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勞水鄉

鎖定
古勞水鄉又稱圍墩水鄉,據史載,距今700多年曆史。水鄉地處西江岸邊,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勞人馮八秀奉旨興建古勞圍,從此,古勞便從灘塗澤國逐漸變成美麗的嶺南,“圍墩”是根據地理特點命名的,意即堤圍下的一個個“墩”。擁有嶺南地區規模最大、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整、極具生態意義的桑基魚塘,圍墩人家人文風貌底藴深厚,有“水橋山院人文物”等特色鮮明的優異資源。 [10] 
2019年9月2日,華僑城集團接管運營鶴山古勞水鄉景區。2020年10月1日,作為2020年廣東省重點文旅建設項目之一古勞水鄉一期首開區開放。 [1-2] 
中文名
華僑城古勞水鄉
外文名
OCT Gulou
地理位置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古勞鎮沅江路 [6]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 10:00-21:00;週六日 10:00-22:00 [27] 
門票價格
60.00元 [3] 
佔地面積
100000 m²
著名景點
華僑城古勞水鄉賓客中心(免費)
著名景點
“橫海遊夢”遊船(60元)
二渡橋(免費),梁贊故居(免費)
水鄉風情館
童夢村樂園 [7]  展開
著名景點
“橫海遊夢”遊船(60元)
二渡橋(免費),梁贊故居(免費)
水鄉風情館
童夢村樂園 [7] 
上古勞圩濱水商業街 [8] 
鄉野時光 [9]  收起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廣東省江門市
建議遊玩時長
1天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古勞水鄉歷史沿革

馮八秀 馮八秀
古勞,據説已經有700多年曆史,最初,它只是江邊的一個村落;明清年代,是新會的“古勞都”。據《史説古勞龍溪》資料記載,這裏有鶴山境內發現的古勞鳳崗唐代中晚期陶窯址,反映了當時製陶已經比較發達。相傳在宋嘉定年間,曾任諫議大夫的勞威,晚年攜二子及親戚古都祿,從南雄珠璣巷南遷,選擇此地繁衍生息。後來,因古、勞兩姓人丁興旺,人們就稱此地為古勞。 [14] 
元代以前,西江河段沒有堤圍,西江漲水時不但淹沒古勞全境,還蔓延到玉橋、沙坪、越塘以至雅瑤部分地方。宋以後,遷入人口增多,需要開拓生存空間,百姓不斷自發修築堤壩,圍墾荒灘,但是由於規模小、質量低,易沖毀。 [15]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古勞長年洪澇為患,百姓難以安居樂業,古勞龍溪人馮八秀遂與坡山人梁民益赴京師,向朝廷工部呈請修築大水圍(即今古勞圍)。工部差員劉永旋來縣督修,馮等參與,不遺餘力發動鄉民一齊修築,終使原散於各處的簡陋小堤加厚,延伸,銜接,並得以“合龍”,成就初期的“古勞圍。”其工程之大之高之厚之利,為當時廣東境內水利工程之最。 [11-12] 
從此灘塗澤國逐漸變成美麗的古勞水鄉,古勞人利用這多變的地形,把房屋建在土墩上,讓河流在家門口流淌,形成了一個世外桃源。縱貫了600多年的歲月,如今這條長達十多公里的西江大堤,歷經風雨,依舊巍然屹立在西江邊上,守護着這方水土的安寧。 [13] 
在這裏,魚塘以養魚為主,小土墩上種桑種蔗,桑葉養蠶,蠶沙、橡草養魚,塘泥肥桑,構成魚、桑、蠶三者之間密切的良性生態循環,形成傳統的桑基魚塘。至21世紀初統計,圍墩居民約1萬多人,華僑及港澳同胞1.8萬人,耕種魚塘400公頃,桑地80公頃,主產塘魚、蠶桑、甘蔗。近三十年來,古勞還保留着桑基魚塘自然生態與圍墩水鄉風貌。 [15] 

