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興祚

鎖定
吳興祚(1632年—1697年),字伯成,號留邨,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州山人,後入漢軍正紅旗。清初名臣。
其父為吳執忠,早年作為禮親王代善的幕僚,被授為頭等護衞。 [1]  吳興祚自幼聰穎,奮攻科藝,順治七年(1650年)以貢生的身份授為江西萍鄉知縣。當時金聲桓叛變,江西的郡縣多被佔領,唯有萍鄉沒有被佔領。很快他被授為山西大寧知縣。順治十八年(1661年),遷移為山東沂州知州 [2]  。不久以驛務遲誤、對白蓮教起義鎮壓不力之罪被罷,康熙帝二年(1663)降補無錫知縣。在任內,清丈全縣田畝,編號繪圖,因田徵賦,切行“攤丁入畝”。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進為福建按察使。招撫耿精忠部將陳龍等人,生擒朱統錩。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提升為福建巡撫,率部屢敗鄭經的軍隊。因功進秩正一品,後又進為兩廣總督,他上任後上疏言前督尚之信廣東橫徵苛斂,奏請罷除鹽埠、渡税、漁科等苛捐雜税,又奏請允開海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吳興祚隨康熙帝效力,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逝世。
本    名
吳興祚
伯成
留邨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紹興府山陰州山
出生日期
1632年
逝世日期
1698年
主要成就
防衞福建,助平台灣
旗    籍
漢軍正紅旗
職    務
兩廣總督、福建巡撫

吳興祚人物生平

吳興祚早年討叛

吳興祚原籍浙江山陰。父親名吳執忠,在禮親王代善的幕府裏效力,被授為頭等護衞。順治五年(1648年),吳興祚自貢生被授為江西萍鄉知縣。當時金聲桓在江西反叛,郡縣多被他佔據,唯獨萍鄉因為早有準備而免遭戰禍。後來吳興祚因事被罷官,不久因為守禦有功而復官,被授為山西大寧知縣,很快遷移為山東沂州知州。 [3] 
當時白蓮教聚集在一起為禍,吳興祚派人前去解説啓發。後來又因事被降補江南無錫知縣。當時縣裏的銀庫虧空嚴重,更換了很多任官都沒能補齊虧空,即使是罷官免職也不能達到目的。吳興祚到了之後,為那些官員請求豁免,欠庫銀的人拿出自己的私人財產補齊虧空。然後他清丈全縣田畝,分別編號繪圖,根據田地的數量徵税。糧户將田地寄在享有優免徭役的官吏、紳衿名下,以逃避賦役的方法都不能用了。縣裏的徭役未能均勻分配,導致下層民眾徭役繁重。吳興祚用進入官府的田租僱用僱役,民眾的問題被解決了。遇到大災之年,吳興祚就施粥給災民。當時八旗兵駐防蘇州,吳興祚向領兵固山額真請求,自己單槍匹馬彈壓災亂。有的兵士搶奪民眾的雞,吳興祚立即處以鞭刑,使得他們都相安無事。河水漲溢,士兵不能從塘上行走,吳興祚在塘旁立下許多竹竿,在上面懸掛燈在夜間照路,使得士兵通行無阻。 [4]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興祚遷移為行人(官職),但仍留任知縣事務,後因為漕運總督帥顏保薦,吳興祚越級被提拔為福建按察使。當時福建有一個名叫朱統錩的人,號稱明朝皇族後裔,耿精忠私自授予他敉遠將軍。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再次降清之後,朱統錩自稱“宜春王”,佔據貴溪為亂。吳興祚率領輕騎到達光澤,收撫他的大將陳龍等,並且派遣降將陽自歸做為內應,令陳龍作為嚮導率領大軍殺入,朱統錩的大將馮珩等人將他捆綁,率兵三千投降清朝。 [5] 

