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復

(國民政府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鎖定
周復(1900年4月24日—1943年2月21日),字旭人,乳名紅仔,江西省臨川縣(今臨川區)湖南沙湖周家村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國民政府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抗日英烈。 [1] 
1925年,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任黃埔軍校入伍生部政治部秘書、黃埔同學會宣傳科長、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等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訓處少將設計委員。1939年3月,調任魯蘇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1940年初,創辦魯蘇戰區《陣中日報》。1943年2月21日,在山東省安丘市第六區同峯鄉與日軍遭遇激戰,不幸中彈,壯烈殉國。 [4] 
1943年7月21日,國民政府發佈褒揚令並獲准入祀首都忠烈祠。10月15日,追贈陸軍上將。 [4] 
1995年10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追認為革命烈士 [3] 
2014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佈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周復烈士名列其中。 [1] 
中文名
周復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西省臨川縣湖南沙湖周家村
出生日期
1900年4月24日
逝世日期
1943年2月21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主要功績
參加抗戰,壯烈殉國

周復人物生平

周復立志報國

周復 周復
1900年4月24日,周復生於江西省臨川縣(今臨川區)湖南沙湖周家村。父親周石麟,種田為生,為人忠厚。母親鄧氏,勤勞賢惠,生6男1女,因家貧,5個兒女相繼夭折,只剩下周復及小弟。他從小酷愛讀書,能夠背誦四書五經,頗受尊長和私塾先生的讚許。8歲時,父親病故。12歲的時候,經人介紹到義豐糧行當學徒,他仍然堅持自學,並託人到縣城的圖書館借書閲讀。15歲的時候,正式入行當幫夥,並往返於臨川與上海之間。在此期間,他切身感受到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並對北洋政府的腐敗和對外政治上的弱勢十分不滿,於是萌發了武力救國的想法。 [3]  [4] 

周復投身軍旅

1924年冬,南下廣州投考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在學期間參加了第二次東征
1926年1月,學成畢業,他因積極參加孫文主義學會的學生活動,被留校任入伍生部政治部秘書兼《三民週報》編輯、黃埔同學會宣傳科長。
1929年,調任軍校政治部秘書。
1931年,參與創辦東亞新聞社,兼任科長。當選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常務檢查委員。旋奉派留學日本,在明治大學攻讀法學 [3] 
1932年,發生一·二八事變,罷讀回國。3月,周復等人受到蔣介石召見,在其官邸集會10餘次,同月在南京成立“三民主義力行社”(即中華民族復興社,又稱“藍衣社”的核心組織)總部,蔣介石親任社長,周復任檢查會常務檢查,成為蔣介石親信之一。
1935年,調任國民黨南京市黨部特派員 [2] 

周復敵後抗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御侮行列,任抗日戰爭第一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轉戰於中原一帶。
1939年初,魯蘇戰區成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愛國將領于學忠任總司令,周復任魯蘇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兼戰區國民黨特別黨部執行委員會書記長等職。從1939年到1943年,他協助於學忠指揮部隊在魯蘇戰區堅持了4年的抗日游擊戰爭。他自兼社長創辦了魯蘇戰區《陣中日報》,修築“中山堂”並同于學忠每週在此作精神講話,組織官兵收聽抗戰廣播,組織演出抗戰戲劇,教唱抗日救亡歌曲,通過這些來對身處敵後的官兵進行愛國教育,號召抗日救亡,鼓舞戰區士氣。 [2] 
1941年11月,日軍華北方面軍糾集10萬餘人,由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土橋一次中將統一指揮,分3路對沂蒙山區實行“鐵壁合圍”,再次大舉進攻,企圖消滅魯蘇戰區部隊和這一地區的八路軍。當時,日軍包圍區內,魯蘇戰區司令部直接指揮的部隊只有2個師,不過2萬餘人。堅持戰鬥10余天後,司令部轉移到莒縣、日照山區。
1942年8月,日軍於夜間秘密出動,突然包圍莒縣東15公里坪頭的魯蘇戰區司令部。總司令于學忠聞訊後,即和周復一起率部搶在日軍包圍前突擊脱險。20日,日軍又將戰區主力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一軍第一一三師防區唐王山、擂鼓山一帶包圍。激戰兩晝夜,魯東戰區部隊殲敵200餘人,突出重圍。周復再次化險為夷,率政治部遷至安丘西南鄉董家宅村有子山。 [4] 