古勞水鄉地理環境

點天燈石板橋 點天燈石板橋
“古勞水鄉”的形成與這裏的地理環境有關。古勞地處西江河畔,滔滔的西江從上游流到這裏,河面變得寬闊,大量的泥沙沉積下來,成為沙洲,形成一個個的沖積灘。從明代開始,人們先後在西江邊上大規模修築堤圍,防範洪水,先後築有大郡圍、長樂圍、前江圍、獨江圍等。在堤內沖積灘的地方,人們開挖出一口口魚塘,魚塘間形成一個一個的小土墩。魚塘以養魚為主,小土墩上則種桑種蔗,有的還建有民居。習慣上,西江邊上的大堤稱作“圍”,堤圍內魚塘之間的小土墩稱作“圍墩”。
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堤身低薄的古勞圍每遇西江洪峯襲來時總免不了處處告急,甚至缺堤受災。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裏,每年的汛期一到,這裏的老百姓都得扶老攜幼,逃荒走難,不知有多少人被洪水吞噬,有多少人無家可歸。建國後,古勞的堤圍已比以前加寬加高了很多。例如古勞大堤,是古勞水鄉眾多堤圍之中最長的一道,也是珠江三角洲修築得最為堅固的堤圍之一,它可以抵禦50年甚至100年一遇的西江洪水,保衞堤內幾十萬人口、十幾萬畝良田,它還是一條高10米、寬8米的堤路,可通行汽車,成為鶴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

古勞水鄉區域特色

古勞水鄉圍墩人家 古勞水鄉圍墩人家
古老的榕樹、縱橫交錯的河道、星羅棋佈的魚塘……這是古勞水鄉最美的風景,這裏被譽為“珠三角最後的原生態水鄉”。 [4] 
古勞堤內水網縱橫交錯,小艇穿行如梭,兩岸蕉林搖曳,萬畝魚塘似明鏡耀目,千頃桑地綠海翻波,那青青的田疇就像精雕的翡翠,好一派旖旎的南國水鄉風光。
由於有縱橫交錯的河涌,過去村民外出都喜歡以小船代步,如今由於路橋暢通,常常會見到“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景象。遊客不妨放舟河上,任憑河風滌面,水色潤心;聽夏蟬在堤岸鳴唱,看小橋在水面的倒影;體會水鄉人家的生活,領略剔透玲瓏的“江南秀氣”,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沿着彎彎的鄉間小路,可來到古勞水鄉一處名叫“二渡橋”的地方。只見前面的圍墩上,有幾棵百年老榕,靜靜地鎮守和護衞着這一方水土。榕蔭下,幾塊長條花崗岩石條曲曲折折地架在魚塘邊的木樁上,頗有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這種花崗岩石條,當地人稱它“條石”或“西樵石”。因水鄉的泥土細滑,不易滲水,偶爾幾滴小雨,這裏便遍地泥濘,行走不便。於是居民們便用這種“條石”沿着小河涌和塘基鋪路,形成了遍佈水鄉的石板小橋和石板小路,構成一幅獨特的風景。
榕樹,也是水鄉一景。那些有百年曆史的古榕,根深葉茂,綠葉婆娑,婀娜多姿,與小橋流水人家相輝映,把水鄉點綴成一個個小綠洲,真是別有風情。

古勞水鄉水鄉特產

古勞水鄉,養殖業發達,從傳統的青魚草魚魚、四大家魚到桂花魚、鱸魚、鱉魚、基圍蝦、美國蛙等高附加值的優質品種,古勞人都有養殖。而且,集約化、立體化經營在這裏已有一定的規模,擁有幾十畝魚塘、幾千頭豬、幾萬只雞鴨的養殖者並不罕見。古勞,堪稱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每天曙光初露,摩托車、農夫車和小船穿梭往來於水鄉至沙坪之間,把這裏出產的塘魚、蔬菜、三鳥、生豬等源源不斷地運往市區銷售。“古勞銀針綠茶,行銷海內外;家醬園製作的傳統醬料“古勞面豉”,也馳名省、港、澳。

