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州四庫

鎖定
台州自三國吳太平二年(257)置臨海郡清末,入《台州府志》和各縣縣誌有傳的人物共5221人。
中文名
台州四庫
台州自三國
吳太平二年(257)
置臨海郡
至清末
入台州府志
縣誌有傳的人物共5221人
類    別
書籍

台州四庫《台州四庫》工程概況

一 緣起、意義
台州自三國吳太平二年(257)置臨海郡至清末,入《台州府志》和各縣縣誌有傳的人物共5221人。其中:名宦667人、宦業711人、儒林112人、文苑885人、隱逸308人、方外256人、方伎 256人、義行358人、一行430人、孝友372人、寓賢280人、其它586人(因立傳列目不一,如天台縣的“耆善”和寧海縣的“耆德”等)。屬台州本籍的4096人(天台 1041人、臨海945人、黃岩810人、寧海512人、温嶺 405人、仙居261人、玉環122人)。客籍人物1125人。
台州歷代人物(含客籍人物),注重著述和編書,為後世留下大量的精神財富。據民國《台州府志》,選入《四庫全書》的著作有114部,1360卷。其中著錄者50部,849卷;存目者64部,511卷。“採擇之多,亦頗足為台山生色。”除收入《四庫全書》外,還有民國《台州府志·藝文志略》所輯歷代書目1261部,其中經類169部、史類181部、子類191 部、集類710部。這些著作以儒家文獻為主,惜乎亡佚大半。
實際上,台州歷代釋、道著作之富,皆不遜儒典。以道家論,據統計:在4565卷的《大宋天宮寶藏》中,錄自天台道藏的著述,有1300多卷,佔四分之一強;在122卷的《雲笈七籤》中,錄自天台道藏的著述,有30多卷,佔四分之一左右。《大宋天宮寶藏》和《雲笈七籤》是宋代所編的兩部全國性道藏鉅著。以後,明代所編的《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以及清代所編的《道藏輯要》等,都是以宋代這兩部的道藏為藍本,因而也都包容了相當篇幅的天台道藏的內容。今人鄭鳴謙先生校輯《天台道臧》,約800萬字,可見一般。又如佛典(以天台宗文獻為主),收入《大正藏》約62種,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約75種,兩藏收入有關台州文化的著述達千萬字。
儘管台州文獻“浩如滄海,鬱如鄧林”,由於歷史原因儒、釋、道各家自掃門前雪,而無統攝之概,自然也談不上系統的整理彙編了。譬如清代臨海學者宋世犖父子,自嘉慶初至光緒末,歷時近百年,出資匯刻《台州叢書》,所收止於儒家。仙居李鏡渠所編《仙居叢書》20冊,計67卷,100餘萬字,亦不及釋、道。如此種種,殊不利於台州文化之研究。同時,這批存世文獻,有些屬稿本(若馮賡雪《金鰲山集》、王舟瑤《台州文徵》、範理《丹城稿》等)或抄本(若侯嘉翻《半船集》、郭協寅《石齋文稿》等);有些雖經刊刻,限於數量,現存已寥寥無幾;至於《名山藏副本》之類,已是海內“孤本”。這些文獻大都深藏秘閣,時愈久遠,世更難見。如不及時搶救整理,少則數十年,多則上百年,這些所剩無幾的珍物亦難逃蕩然無存的命運。
有鑑於此,在鄭鳴謙先生的呼籲和倡導下,組成《台州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決定集蚍蜉之力以撼大樹,開展《台州四庫》工程的建設。
這一工程將使我們擁有一部最齊備、最完整的台州歷史文獻總彙,可以更加系統、更加全面地瞭解台州文化對於台州人乃至中華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如韓、日等)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自覺繼承併發揚台州文化開放務實、兼收幷蓄而好探求的優秀品格,促進台州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推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二 設想、計劃
