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平調

(漢族民間花鼓演變而成)

鎖定
四平調,是地方傳統戲劇之一,由豫東花鼓演變而成,後經過挖掘整理,吸收評劇、京劇、豫劇等的腔調發展而成,逐漸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風格。為花鼓曲調配樂,以六稜高胡作為領絃樂器,以梆子戲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取花鼓戲唱腔“四平八穩”之意,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貼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劇種。
由於四平調的演變發展過程脈絡清晰,有證有據,被業內專家稱之為“中國戲曲發展的縮影”,在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百多年來,四平調飽含了民間藝人的心血與智慧,為古黃河兩岸方圓數百公里的人民留下了深受羣眾喜愛的優秀地方戲曲。
作為一種稀有的地方劇種,四平調僅流行於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接壤地區,因它以花鼓為主,吸收評劇、京劇梆子等劇種的曲調而形成,有人也稱它為"四拼調",後改稱"四平調"。也有人認為,是根據其曲調四平八穩、四句一平而得名。四平調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藝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金鄉四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2月3日,“碭山四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四平調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概述圖片:商丘四平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鄒愛琴主演的《梅香》)
中文名
四平調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
商丘、範縣、金鄉、成武、碭山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遺產編號
Ⅳ-50

四平調劇種簡史

商丘市四平調劇團 商丘市四平調劇團
四平調是在豫東花鼓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後經過挖掘整理,逐漸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風格。流行於皖、蘇北部、豫南、豫東及魯西魯南一帶,迄今約有六十餘年的歷史,有碭山花鼓戲帶頭人“鄒家班”和一些同行逐漸演變而成。
它和黃梅戲豫劇曲劇山東大鼓等戲曲是當地比較歡迎的戲曲之一。四平調由於源於碭山,現碭山城鄉的一些劇團排練時都要有四平調的唱段,一些中年人、老年人和愛聽戲的小孩子閒時也能哼上幾句悽婉悠揚的四平調小曲。
1935年在商丘縣演出時由院主、藝人燕玉成、許若海、王培軍、龐士榮、劉玉順等人共同研討,根據花鼓中男、女演員均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且蘇北花鼓中又有“平調”的名稱,因而便提出借四平八穩之意,用花鼓“平調”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四平調》,被廣大花鼓藝人欣然接受。
1963年,碭山縣專門成立了四平調劇團。劇團走鄉串村,先後上演了許多四平調劇目,深受歡迎。
自明朝以後,由於崑腔、高腔,皮黃及梆子腔的興起,影響和推動了各種戲曲藝術形式的發展。以礪山一帶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各路花鼓在清朝末年,先後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分別演變為另外的幾個劇種。
金鄉四平調省級傳承人杜雪亭 金鄉四平調省級傳承人杜雪亭
民國以後,蘇、魯、 皖、 豫四省交界地區著名的花鼓班有三個;一是以碭山縣周寨區張小樓村鄒玉振為首的“鄒家班’;二是以周寨區西豆樓村燕玉成為首的“燕家班”;三是以江蘇沛縣甄有明為首的“甄家班”。每班不過七、八人,經常活動在蘇北、皖北,魯南、魯西及豫東,豫南一帶。
1928年,“鄒家班”在江蘇新浦戲園演出時,女角去掉高蹺,男角摘掉花鼓,穿上戲劇服裝,摹仿戲劇化裝,走出地攤,首次登上舞台。1931年,碭山花鼓藝人燕玉成、龐士英、劉玉順和豐縣花鼓藝人王世君、許若海等人,在商丘衞星説書場演出時,根據觀眾建議,共同研究,認為花鼓的四平八穩中有“平調” 板式,借四平八穩之意,用花鼓“平調”之稱,始定名為“四平調”。在此之前,由於花鼓演出不斷改進,曾用過“文明花鼓”、“無弦梆”、“幹砸梆、“老梆子”等名稱。此時,花鼓班雖易名為“四平調”,但在花鼓的唱腔及伴奏上仍然沒有突破。
1937年,七·七事變後,鄒、燕,甄三班在河南太康合為一班演出,取名“三藝社”,時隔不久。“三藝社”改名為“芒碭劇團”。
四平調 四平調
1940年,“芒碭劇團”在安徽界首河南曲劇演員李金波.陳萬順、楊福德等人同台演出,由於曲劇當時有絃樂,無打擊樂,而花鼓則有打擊樂而無絃樂的絲絃件奏效果,影響着花鼓藝人,從而使花鼓藝人產生了增加絃樂的強烈願望。
1941年,“芒碭劇團”和評劇演員孔殿娥、孔殿玲、孔少凱同台演出,再次受到了絃樂的影響,對增加絃樂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1946年,“芒碭劇團”在安徽亳縣演出時.由鄒玉振,燕玉成,張新奎等人出面,聘請了河南省夏邑老三班豫劇弦手楊學智,與乏漢臣等人一起開始對花鼓加絃樂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以花鼓的“平調”為男女唱腔的基礎,去糟粕,取精華,廣泛吸收其他劇種的音樂特點,和花鼓的曲調相融合,確定“四平調”為2、1、6、1的唱腔落音格式,並用六楞二胡將腰碼下移定弦,稱高胡為主絃樂。從此增加了絃樂伴奏,“花鼓”演變成了“四平調”,使“四平調”這個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得以誕生,而後又增加了月琴、三絃、嗩吶、笙、笛等樂器,又進一步有了提高。“花鼓”演變成了“四平調”,不但改變了劇種名稱,而且連演出劇目、表演藝術舞台設備也都有所改進,服裝、道具也和其他劇種一樣,應有盡有。唱、念、做、打表演藝術也有了新突破。起初,“四平調”多演些“三小戲”(即小生,小旦.小丑),解放後,逐步形成了生、旦、淨,末、醜等行當,既能演小戲,也能演連台本大戲,以及文戲武戲,各種類型的優秀傳統和大、中、小現代劇目。在表演藝術上.“四平調”保留了花鼓的載歌載舞、説唱結合的藝術特點,在演出優秀傳統劇時,多采取京劇的化裝方法和臉譜。
1947年,以鄒玉振、王漢臣為首的藝人輾轉到商丘後,1949年被人民政府接收,1950年改名為朱集市(即今商丘市)藝場大眾劇團,1951年改為商丘市人民劇團,並開始招收青年演員。同年還有山東金鄉縣單縣曹縣,江蘇的豐縣沛縣安徽省的碭山縣,後又有河南範縣、長恆縣等地相繼成立了專業和業餘四平調劇團,共三十多個,呈現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景象。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時,商丘市四平調劇團鄒愛琴同志主演的《陳三兩爬堂》,1959年範縣四平調劇團李秀英主演的《楓落池》,1965年河南省現代戲調演時劉效會、王漢亭、董君瑞主演的《扒瓜園》以她(他)純淨渾厚的音樂,質樸純美和娓娓動聽的唱腔、字真意切,頓挫分明的演唱技巧,博得了省內外戲曲工作者和觀眾的讚賞,擴大了這一新劇種在全國的影響。
四平調 四平調
四平調這一年輕劇種,在老文藝工作者和藝人們的共同努力下,使其唱腔音樂逐步豐富、完善、表演技藝和舞台美術等日趨提高。同時也自行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如《梅香》《三告李彥明》《回龍傳》《綠牡丹》《珍珠衫》《小包公》等一百多個劇目,還創作了《扒瓜園》《體己錢》《送貨路上》《謝媒人》《生日淚》《母親》《家庭風波》、等現代題材劇目。原來僅在豫、魯、蘇、皖邊界地區的農村和小城鎮演出的,現已發展到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山西、陝西、河北等省的大、中城市演出,並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但由於近十幾年來,電視、家庭影院的廣泛普及,使戲曲藝術門類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全國四平調劇團由原來的30多個減少到四五個,大部分演職員工改行,面臨危機,急需搶救。截止2014年,只有河南省商丘市範縣和山東省成武縣三個專業四平調劇團,他們相互合作、交流。

