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家譜

(記錄家族的歷史圖籍)

鎖定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據研究表明,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 [1] 
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歷史上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 [8]  宋代以前,家譜以官修為主,主要作為官吏銓選和巨姓望族婚姻門第參考的依據。宋代以降,私家修譜日漸興盛,家譜的編纂主要轉為説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明代家譜體例臻於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後世家譜基本格局。清及民國,堪稱中國家譜發展的高峯時期。 [13]  當今可見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在我國明清時期,出現了專門替人修造家譜世系的“譜匠”。 [8]  當前世界各大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家譜總數約有三四萬種之多,而散佈在中國民間的家譜更是浩若繁星,不勝枚舉。 [13] 
家譜既是國家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血脈賡續、文化傳承的重要依託。家譜作為家庭、家教、家風傳承的重要載體,與正史方誌一起,共同構建起中華民族歷史文獻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3] 
中文名
家譜
外文名
family tree
別    名
世譜
宗譜
別    名
族譜
詞    性
名詞 [2] 
含    義
記載某家族的世系及人物事蹟的書
姓氏來源
圖騰崇拜 [1] 

家譜基本含義

家譜名稱

家譜 家譜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 [13]  皇帝的家譜稱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譜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
隨着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家譜不僅記錄着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修譜

王氏家譜 王氏家譜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它是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漢代時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族譜文化也流傳到全國各地。漢時期社會上出現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繼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魏晉時期,編撰譜牒的主要目的是維護門第,由於門第與選官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政府也參與其事,官府組織編修譜牒。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户户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説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較關注親親之道的提倡。
宋代的家譜是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唐末五代的戰亂,使原來記載士族門第高下的譜牒都化為灰燼,而在戰亂中崛起的新貴往往因為自己原來的門第並不高,也不願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譜牒。由於沒有譜牒的記錄,家族的世系開始變得模糊不清,人們對自己的父祖兄弟還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對家族中世系稍遠一點的親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間是什麼關係。宋代修譜關注的重點在於“尊祖敬宗收族”,在於鼓吹“尊尊親親之道”的倫理道德教化功能。由於與選官沒有關係,官府自然不再過問,因此宋代以後都是私人自行修譜。隨着家譜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譜逐漸從官府、從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宗譜 宗譜
隨着修譜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時期家譜的規模越修越大,出現了“會千萬人於一家,統千百世於一人”的統譜,一部統譜往往彙集了十幾個省上百個支派的世系,蔚為壯觀。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吳氏大統宗譜》,奉太伯為一世祖,列入者竟達503支,計40冊,令人歎為觀止。不過,如此大規模的統譜,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難以確認。這種通譜聯宗的風氣,與當時修譜過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關係。與宋代家譜基本上都採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譜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動輒幾十世,往往將歷史上的本姓將相名人一網打盡。
古代的家譜纂修,出於抬高家族地位和聲望起見,在追溯先祖時,必然要上溯到一個名人或皇帝方才罷休,哪怕是冒認攀附也行。李世民為了附會自己是老子的後人,把道教立為唐代國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為了與朱熹結下親緣關係,抬高了理學的地位。而且,出現了凡是姓範的必是范仲淹的後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後代的現象,而歷史上的壞人都是既沒有祖先父母,也沒有子孫後裔的。 [5]  舊時甚至出現過所謂的職業“譜師”,專門幫人在修家譜時添入名臣名人作為“先輩祖宗”,這種做法被稱為“拜譜頭”。

家譜歷史淵源

孔子世家譜 孔子世家譜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家譜是影響人數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之一。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致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正因為古代譜牒不復存在,加上遷徙的頻繁,各姓氏修譜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間”。
魏晉時期,編撰譜牒的主要目的是維護門第,由於門第與選官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政府也參與其事,官府組織編修譜牒。宋代修家譜關注的重點在於“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內部的團結互助。由於與選官沒有關係,官府自然不再過問,因此宋代以後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譜。隨着家譜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譜逐漸從官府、從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進入明清以後,官方繼續積極鼓勵家譜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號召纂修家譜,地方官員也熱衷於勸説百姓編修家譜,這使得家譜數量大增,甚至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譜成為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

家譜引證解釋

指封建家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蹟的書。
宋史·藝文志三》:“司馬光《宗室世表》三卷,《臣(liao)家譜》一卷”。
葉盛水東日記·範氏家譜世系》:“吾家唐相履冰之後,舊有家譜。鹹通十一年,一枝渡江,為處州麗水縣丞,諱隋 。”
龔自珍》:“由是臚而為家譜,則史表之遺也;廣而為家乘,則史傳之遺也。” [2] 