周復壯烈殉國

1943年1月18日,魯蘇戰區新編第四師師長吳化文率全師及保安第一師叛國投敵。魯蘇戰區兵力驟減,戰局日趨嚴峻。2月17日,日軍駐青島、濰縣、濟南等地的獨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團及獨立混成第七旅團一部共2萬多人在吳化文偽軍配合下,開始對魯蘇戰區膠東抗日遊擊根據地指揮部、第一一三師駐地安丘西南城頂山地區“掃蕩”,企圖尋殲魯蘇戰區主力。于學忠組織戰區各部分頭迎擊,以迂迴包圍斷敵退路,非戰鬥人員則分頭疏散。周復率政治部人員疏散到安丘西南書院山一帶。20日午後,日軍迫近書院山,周復率800餘人於黃昏後向東突圍。21日黎明時分,在安丘第六區同峯鄉被日軍包圍。倉促間,周復率部搶佔張家溝西南的城頂山,據險死守,奮力抗敵。日軍不斷增兵,將周復部層層包圍。吳化文偽軍熟悉地形,設下疑陣:在各山頭燃起火堆,虛懸旗幟,故作疑兵;在山溝要道,則佈置多層兵力,伺機伏擊。駐守城頂山上的第一一三師第六七八團在堅守一段時間後,與日軍短兵相接,戰鬥異常激烈,殺聲震天。第二天,第六七八團寡不敵眾,傷亡過半。周復以糧彈不繼,不可死守,下令集中火力突圍,並親率敢死隊員數十人衝殺於第一線,至城頂山東北崗半山腰張家溝村時,胸部不幸中彈。他強忍劇痛,繼續指揮突圍,直至犧牲。彈雨槍林之下,戰士們將周復遺體搶回,戰後安葬於附近的緒泉村。 [2] 

周復夫人堅毅

周復犧牲後,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一軍軍長周毓英用密碼致電張治中,報告周復殉國消息。國民政府於第一時間特派國民黨政治部部附潘將軍前往四川江津,向周夫人陳景賢女士面報訊息,並代表政府致以親切之慰問。夫人驟聞噩耗,並未流下點滴眼淚,神情堅毅慘然,表示:“餘極感震驚、難過,惟以旭人為國家捐軀為榮、為傲,感謝政府之關懷。”潘將軍聆言,一再起立,向夫人頻行軍禮致敬。
陳景賢與周復鶼鰈(jiān dié)情深,周復戰死,不啻晴天霹靂,陳景賢聞訊後三晝三夜不食不眠。嗣後曾對兒女喟嘆:“所沉思者三:追思與爾等先嚴之情緣、今後將獨挑七子女之撫育重擔、承續先嚴未竟之志。”
周復殉國後,國民政府基於戰時軍事防務免遭敵寇所乘,並未及時發佈消息。其時聞訊之各方同僚、親朋或馳電弔唁或親臨慰問。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六組少將組長唐縱(去台後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常委、秘書長)去江津安慰陳景賢説:“旭人兄有可能被俘未死。”陳景賢正色道:“旭人乃國家高級將領,在抵禦外侮戰役中,攸關民族之尊嚴、氣節,若被俘當為國家、個人之恥。餘深信其必臨難不苟,殺敵成仁!”唐縱聞言赧顏,感佩而退。
不久,蔣介石召見陳景賢,除深表歉意外,更詢問她有何要求。陳景賢除請求儘快發佈陣亡訊息外,更當面請纓,請求任命她為安丘縣長,繼承丈夫未竟之志,與敵後同胞共赴國難。據説,聽完陳景賢的請求,蔣介石大為感嘆,題寫了“撫孤繼志 佑啓後人”八個字,婉言拒絕了陳景賢的請求。因為陳景賢陳述事項中無一語提及家庭私務,蔣介石特別囑謂:“以後若遇困難,請徑向俞濟時將軍提出。”

