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羣公出獵海上

鎖定
《同羣公出獵海上》是唐代詩人高適的詩作。此詩描寫作者與李白杜甫等人隨李邕打獵的場面,詩中除了前後各有幾句敍及心情的話外,其餘篇幅都是描述打獵的場面和氣氛,結尾帶點自警自誡意味。全詩寫得緊張熱烈,生動形象。
作品名稱
同羣公出獵海上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盛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同羣公出獵海上作品原文

同羣公出獵海上
畋獵自古昔,況伊心賞俱
偶與羣公遊,曠然出平蕪。
層陰漲溟海,殺氣窮幽都
鷹隼何翩翩,馳驟相傳呼
豺狼竄榛莽,麋鹿罹艱虞
高鳥下騂弓,困獸鬥匹夫。
塵驚大澤晦,火燎深林枯。
失之有餘恨,獲者無全軀
咄彼工拙間,恨非指蹤徒
猶懷老氏訓,感嘆此歡娛。 [1] 

同羣公出獵海上註釋譯文

同羣公出獵海上詞句註釋

⑴羣公:指李邕、李白、杜甫等人。杜甫《壯遊》詩云:“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青丘在當時北海郡的千乘縣,即今山東省博興縣、高青縣、廣饒縣一帶。海上:田獵之地青丘靠近渤海萊州灣,故云出獵海上。
⑵畋(tián)獵:打獵。《老子》:“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自古昔:指齊景公曾田獵於此。
⑶伊:其,這個,此指畋獵。心賞:愉悦,歡喜,心有所悦。
⑷溟海:深色的大海,此指渤海。
⑸幽都:北方邊遠之地。舊稱日落於此,萬象陰暗,故名幽都,這裏指幽州。《尚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孔傳:“北稱幽則南稱明,從可知也。都,謂所聚也。”蔡沉集傳:“朔方,北荒之地……日行至是,則淪於地中,萬象幽暗,故曰幽都。”
⑹鷹隼(sǔn):鷹和雕兩種猛禽。《禮記·月令》:“(季夏之月)行冬令,則風寒不時,鷹隼蚤鷙,四鄙入保。”此處指獵鷹。隼,又名鶻,一種兇猛善飛的鳥。
⑺馳驟:明活字本作“馳聚”。傳呼:指指揮鷹隼和指示逃獸蹤跡的呼喚聲。
⑻榛(zhēn)莽:雜亂的草木叢。
⑼罹(lí):遭受(苦難或不幸)。艱虞:艱難憂患。
⑽騂(xīng)弓:調理好的彎弓。《詩經·小雅·角弓》:“騂騂角弓。”毛傳:“騂騂,調利也。”
⑾晦:昏暗。
⑿無全軀:指獵物被鷹隼、弓矢、火燎等所傷而軀體不完整。
⒀工拙間:工巧與笨拙的差別。工拙,優劣,巧笨。間,差別。《呂氏春秋·知度》:“若此則工拙愚智勇懼可得以故易官。”
⒁指蹤徒:即獵人。指蹤,亦作“指縱”,發蹤指示,即放鷹犬追捕逃獸,比喻指揮謀劃。語本《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⒂老氏訓:老子的訓導。指《老子》中“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等語。 [2]  [3] 

同羣公出獵海上白話譯文

打獵的風習自古相傳,它真叫人賞心開顏。
這次偶然與諸公遊獵,一同來到了平坦的荒原。
層層的陰雲籠罩着渤海,幽都一帶殺氣沖天。
鷹隼在空中盤旋疾飛,人馬馳逐包圍相呼喧。
豺狼從草木叢中逃竄,麋鹿首先遭到厄難。
空中的飛禽應着弓弦聲墜落,疲睏的野獸只須一個人周旋。
驚起的塵土大澤為之陰暗,茂密的森林被獵火燒完。
遺憾的是捕殺的手段太狠,獵獲的東西沒能把軀體保全。
捕獵的工拙差別就在此,可惜我們不是發蹤指示之徒。
老子的教訓還是值得懷想,應感嘆這次歡娛。 [2] 

同羣公出獵海上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冬天高適與李白、杜甫等同遊北海郡拜會北海太守李邕時。當年夏天,高適應李邕之邀,走臨通郡(天寶五載十月改為濟南郡),與李白、杜甫再次相聚。北海郡靠近渤海,李邕又好馳獵自恣,歡會中以打獵取樂自是情理中事。《舊唐書·李邕傳》載,李邕擅長打獵,大約此年秋冬招致李、杜、高等人一同在山東近萊州灣一帶打獵。杜甫的《壯遊》詩中曾説到“冬獵青丘旁”,此詩大概也就是此次出獵的紀實之作。 [2]  [3] 

同羣公出獵海上作品鑑賞

同羣公出獵海上整體賞析

此詩描寫打獵場面,可與杜甫《冬狩行》詩相參看。前四句引出話題,言田獵古已有之,今則羣公俱有興致,實在難得,於是相邀出遊平原之野。
“層陰”以下十二句多角度鋪敍打獵場面和過程:“層陰”“殺氣”既是寫景,又渲染打獵氣氛;“鷹隼”“馳驟”以細節描寫表現打獵場面;“豺狼”“麋鹿”皆為獵物,四處逃竄卻無所遁形,足見獵手技巧高超;“高鳥”“困獸”二句倒裝,極言所獲獵物之多;“塵驚”“火燎”寫出打獵方式多樣,場面熱鬧。
“咄彼”以下四句為獵後總結與思考,獵者技巧有工拙,恨不能發蹤指示獸處以一網打盡,實在意猶未盡;轉而想起老子“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之訓誡,當此歡悦之時,不勝感慨。 [3] 

同羣公出獵海上名家點評

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楚發高適岑參詩選譯》:詩中所寫限於打獵,除了前後各有幾句敍及心情的話外,其餘篇幅都是描述打獵的場面和氣氛,緊張激烈,生動形象,讀後令人有置身其中之感。末尾數語帶點自警自誡意味,給全詩增加了思想深度。 [2] 

同羣公出獵海上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8
  • 2.    謝楚發 等.高適岑參詩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2:65-67
  • 3.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M].武漢:崇文書局,2020:201-202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