家譜主要內容

家譜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
中國古姓大多是圖騰的遺留,中國今不少姓氏中,都保留着原始圖騰名稱的遺蹟。不少學者認為,中國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中留存的圖騰信仰,均佐證了這一觀點。 [1]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考古與基因等科學研究,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 [3-4]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一些史學專家認為,歷史上的王朝更替、社會動盪導致了家譜的斷裂殘缺,很多族譜都由後人憑想象臆造。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性和確實性。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由於南北各地的語言、風俗、長相等均不同,世系聯繫在一起,其紙譜真實性值得推敲。而血譜卻是科學的方式,用這種新方式,或可精確地甄別出家譜的真假,釐清更多的家族傳承的謎團。 [3] 
通過檢測DNA中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可以推斷是否來自於同一父系。這為姓氏、家譜的關聯研究提供無可辯駁的科學證據。採用“DNA族譜”和紙質族譜並行、相互印證的辦法,來確定族親關係是可行的。史定華表示,在修訂宗譜中,如何科學地認祖歸宗,應該遵循紙譜、血譜相互結合的方法。其中,血譜保存在每個人血液裏的DNA中,忠實記錄了世代相傳的軌跡。

家譜世系表

世系表 世系表
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説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係。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採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説,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係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係,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係。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
以上四種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這是一般族譜中比較常見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變化,我們在記述家族世系表時,可根據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員的多少等靈活採用,總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內容真實、層序分明,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表現形式
樹狀圖:(圖片形式)
文字型:族譜本
基本解釋
(1) [genealogy;family history]∶家族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蹟的
(2) [genealogical tree]∶有關一個種族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統記錄。 [2] 
樹狀圖 樹狀圖
樹狀圖 樹狀圖
主線圖 主線圖

家譜總論

家譜重要性

國有史,郡有志,家有譜。家譜,作為家庭、家教、家風傳承的重要載體,與正史方誌一起,共同構建起中華民族歷史文獻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3]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誌相提並論。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的地方圖書館開始收集家族“老譜”,認為它們與正史、方誌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
族譜是很多同姓家族共同建構的集體記憶,北宋大家歐陽修所説:“族有譜牒,則人知所出,知所出,則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則知愛其身,知愛其身,則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謹,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別親疏同異而已也。” [10] 
文天祥論述了族譜的重要性:“自太極肇分三才以判天文地理人倫,皆出於自然,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山川草木是也,在人有先後夫妻子媳是也,自伏羲制嫁娶而夫婦之道始焉,自堯舜睦九族而親親之倫始焉,至三代之初,夏禹封功用國為姓而姓氏始焉,及秦分天下為郡縣而郡縣始焉,由是皆有姓而有郡,有宗而有祖,前後相承綿綿不絕如是,則為人之後代者可以知其流溯其源也。” [9] 
譜牒是記載宗族世系及其事蹟檔案,它以特定的形式記載了宗族的歷史,可以和歷史檔案中的奏摺、題本、信函、日記等並列為一類史料。完整的譜牒,不但記載了家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蹟,還記載了與家族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與本家族相關的地方風俗習慣、名勝古蹟、年節來歷等,具有難能可貴的史料價值,是檔案學、歷史學和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對象。 [12] 
中國以前鄉村一級的檔案很少,譜牒中記載的大量村史內容,可以彌補檔案之欠缺。明清兩代編寫的譜牒中,很多載有先祖進入某一地區世居後的詳情,記載了某一宗族起源、演變和發展的歷史。譜牒中關於人物家世的記載,對史學研究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而這種記載在譜牒中往往佔據重要篇幅。通過對家族人物、家世的記載,可以體現這一家族在歷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從而對某一歷史人物有更科學的認識。很多譜牒還記載了本地的風俗民情,可以瞭解一個地區、一個家族不同時期的歷史面貌。此外,大多數家譜還記載着家訓、家規,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道德規範、價值觀念和時代風尚,特別是對教育、文化的高度重視,記錄着對家族世代為人處世所應遵循的行為規範。 [12] 
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一些學者苦於檔案史料不足,在史學社會學人口學等課題的研究上無從下手。很多相關資料在譜牒中都有大量的詳細記載,例如,清朝“湖廣填四川”移民為很多人所熟悉,有學者研究指出,在閩西的一部分客家人就加入移民的隊伍中,這一事件閩西方誌並無記載,四川各地方誌即使有所記載,也相當分散,而客家17姓26部記錄閩西上杭客家人遷四川的譜牒文獻,則揭示了這段客家人攜重資、舉家族,不遠萬里向四川遷移的歷史。 [12] 
隨着“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深入實施,家譜類古籍通過再造、數字化、整理研究等多種方式得到科學保護與開發利用,家譜中藴含的歷史人文價值進一步彰顯。 [13] 