編纂《台州四庫》是以“台州”為中心,舉凡台州歷代人物(含客籍人物)之著述及有關台州之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等社會資料之搜求,固無論矣。抑有進者,釋之天台宗、道之天台宗(包括唐天台仙派、宋紫陽派及清全真龍門派桐柏支派等),法教廣流,宗風遠振,其後來著述亦當收入,不然無以明流變也。此其一也。
第二,所收文獻的下限可定在清末。此後文獻可考慮有選擇地編為“續集”。
第三,《台州四庫》在分類上應該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應體現自己的特色。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佛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的文化。清朝官修《四庫全書》是以經、史、子、集四部進行分類,有明顯尊儒斥佛貶道之嫌,故不取。今以儒、道、佛各立一藏,以示並重。同時儒、道、佛三家之外,尚有墨、法、名等百家(四庫所謂“子部”)和非傳統學科所能涵括一些近代至現代著作,故立別藏以涵之。
第四,現存“台州”文獻,鮮有整理,故以手稿、刻本為主。倘若影印,既省時又省費,而且可以全無錯誤。但我們認為:除書畫之類供人欣賞者除外,凡是給人研究、參考或閲讀之書籍,應以“便利”為第一條件。而此所謂“便利”,又當是客觀的。若我輩學人,檢讀古書,倘無斷句標點,恐非難事,但於大眾,卻不盡然。我們出書,應以服務大眾為要務,為他們着想,併為他們謀便利。由於這一理由,我們寧願標點排印。關於標點問題,詳見下文《編纂條例》。
第五,在用紙上,與其多花錢僅求外觀,不如節省費用多印幾本比較有用之書。故本書用紙,只在保存。至於印數,因所費近千萬,只能暫定百套。同時,我們會製作可進行全文檢索的電子版《台州四庫全書》,用於大眾普及。
第六,台州文獻是台州人民共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故擬多方籌資,建立基金。根據出版規劃,造好分期出版預算計劃。所有與事人員及單位都將附刻《台州四庫》書中,以志盛事也。
第七,我們將用三年(2008年至2011年)時間推出附有校勘記的繁體豎排標點排印本的《台州四庫》精華本,收入台學典籍近500部,約0.4億字;再用七年(2011年至2017年)時間推出以繁體豎排斷句排印本的《台州四庫》大全本,收入台學典籍1500餘部,約1.5億字;並在2014年前完成著錄近10000部台學典籍《台州四庫總目》和多卷本《中國台學史》。
第八,《台州四庫》工程還包括《台學與中華文化研究叢書》三十種,此項目將分成“台學研究”和“台學經典研究”兩個系列,將以招標形式,分年分期完成。這些研究課題希望能反映當前國內外研究的新成果。
第九,《台州四庫》的編纂是一項巨大的學術文化工程,必須國內外通力合作,才能順利完成。我們計劃將這一工程分成若干子項目,由各參與單位(或個人)分別承擔,按統一要求來完成。
三、編纂條例
(一)、選目
一、《台州四庫》所收書籍包括:
(1)台州歷代人物的著述;(2)與台州有關的文獻。
二、收書時限自先秦至一九四九年止。解放後文獻可考慮有選擇地編為“續集”。
三、《台州四庫》按儒藏、道藏、佛藏、別藏四部進行分類。各藏依本身情況再劃分子目,所收文獻應兼顧地域與宗門,以便推宗明變。
三、對於各書篇目卷次,一仍底本原貌,不割裂,不重編,保持其完整性與獨立性。
(二)、底本、校本
一、收集所能見到的各種版本進行比較研究,弄清版本源流,儘可能選定內容最完整、錯誤最少、校刻最精的版本作為底本。
二、選擇在版本系統中具有代表性和校勘價值的兩三種版本作為校本。同出一源的版本原則上應該選用祖本或最早的本子,但也可以採用經過後人精校的翻刻本。