四平調傳統劇目

商丘傳承藝人拜金榮主演的《小包公》
商丘傳承藝人拜金榮主演的《小包公》(2張)
傳統劇目有《小包公》《小借年》《陳三兩爬堂》《三告李彥明》《小姑賢》等50餘出,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碭山四平調劇團又排演了大量現代戲如《焦裕祿》《白毛女》《豐收之後》等,演出範圍不斷擴大,極受好評。排演的現代戲有20餘出,板式唱腔的名稱,諸説不一。根據花鼓戲的板式分為[二四板]、[平腔]、[緊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個樂句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評劇,小生近似京劇,鬚生和花臉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它角色有時行腔與絃音不一致,最後才統一起來。一般唱完一段時,最後一句留給其它角色唱。伴奏樂器以高音二胡為主,還有笙、笛、嗩吶揚琴、二胡、三絃琵琶等。

四平調藝術特色

金鄉縣四平調劇團送戲下鄉照片 金鄉縣四平調劇團送戲下鄉照片
四平調以花鼓為基礎,同時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劇種的藝術營養,形成了具有濃厚地域特點的藝術風格。女聲在質樸之中不失委婉俏麗,男聲則高昂豪放、剛柔兼備,保留着較強的説唱特徵。
四平調與二黃聲腔很接近,四平調也叫平板二黃,它是從安徽青陽腔滾調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在京劇傳統劇目中除了花臉行當外,其他各行當均有四平調唱腔。四平調唱腔與二黃原板相近,兼備了西皮二黃兩種風格的腔調京胡要用二黃把位伴奏。
四平調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兩種板式,而這兩種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節奏和行進速度上有別。把中速節奏的稱之為四平調原板,把慢節奏的稱之為四平調慢板。

四平調傳承藝人

商丘四平調非遺傳承人鄒愛琴、拜金榮 商丘四平調非遺傳承人鄒愛琴、拜金榮
鄒愛琴 [1] 拜金榮(商丘市劇團)2008年,商丘市四平調劇團的鄒愛琴、拜金榮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承擔起傳承保護四平調劇種的重任。
張緒斌、崔太先濮陽範縣劇團)
王鳳雲(山東成武縣劇團)
劉玉芝(山東省金鄉縣

四平調傳承意義

四平調 四平調
四平調是有着深厚羣眾基礎的戲曲劇種,《陳三兩爬堂》《小包公》《啞女告狀》等都是深受羣眾歡迎的劇目。同時,由於四平調的演變發展過程脈絡清晰,有證有據,被人稱為是"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中國的戲曲藝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四平調傳承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由商丘市申報的四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四平調”項目保護單位商丘市梁園區四平調藝術研究中心、範縣四平調藝術傳播研究中心、成武縣四平調保護傳承中心、碭山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3]  “四平調”項目保護單位金鄉縣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金鄉縣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金鄉縣文化館、金鄉縣圖書館)。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