家譜可信度

對於“老譜”的可信度,專家們的態度是:謹慎為上。“在家譜中攀附名人的現象自古有之,即使真的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家譜也並不可靠”。
一些史學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社會動盪導致了家譜的斷裂、殘缺,缺失的部分有很多都由後人憑想象補上。早在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至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但依然有些家族採取種種方式將家譜保存了下來,一直流傳。 [8] 

家譜意義

中國的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積極的意義。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如今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譜牒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國外早已成為一門學科。中國是譜牒資料最豐富的國家,但是譜牒研究遠遠落後於許多國家。其實,除了公認的史料作用外,家譜對當代族人的影響也是雙向的,引導得好有積極作用。如多數姓氏的族譜都有要求族人奉公守法,勤耕苦讀,誠實做人等訓誡,有的規定違法坐牢的不準入譜等等。 [11] 

家譜作用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能夠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瞭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相傳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紀王侯列傳、年表等演變而來。家譜是和正史、方誌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家譜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寶庫,可供從事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民俗學人口學、民族學、文學、政治學、宗教學、法學、姓氏學的研究人員從中查詢資料,尋找依據,進行研究。家譜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資料。家譜和宗法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基礎之一,而家譜的族規、族約、家法、鄉約等,正是加強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資料。族規、家規中保留了許多對我們當代極為有益的東西,如孝父母、和夫婦、勉諱書、尚節儉、戒賭博、戒淫穢、戒懶惰、戒奢侈等,對我們建設現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鑑意義。
3.家族制度研究資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緣關係統治族人的社會制度。在許多家譜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極為詳細的資料,如家族的組織系統、家族的財產管理、家族的賑濟方法等,為我們研究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4.經濟史資料。家譜中保存有相當數量的經濟史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集體田產如祠田、墳田莊田、山林等的數量、形成、經營、管理、收支情況等。有的家譜還記錄了家庭成員經商、貿易的事蹟。這都為我們研究古代經濟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問題資料。家譜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傳承,在家譜的“房派圖”、“支派分佈圖”、“遷徙圖”、“先世考”、“世系圖”以及家譜的一些序跋中,記錄了家族人口的數量、遷徙、分佈、婚姻狀況等資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6.歷史人物傳記。家譜是世系的記錄,許多家譜中既有簡單的世系,又有十分詳細的傳記、行狀、墓誌、年譜等,對研究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幫助。
7.地方史志資料。家譜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方誌中所包含的內容如選舉、職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記、藝文等,在家譜中也是重要內容。
8.教育史資料。家譜中一些重要的章節載錄了許多教育史資料,如在族規家法、仕宦錄、科甲記、教育志、族墅、傳記等就載有宗族教育、學校、科舉、勸學措施、教育方法的內容。
9.民俗學資料。家譜還是一個民俗學資料庫,一些家譜在家禮和人物傳記裏記錄了許多民俗內容,尤其是在家禮中的婚禮、葬禮、祭禮等中,本地的風土人情、禮儀風俗都有相當的體現。另外,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民俗、歲時習俗、社會習俗、精神習俗等在各地家譜中都有記載。
10.宗教史資料。有些家譜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記錄。在這些家譜中,他們對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給以説明,同時表達他們的宗教觀。還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動、宗教禮儀和習俗詳細記述。
11.華僑史資料。中國沿海地區一些省份的家譜涉及族人出國謀生的歷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數、時間、僑居地區分佈、職業、所在地生產、生活情況及與家鄉、家族的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聯繫,這為我們進行華僑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2.重大歷史事件資料。中國歷史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記錄在家譜中,雖然這些記錄並不完整系統,但卻十分具體,也是研究者獲取資料的一個途徑。
除以上所述外,家譜還能提供有關古代婦女、古代倫理道德、遺傳學、人才學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見,家譜作為史書之一,其作用是相當突出的。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的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一。家譜中所保存的家規、家訓以及治有格言等,從一開始就以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態度來討論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的建設。