古勞水鄉民間文化

“古勞三夾騰龍”是鶴山市一項深受民眾喜愛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體育競技運動,為新“鶴山八景”之一。“三夾”是沙坪河和昇平河(又稱古勞河)匯流後在古勞形成的水道,又稱三夾河。賽道位於昇平河二度橋至三夾橋段,全長1100米,寬100米,平直寬闊,風平浪靜,兩岸為堤基,能容數萬人觀看比賽,是天然理想的龍舟競渡場所。每年農曆初三、初四兩天都是在三夾河道上舉行,沿襲至今約近300年曆史。 [28] 
王老吉涼茶博物館 王老吉涼茶博物館
俗話説得好:“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古勞水鄉的美麗山水令這裏名人輩出。例如三十年代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我國第一代影后胡蝶,詠春拳的一代宗師梁贊,中國著名品牌王老吉涼茶”的創始人王澤邦等,他們的故鄉都在古勞。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在被貶海南的途中乘船經過這裏,見此地古榕參天,翠竹叢叢,風景優美,竟也“留連不能去”,泛舟上岸休息了幾天。西江邊坡山村的東坡亭,就是當年的“坡公泊舟處”。

古勞水鄉遊玩景點

華僑城古勞水鄉賓客中心
古勞水鄉賓客中心 古勞水鄉賓客中心
國慶中秋黃金週與遊客見面的一期首開區,包括古勞水鄉賓客中心、“橫海遊夢”遊船項目以及水上主題場景演藝等精彩亮點。投資達3000萬元的華僑城古勞水鄉賓客中心,主建築形態如隨風搖曳的荷葉,並利用遮陽架構與自然光線的戲劇效果,營造清新自然的環境氛圍,“荷葉”下分別是售票處、遊客諮詢處以及以古勞茶、陳皮等為原料的特色飲品店“Good·飲”等配套服務設施。 [1] 
門票:免費 [3] 
“橫海遊夢”遊船項目
“橫海遊夢”遊船項目與常見的制式遊船不同,在遊船設計上,“橫海踏浪(VIP)”遊船以當地特色元素為裝飾,通過通過蓑衣、紗簾、圍欄、竹編器等內容將水鄉的在地趣味呈現船篷上;“橫海穿梭”遊船有着中式古典園林中的窗牖,綴於樓閣中、廊橋處,連接內外,使得外界的自然美景和室內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兩種船型皆吸引了熙熙攘攘的遊客體驗。
“橫海遊夢”遊船 “橫海遊夢”遊船
在遊船的行進過程中,除了可以欣賞到珠三角最後的原生水鄉生態風貌,墩上人家的裊裊炊煙、村口大榕樹,更有水上演藝,呈現出水上集市、水上婚嫁、農婦在岸邊耕作、農夫撒下漁網、水鄉姑娘唱起歌謠等水鄉煙火。 [1] 
門票:“橫海穿梭”成人票60元/人;“橫海踏浪”VIP票90元/人 [3] 
梁贊文化公園
位於古勞鎮東便村,是一個以詠春拳文化為主題的公園,公園內建有3.8米高梁贊銅像以及12個詠春拳招式銅像,還建設了介紹“詠春拳淵源”及“梁贊生平”的文化長廊、木人樁等設施,供遊人參觀。
門票:免費 [5] 
梁贊故居
梁贊故居位於鶴山市古勞鎮東便坊40號,建於清光緒年間,現為鶴山市不可移動文物。梁贊幼年和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鄉度過,並在這裏居住的。故居在2015年進行了全面修葺,現設置四個展館,分別有:梁贊宗師的生平、習武經歷、行醫事蹟等文字圖片資料以及宗師使用過的“六點半棍”、“木人樁”等器物。 [5] 