三、如果無法取得選定的善本(包括複印本)作為底本,可以用比較易得的版本作工作本,按照善本過錄在工作本上,改成與善本完全相同的本子後作為底本,然後進行校勘。
四、底本的序跋及其它附錄材料應予完整保留,校本中有價值的類似材料也應酌情收錄,並註明出處。
五、如無完整的善本作底本,可選屬於同一系統、文字比較好的兩個殘本互補,合成一個內容完整的底本。
六、關於輯佚
(1)如果原書就是輯佚本,且有不同的輯本,應在比較不同輯本之後,選擇輯佚最全面準確的輯本作底本,然後再與其它輯本校勘,在篇目上拾遺補闕,把底本未輯到的內容補進,補進的部分需要嚴格註明出處,編於全書的最後,不打亂底本原有編次。
(2)對傳世本,原則上不要求補遺。
七、底本無目錄者,應補目錄;目錄篇目闕漏者,應補全;目錄與正文篇題不一致者,以及有目而無正文者,保存原貌。以上幾種情況,均須在《校點説明》中説明。
八、儘量採用已有的、好的整理本。
(三)、校點説明
一、每本書前都要有一篇校點説明。
二、校點説明應包括作者生平簡介(並括注所依據的主要傳記材料)、本書內容價值簡介、版本源流簡介、確定底本校本的説明,以及其它需要向讀者交代的內容。篇幅不宜過長,力求言簡意賅。
三、版本的全稱要準確,用影印本的要寫明其底本(如《四部叢刊》影印某某本、《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某某本;《四庫全書》現已有兩種影印本,應註明影印文淵閣本或影印文津閣本)。校本要擬定簡稱,以便寫校勘記時使用。簡稱要簡明準確。
四、對於一位作者有多種著作收入《台州四庫》者,各書校點説明都要寫作者生平簡介。如其著作在某部類中首次出現,生平簡介應相對詳細一些;再次出現時,可較為簡略。
(四)、校勘
一、《台州四庫》出校力求精練、到位,主要做版本對校,且避免做煩瑣校勘。
二、校改原則:
(1)底本有誤,校本不誤者,慎改底本原文,出校説明。
(2)底本、校本兩通,文字差異很大者,不改底本原文,出校説明。
(3)底本、校本兩通,文字小有差異者(主要指同義詞、近義詞異文或無關緊要的虛詞異文),不出校。
(4)底本不誤,校本誤者,不出校。
(5)底本原文有疑問,無法解決者,出校説明。
三、儘量參考前人的校勘成果,對其舉證和引書進行復核後,充分吸收其正確意見。
四、校勘記文字力求規範,簡明扼要,慎斷是非。運用校勘用語應符合習慣用法。先舉原文中存在異文的字,下面舉稱各本異同或校改情況。普遍性的問題可在《校點説明》中指出,或在首次出現時説明。
五、校勘記位置在當頁之末,注碼用圈碼。原文(包括正文和註文)中校勘記的注碼,放在表示停頓的標點之下。
六、顯着的版刻錯誤,根據上下文可以斷定是非者,如“己”“已”“巳”的混同之類,徑改而不出校記。
七、作者原文避本朝名諱及家諱者,一般不改,個別影響理解文義的避諱字,可出校説明。缺筆字則補足筆劃。
八、明清人傳刻古書避當朝名諱而改,或引用古書而避當朝名諱者,如“桓玄”作“桓元”、“玄怪錄”作“元怪錄”、“弘治”作“宏治”之類,應據古本及原書回改,可於首見處出校説明,餘皆徑改,不再一一出校。
九、底本中的異體字、俗體字,不要求統一規範,但儘量用通行的。
十、書中引文與通行本文字不同者,一般不出校,不改動原文。如果引文確實有誤,可出校説明。
十一、對於收入《台州四庫》現成的校點本,如果是匯校本或校記較多,可按本體例適當刪繁就簡。
(五)、標點
一、根據現行標點符號的用法,結合古籍整理的通例,使用句號(。)、問號(?)、歎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引號(「」、『』)、括號(( ))、書名號(《 》)、間隔號( )等符號進行規範化標點,具體用法可參考《古籍校點釋例(初稿)》。
二、儘量少用歎號、分號,不使用省略號、破折號、專名號、着重號連接號、反詰問號。
三、關於引號
(1)不使用“”、‘’,而用「」、『』。
(2)原原本本引用者及刪略引用者,加冒號、引號,末尾引號內加句號、問號或歎號。
(3)舉稱大意者,加冒號,不加引號。