家譜文化

家譜範本 家譜範本
在姓氏出現之前,人們需要標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國東方學家馬克斯·繆勒在《獻給神話學》中説:一個圖騰,開始是一個氏族圖騰的標記,而後是部族的名字,而後是部族祖先的名字。這裏的“名字”,其實就是“姓”。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關於圖騰,當前學界有3種觀點:圖騰名稱是一個羣體共同的名稱;圖騰是羣體的祖先,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圖騰是羣體的保護神。 [1]  在有修譜傳統的地區,隨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視作封建迷信的家譜可以自由流通閲讀,自然地引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人們的美好回憶。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精力。在鄉土社會結構日益呈現鬆散的情況下,修家譜被認為是維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種途徑。人們熱情操辦家譜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一種凝聚力。
中國家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一種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記事詳備的獨特史料。它從家族史的角度來闡釋、反映、印證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對我們弘揚民族文化,以及進行社會學、人口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譜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彙編,是史的一種,屬於歷史學範圍,這已成定論。但作為一種特殊史料,家譜有與正史、方誌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也就構成了家譜特有的屬性。在家族概念淡化的當代,與家族相連的很多觀念、行為規範也發生變化。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在中國,一個家族的遷徙傳播過程被生動地形容為“開枝散葉”。葉落總要歸根,在遊子的眼中,家譜就是根的象徵。一般的家譜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聖賢,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由於這些上古貴人基本都出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別是不在黃河流域的家族與這些祖先聯繫起來,就只能編造出一段遷移的歷史。 [6] 
邊陲地區的祖先移民傳説多將自己説成來自中原,且歷史久遠。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南雄珠璣巷傳説出現在明代中葉以後的族譜中,到清代大為普及。大多數此類傳説都見諸族譜,而各地族譜的普遍修纂是在清代、特別是清代中葉以後。自稱來自南雄珠璣巷的粵人,既有較早入籍的民人,以此將自己與瑤、疍、畲人相區分,也有開發沙田的瑤、疍、畲人,以此將自己的族羣身份轉化為漢。當地的土著、賤民為了取得合法身份,千方百計地希望政府把他們納入户籍當中,便採用了南雄珠璣巷遷來的説法,以證明他們的中原身份及其正統性。
中國族譜歷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時期。事實上,族譜不僅漢族民繫有,甚至中國周邊的儒家文化圈如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也受華夏影響而記錄族譜。 [7] 
在中國,家譜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素來與國史、方誌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中國家譜總目》主編王鶴鳴認為,家譜不僅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家傳

家傳,是用來記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績人的事蹟的文體,是一種正式的傳記,明朝之前,傳與譜是分開來記的。“傳記”記述了一個人一生的功績品德,從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到對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業績,如:出資修建詞堂、祖墓等,全部記述在內,以作為後人學習之榜樣,並榮耀家族。
家傳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
傳記中多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於該人的故事圖畫,讓後代讀起來倍感生動形象。
家傳之用詞以真實平樸為重,最忌溢美之詞。這也是評價一部“家傳”水平高低與否的重要標準。

家譜家訓

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熹家訓 朱熹家訓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現在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簡言之,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家譜中較為常見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里
《顏氏家訓》封面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家譜藝文著述

“譜乃一家之史”,其中當然少不了家人的藝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將家族中名人的著作錄入家譜的慣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風更盛,這部分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涉及史學、文化、經濟、宗教等許多領域,在形式上甚至堪於“經典史料”相媲美。
家譜中的藝文著述,在體例上一般稱作:藝文志、辭源集、文徵集等。
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
藝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結晶,其中的大量珍貴史料文獻,有着非常珍貴的參考和欣賞價值。但是,由於藝文著述的種類、內容繁多,而又良不齊,所以還需後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藝文精品得以流傳和利用。同時,我們在續補家譜現代藝文著述時,更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後代。