周復追贈上將

1943年6月,周復殉國消息在重慶報紙上刊登以後,日軍才知道在安丘城頂山上打死了中國軍隊一名高級將領。周復當初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那時已有不少是日軍高級軍官。他們看到周復陣亡經過均敬佩異常。
10月5日,重慶各界在抗建堂舉行周復追悼大會,由張治中主持,何應欽親往祭奠,因蔣介石正忙於籌劃開羅會議,特派商震代祭並題:死重泰山。陳景賢親筆寫了哭悼輓詞,中有“但願教眾兒女,磨礪待復邦家仇”之句。10月15日,蔣介石發表“刪電”,呈請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周復,追贈陸軍上將,准入忠烈祠,稱周復“出身軍校,歷任軍事和黨務工作,十餘年來,忠勤不懈”;“就任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經渝青訓時,以成仁自矢”;“其後,隨軍轉戰,備歷艱險……往來敵後,如臨坦途”;“敢犯人不敢犯之險,能處人不易處之境。”“敢犯人不敢犯之險”之語,並非僅指周覆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奮不顧身,更是出於對他直言敢諫、勇於任事之品質的肯定。
張治中在回憶錄中對周復將軍有如下之記述:“……他是抗戰以來陣亡的政工同志階級最高、死事最烈的一位。從1939年就開始擔任指揮山東敵後全部政工的艱鉅任務,他雖然是戰區政治部主任,卻每一次戰役都身臨前線,出生入死,和艱苦的環境、頑強的敵人相搏鬥。不幸在1943年2月21日于山東安丘縣境被大隊的敵寇包圍,經過了一整天的苦鬥,終於在白刃戰裏光榮犧牲……”
1944年,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危急關頭,國民政府發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之救亡號召。陳景賢一人撫養子女七人,儘管生活艱辛,卻毫不猶豫,將政府所發50200元撫卹金全部捐出,充作軍費。

周復後世紀念

周復烈士流芳

1943年7月21日,國民政府發佈褒揚令並獲准入祀首都忠烈祠。10月15日,追贈陸軍上將。 [4] 
1995年10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追認為革命烈士,其遺骨也從緒泉遷至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園。 [3] 
周復烈士之墓 周復烈士之墓
2014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佈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周復烈士名列其中。 [1] 

周復遺物捐贈

從1942年秋至1943年2月,周復共在安丘征戰5個多月。筆者尋訪多日,想找到周復的一件遺物。可惜周將軍戎馬倥傯,除了關於他的傳説,筆者一無所獲。惆悵煩惱之際,忽然查到2010年11月5日的《揚子晚報》,裏面有一則新聞,説的是抗日名將周復的三兒子、77歲的周造時把父母的多件遺物捐贈給了南京總統府(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遺物中最珍貴的是一張銀質老照片,照片中男的手上拿着禮帽,女的穿着婚紗,兩人臉上充滿甜蜜笑意,身旁印有松竹梅。照片上方有一行字:周復陳景賢結婚麗影。下方則是:民國二十一年二月十一日製於南京。
這張特殊照片能夠在總統府現身,還有一段曲折公案。台灣當局為紀念民國百年華誕,準備舉辦“民國百年攝影展”,周造時於2010年8月25日,給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將父母銀質結婚麗影列入攝影展的意願,可惜遲遲沒得到迴音。而南京總統府卻去信表示歡迎。兩相權衡,周造時前去南京,將銀質照片和其他遺物捐獻給了南京總統府。

周復家人團聚

1978年,陳景賢逝世,臨終留下遺囑,將骨灰撒在台灣海峽。那時候兩岸冰封,彼此沒有往來,從這一遺囑中人們或可體會到老人那份眷戀故土、渴盼祖國統一的深厚情懷。陳景賢雖留下遺囑,但兒女極為不忍,幾經協商,決定將先慈骨灰暫時供奉於台北市名寺華嚴蓮舍,便於定省祭祀。
上世紀六十年代,周氏老林夷為平地,有主的墳墓尚可另遷,周復的墳墓沒人管。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兩岸堅冰開始融化。中國大陸對國民黨抗日將領的評價也日漸公正、理性。
1987年,台灣開放民眾來大陸探親,周復的兒女來到安丘縣緒泉村,尋覓數日,只找到了一個碑角,還被砌在了牆上。幸虧找到了這塊碑角,他們確信父親的熱血就灑在這片土地上。
1995年,山東省人民政府追認周復為革命烈士,民政部頒發了周復將軍《革命烈士證明書》,其遺骨也從緒泉遷至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園。此後,兒子周造時、女兒賙濟時一年一度來安丘為父親掃墓,他們親身感受到安丘人民對抗日英雄的崇高敬意和對烈士後裔的熱情,產生了把先慈遺骨也遷至安丘的想法。因為陳景賢一生與安丘有着難以割捨的感情,抗戰中她幾度請求前來安丘,與百姓同甘共苦。故雖有江西將軍故里之周姓族長數度致書謂全村父老願迎葬陳景賢女士之議,但兒女們幾經權衡,認為陳景賢女士安息安丘更具意義。一則終能紓弭生前心願;一則她與丈夫自1941年春一別六十載後,終能永相牽伴,不再分離。爰於2001年9月將陳景賢女士骨灰移葬於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園西側不遠處之青雲仙莊,跟周復將軍墳墓南北相望,近在咫尺。他們的兒子周安時、周造時去世後,也葬在青雲仙莊,陪伴着父母,靜靜地躺在向陽山坡上。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