(4)部分節引,只加引號。
四、關於書名號
(1)不使用波浪線,而用《》。
(2)書籍統稱不加書名號,如五經、四書三禮、二十四史等;書籍簡稱需加書名號,如《毛詩》、《論》《孟》(《論語》和《孟子》)、《説文》等;叢書加書名號,如《五經正義》、《十三經注疏》等。
(3)附屬於某書的註釋之作不加書名號,如傳、注、箋或毛傳、李(善)注、鄭箋等。
(4)《春秋》、《左傳》(或《公羊傳》、《穀梁傳》)加年份的標點,一律作《春秋》某公某年、《左傳》(或《公羊傳》、《穀梁傳》)某公某年,而不把年份前加間隔號標在書名號之內。如但引某公某年文字而略去其前書名者,則某公某年應加書名號,作《某公某年》。
(5)所引篇名後有“篇”字者,須查看原書篇名是否帶有“篇”字,如有,則將“篇”字標在書名號內;如無,則將“篇”字標在書名號外。如《論語》原作“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則標為“《論語 學而》篇”、“《論語 為政》篇”;《荀子》原作“勸學篇第一”、“修身篇第二”,則標為“《荀子 勸學篇》”、“《修身篇》”等。
五、對原文補、刪文字時,不使用增刪符號(方括號、圓括號),一律在校記中説明。
六、以上規定,原則上要求統一。有些細節,可視各書的不同情況在一部書之內統一。
(六)、分段
一、根據文字內容,適當劃分段落。
二、劃分段落既要顧及段與段之間的關係,也要顧及每一段與全篇的關係。一般來講,記事者(如史書)當以時間或事件的順序為依據,論説者(如諸子)當以論點層次為依據,抒情者(如詩文)當以感情的發展為依據。段落的劃分允許有校點者自己的理解。
(七)、版式
一、版面為繁體豎排。
二、各段另行低兩格開始,轉行頂格。為了表明內容層次,需要分成大段和小段的,大段與大段之間可空一行。
三、原文中有大段引文(如史文中有長篇詔奏、辭賦、疏議等),可採用另起低四格,轉行一律低二格的形式,起訖不必加引號。
四、原書註文排單行小字,加標點。
(八)、出土文獻
一、出土文獻,由於性質特殊,按照通行的慣例進行整理。
《台州四庫》編纂委員會
2008年 6月18日 [1] 

台州四庫《台州四庫薈要》編纂凡例

例 言
一 台,古荒域也。秦屬閩中郡,漢始元時以東甌地為回浦縣,是吾台置縣之始。光武改為章安縣,皆屬會稽郡。漢承秦制,晉為臨海郡,宋齊因之,領縣五: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樂安。隋平陳,廢郡為縣,諸縣並省入,今名無考,屬永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領臨海、章安、始豐、樂安、寧海五縣。五年,改海州為台州,領縣如故。六年,州沒於輔公祏,七年平賊,仍置台州,省寧海入章安。八年,省章安、始豐、樂安入臨海。太宗貞觀八年,復置始豐。高宗上元二年,析臨海置永寧、樂安,更始豐為唐興。武后永昌元年,復置寧海。天授二年,改永寧為黃岩。自唐中和初,杜雄陷台州,乾寧四年復為錢鏐所陷,梁開平元年封鏐為吳越王,州屬焉,領縣五:臨海、黃岩、台興、永安、寧海。台興本唐興,梁開平三年改為新興,後唐同光初復為始豐,晉天福初改台興。永安本樂安,吳越寶正五年改。太平興國三年,吳越王錢俶舉族歸京師,國除,台州隨歸宋,改臨海郡,軍事縣五:臨海、黃岩、寧海、天台、仙居。天台本台興,建隆元年改。仙居本永安,景德四年改。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台州路總管府,領縣四:臨海、仙居、寧海、天台;州一:黃岩,元貞元年升。明太祖吳元年,取台州路,改為府,領縣六:臨海、黃岩、天台、仙居、寧海、太平,清仍之。黃岩元為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太平,成化五年十二月析黃岩之太平鄉及樂清之山門、玉環兩鄉地置。雍正六年六月,置玉環廳,附温州府,此為玉環設治之始,今隸台州。此三台郡縣沿革之大略也。