家譜其他相關

家譜家譜圖像

家譜圖像 家譜圖像
家譜之體現,能合書、圖、史、表、志為一體者,它的利用價值就顯得大些。家譜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圖片資料為副,但一張好的圖片、照片仍是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傳達出來。
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的意義在於,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環境背景,使家譜不在侷限在文字文字記錄、整體概念也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
只要是能讓人對家譜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古地圖或老照片,均應該被收入家譜裏,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歷史價值,也是見證家譜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圖片(遺像、人物畫、肖像畫):中國曆代以來多有大量之人物畫及肖像畫,其中有大部分是為了紀念先人,或表達對聖賢親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譜將家族先人中顯達之人,畫出其儀容,置於卷首,以求達到光大族望,啓迪後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載一些先人手澤遺墨。
3.風水圖(祠堂圖、墓圖):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會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譜均有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描繪實狀,有些更是附刊墓圖,有些甚至詳記地理方位。人們相信一個家族的興衰和祖輩所居住、埋葬的地點有很深的關係,這些都藴涵着豐富的“風水”內容,所以也被稱為“風水圖”。
4.故居/村莊圖:明清族譜中不但記述居址遷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譜書中,還以精美的版圖,印製出他們家族的庭院、樓閣、書齋、房舍等。

家譜家譜堂號

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誌。堂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其來源大都伴有寓於某些含義的典故,它重複出現於該姓氏的不同支族。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大部分分別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複,其餘少量的堂號則在同姓和異姓宗族中間着較高的重複出現率。而其他的堂號輔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斷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楊、丁、王、李、吳、何、沈、邵、周、胡、秦、徐、陸、陳、孫、黃、曹、許、張等數十個姓氏都有此堂號,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現的重複率極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條件限制,就可縮小範圍。
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一般來説,堂號多取自於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郡號名又取自於郡名,或諸侯國名,地方府、州、縣名。隨着姓氏家族的發展壯大,就出現了以各姓氏名門望族發祥地的郡名作為郡號的由來。
大家族日久人眾,或是遇至天災連年之時,族人就會因遷徙流離,而散佈各地。於是就有了在“總堂號”之下,再加入“分堂號”名稱的方法。“總堂號”代表家族(姓氏)的發祥地,寓後人以不忘本源,“分堂號”則是族人遷徙至新地,成為當地有名望家族後,以該地的郡號作為堂號,“總堂號”和“分堂號”統稱為“郡望”。
因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為自己家族的郡號,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現象。例如:王,胡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號名稱的另一出處:自創堂號,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號,該堂號名稱一為有別於各姓氏的分支別派,二為銘記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蹟或教誨。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範。

家譜家譜體例

家譜體例
家譜體例(2張)
家譜大體包括譜序凡例譜論恩榮錄像贊、姓源、族規家訓、祠堂、五服圖、世系、傳記、族產、契據文約、墳塋、名跡錄、仕宦錄、年譜、藝文、字輩譜、領譜字號、餘慶錄等內容。 [13] 
總的來看,宋元時代在全國民間私修家譜尚未形成風氣,並不普遍,而這一情形的轉變主要是在明代。家譜的編纂也逐漸由官方壟斷走向民間私修。明代中後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體例的變化與內容豐富是此前譜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餘氏會通譜》內容包括舊序、跋、辨、圖、外傳、外紀圖、世系圖、塋域圖、卷末跋、後序。《休寧文昌金氏世譜》內容已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該國、世系、事略、行實、行狀、墓誌銘、雜著、記、詩、贊、規約。嘉靖十八年許璞、許漢纂《許氏統宗世譜》內容涉及序、名人傳記、行狀、墓誌、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統宗世譜》內容涵括歷代譜序、敕命、凡例、像贊、祠屋圖、墓圖、傳、世系圖。嘉靖三十七年黃侍、黃仁德纂《左田黃氏孟宗譜》內容包括序、圖、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慶六年許可復、許鳳翔纂《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吸收並總結了嘉靖以前家譜的有關內容,且有所擴展。該譜涉及歷代譜序、目錄、世系圖、考、先世文翰、序、説、傳、記、壽敍、賦、詩、歌、詞、輓詩、行狀、贊、祭文、譜説、後騙子、領譜字號等諸項內容。
萬曆以後,字譜內容較前更為豐富。隆慶、萬曆年間歙縣殷氏宗族“始為譜,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後內容又擴充了“世德、規範、訓典、文獻、宅第、丘墓、遺文、遺蹟、里社九考。”萬曆五年呂仕道纂《呂氏續修宗譜》涉及目錄、書法、凡例,歷代譜序像贊、遷源源流、祠墓寺圖表、里居圖、姓氏來源世系世德、規範、訓典、文獻、遺事、丘墓、祭田、家規、修譜銜名、修譜總論、後序、跋等內容,該譜的列諸項涵蓋了後世家譜所具備的基本內容。萬曆十八年程弘賓纂《歙西嚴鎮百忍程氏本宗信譜》分譜序、譜例、紀源、傳疑、傳信、世系、世傳、內傳、保瑩、遺翰族約、續後十二篇。萬曆末年修成的休寧《曹氏統宗世譜》涉及序列、題辭、譜引、譜歌、譜詩、恩榮錄、曹氏先達、遷徙源流、墳墓、後序、跋、譜約、支譜圖、統宗譜系小敍、系圖、事略、重修族譜敍略、家乘序、詩集序、遺囑、跋等內容,名目紛繁,同萬曆以前所修宗譜相比,內容得到大規模擴展,幾乎囊括了與宗族相關的所有事項。通過對上述明代宗譜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與宋元譜相比較,明譜新增加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家規家訓、祠產族產等宗族制度的相關方面,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較前有所發展的一個反映。
關於體例方面,明譜在因襲歐蘇譜例的同時,增加了“志”“圖”“考”“錄”等項新內容,這是明修宗譜進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誌編纂學上成果的重要體現。據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譜體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綱目體,以綱統目;二是條目體,一事一目,互助統轄;三是綱目與條目的混合體。且愈往後,這種混合體的方法在宗譜編纂中愈益得到廣泛的運用。與明代以後所修宗譜相比較,有明一代所修宗譜的體例已比較完備,且大體上已定型,此後清、民國年間所纂宗譜在體例上基本承襲明譜,變更甚微。