古勞水鄉著名人物

王澤邦
王澤邦王老吉創始人,2002年,王老吉後人帶着香港及廣東兩家媒體、香港王老吉專門店和廣州某藥業公司一行10多人專程來到古勞鎮,尋找王老吉涼茶創始人、“涼茶大王”王澤邦的足跡。根據王老吉後人提供的線索,在當地人協助下,終於在上升村一隊順利找到了王老吉祖屋。 [21-22] 
梁贊
梁贊,古勞東便村人,自幼習武,佛山詠春拳派系的開山祖師。現其流派已發展到港澳和東南亞、英、法、美、加、澳等地。梁贊晚年回到家鄉古勞,開創古勞詠春拳。梁贊故居位於古勞東便村,建於清光緒年,佔地105平方米,磚石結構,工藝有木雕、灰雕、彩繪等,整座建築完好。 [22] 
李石朋
李石朋出生於古勞上升村,李石朋家族(即李佩材家族)是香港最大華資銀行--東亞銀行的創辦者 [23]  ,是香港華人“四大世家”之一,五代出了200多個人才,遍佈政治、經濟、金融、教育、法律、醫學等各個行業,可謂“一門俊傑、五代富豪”。代表人物有李福樹是港英政府立法局、行政局議員;李福善是香港高等法院的首位華人法官,並參與起草香港《基本法》;李福兆牽頭成立了“遠東證券交易所”,被譽為“香港聯交所之父”;李福和是香港賽馬會首位華人副會長;李福逑則是首位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的華人;李國章獲金紫荊星章(GBS),曾任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局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國寶是特區立法會議員、香港東亞銀行主席;李國能是特區終審法院首席大法官,獲香港大紫荊勳章。 [24-25] 
胡蝶
胡蝶,古勞坡山人,1931年主演中國最早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1933年被觀眾選為中國第一位“影后”,一生演出影片百餘部。其祖居現位於坡山水寨村。 [22] 
葉大年
葉大年(1939~ ), 礦物學家,中科院院士。古勞上升仁和人。1991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的“適度過冷結晶”理論和“餘硅指數”配料計算方法,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沸石水泥研究”獲1986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結構光性礦物學》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7] 
鄧景揚
鄧景揚(1916~2000) 育種專家,法國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古勞上升人。任農業部、中國農科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華僑委員會委員,全國僑聯第二、第三屆常委、第四屆委員;農業部僑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第一、二、三、四、五屆理事,1992~1997年任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小麥項目副組長。1998年以其突出的科學成就獲美國全球英才資料庫與艾伯特、愛因斯坦國際研究院基金會共同頒發的獎狀並榮獲鐫名於公元2000年1月1日在美國密蘇里州揭幕的千禧年紀念碑上(獲此殊榮者,全球僅24位科學家)。 [18] 
馮明之
馮明之(1920~ ) 作家、翻譯家,英國牛津大學輔世學院院士。古勞鎮上升人。主持過英國語文學院五級考試,英國大學聯合入學試。一生著述甚豐,有《中國文學史》、中學生進修叢書,高中課文讀本、英語進修叢書,歷史小説《李師師》、《紅拂女》等等。在海內外極有影響,單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其作品就有24種之多。 [19] 
任詠華
任詠華,1963年出生,祖籍鶴山市古勞鎮麥水村。現任香港大學化學系主任,首席教授,研究領域為無機/金屬有機合成與光化學。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20] 
黃百鳴
黃百鳴祖籍鶴山古勞,香港著名導演。 [21]  [26] 
易建聯
易建聯出生在古勞西頭村,籃球明星。 [23] 

古勞水鄉獲得榮譽

古勞水鄉自然人文風情精品線路獲評為“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 在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廣東特色名村”系列評選活動發佈會上,古勞水鄉自然人文風情精品線路被評為“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據悉,古勞鎮結合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連片示範區建設及鄉村旅遊發展,選定雙橋村上升村新星村古勞村,打造一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該線路全長8公里,沿途可領略古勞水鄉人文風光,欣賞百年古橋、橫海浪“三百畝荷花競秀,數千只白鷺齊飛”景色,參觀水鄉民俗風情展覽館、梁贊故居等。 [4] 
2023年3月,古勞水鄉景區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16] 

古勞水鄉交通信息

自駕:導航到“華僑城·古勞水鄉賓客中心”
停車:古勞鎮人民政府停車場(免費停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