡述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同時着重強調間接誘發要素在當代對外直接投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該理論在闡述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時注意了東道國的需求和條件所產生的誘發作用,以及國際環境條件投資決定因素的作用,克服了先前理論中只注重投資目的、動機和條件,忽視東道國和國際環境的因素對投資決策影響作用的片面性。

國際投資理論理論侷限性

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仍然是侷限於在靜態上對對外直接投資決定因素的分析,沒有從動態上對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過程及發展規劃進行分析,故而對投資活動實踐解釋力必然是有限的。

國際投資理論投資理論

這一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威爾斯提出的。 威爾斯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有三個方面的相對比較優勢
(1)擁有為小市場需要提供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
(2)發展中國家在民族產品的海外生產上頗具優勢;
(3)低價產品營銷戰略。
這一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拉奧提出的。 拉奧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特有優勢”的形成,是由四個條件促使和決定的:
(1)在發展中國家,技術知識的當地化是在不同於發達國家的環境下進行的,這與一國的要素價格及其質量相聯繫。
(2)發展中國家生產的產品適合於他們自身的經濟和需求。
(3)發展中國家企業競爭優勢不僅來自於其生產過程與當地的供給條件和需求條件緊密結合,而且來自創新活動中所產生的技術在規模生產條件下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
(4)在產品特徵上,發展中國家企業仍然能夠開發出與名牌產品不同的消費品,特別是國內市場較大、消費者的品位和購買能力有很大差別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仍有一定的競爭能力。
(三)規模經濟理論
(四)市場控制理論
(五)國家利益優先取得論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其對外直接投資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對外直接投資給國家帶來的利益是綜合性的,可大致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資源轉移效果。產業結構調整效果。國際收支效果的獲得。 市場競爭效應。

國際投資理論理論探索

全球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跨國經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際投資蓬勃發展起來。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經濟學家李小北教授等主編的《國際投資學》一書,無疑是應運而生的一部佳作。該書有以下特點:
(一)理論研究處於前沿,研究成果具有理論突破性。
近年來,伴隨着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向,國際投資從理論到實踐都出現了許多新特點,從而使國際投資課程也面臨着新課程和新內容的挑戰。過去,我國在國際投資學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教材老化,教材建設跟不上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發展需要。如何糾正這一缺陷,讓教材更好地反映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發生的巨大變化,就成了當今形勢下刻不容緩、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國際投資學》一書正是從這種需要出發,不僅就各種投資類型進行分析、歸納、概括和總結,而且,力求反映當前國際投資理論(主要包括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間接投資)的新動向及其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具有創新性。
在研究方法上,該書採取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不僅有深入的理論推演,而且有廣泛的實證經驗和嚴密的數量分析。該書還充分利用了我國對外經濟往來中的眾多案例及數據,把實證研究貫穿全書,從而使主題的論述有根有據,使內容更為豐富,頗具説服力。
(三)理論聯繫實際,研究成果具有實用性。
國際投資學是國際金融學的分支,又是一門應用學科,所以,對國際投資活動,特別是對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和實務方面的研究構成了該書的主要部分。該書不僅從理論上進行了一系列認真探索,有助於推動國際投資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而且緊扣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既有對中國利用外資歷史的回顧,又有對當前外資利用情況的評價和分析,還有對未來發展的預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