吳興祚防衞台海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興祚被提升為福建巡撫。當時鄭經盤踞台灣為亂,派遣他的驍將劉國軒等攻陷漳州、泉州等管轄的州縣,又圍困泉州。吳興祚率一標兵馬自興化前去救援,到了仙遊的時候,鄭經的將領黃球等率領二千人並且勾結當地土寇一萬餘人屯駐在白鴿嶺。吳興祚分兵三道,親自率領中路與敵軍作戰,自辰時一直到酉時,兩軍相持不退。吳興祚遣兵自偏僻的小路搶奪白鴿嶺關口,斬級六百,墮岸溺水而死的人非常多,敵軍敗走,追逐殘軍直到嶺頭灣,攻克永春德化二縣。劉國軒自泉州敗走,以數百艘鉅艦出沒於赤嶼、黃崎等處。吳興祚派遣總兵林賢等人統率水師出海,分三路夾攻劉國軒,焚燬了敵艦六十多艘,俘斬六千多人。上書向朝廷奏捷,並説:“鄭氏逆賊逼犯漳、泉等地,大軍由陸路進發,進軍非常困難。臣之前招募水兵,一戰即破賊,但兵力還是稍稍微薄,所以沒有輕取廈門。若再得水師二萬人,再添造戰船,就可直搗鄭軍巢穴。”康熙下詔准許他的建議。 [6] 
康熙十八年(1679年),劉國軒率兵二千到了郭塘、歐溪頭,想要切斷江東橋以犯長泰,吳興祚與都統吉勒塔布、總督姚啓聖合軍一處將劉國軒擊走。吳興祚遣驛傳道王國泰等招降鄭經的大將蔡衝琱、林忠等三百八十五人,士兵一萬二千五百人,遷走了難民一千二百人,並取得戰船六十七艘。因為他的軍功,進位正一品 [7] 
康熙十九年(1680年),吳興祚上疏説:“鄭經盤踞廈門,沿海生靈都受其荼毒。臣去年冬天新造了戰船,水師提督萬正色分配將士,自閩安出發去海中操練。等到舊的戰船修葺完整,江南炮手齊集之後,就馬上相機進取廈門。”二月,萬正色的大軍進至海壇,吳興祚自泉州與寧海將軍拉哈達、總兵王英等人一起去同安,攻克了汭洲、潯尾等關隘。進而渡海作戰,拉哈達出中路,王英出右路,吳興祚出左路,與鄭軍大戰之後擊潰了鄭軍,攻克了廈門。當時萬正色已攻取海壇,招降了鄭經的將領朱天貴等,又遣兵攻取金門,其餘的鄭經全都跑到了台灣。康熙帝聽聞捷報之後,下詔嘉獎。吳興祚請求留澳民在福建防守,蠲免荒田人民的租糧,減少關課。萬正色也請求在海澄、廈門等地分兵駐守。康熙命侍郎温岱到福建與他們商議這件事。温岱到了之後,姚啓聖與温岱説是萬正色攻克海壇,吳興祚與台灣朱天貴有約在先然後進兵,並沒有殺賊攻城之事。温岱回到京師之後,兵部依據他的説法,將吳興祚定為冒功,康熙帝下令仍然商議優敍,授予他喇布勒哈番世職兼拖沙喇哈番 [8] 

吳興祚總督兩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吳興祚又被提升為兩廣總督。吳興祚剛剛上任,就上書説尚之信在廣東橫徵苛斂,廣東人民受其害數十年。鹽埠、渡税、税總店、漁課等要害,全都上奏請求免除。自從清廷遷界禁海的命令下達之後,廣東沿海的居民大多失業,吳興祚上書請求開海,讓人民捕採耕種。康熙派遣尚書杜臻、內閣學士石柱前去與吳興祚一起巡歷規劃,廣東兵民都得到了好處。隨後他又説潮州的海域非常大,商民往來貿易之時,怕有小人藏匿起來,應令澄海協達濠營水汛官兵的船隻改歸南澳水師管轄,與碣石鎮互相聯絡,巡防外海的島嶼,康熙下令准許他的建議。 [9]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他上書請求在廣東、廣西二省設爐鑄造錢幣,給事中錢晉錫、御史王君上疏彈劾吳興祚虛報冒充鑄造的錢幣,朝廷將他議罪,清廷命他以副都統的身份留用。 [10] 

吳興祚西征病死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吳興祚被授為歸化城右翼漢軍副都統,很快因罪被降級。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吳興祚原本在坐沙克舒爾塘效力,後來命他自呼坦和碩到達寧夏安十三塘,不久,吳興祚就恢復了原來的官職。
西征回京之後,吳興祚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逝世。 [11] 

吳興祚主要成就

吳興祚政治方面

吳興祚到無錫縣做知縣上任時,無錫縣問題成堆。無錫縣的土地,由於好久沒有清丈,豪紳大户家幾乎都佔有不向國家交納税糧的田地,積弊很深。無錫農民因税收勞役過重,有的家破,有的逃亡。吳興祚到任後,立即開始清丈全縣土地,對土地進行繪圖、編號,發放地契,因田徵税,並告知農民,這田地是人去世後不要歸還的,世代承耕的永業田。吳興祚經過清丈土地,農民的税役減輕了,收入增加了,勞動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樂業後而安居,無錫縣農村一時沒有了農民家破逃亡的事情發生。 [12] 