家譜歷代譜詔

明太祖鄉譜詔
朕承天底定,撫輯承民,宵肝站兢恐難保,又諮爾意兆,各具天良,務立矩,度之防快,睹維新之命,溯芳規於及祖考,懿行於前賢,敦厚本原,懋昭上理,雖扎樂俟諸世以而孝弟木,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則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奮心,亦何不古,率土欽哉,毋負騰意。
【譯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撫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難保永久。又問過別人的意見,認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務必要訂立規矩,引度他們,要防止急噪圖快,看來要完成維護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從我們祖先父輩那裏尋找治國之道,實行前輩的德賢,忠誠於本源,勸懇地講明道理。雖有歷代禮樂法規,等待人們世代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但人多心雜,不能人人都自覺剋制自己,振作起來,怎麼辦?要使不淳厚的人從此發憤圖強,為什麼不用過的祖訓教育他們,成為全國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負我的意願。
宋寧宗修譜聖諭
朕聞唐人重姓氏,而譜牒具,後世文儒貴戚之家浸以論湮而難考,然自犁鋤之卿相,降為錄率之世家,視其子孫,自立和如耳,誠能自立雖微而浸著,不能自立雖著而微,人家子孫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幾於厥祖也。此朕之所以改望於天下者。
清順治鄉譜詔
敦孝悌以重人論,篤宗族以昭雍睦,訓子弟以禁非為,明禮儀厚風俗。
【譯文】:修譜的目的是:敦促人們孝順父母,愛護兄弟,以重視搞好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係,忠實的對待宗族,以顯示內部的和睦,教訓孩子的年輕人,禁止他們為非作歹,明白禮貌和謙讓,以養成濃厚的良好習慣。
【清康熙聖諭十六條】
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照雍睦。
和鄉黨以息爭訟,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
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
懲慝逃已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
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警岔以重身命。
【清順治規定六訓】
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祖孫;各安生理,無詐非為。

家譜修譜實例

家譜修譜論

程子曰: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譜諜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顛倒無據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貫而混,亡宗支,何上託漢婿,而骨姓劉以朱耶,而附李屬籍者也。
五峯胡氏曰:甚矣。譜之不可作也,譜諜作照而穆有序,而親疏不遺,百世之下猶足,以知其一本,而萬殊譜諜不作喜,不慶憂,不弔不以至親相識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譜之難稽也,君子當盡其心於所,不知信其心於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譜為不孝。
新安程氏曰:撲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萬派而清其流,所以別親疏之遠近也。辨隆殺之等,別親疏運近之識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慶弔之禮,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禮也。
兆溪陳氏曰:凡作譜者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則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為義而匪義,不行恐得罪於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譜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譜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賜之,司農協之,宗法已聯屬之,而後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勢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個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黃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譜則失其所從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遠,族日益繁,必至於不想維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峯羅氏曰:自宗法廢而譜乘興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別其支所由分親親也,尊尊親親只道盡而族之,大本立也。