一 吾台居浙東南,跨海為郡,山海雄奇,奇士多磊落挺拔,往往異才特起,無待而興,後先繼踵,項領相望。然自漢洎五代,為仙佛之窟,嗣後徒眾遍天下,釋曰天台宗,道曰天台仙派、紫陽派,則吾台仙釋之盛,可知也。至宋二徐、陳宗正、羅提刑出,始傳安定之學。南渡以後,克齋石氏首交考亭,一時如林、杜、趙、潘、郭、池、吳諸賢,鹹來執贄,朱門聞風興起,儒術之隆,稱小鄒魯。宋景濂所謂晦翁傳道江南而台特盛也。考亭既逝,魯齋繼來上蔡,講席從遊甚眾。流風所被,曆元及明,綿延不絕。雖宋之然道、詠道並及象山之門,篔窗、荊溪兼受永嘉之學,逮明正嘉服膺王學,尤不乏人。其間氣節、勳名、經術、文學之彥,亦有無所師承能自樹立者。要之,台學之真傳,釋以智者、道以紫陽,儒以考亭為宗主,隋之章安、唐之子微、荊溪、賓聖,宋之立齋,明之遜志、幽溪,其尤著也。
一 吾台之書,見於謝氏《赤城新志》者僅一百四十部,康熙府志增至三百六十部,雍正《浙江通志·經籍門》凡屬吾台者有一千百餘種,分別部次,視前為勝,然疏陋舛錯,仍所不免。光緒丙申,黃岩王舟瑤修郡志,纂《經籍考》二十一卷,得書三千五百餘種。臨海項士元踵其事,閲六載而《台州經籍志》成,凡自漢末迄民初,得書四千餘種,雖有目無書,存佚參半,而例依朱氏《經義考》,揭櫫明瞭。柔橋王氏曰:“吾台先輩遺書,載於《四庫全書》者五十有二部,見於附存目錄者六十四部。”餘可採入者,實繁有徒,而乾嘉以下居多,如齊召南之《漢書考證》、《歷代帝王年表》、《寶綸堂文鈔》、《寶綸堂詩鈔》,齊周華之《名山藏副本》,李誠之《萬山綱目》,戚學標之《毛詩證讀》、《讀詩或問》、《漢學諧聲》,金鶚之《求古錄禮説》,宋世犖之《確山駢體文》,黃濬之《壺舟詩存》、《壺舟文存》,黃瑞之《台州金石錄》,王棻之《台學統》,楊晨之《三國會要》,久已稱譽士林。
一 吾台有叢書之版,始自宋確山之刊《台州叢書》。爾後踵行故事,如臨海葉伯舟之《蔭玉閣叢書》、黃岩王子莊之《台州叢書續編》、黃岩楊定夫《台州叢書後集》、温嶺金諤軒之《赤城遺書》及仙居李秋禪之《仙居叢書》,視他郡為尤盛。然經丙午四舊之役,多蕩飛煙。餘杭章太炎曰:“天台之麓,玄聖之所遊化,遺逸之所棲止,舒而為文學,智者之象法,景參之地理,誠齋之禮,於中夏殆絕藝也。其餘説經綴辭,自名其學者不可勝數。一方之書散而不收則前人亡以遺後,後人亡以識古。”近歲四海承平,兩浙諸郡皆有叢集之書,遠者至於令支、無終,前世不毛之壤尚猶摭拾遺蹟,識之槎栞,豈況台州文教所漸,人靈所聚,遺書可觀,今其如台而獨闕也?因即項志索驥,搜訪七年,得書千五百餘種。資力有限,不能悉刊,勢使然也。用是薈萃其要,分類部次,以付影印,故稱《台州四庫薈要》。雖不免遺珠之憾,聊為喤引,大抵可窺台學崖略。
一 本編所採諸書,除台人而外,兼採寓賢之作。蓋彼非志乘所斥,如《赤城新志》載王達善《燒痕稿》、《黃岩縣誌》載謝伋《四六談麈》、《天台縣志》載顧歡《易系》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是故一仍舊例,但非終身台嶠,概置不錄,以免借材異地。天台教典,撰著甚夥,概錄則不免冗濫。是編限以台剎主持,偶爾擔簦,多從割棄。道家亦然。傳記、地理等書,如《遜志齋外紀》二卷、《續集》二卷,《天台縣志》二十卷,雖非台人所撰,而書實為吾台而作,亦當為台之遺書。蓋其書有關文獻,論書不復論人也。至於家譜、帳譜、闈墨硃卷金蘭譜之類,繁不勝汏,今從四庫之例而刪之。
一 本編所搜叢書,凡屬匯刻台州遺書者,若《赤城遺書》、《仙居叢書》之類,俱按子目編入所屬部類;至於《説郛》、《經典集林》之類則依項志入子部叢編之屬。獨家撰述之全集,凡未以全集編入集部者,其子目諸書亦得入選所屬部類。總集所含子目諸書,不再單列。
一 本編部次,以作者生卒、科第為序,且於目下,悉注各書所據底本、刊刻年代。若生卒、科第無考,則據前代書目通則酌處。易代人物,依成説而定。吾台六邑,黃岩、温嶺初本同縣,明成化時始析為二。本編錄成化以前凡温嶺境內人著作,仍題黃岩,以存沿革也。郡以天台山得名,古來撰述之家,籍隸台州,多題天台,是編均為詳考,實隸某邑,則題某邑,以免後人誤會郡望,反致失實。