吳興祚軍事方面

吳興祚在防衞福建免遭台灣鄭氏入侵方面都很大建樹,還在晚年跟隨康熙出征噶爾丹。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經漕運總督帥顏保薦,超擢福建按察使。輕騎至光澤,招撫耿精忠部將陳龍等,遣降將蔡淑歸為內應,命陳龍率部前入,部將馮珩等縛朱統錩,率兵三千以降。康熙十七年(1678年),晉封為福建巡撫,率部屢敗台灣鄭經的軍隊,招降鄭經的大將蔡衝琱、林忠等385人,兵12500人,救難民1200人,得舟67艘,迫使鄭經餘部退回台灣。後擢兩廣總督(1682年2月1日至1689年8月8日),上任後上疏言前督尚之信在廣東橫徵苛斂,奏請罷除鹽埠、渡税、漁科等苛捐雜税,又奏請允開海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吳興祚隨帝效力,不久,叛亂平定。 [1] 

吳興祚人物評價

清史稿》:①吳興祚為政持大體,除煩苛,卒後遠近戴之。歷官之地,並籥祀名宦。②台灣平,琅專其功。然啓聖、興祚經營規劃,戡定諸郡縣。 [13] 
吳秉鈞《風流棒·序》:(吳興祚)多閲吳越間老伶師奏伎,洋洋盈耳,知為風雅之遺。 [14] 
徐承烈《越中雜識·中卷》:吳興祚好“接交遊,海內名士嘗聘致署中,暇則詩文觴詠,往往傾篋贈之。” [14] 
蕭一山: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奮於陝;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奮於楚;楊捷施琅姚啓聖、吳興祚奮於閩;李之芳奮於浙;傅宏烈奮於粵;羣策羣力,敵愾同仇。
嚴迪昌:吳興祚梁溪任上,以至後來為閩撫、為粵督,幕下多詞人,是溝通吳越及嶺南詞風的一個媒介人物。 [15] 

吳興祚個人作品

吳興祚平生工詩文,擅音律。著作有《宋元詩聲律選》、《史遷句解》、《粵東輿圖》等。 [16]  《古文觀止》的最終審定和序言均為時任歸化右翼漢軍都統吳興祚。 [17] 

吳興祚人物軼事

推廣崑曲
崑曲誕生百餘年的傳承中,兩廣總督吳興祚起到了重要的橋樑作用。13年無錫知縣,吳興祚對崑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融入江南崑曲文化生態中。8年兩廣總督,大力倡導推廣崑曲,其總督府成為崑曲從江南到嶺南的傳播集散中心,兩廣總督府特殊的文化環境,使得崑曲在嶺南得到迅速傳播。 [18] 