家譜孔氏家譜

簡介
孔氏家族的族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系最完整的族譜。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從而達到“詳世系、聯疏親、厚倫誼、嚴冒紊、序照穆、備遺忘”的目的,修譜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滲入。
孔氏歷代修譜都非常嚴格,明代天啓年間修譜規定義子不能入譜,違者重究。清康熙時修譜,規定更加詳細:
1凡不孝、不悌、犯義、僧道、邪巫、優卒、賤役等,都被認為是“辱祖玷宗,喪名敗節,皆不準入譜”;
2因修譜都是集資,所以規定族人每丁交銀八分,違者不準入譜;
3孔氏子孫不僅行輩字有一定規定,即使用字亦隨行輩而定,不準亂用。修譜時,如有不依規定亂取用者,必須改正,否則不得入譜。乾隆甲子修譜除繼承康熙時的規定外,又提出凡“養異姓為子、贅婿冒姓、子隨母嫁攜來同居”者,亦不得入譜。對以上各方面,不僅各户頭要認真作保證,而且還發動族人知情者履行檢舉之責。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聖公主持纂修的全譜外,各户、各支派還有自己纂修的小譜或支譜。這些譜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比如,《林前户支譜》記載了從漢至清歷代皇帝對孔氏優免賦役的敕文,並收入嘉慶年間立於孔廟毓粹門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譜》則收入了更為詳細的資料,在人名之下不僅載有字號、功名官職,還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與何家之男等內容。由於支譜所刊印數量較少,留存下來的僅有八部,它們是:《東家小譜》《嫡系小譜》《續修支譜》二種,《大宗支譜》二種,《林前户支譜》《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譜》。
孔子家譜圖像 孔子家譜圖像
49世祖伏羲(配女媧)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黃帝(姬軒轅)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囂)
45世祖蟜極
44世祖帝嚳(姬/姬/姬夔)
43世祖契(一作)
42世祖昭明
41世祖相土
40世祖昌若
39世祖曹圉
38世祖冥
37世祖(又名王亥,王恆之兄)
36世祖上甲微(簡稱)
35世祖報乙
34世祖報丙
33世祖報丁
32世祖主壬(一作)
31世祖主癸(一作示)
30世祖商王成湯(子天乙,又名子履)
29世祖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 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 商王太庚(子辯)
26世祖 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 商王仲丁(子莊)
24世祖 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 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 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 商王小乙(子斂)
20世祖 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 商王祖甲(子載)
18世祖 商王康丁(子囂)
17世祖 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託)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羨)
14世祖微仲(又稱宋微仲,本名子,微子啓之弟)
13世祖宋公稽(子)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 宋父周(子周)
8世祖 世子勝(子)
7世祖正考父(子)
6世祖孔父嘉(子)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 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 防叔(子,孔姓族人稱他為“孔防叔”)
2世祖(祖父) 伯夏(子夏)
1世祖(父親)叔梁紇(,孔姓族人稱之為“紇”)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他首改“子姓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孫(兒子)孔鯉
2世孫(孫子)孔伋
3世孫(曾孫)孔白
4世孫(玄孫)孔求
5世孫孔箕
6世孫孔穿
7世孫孔謙(又名孔慎、孔順)
8世孫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9世孫孔忠(孔騰之子)
10世孫孔武(孔忠長子)、孔安國(孔忠次子)
11世孫孔延年(孔武之子)
12世孫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漢元帝封為褒成侯
13世孫孔福(孔霸長子,被漢成帝封為殷紹嘉侯)、孔捷(孔霸之子)、孔喜(孔霸之子)、孔光(孔霸之子)
14世孫孔房(孔福之子,褒成侯)、孔永(孔捷之子)、孔放(孔光之子)
15世孫孔均(原名孔莽,孔房之子),褒成侯
16世孫孔志,褒成侯
17世孫孔損,褒亭侯
18世孫孔曜,奉聖亭侯
19世孫孔完(孔曜長子,褒成侯,無子)、孔贊(孔曜次子)
20世孫孔羨(孔贊之子),宗聖侯
21世孫孔震,奉聖亭侯
22世孫 孔嶷,奉聖亭侯
23世孫 孔撫,奉聖亭侯
24世孫 孔懿,奉聖亭侯
25世孫 孔鮮,奉聖亭侯
26世孫 孔乘,崇聖大夫
27世孫 孔靈珍,崇聖侯
