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陽

(中醫術語)

鎖定
太陽在中醫學中有多個意義,其中最重要的代指太陽經,即手太陽小腸與足太陽膀胱。
中文名
太陽
出 處
《黃帝內經》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太陽概念

1、經脈名稱之一。有陽氣旺盛的意義。
2、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以候頭角之氣。
3、即顳顬。
4、經外穴名(TaiyangEX-HN5)。見《銀海精微》。位於眉梢與外眼角連線中點,向後約1寸凹陷處。

太陽解讀

太陽經脈名稱之太陽

《素問·陰陽離合論》:“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為開。”太陽經因為其位於身體的最表層,感受外邪後也是最先發病的經脈,所以又有“太陽為開”之稱。
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也就是三陰三陽。陰陽由一而為三,是以陰陽氣之多少為分類依據的。即《內經》所謂“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就三陽而言,太陽陽氣較多,少陽陽氣較少,故以太少分類命名;陽明陽氣最多,因為“兩陽合明,謂之陽明”,故以陽明命名。太陽之氣,敷布體表,領域最廣,陽氣較多,故又稱“巨陽”。

太陽三部九候之太陽

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如果哪部的脈出現獨大、獨小、獨遲、獨數,即表示該經的髒氣有寒熱虛實的變化。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就是兩額太陽穴處的動脈。

太陽經外奇穴之太陽

經外奇穴名,在頭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中。

太陽體表定位之太陽,即顳顬(部)

人體部位名。主要指鬢髮上部。《針灸甲乙經》中頷厭穴在“顳顬上廉”;懸顱穴在其“中”;風池穴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其部分相當於整片顳骨的部位。

太陽中醫應用

太陽經脈名稱之太陽

太陽的功能
太陽,包括手太陽小腸與足太陽膀胱。《傷寒論》的太陽病,主要論述的是足太陽膀胱所主的膚表病變。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腦下項,挾脊抵腰,絡腎屬膀胱,主行人體之背,背部屬陽為表。足太陽膀胱腑,與腎互為表裏,《靈樞·本髒篇》曰:“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故膀胱秉承元陽之氣,內主持氣化而通利小便,外通過經絡敷布於表,體現主一身之表氣的特點,故《靈樞·營衞生會篇》指出:“太陽主外”。
太陽主外的功能,具體又表現在衞氣(陽)和營血(陰)的協調上,而且取決於衞陽的盛衰。《靈樞·本髒篇》雲:“衞氣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尤其衞氣的温分肉和司開合的功能,與太陽為病緊密相關。説明太陽營衞是人體維持膚表功能、防止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所以説太陽主膚表,統營衞,為一身之藩蘺。
太陽與少陰相表裏,太陽主外,少陰主裏。太陽衞外而固護少陰,少陰藏精而支持太陽,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所以,太陽失固,就會導致病邪內傳少陰,形成少陰病;少陰裏虛,又會導致太陽虛餒,易感受外邪而發病。

太陽三部九候之太陽

上部的天候,候頭部病變。再根據七診“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來判斷疾病的性質。

太陽經外奇穴之太陽

定位:在頭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中。
主治:頭痛,目疾,面癱,面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三稜針點刺出血。可灸。
[1-4] 
參考資料
  • 1.    唐雪梅,張同遠.《素問白話解讀》: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10月
  • 2.    袁鍾等.《中醫辭海上冊》:中國醫藥科技出版,1995年
  • 3.    胡玲.《經絡腧穴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9月
  • 4.    姜建國主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傷寒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