吳興祚家族成員

父親:吳執忠

吳興祚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 [13] 
參考資料
  • 1.    吳氏叔侄同編《古文觀止》 都統吳興祚于歸化作序  .北方新報[引用日期2015-09-13]
  • 2.    王思冶、李鴻彬,清代人物傳稿 上編 第八卷,中華書局,1995年07月第1版,第72頁
  • 3.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吳興祚,字伯成,漢軍正紅旗人,原籍浙江山陰。父執忠,客禮親王代善幕,授頭等護衞。興祚自貢生授江西萍鄉知縣。金聲桓叛,郡縣多被寇,萍鄉以有備獨完。坐事罷。旋以守禦功復官,授山西大寧知縣,遷山東沂州知州。
  • 4.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白蓮教嘯聚為患,興祚開諭散遣之。復坐事降補江南無錫知縣。縣吏虧庫帑,更數政未得償,官罷不能去。興祚至,為請豁除,其當償者出私財代輸。清丈通縣田,編號繪圖,因田徵賦。飛詭隱匿,皆不得行。縣徭役未均,最煩苦者為圖六。興祚以入官田徵租僱役,民害乃除。歲飢,為粥食餓者。八旗兵駐防蘇州,興祚請於領兵固山,單騎彈壓。兵或取民雞,立笞之,皆奉約束。塘溢,兵不得渡,立竹於塘旁,懸燈以為識,騎行如坦途。
  • 5.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康熙十三年,遷行人,仍留知縣事,用漕運總督帥顏保薦,超擢福建按察使。有朱統錩者,號明裔,耿精忠私署敉遠將軍,及精忠降,自稱宜春王,據貴溪為亂,與福建錯壤。興祚輕騎至光澤,撫其將陳龍等,遣降將陽自歸為內應,令龍導師入,其將馮珩等縛統錩,率兵三千以降。
  • 6.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十七年,擢巡撫。時鄭錦踞台灣,遣其驍將劉國軒等陷漳、泉屬縣,復圍泉州。興祚率標兵自興化赴援,至仙遊,錦將黃球等率二千人結土寇萬餘屯白鴿嶺。興祚分兵三道,自當中路,與戰,自辰至酉,相持不即退。興祚遣兵自間道奪白鴿嶺關口,斬級六百,墮岸溺水死者甚眾,寇乃潰走,追敗之於嶺頭灣,復永春、德化二縣。國軒自泉州走入海,以鉅艦數百出沒赤嶼、黃崎諸處。興祚遣總兵林賢等統水師出海,分三路夾攻,焚敵艦六十餘,俘斬六千有奇。疏報捷,並言:“海逆逼犯漳、泉,大軍由陸路進發,跋涉疲難。臣前捐募水兵,一戰破賊,但兵力稍薄,未易輕取廈門。若得水師二萬,再添造戰船,可直搗巢穴,掃蕩鯨波。”詔允行。
  • 7.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十八年,國軒率兵二千至郭塘、歐溪頭,欲斷江東橋以犯長泰,興祚與都統吉勒塔布、總督姚啓聖會師擊走之。興祚遣驛傳道王國泰等招降錦將蔡衝琱、林忠等三百八十五人,兵萬二千五百,拔難民千二百,得舟六十七。敍前後功,進秩正一品。
  • 8.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十九年,疏言:“鄭錦盤踞廈門,沿海生靈受其荼毒。臣去冬新造戰船,水師提督萬正色分配將士,自閩安出大洋操練。俟舊存船艘修葺完整,江南炮手齊集,即相機進取廈門。”二月,正色師進海壇,興祚自泉州會寧海將軍拉哈達、總兵王英等赴同安,攻克汭洲、潯尾諸隘。渡海,拉哈達出中路,英右,興祚左,奮戰,敵大潰,遂克廈門。時正色已取海壇,降錦將朱天貴等,復遣兵取金門,餘眾悉竄台灣。捷聞,詔嘉獎,下部優敍。興祚因請留澳民防守,蠲荒田租糧,減關課。正色亦請於海澄、廈門分兵駐守。上命侍郎温岱赴福建會議。温岱至,啓聖與言正色復海壇,與天貴先有約乃進兵,無殺賊攻克事。温岱還京師,兵部據其言,議興祚冒功,上命仍議敍,予世職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 9.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二十年,擢兩廣總督。興祚上官,疏言尚之信在廣東橫徵苛斂,民受其害數十年。因舉鹽埠、渡税、税總店、漁課諸害,悉奏罷之。自遷界令下,廣東沿海居民多失業,興祚疏請展界,恣民捕採耕種。上遣尚書杜臻、內閣學士石柱會興祚巡歷規劃,兵民皆得所。又言潮州海汛遼闊,商民往來貿易,恐宵小潛蹤,應令澄海協達濠營水汛官兵船隻改歸南澳水師鎮統轄,與碣石鎮互相聯絡,巡防外海島嶼,詔並允行。
  • 10.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二十四年,疏請於廣東、廣西二省設爐鼓鑄,給事中錢晉錫、御史王君詔疏劾興祚鼓鑄浮冒,下吏議,當鐫秩,命以副都統用。
  • 11.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三十一年,授歸化城右翼漢軍副都統,復坐事鐫秩。三十五年,上徵噶爾丹,命自呼坦和碩至寧夏安十三塘,興祚原效力坐沙克舒爾塘,未幾,復原秩。三十六年,卒。
  • 12.    無錫縣知縣吳興祚  .無錫新傳媒[引用日期2015-09-15]
  • 13.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13]
  • 14.    度曲以娛的兩廣總督吳興祚  .端州新聞中心 [引用日期2015-09-13]
  • 15.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 16.    “西鑑湖”開發中的歷史名人文化資源  .紹興市越文化研究會[引用日期2015-09-13]
  • 17.    吳氏叔侄同編《古文觀止》 都統吳興祚于歸化作序  .內蒙古日報[引用日期2015-09-15]
  • 18.    江南與嶺南:吳興祚幕府與清初崑曲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8-06-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