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浦縣

鎖定
回浦縣,西漢元鼎五年(前112)開始設立。詳見《三國志》虞翻傳中“元鼎五年,除東越,因以其地為治(冶),並屬於此,而立東部都尉,後徙章安。”之記載。《漢書》中,治、回浦列於會稽郡26縣之末尾。設立回浦縣治的具體地點,後漢、三國和晉代史書未見明確記載,南北朝《宋書》地理志才作了如下記載: “臨海太守,本會稽東部都尉。前漢都尉治鄞,後漢分會稽為吳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孫亮太平二年立。”
中文名
回浦縣
外文名
Hui Pu Xian
會稽郡
縣    治
章安
朝    代
漢朝

回浦縣基本簡介

漢王朝為了加強對甌越的統治,設立回浦縣,屬會稽郡,縣治在章安(今椒江區章安街道)。會稽東部都尉亦曾一度徙此。這是漢王朝真正實行對甌越的統治。回浦縣的轄境大致包括今台州、温州、麗水及福建東北沿海的一部分地區。
東漢初改名章安縣。詳在“章安縣”條中。

回浦縣歷史沿革

“章安令,《續漢志》‘故治(冶)閩中地,光武更名。’《晉太康記》‘本鄞縣南之回浦鄉,漢章帝章和中立。’未詳孰是。”
“寧海令,何志漢舊縣。按《兩漢志》,《康地誌》無。”
這三處記載中,關於漢設都尉和回浦縣之具體駐地,都作了記述,又均未作肯定,似有留待當地後人考證之意。以上有三點指明瞭輪廓:一是前漢都尉治鄞,後漢徙章安。二是章安令即回浦令,本在鄞縣南之回浦鄉。三是寧海是漢舊縣,但兩漢和晉代史志中無寧海縣名,實際己指明回浦漢時設於宋時寧海。
台州最早的地方誌——宋《嘉定赤城志》也未澄清。結果是寧海舊縣誌也只講寧海建於晉太康,不及回浦縣何時始設於何處。但在辨誤門中作了記載:“又寧海令高述作《縣學頌》雲:“頻海之西,台阜之東,有漢古縣,屢遷儒宮。”寧海為縣既方創於晉武,而高以為始於漢,又大誤矣。”高述是北宋紹聖三年(1096)縣令,已經認定寧海縣學孔廟始設於漢代,顯然指漢代回浦縣,而赤城志的編者認定高氏為大誤,表明編者回避了回浦縣治元鼎五年始設於回浦的史實。
回浦縣治,西漢元鼎五年設於今寧海冠莊,還有兩個佐證:漢代鄞縣回浦鄉地區,《漢書》地理志中,載明瞭有鎮亭、鮚琦亭、天門水、越天門山四大古蹟;西漢地圖集中,會稽郡與閩中郡的分界線,標在今寧海縣境南部,即今白溪流域屬會稽郡,清溪流域屬閩中郡。又經考察民間語言與習俗,白溪與清溪兩岸居民語言稱謂都有很大區別,清溪居民居屬今台州習俗。元鼎五年,設立會稽郡東部都尉治和回浦縣治於鄞縣南部,已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今寧海縣城北10裏的冠莊,留有都總古廟,是紀念東部都尉設治於此的歷史見證。民眾一致認定都總爺是縣城隍爺的上級,遇較大的祭祀儀式,要先祭都總,後祭城隍。高述説的有漢古縣,屢遷儒宮,實指從冠莊回浦縣治的學宮始,經屢次遷徙後,才有始建代寧海廣度裏縣城的孔廟。
經查閲臨海縣史志,併到章安(今屬椒江)實地考察後,回浦縣治的設立、遷徙、更名巳完全清楚,事實是:
西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回浦縣治隨同東部都尉設治鄞縣南部回浦鄉——今寧海冠莊,即今寧海火車站附近。白嶠嶺、露星嶺、堤樹嶺古道都匯此。
西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回浦縣又隨都尉遷至椒江北岸的章安,但仍稱回浦,今章安古城橋頭紀念碑上明確昭示。
東漢章和元年(87),改回浦縣名為章安,意為至章和年間,會稽郡東部回浦縣地區安定和諧了。此後回浦成為臨海和章安之紀念性名稱。
稱為回浦縣的歷史,從公元前112年至公元87年,共199年,其中設於今寧海縣城北10裏的冠莊都總廟一帶27年;遷往今椒江北岸章安鎮172年。其中設於寧海的27年中,曾短期遷往漢鄞縣縣治——今奉化白杜,句章縣治——今寧波慈城。但回浦縣治始設地在寧海冠莊。寧海是漢縣,建縣史前推了392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