28世孫 孔文泰,崇聖侯
29世孫 孔渠,崇聖侯
30世孫 孔長孫,恭聖侯
31世孫孔嗣悊(孔長孫次子、孔英悊之弟),紹聖侯
32世孫 孔德倫,褒聖侯
33世孫 孔崇基,褒聖侯
34世孫 孔璲之,褒聖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35世孫 孔萱,文宣公
36世孫 孔齊卿,文宣公
37世孫 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孫 孔策,文宣公
39世孫 孔振,文宣公
40世孫 孔昭儉,文宣公
42世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3世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44世孫孔延世(孔延澤之兄),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5世孫孔聖佑:文宣公兼知縣事,無子
45世孫衍聖公孔宗願(孔延澤之子、孔聖佑從弟)
46世孫衍聖公孔若虛(孔宗願次子)、孔若愚(孔宗願第三子)、孔若蒙(孔宗願長子)
47世孫衍聖公孔端立(孔若愚之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長子,南宗)
48世孫衍聖公孔琥(孔端立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孫 衍聖公 孔拂(孔琥之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之子)、孔拯(孔璠長子)
50世孫 衍聖公孔元用(孔拂長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遠(孔搢之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長子)、孔元紘(孔摠次子)
51世孫 衍聖公 孔之厚(孔元孝之子)、孔之全(孔元用之子)、孔萬春(孔文遠之子)、孔之固(孔元紘之子)
52世孫 衍聖公 孔浣(孔之厚之子)、孔治(孔之全之子)、孔湞(孔之固之子)、孔洙(孔萬春之子,南宗)
53世孫 衍聖公孔思晦(孔浣之子)、孔思誠(孔治之子)、孔思許(孔津之子,孔之言之孫,孔仁玉的第11世孫,南宗)
54世孫 衍聖公孔克堅(孔思晦之子)、孔克忠(孔思俊之子,孔洙之孫,南宗)
55世孫 衍聖公孔希學(孔克堅之子)、孔希路(孔克忠之子,南宗)
56世孫 衍聖公孔訥(孔希學之子)、孔議(孔希路之子,南宗)
57世孫 衍聖公 孔公鑑(孔訥之子)、孔公誠(孔議之子,南宗)
58世孫 衍聖公孔彥縉(孔公鑑之子)、孔彥繩(孔公誠之子,南宗)
59世孫 衍聖公孔承慶(孔彥縉之子)、孔承美(孔彥繩之子,南宗)
60世孫 衍聖公孔宏緒(孔承慶長子)、孔宏泰(孔承慶次子)、孔弘章(孔承美之子,南宗)
61世孫 衍聖公孔聞韶(孔宏緒之子)、孔聞音(孔弘章之子,南宗)
62世孫 衍聖公孔貞幹(孔聞韶長子)、孔貞寧(孔聞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貞運(孔聞音之子,南宗)
63世孫 衍聖公孔尚賢(孔貞幹之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無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貞運之子,南宗)
64世孫 衍聖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之子)、孔衍楨(孔尚乾之子,南宗)
65世孫 衍聖公孔興燮(孔衍植之子)、孔興燫(孔衍楨之子,南宗)
66世孫 衍聖公孔毓圻(孔興燮之子)、孔毓垣(孔興燫之子,南宗)
67世孫 衍聖公孔傳鐸(孔毓圻長子)、孔傳錦(孔毓垣之子,南宗)
68世孫 衍聖公孔繼濩(孔傳鐸之子)、孔繼濤(孔傳錦之子,南宗)
69世孫 衍聖公孔廣棨(孔繼濩之子)、孔廣杓(孔繼濤之子,南宗)
70世孫 衍聖公孔昭煥(孔廣棨之子)、孔昭烜(孔廣杓之子,南宗)
71世孫 衍聖公孔憲培(孔昭煥長子,孔憲增之兄,無子)、孔憲坤(孔昭烜之子,南宗)
72世孫 衍聖公孔慶鎔(孔憲增之子,過繼給孔憲培,1794年襲爵)、孔慶儀(孔憲型之子,孔傳錦的第5世孫,南宗)
73世孫衍聖公孔繁灝(孔慶鎔之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無子,南宗)
74世孫衍聖公孔祥珂(孔繁灝之子)、孔祥壯、孔祥楷(孔繁英長子,過繼給孔繁豪,南宗、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75世孫衍聖公孔令貽(孔祥珂之子,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承襲衍聖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
76世孫衍聖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貽之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明令,承襲衍聖公爵位;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號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77世孫孔維益:孔德成之子,早卒,未襲封。
78世孫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孔維益之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襲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孫孔佑仁:孔垂長之子,2006年元旦,生於台灣。
79世之後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