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藏

(道教書籍的總稱)

鎖定
《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漢魏六朝以來道教經典,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
中文名
道藏
包    括
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漢魏六朝以來道教經典

道藏編纂歷史

在《道藏》編撰整理之前,已有道士收集道書,最著名的是東晉的“鄭隱藏書”。鄭隱共收集道書261種,1299卷。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目。葛洪將“鄭隱藏書”分為“道經”與“諸符”兩大類。南北朝時期是道書撰著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道書的彙集整理也十分頻繁。劉宋時道士陸修靜得到宋明帝的支持,廣羅各地道經,編成《三洞經書》,並撰《三洞經書目錄》。《三洞經書》大約收集道書1228卷左右,為道教史上的第一部經書目錄。陸修靜還確立了道書的“三洞”分類法,後來補入“四輔”,稱“三洞四輔”,這一分類法在後世的《道藏》編撰中一直被使用。
唐代尊崇道教,唐代開元年間,唐玄宗下令搜訪天下道經,彙編成《一切道經》,即《開元道藏》,共收入道書5300卷。宋開國後,曾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以唐代殘存《道藏》3700多卷為基礎,重修恢復《道藏》。宋真宗時,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形成了一個新高潮,宋真宗加封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張君房奉命主持編修了《大宋天宮寶藏》,共5481卷,並首次在福州閩縣刻板印刷,稱作《萬壽道藏》或《政和萬壽道藏》。此為道藏木刻本的開始。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共6455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大元玄都寶藏》共計7800餘卷。上述《道藏》現均亡佚。
現存之《道藏》是代版本,於永樂十七年開始編纂,結束於永樂二十年,由武當山任自垣主持編纂,校正增補,於正統十年刊板事竣,共計5305卷。後世以刊板年號稱其書為《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成《續道藏》。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1476種,5485卷,分裝成512函,每函依《千字文》順序編號,經板121589塊。《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道藏道藏分類

道藏三洞

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系承襲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題名。道經來源不一,其初各有傳授系統。《道教三洞宗元》、《三洞並序》皆稱:洞真系天寶君所説經,為大乘;洞玄系靈寶君所説經,為中乘;洞神系神寶君所説經,為小乘。“此三君各為教主”,即天寶君為洞真教主,靈寶君為洞玄教主,神寶君為洞神教主。另據《道藏經目錄·凡例》:凡元始天尊所説的經典,均收於洞真部,“上清經”屬之;太上道君的經典,均收於洞玄部,“靈寶經”屬之;太上老君的經典,均收於洞神部,“三皇經”屬之。道教認為,“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聖之首經”,故三洞為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部類。

道藏四輔

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總稱,是對三洞的解説和補充。據《道教義樞》及《雲笈七籤》的記載,太玄為洞真經之輔;太平為洞玄經之輔;太清為洞神經之輔;正一部通貫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陳三乘,為以上六部之補充。《正統道藏》雖仍分為三洞、四輔,實際上分部已經混淆:如上清經當入洞真部,今大多誤入正一部;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今誤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今亦誤入洞真部。

道藏十二類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總為三十六類經,亦稱三十六部。據《雲笈七籤》、《道教義樞》稱,十二部即①本文類:經教的原本真文;②神符類:龍章鳳篆之文,靈蹟符書之字;③玉訣類: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④靈圖類: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⑤譜錄類: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蹟和功德名位的道書;⑥戒律類:戒規、科律的經書及功過格;⑦威儀類:齋法、醮儀及道教科儀制度的著作;⑧方法類: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各種方法之書;⑨眾術類: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和一切術數等方術書;⑩記傳類:眾仙傳記、碑銘及山瀆道觀的志書;11讚頌類:歌頌讚倡的著作,如步虛詞、讚頌靈章、諸真寶誥等;12章表類:建齋設醮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詞等。
道藏的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是一種既反映道經傳授系統,又反映道書實際內容的雙重標準分類體系,但因後世道經日益增多,傳授系統混亂,因而三洞名稱有失原義,各分十二類已嫌重複,四輔之下又不分類,在檢索上有所不便。

道藏現存情況

《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的現存情況
現國內圖書館館藏《正統道藏》3部半,一部存於國家圖書館,一部存於河南南陽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僅存半部。青島市博物館存有一部《萬曆續道藏》正、續道藏經板傳至清代,日有缺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毀。明清兩代,頒賜各宮觀的道藏雖多,但應屢經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據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續道藏影印,縮改為石印六開小本,凡1120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