一 本編一一提要經籍,各書提要及部類小序,總彙為《台州四庫提要》,另冊發行。其編撰細則,詳見該書卷首。
一 本編每一分冊有分冊目錄。經、史、子、集各部出齊後,分別編制各部書名、著者總目索引、以便查檢。
一 本編所自,固由同人多方蒐集。七年求艾,非可猝得。然海內外諸賢達,或出原本,或鈔所藏,以時間出,曾無吝色,援助之雅,其何可忘?謹志於此,用表謝忱。
丁亥徂夏霞嶠鄭鳴謙識

台州四庫《台州四庫薈要》序跋、題詞等

(1)著名學者 何新 序言
郡邑文獻。非僅恃志乘以傳。亦非唯詩文總集之編。蓋志乘為史之支流。載紀只述崖略。其所不逮則輔以詩文總集。然猶未能窮窺全豹網羅四部。故明清以降。各地賢哲多於志乘文徵詩錄之外。別為郡邑叢書之刊。吾浙素稱文獻之邦。漢晉以來。撰作之見諸各家著錄者。琳琅難數。今多散佚。什不存一。顧自明樊維城創刊鹽邑志林。四百年來。後先繼軌。若武林、金華、永嘉、四明、檇李諸輯。夐乎尚矣。今台邑鄭生鳴謙。以未屆而立之年。抗心希古。不慕世華。獨以抱殘守闕。表微闡幽自任。比歲既輯全浙詩千卷。近復賡續前緒。裒集兩浙先賢墜簡垂七千種。分類部次。乃成全浙書之編。是書也。可存先正之精神。便後人之紬繹。其有造於兩浙文教為何如哉。惜乎因資力所限。不能悉刊。是可嘆也。方今之世。道溺於天下。士君子徒私己説。恥言先聖。或噱孔丘之累累。竟笑孫文之惶惶。若夫石崇羊琇之屬。則寧碎珊瑚。不濟一黍。機巧功利。何顧斯文。欣聞台邑芒屩。覩鄭生搜輯勤劬。羣焉心折。不忍玄篇奧帙。復歸塵篋。乃相與捐金選印台州四庫薈要。夫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信哉斯言。故為之序。己丑立秋何新。
(2)姜白 序言
昔賢橫渠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徃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觀夫吾華夏之多艱,斯文屢墮。今吾國運昌隆,山河鼎盛,而西學日繁,國學日蹇;鶴蚌好爭,商賈橫行。夫振邦國,繼絕學者,非獨儒家之所重,吾輩學人亦當互勉。
吾台偏於海隅,交通阻隔,三代無籍籍之名,先秦猶是蠻夷之鄕,後漢三國始増郡治。有晉宋兩遷,隋唐開發,教化遂廣,文明被植。自南朝顧歡於天台山中設舘授徒,文脈遂開。以“我注六經,六經注我”者輩出,解《周易》,釋《尚書》,詮《禮記》,論述煌煌;又兼吾台為佛宗道源所在,僧道典籍汗牛充棟;其餘如史論、方誌、地理,乃至醫藥、遊記、筆記、詩詞等,如琳琅寳玉,蔚然大觀。自宋及近,雖時有郡人整理故舊,結集多種,如宋氏輯《台州叢書》、林表民之《赤城集》、金賁亨之《台學源流》、王棻之《台學統》、項士元之《台州經籍志》等傳世,猶不免於有掛一漏十之憾也。
章公太炎曰:“天台之麓,玄聖之所遊化,遺逸之所棲止,舒而為文學;智者之象法,景參之地理,誠齋之禮,於中夏殆絕藝也。其餘説經綴辭,自名其學者不可勝數。”一方之書散而不收,則前人亡以遺後,後人亡以識古。前世不毛之壤,尚猶摭拾遺蹟,識之槎栞,豈況台州文教所漸,人靈所聚,遺書可觀,今其如台而獨闕也?近人已如此,何況今人,棄珠玉之如沙礫,豈不惜哉!
有鄕黨鄭鳴謙,號養拙堂者,天性頴悟,弱冠負笈於京,投諸名師,數年而有小成。前歲,哀吾台學研究之隱晦,與數同道往來京浙,周遊台郡各地,遍訪流佚之書,歷月十數,得千餘種,編纂成集。不意車馬之憊,復有阮囊之懮,其中苦楚,亦難盡於書也。噫!《春秋》謂不朽有三,曰立德、立功、立言。謙等不過一芥書生,而毅然荷此重任,部次羣書,鳩貲重雕為薈要本,以廣其傳,津逮來學,庶幾可臻此境也夫?己丑年閏五月九日天台姜白草序,言盡於此而感佩不已。
(3)國學大師 湯一介 題詞
參考資料
  • 1.    台州新聞  .添加內鏈,修改錯別字,排版。[引用日期20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