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聖心源

(清朝黃元御1749年至1753年撰寫的醫書)

鎖定
《四聖心源》是清朝黃元御1749年至1753年撰寫的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 [1] 
中文名
四聖心源
別    名
醫聖心源 [1] 
作    者
黃元御 [1] 
出版時間
1753年 [1] 
類    別
中醫

四聖心源內容簡介

《四聖心源》是清朝黃元御1753年撰寫的醫書。黃元御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為“醫中四聖”,《四聖心源》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藴義,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 [1] 
他重視脾胃中氣的升降合宜。他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之太極也。”“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他認為髒氣的升降功能都取決於中氣,因此,主張“中氣之治”。
他認為濕、寒是諸多病證發病和病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療方面着眼於“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補火,扶陽抑陰為大法。他指出:“四維之病,悉因於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道家謂之黃婆。”“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醫家之藥,首在中氣。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濕。瀉水補火,扶陽抑陰,使中氣輪轉,清濁復位,卻病延年之法,莫妙於此矣。”

四聖心源圖書目錄

自敍
卷一·天人解
陰陽變化
五行生克
臟腑生成
氣血原本
精神化生
形體結聚
五官開竅
五氣分主
五情緣起
精華滋生
糟粕傳導
經脈起止
奇經部次
營氣運行
衞氣出入
卷二·六氣解
六氣名目
六氣從化
六氣偏見
本氣衰旺
厥陰風木
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六氣治法
卷三·脈法解
寸口人迎脈法
三部九候脈法
臟腑脈象
四時脈體
真藏脈義
浮沉大小
卷四·勞傷解
中氣
陰陽
陰脱
陽脱
精神
神驚
精遺
吐血
卷五·雜病解上
鼓脹根原
噎膈根原
反胃根原
消渴根原
顛狂根原
痰飲根原
咳嗽根原
肺癰根原
卷六·雜病解中
腹痛根原
腰痛根原
奔豚根原
瘕疝根原
積聚根原
蛔蟲根原
便堅根原
泄利根原
痢疾根原
淋瀝根原
卷七·雜病解下
中風根原
歷節根原
痙病根原
濕病根原
黃疸根原
暍病根原
霍亂根原
痎瘧根原
傷風根原
齁喘根原
卷八·七竅解
耳目根原
目病根原
耳病根原
鼻口根原
鼻病根原
口病根原
舌病
牙痛
咽喉
聲音
卷九·瘡瘍解
癰疽根原
瘰癧根原
癩風根原
痔漏根原
卷十·婦人解
婦人解
經脈根原
雜病根原
胎妊解
產後根原
(目錄參考資料來源: [1] 

四聖心源寫作背景

1749年(乾隆十四年,己巳)二月開始,黃元御按自己的“之”字治學方法,對“四聖”黃帝岐伯張仲景秦越人的臨牀見解和治法、方藥等進行全面系統地論述,撰寫《四聖心源》。但擬出提綱,作出要目後,黃元御因為有事而隔斷了,陸陸續續直至1753年(癸酉)九月才完稿。 [2] 

四聖心源作者簡介

黃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清代醫學家;尊經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醫,乾隆皇帝親書“妙悟岐黃”褒獎其學識,親書“仁道藥濟”概括其一生。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醫學理論,被譽為“黃藥師”、“一代宗師”,是清軍四川軍醫館久真堂的祖師爺。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